APP下载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维度透视

2016-03-18王福山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德育功能

王福山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300)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维度透视

王福山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300)

摘要: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至今已经日趋成熟化、规范化和长期化,从它本身所折射出来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逐步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的认同。这种既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借鉴中外有益探索的实践教育活动,也给今天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通过这种富于时代气息和伟大感召力的活动来加强高校的德育功能,也成为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行动;实践内容;行动特征;德育功能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在总结学雷锋活动和借鉴国外志愿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和自己的善心,志愿无偿地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赢利性、非职业化援助的社会服务行为。1993年底,团中央发出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号角,一时间各类青年志愿者组织纷纷成立起来。在高校,它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带领高校青年志愿者积极主动、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成为高校内外的一道风景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助于广泛动员青少年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来,有助于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提升自我,有助于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实践形式与突出特征

自孔老夫子开始,我国就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今,面对新形势、新常态,各种社会思潮大碰撞,如何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其实践领域不断扩大,实践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德育功能亦逐渐显现。

1.1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实践形式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类行动主要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开展各式各样的基层体验和社会观察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锻炼自我。二是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这类行动以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为社区群众提供种类繁多的志愿服务为主,对困难家庭提供“一对一”帮扶,并在部分社区设置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充分调动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三是扶贫志愿行动,这类行动主要是组织动员大学生志愿者为贫困地区提供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服务。目前支教、支医两大支柱项目已经趋于成熟,省与省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互相支援也在逐步推进。四是社会公益行动,主要是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大学生志愿者俨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此外,社会公益行动还包括动员大学生参加社会应急服务、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宣传普及服务的等。

1.2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突出特征

一是明确育人目标。志愿者活动是一种表关怀、表爱心、共分享的积极行动,有利于促进人际间的和谐互助。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达到提高道德素质的育人目标。二是转变教育观念。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行动中,自觉主动地将学校传统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活动中,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互助精神、人文情怀,有利于实现教育主体从教师到学生的转换,教育路径从“授”到“受”的两大转型[1]。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不断地提高道德认知,实现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提高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教育目的。三是找准社会角色定位。社会角色,是个体在社会中所具有的一定社会地位和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角色,二是专业人才角色,三是社会公民角色。在志愿者活动中,大学生能较好地找准自身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定位,明确个人道德目标和期望,并较好地把握自己在社会实践和道德交往中社会角色的转变,履行好自身社会角色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种道德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操、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并逐渐内化为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功能表现

高校在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过程中,一方面不仅为广大的青年学生向他人和社会奉献爱心、施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广阔舞台;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更好的发挥德育功能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2.1为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提供了条件,拓宽了途径,有利于把高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助于将个人道德情怀融入规范化的志愿服务体系中,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传承承载精神文明的重要效果[2]。在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大学生积极地由客体变为主体,由“要我学”的被动限制逐步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自觉,教育形式由道德知识概念抽象化转向具体化,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落地,为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

2.2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弘扬社会正能量

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做贡献、长知识、受教育”作为主要目的,以干事业和走社会化发展道路作为其初衷和归宿,因此,青年志愿者总是处在社会最需要最危险的第一线。当下社会,物欲横流,竞争激烈,使得许多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不断扭曲,而广大志愿者不图名利、不为回报,弘扬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奉献精神。

2.3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有利于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封闭的课堂应试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理论与实际不能更好地结合,这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所以必须与时俱进地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改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教育改革方式,是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一种好的尝试。

2.4有利于大学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更有机的结合起来

理、优化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研究问题、解决困难,对人们提升综合素质具有较好地推动作用。青年志愿者行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各学科间交叉研究的桥梁,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3],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一己之长,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青年志愿者行动让大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客观全面认知自我,找准定位,于实践中不断自省和自我完善。

3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功能举措

3.1 客观认知,机遇和挑战并存

机遇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伴随着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化发展,服务领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逐步延伸和拓展,给高校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2)大学生志愿者仍然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参与主体,参与热情度高,主体意识强;(3)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在社会上树立了形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形成了比较有利的教育环境和外部条件。(4)高校党团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坚强后盾。

挑战主要表现在:(1)管理及具体运作比较松散,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2)通过志愿者行动进行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3)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内容和形式与专业教育联系不够紧密,且志愿服务的领域和阵地不够稳定,德育功能不能有效地彰显;(4)参与人员构成不稳定,他们的参与热情随着入校时间增加而递减,且多注重形式而忽视实效和内涵。

虽然志愿者行动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完善阶段,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客观形势,抓住机遇,变不利为有利,更好地发挥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功能。

3.2发挥平台作用,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

(1)各级党团组织和教育主管部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客观深入认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平台作用。要把这项工作当成高校对外的窗口和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到领导关心、专人指导、专款专用三到位[4]。党组织要密切关注社团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并及时予以协调解决;团组织专人专责,实时跟进志愿者行动进展情况,党团组织协同配合,切实通过青年志愿者行动抓好高校德育工作。

(2)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使志愿者行动制度化、规范化。结合本校学生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志愿者行动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其运作程序逐渐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可将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情况纳入日常德育考核,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对其成员的服务时长进行合理规定,将保质保量完成志愿服务的学生作为评优评先活动中的首选对象,以此激励在校大学生踊跃参与其中,使志愿者活动持续健康发展[5]。

(3)建立科学的业务培训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其建立持之以恒的思想观念。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业务培训,尤其对低年级、以及还没有对志愿者活动有深入了解的学生,必须进行必要的诸如道德修养和业务技能的岗前培训,也可以通过召开研讨会、请有经验的指导老师、义工等人员开设讲座及进行个别指导等形式传授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相关知识。此外,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还要明确目标和权责,制定发展规划,正确处理好开拓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同时要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4)抓好高校志愿者行动的队伍建设,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和质量。高校志愿者队伍包括行动参与者和组织领导者,日常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对行动参与者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升,尤其是对新招募的志愿者,必须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思想教育、基本技能培训,力争打造素质过硬、技能精湛的专业化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要让组织领导者“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做法,了解志愿服务领域新进展,并定期开展组织协调能力培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确保志愿行动持续有效开展,并真正落到实处。

高校德育工作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关乎学生个人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证明,我们必须创新思路、开拓视野,充分利用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平台,深入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涛.高校公益活动的育人功能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5(4):86.

[2]蔡立彬.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机制、成效及发展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8):61.

[3]崔嵬.论青年志愿者行动在高校德育中的有效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2):24.

[4]丁元竹.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3.

[5]韩飞.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几点思考[J].职业时空,2010,6(1):179.

Research on the Moral Educational Dimensions of Youth Volunteer Action in Colleges & Universities

WANG Fushan

(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Guangzhou51030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volunteer action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more mature, standardized and chronic.The spirits of dedication, love, mutual assistance, progress from its reflection are favourated among the teachers,students and society.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that not only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draws lessons from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ountries,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Today,we should discuss a focal point that how to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is kind of activity which is full of the times and the great inspiration.

Key words:youth volunteer ac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practice; characteristic;moral educational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简介:王福山(1987—)男,助教,学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50(2016)02-0069-03

猜你喜欢

德育功能
利用职高化学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审美教育与德育工作:审美体验的德育功能
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初探
初中思品实践活动课落实德育功能策略探索
小学篮球运动德育功能初探
新课程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浅析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五个转变
浅析充分发挥中学党建的德育功能
探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
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认识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