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音乐教育之分类推进法探析
2016-03-18张佩宜
张佩宜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300)
高职院校通识音乐教育之分类推进法探析
张佩宜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300)
摘要:高职院校因其生源来源学校呈现多样化特点、生源地区呈现区域性特点、生源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较强的农村文化特点,其通识音乐教育改革,就必然要关注分类推进教学方法。即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切入法、以类聚区分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采用情境创设法诱导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拓宽、及时分类推进、合理促成飞跃,培养创新型的社会应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音乐教育;分类推进法
自“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出现以后,此类院校通识音乐教育就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相关成果,如杨红丽等的《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方法探析》[1]、易悦的《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2]、刘德亚的《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方法探析》[3]等。虽然,诸类研究成果,均涉及到高职院校通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但是,在中国大陆,高职院校主要是专科层次,其生源层次极为复杂。故高职院校通识音乐教育之分类推进法,就颇有研究必要。本文拟探讨之,以飨同仁。
1由生源特点看高职院校通识音乐教育推广分类推进法的必要性
研究高职院校通识音乐教育,其生源特点的研究是前提。换一句话说,正是因为高职院校特殊的生源构成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通识音乐教育改革采用分类推进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具体而论,我国高职院校生源特点有以下三点。
1.1生源来源学校呈现多样化特点
我国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多样化态势。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是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生源。据邵幼平的《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生源结构特点分析》可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三年招生情况:“2008年招生2233人,其中高考生1689人,占75.6%;2011年共招生2181人,其中高考生1210人,占55.5%;2014年共招生1402人,其中高考生873人,占62.3%。可见,高考统招生占笔者学院招生人数的绝对优势。”[4]又,据胥芝韵、罗虹、詹绍成的《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源结构特点分析》统计:“这些参加过普通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生源。我院 07 级高职生共 1660人,其中此类学生为 910 人,约占本届总人数的 55%;08 级的高职生为 1600 人,其中此类学生为 1230 人,约占77%。可见,此类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5]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近几年招生,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生源的学校来源特点呈现以下规律: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居多,比例在50%~75%左右。二是生源来源有较大的波动。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学校的不同、招生大小年的不同等,数据会略有不同。三是“三校生”占一定比例。“三校”主要是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通过考试而升入对口的高职高专院校。此外,还有通过2+3,或3+2的中专或中职生考试进来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等。
1.2高职院校生源地区呈现区域性特点
简言之,高职院校生源地区区域特点,在于生源面向本省,辐射周边生源地区。具体而论,区域特点包括两个层面内容,一是招生学校所在区域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二是生源来源学校所属行政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据徐耀生[6]《高职生源状况及化解困局等对策》研究:“省内外生源比例失衡……路途较远,交通不便,考生不愿出远门过‘燕子生活’等原因,外招生计划都没有很好地完成……生源区域化现象凸显。由于职教区域发展不平衡,加上考生对就读学校区位关注度的差异性,高职院校的生源区域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考生填报志愿时,优先考虑省会城市学校,再考虑苏锡常学校,然后才是迫不得以用苏中苏北学校来‘保底’……”据此可见,高职院校的生源有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高职院校所在位置问题;二是生源来源于省内省外的问题。研究表明,所在地经济文化发展较好的院校,生源覆盖面稍宽一些,但生源来源还是本省居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几年来高职院校蓬勃发展,不断扩建校园,扩大招生规模。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大部分生源都来源于本省、省外生源占少数的现状,未有明显的改变。
1.3生源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较强的农村文化特点
目前,很多农村生源的考生考虑到经济现状、自身学习成绩和毕业后就业等因素,主动选择并报考高职院校。因而,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占相当的比重,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占较大的比重。所以,总体上看,高职院校生源社会文化背景特点和农村生源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与985、211重点院校比较,从优势方面说,主要有三点:一是高职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强。二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计较工种,愿意从基层或公司蓝领做起。三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大部分能吃苦,这与农村生源出身有一定关系。从劣势方面分析,也有三点:一是理论性较弱;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储备稍有不足。二是自信心不够。这样,往往会影响其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三是高职学生素质差出不齐。这是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来源多样化以及录取分数差异大所决定的。
综上,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不同于985、211大学,也不同于普通的二本、三本院校,其生源构成,有其独特的特点。正是这样,通识音乐教育改革,就不能从班级的整体教育上找出路,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不仅不合适,而且也是不可能的。
2高职院校通识音乐教育分类推进的对策
据上文分析,高职院校生源有其明显的特点。从其特点出发,音乐教育改革,必须关注分类推进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它以音乐教育心理学为依据,以培养审美能力与情感体验为核心,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融课内外教学活动为一体。具体分析,其有以下三点。
2.1个体切入法
此类教学法和因材施教的提法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因材施教更强调点对点的单个学生的教育,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切入法是,在班级教学基础上,强调不同个体采用不同切入面的教学方法。仅就单个学生的因材施教来说,其有悠久文化渊源。如《论语》“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7]据此可见,因材施教既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原则。而高职院校采用的是班级集体教育,因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差异,班级教育也应当因之而有所区别。这样,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切入法就有其特殊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班级为前提,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得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能适合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得每个学生的品行与才能能够获得最佳发展。
同时,也应注意到,因生源特点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相比之下,“三校生”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高,其中有的学生还兼具有器乐或声乐的特长。而来源于普通高中的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会把音乐、美术等副科课程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语文、数学等高考科目;另,有部分学校的高考生为了考上大学也主动放弃看似“无用”的副科课程,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此类学生的音乐基础极其薄弱,好多音乐基础知识都从没了解过。针对高职学生音乐素养良莠不齐的现状,教师可在通识音乐课堂中设置“原创小曲”等教学环节,通过课堂基础知识的讲解,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创作。据笔者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会写五线谱,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学生先用简谱创作,甚至针对个别连简谱也不会写的同学,可以通过嘴巴哼唱并录音的方式上交作业。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逐个批改,针对不同材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切入法,提出相应的提高建议。
2.2类聚区分法
这一方法主旨在不同层次学生的推进,提高学生认知、欣赏与创新等各方面能力。我国传统教育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也提倡创新。韩愈《答李翊书》:“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8]韩愈是唐代有名的散文家,他在《师说》、《进学解》中反复强调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问题。他和李翊讨论为文的时候,再一次提出“陈言”务去,表现了他创新以及以创新意识要求同学好友的思想。现当代科技日新月异,加之文化全球化进程,教师必须适合时代的需要。这样就要求“教”一定要具有“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迎合时代的需求。那么,具体到高职院校通识音乐教育如何类聚区分、促进创新,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中等生为主体。从知识结构看,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中等生。因而,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以中等生的程度来定位。比如,《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与赏析》课程,教师在赏析教材的选择上就需要根据中等生的程度选择难度适中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音乐具有非语义性,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经过创作(一度创作)——表演(二度创作)——欣赏(三度创作)的过程。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音乐的赏析过程中同样存在。教师可以让中等生组成一个讨论组讨论音乐作品的内容与曲式,相近程度下的讨论所碰撞出来的奇思妙想与火花会更热烈,教学效果更佳。
(2)优秀生榜样作用。为了培养优秀生,分类推进时,要给优秀学生以平台。让他们有良好的进步契机,让他们当好火车头。这样,一方面培养了他们,一方面带动其他能力层次基础较弱的同学。从上文高职院校生源特点所造成的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的分析中得知,高职学生中的“三校生”和五年制高职生的音乐基础与素养较好,其中有的学生还具有很好的器乐或声乐特长。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请此类音乐特长生现场演奏(或演唱)出课堂的赏析作品片段并鼓励他们改编原曲。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具有自由与不确定性的艺术特点,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同一部作品中,不同的演绎方式与演奏(演唱)风格会带给听众截然不同的感受。通过优等生的改编与演绎,教师提出,诸如速度有何变化、带给听众何种不同的感受等简单问题,请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既给优秀生展示才艺的平台,又进一步带动了基础薄弱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待基础薄弱同学,以鼓励为前提。即设置适合这类学生的教学内容,整体推进。比如,在《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与赏析》课堂上,基础再薄弱的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个人感受。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听赏与感受就是音乐的再创作过程。音乐作品的情感能让学生产出愉悦、伤心、痛苦、思念、兴奋等情绪。当学生欣赏音乐,与音乐产生共鸣时,教师可以因势引导相应的简单问题启发此类学生,如设置问题:“你听了刚才的音乐感觉是快乐的情绪还是悲伤的情绪”“你听了这段音乐感觉很悲伤,那么请告诉大家,刚才音乐片段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当学生回答“慢速”时,教师可以拿另一段节奏与速度明快的音乐让学生听赏并作出对比,由此,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音乐的一般规律:速度慢的曲子相对比较抒情,速度快的曲子音乐相对欢快。因此,在高职院校通识音乐课堂上,针对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师在教授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应程度的作业。分类提问,分类设置作业层次,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听懂并掌握相关知识。
2.3情境创设法
这一方法着眼点在全班群体推进层面。有关“情”、“境”与学习的关系,老子《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9]大致意思是,“观复”必须在“虚极,守静笃”的状态下进行。刘勰《文心雕龙》也说:“陶构文思,贵在虚静。”[10]虽不是针对教育而论,但据其所论构思文章可以看出,情境创设对思维效果的影响。高职院校的通识音乐课程教学尤其如此。具体的说,有以下几点:
(1)欣赏陶冶情操。此为情境创设的第一阶段,教师可选取本省特色的音乐作品作为课堂的音乐赏析作品教材,充分利用音乐塑造形象,再现音乐作品中所表征的事物及其相关背景。由于大部分学生为本省生源,故而学生接受起来有其亲切性,以及易于接受性。
(2)讲解引导拓宽,立即渗透。此为情境创设的第二阶段,通过第一阶段教师精心设计生动具体的“境”,在学生心里与听觉上接受音乐作品的同时,教师立即辅以讲解音乐作品中所涉及的相关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并引导全班学生感受其作品所涉及的意境,有意识请本省生源生为外省生源生讲解其本省文化特色,以点带面,从而拓宽全班学生的知识面。
(3)及时推进,促成飞跃。此为情境创设的第三阶段,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层层推进教学,引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渴望后,教师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予以巩固其教学效果,以形成良性循环。
3结论
综上,高职院校生源来源具有复杂的特点,因而通识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在适合这一特点的前提下进行。鉴于我国大陆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多样化、区域性、具有较强的农村文化特点等,高职院校通识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只有有效合理的分类推进,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切入法,将类聚区分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中等生为主体,以优秀生为榜样,多渠道鼓励基础薄弱同学,将情境创设、陶冶情操和基础知识教学结合,积极引导拓宽、及时分类推进、合理促成飞跃,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创新型的社会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红丽,刟青春.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方法探析[J].北方音乐,2014(8):208.
[2]易悦.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77-91.
[3]刘德亚.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方法探析[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3):77-80.
[4] 邵幼平.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生源结构特点分析[J].职业,2016(2):25-26.
[5]胥芝韵,罗虹,詹绍成.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源结构特点分析[J].中国职工教育,2012(A07):131-132.
[6]徐耀生.高职生源状况及化解困局的对策[J].职教论坛,2011(29):94-96.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韩愈,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李耳.道德经[M].长沙:岳麓书社,2011.
[10]刘勰著,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Investigation on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in General Music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Peiyi
(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300,China)
Abstract:It is inevitabl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focus on a classified teaching method in performing general music education reform because of the diversity of the students, geo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r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at is to say, different students a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pitching-in methods and category distinction methods to cultivate their creative ability and taken scene creation method of teaching to highlight “students-centered”, to actively broaden students' knowledge, to timely disaggregate by level promotion, to leap in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learn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of social application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eneral music educa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
收稿日期:2016-04-23
作者简介:张佩宜(1978—),女,广东普宁市人,副教授,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硕士。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50(2016)02-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