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扎入岭南传统音乐沃土*
——“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03-18何怡雯
●何怡雯
把根扎入岭南传统音乐沃土*
——“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
●何怡雯
[摘要]“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传承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涉及岭南传统音乐传播与发展、音乐历史流变与文化地理探析、音乐资源的挖掘与梳理、传播载体现状与作用、岭南传统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诸问题。会议的召开对于进一步开展岭南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岭南;传统音乐;区域音乐;研究;传承
*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14YJA760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岭南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体系,一直凸显其独特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自2012年11月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举办“2012中国广州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以来,该领域研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①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通知》,载《中国音乐》2015年第1期,第162页。为了加强学界对话,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认知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促进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展,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主办的“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29日至31日,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广州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出席本次研讨会有来自国内专业音乐学院、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类刊物编辑部、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等51家单位的100多名代表,主要专家有:樊祖荫、乔建中、赵宋光、郑荣达、冯明洋、萧梅、杨民康、李岩、周凯模、周耘、田可文、田耀农、臧艺兵等。研讨会共收到论文72篇,分为“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播”、“岭南传统音乐的田野考察与个案研究”、“岭南传统音乐的历史及流变研究”、“岭南传统音乐资源在当代的挖掘与传承”、“多学科视野下岭南传统音乐研究”、“研究生论坛”等6个板块,涉及岭南传统音乐传播与发展、音乐历史流变与文化地理探析、音乐资源的挖掘与梳理、传播载体现状与作用、岭南传统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诸问题。
一、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播
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播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区域音乐的研究论文包含了区域内传播、区域外传播与海外传播等三个方面。周耘在《比较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一文中通过明晰区域音乐研究的概念与目的,提出通过空间性比较研究、时间性比较研究,结合比较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实现对区域或者更大范围的音乐文化的认识、理解与思考。
关于岭南传统音乐区域内传播的有张璇《置身边缘的绮丽——广东汉乐丝弦乐曲牌研究》通过对广东汉乐丝弦乐曲牌的深度研究,勾勒出其在传播进程中由“传”至“受”再生“变”的曲牌传播途径,探讨其文化内涵支撑。
关于岭南传统音乐海外传播的有佘一玲《潮音联系的精神纽带——泰国沈氏宗亲祭祖潮剧演出调查》透过跨境研究视角以及泰国曼谷沈氏宗亲祭祖潮剧演出的实地调查,阐释潮剧在泰国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展示泰国潮剧与当今国内传统潮剧在内容、形式上发生的改变。
二、岭南传统音乐的田野考察与个案研究
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深入扎实的田野考察,研究者记载下宝贵的一手材料,验证了未知的研究假定,接触到岭南传统音乐最真实的历史与文化,探索出传承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可行路径。马达的大会主旨发言《探索中前行——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岭南传统音乐舞蹈研究与传承纪事》立足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近年来扎实的田野工作基础,通过所获得的课题、著作、论文等科研成果资料展示了近年该院岭南传统音乐舞蹈研究与传承的发展历程,表达学院对岭南传统音乐舞蹈文化研究、传承、教学的重视,显示了高校在传承岭南传统音乐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萧梅《流动的岭南:从田野中感悟历史与区域文化中的乐种》通过对梅州大埔和潮汕地区的田野考察,提出历史考量对于区域性音乐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认识到对乐种、对流派传播发展产生本质影响的深层结构,让地方性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与城市化过程中得到发展。
通过田野调查对岭南传统音乐个案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的论文有:陈雅先《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实况采集与研究》通过对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的多次实况采集田野调查,围绕潮州大锣鼓音乐文本的采集及民间使用现状调查、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班社的活态存在、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中的政府行为三大专题展开论述,对潮州锣鼓乐传承行为中的传承形式、方法、手段、途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陈华丽《旧县年例中的傩舞“考兵”仪式音乐文化研究》在实地采录的基础上,运用民族音乐志和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依据“信仰体系”“仪式行为”“仪式音乐”三维动态的中国传统仪式信仰理论,对傩舞“考兵”仪式的音声环境与功能以及其文化本质展开研究。李萍《从“他者”到“本土”——珠江三角洲疍民咸水歌的历史叙事与文化变迁》以珠江三角洲疍民咸水歌的历史与文化变迁为事例,展现音乐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被描述、被释义以及被创造的过程。刘富琳《粤港两地“八和会馆”之变迁》简述粤港两地“八音会馆”的历史流变,将粤港两地“八和会馆”的功能作出比较,提出“八和会馆”作为粤剧行会组织对粤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三、岭南传统音乐的历史及流变研究
岭南传统音乐的历史及流变研究是本次会议议题之一。随着岭南区域音乐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研究区域音乐的历史源流与发展沿革需要关注音乐本体的发展变化,也需要联系区域音乐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还需要把握不同区域的共性联系,建立整体观。田耀农《论中国传统音乐的跨区域共性联系》一文提出,有共性联系的区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表现与象征,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只看到区域音乐个性差异的研究还不是完整的区域音乐研究。冯明洋的大会主旨发言《岭南传统音乐人文地理图解》打破原有地理分界,通过阐述古代岭南的地理区划、族群、地势等人文地理信息,以及古代岭南郡落及其乐象、古代岭南音乐文化遗存等音乐文化讯息,赋予岭南传统乐种研究的区域整体性关照。
郑荣达的大会主旨发言《潮筝乐调的调义问题》,通过论述传统潮筝乐二四谱中所用乐调的特殊性、主要功能与存在意义,探讨诸调之间同工异调或异宫异调的问题,进而总结梳理中国传统音乐旋宫转调的方法。脱凡、马达《广州岭南琴派依存和发展的文化环境探析》认为音乐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并以广州岭南琴派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论述广州岭南琴派依存和发展的文化环境。孔义龙《论岭南小型铜鼓与土著铜鼓乐兴衰》介绍岭南铜鼓发展时期与类型,通过论述粤地麻江型铜鼓的繁盛、浬人汉化与铜鼓乐社社会化、铜鼓乐组合与铜鼓的音乐性能三个主要内容,探讨小型铜鼓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张巨斌、刘峰《口述史视野下的陵水疍民及其歌唱文化》通过对海南陵水的田野调查和陵水疍民的走访,挖掘其个场音乐文化。李英《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相互影响》结合亲身经历阐述了广东汉乐的艺术价值,从广东汉乐称谓的变换历程、音乐构成及其与广东汉剧的多样性交流三方面阐述广东汉剧与广东汉乐的相互影响。仲立斌《20世纪50年代粤港粤剧唱腔音乐比较研究》通过论述粤剧“小曲”的概念、来源、演唱形式与结构等内容,展开粤港两地不同区域间粤剧的历史流变与唱腔改革的比较研究。
居地希、潘妍娜以茶楼、茶座等音乐传播载体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岭南传统音乐进行探讨。居地希《20世纪30年代广州戏院、茶楼、民间乐社的兴盛——粤剧、粤曲、粤乐在广州的传播研究》采用音乐史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在特定历史时期,粤剧、粤曲、粤乐分别在戏院、茶楼、民间乐社等“音乐表演空间”推动下的发展,思考三者在广州传播的当代启示。潘妍娜《20世纪初广州的茶楼歌坛与乐曲变迁》通过对“歌坛”的概念界定和20世纪初广州茶楼歌坛商业化竞争等一系列现象的讨论,研究其兴盛衰败的历史经过,认为歌坛作为一个公共的市民空间,实践着粤曲的近代革新也实践着近代“广东文化”的现代转型。
四、岭南传统音乐资源在当代的挖掘与传承
岭南传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梳理,是区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基础。研究者通过不同的研究对象,如音乐表演形式、手稿史料、作品编撰、记谱法等进行深入挖掘,将音乐结合历史、民俗文化展开研究,充实岭南传统音乐的宝库,推动岭南区域音乐的发展。乔建中《构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与建设学科体系的初步设想》一文中,立足于区域音乐的视角,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学科属性说起,介绍区域音乐研究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学术范畴、区域文化研究方法论与相关成果,提出区域音乐研究与地理、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引入专业音乐教学的尝试。
钟哲平《广府说唱与岭南民俗》通过挖掘广府说唱艺术的不同形式及其所反映的岭南民族习俗,探讨广府说唱与民俗文化的密切联系。谢东笑《“人文理念”在岭南琴曲中的示现》、宁兰清、麦燕彦《岭南古琴艺术传承发展研究——广东古琴研究会三十五周年活动的综述》通过探讨古琴这一传统乐器的独特性与功能性,探讨岭南古琴艺术的传承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其中,vce为弹体完全销蚀的临界速度; 对于45#钢弹侵彻半无限混凝土靶板, vce为2 380 m·s-1。
吴迪《岭南传统乐种的当代创作转化研究及其资源整合传播实践——以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李助炘作品手稿特展为例》通过对岭南音乐展览馆以及李助炘作品手稿的收集整理,挖掘岭南音乐经典作品蕴含的艺术价值,实现岭南传统乐种的音乐资源与学术成果的转化利用。李静《俗气与俗趣:谐趣曲的编撰与探索》通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期谐趣曲曲文的研究,论述重视民间审美趣味对戏剧曲艺编撰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民间音乐活动潮州大锣鼓的司鼓者,施绍春从局内人的角度,结合自身经验,在《“二笔记谱法”在潮州大锣鼓铜制打击乐中的应用》一文中对潮州大锣鼓的打击乐配器和锣鼓经记谱法的特点进行总结梳理,创新传统记谱法,设计“二笔记谱法”以求实现更系统化、更便捷的潮州大锣鼓教学,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五、多学科视野下岭南传统音乐研究
岭南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体系之一。它丰富的艺术内容与深厚的人文内涵为研究者提供了多样的研究内容,研究者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多角度的解读与再解读,形成了岭南传统音乐研究的动态发展与活态传承。
从文化的视野探索岭南传统音乐,周凯模的主题发言《岭南音乐的文化阐释》以“俗象-心象-乐象-乐器-乐艺-乐文化”为岭南音乐文化阐释逻辑的学术结构模式,将岭南地方音乐知识体系的不同面从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乐学、乐种学、艺术特色、文化等方面进行阐释。臧艺兵《民族器乐合奏形式与中产阶级》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提出岭南音乐发展的社会需求定位思考。汪莹《广府说唱艺术的当下功能——以广东说唱艺术“龙舟说唱”为例》通过文化功能视角探索龙舟说唱这一独具广府特色的岭南传统音乐。刘厚宇《海南黎族民间音乐保护现状考察与研究》通过研究黎族民歌、歌舞、器乐等原始音乐及其独有的热带海岛音乐文化,展开黎族民间音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从教育的视野传承岭南传统音乐,王沥沥《本土传统音乐资源在专业音乐院校中的有效利用与教学——〈岭南音乐概论〉课程的教学考察与研究》从学科建设视角发出,以星海音乐学院《岭南音乐概论》课程为研究对象,论述高校在推进地方特色音乐理论课程的建设与传承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李小威《两套咸水歌校本教材内容的比较研究》、黄玉英《赣南采茶戏舞》均探讨岭南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的传承现状与价值。
杨民康的主题发言《南方少数民族与跨界族群音乐文化比较研究》则运用跨界的视野,将跨界族群音乐研究视作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和延伸,介绍以信仰区分的跨界族群音乐风格区域,论述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音乐与汉族音乐文化的关系、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认同等问题。
六、研究生论坛
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科研的新生代,是一股生气勃发的科研力量。本次研讨会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展现出岭南传统音乐研究薪火相传的景象。
欧阳兆利《赣南采茶戏与粤北采茶戏的对比研究》从生态环境角度对赣南和粤北的采茶戏进行比较研究、探析两者之异同。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研究生论文均以岭南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为研究方向,麦燕彦《广东古琴研究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意义》、梁倩静《沙湾民间乐社生存现状调查研究》、魏伶旭《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广州琴馆的生存背景探析》立足于乐社、琴馆等文化载体,探讨它们对岭南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张俊荣、李庆岳《“广府童谣”运用于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分析——以柯达伊教育理念为指导》、吴斯梦《广东音乐在广东高校的教学模式——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熊熠《连南瑶族长鼓舞音乐运用到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以岭南传统音乐为对象,探讨了其在学校音乐课程教育体系中的开发、运用与价值。贺连花《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梅州客家山歌研究》、张姗姗《音乐地理学视域下广东陆丰“正字戏”的生存缘由研究》、林威《文化地理学视域下雷剧艺术的形成与生存探析》均从音乐地理学角度,探索岭南传统音乐与岭南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的联系,分析其生存缘由或生存现状。骆丹《当下广州乐曲茶座艺人群体调查研究》从音乐社会学视角考察粤曲茶座艺人的社会角色,对其在现代化冲击下所呈现出的文化特征进行研究。汤润哲《潮剧名旦姚璇秋唱腔“腔音”分析——以〈扫窗会〉为例》、朱键《乐昌花鼓戏唱腔研究——以乐昌花鼓戏传统剧目〈打鸟〉为例》通过对乐种艺术特征与规律的分析,提出岭南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唐乐《流行音乐文化对广东音乐的影响》、邹庆全《客家山歌在现代移民城市中的发展研究——以东莞客家山歌为例》也以岭南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提出自己的思考。
闭幕式致辞中,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乔建中先生对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岭南音乐传承研究,积极培养本校研究生传承研究岭南传统音乐文化,“把自己的根深深的扎在岭南的这片沃土上进行教育传承与学术研究”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他倡议广东地区高校成立“岭南音乐文化学术共同体”,强化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应扎实田野调查工作,为区域音乐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七、结语
在历时两天的“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传承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代表们就岭南传统音乐研究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积极探讨,围绕岭南传统音乐传播与发展、音乐历史流变与文化地理探析、音乐资源的挖掘与梳理、传播载体现状与作用、岭南传统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诸问题展开讨论。相较于第一届岭南传统音乐传承与研究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更多宝贵的岭南传统音乐资源,提出了更多基于扎实田野调查研究的科学可行的建议和意见,而且更进一步地指明了岭南这一沃土上的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研究方向,深化了岭南这一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认识与价值,同时也对全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研究提供更多启示与借鉴。
让我们的根深深扎入岭南传统音乐这片沃土中,不仅因为它不可抗拒的独特魅力,更因为这片沃土需要更多的人去发掘、保护和传承。正如谢嘉幸先生在闭幕式上提出的:传统音乐的传承仍有很大的可发展空间;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还需要更大的力度、更完整的角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正在各个学科研究领域掀起热潮,作为传统音乐的研究与传承者能够做些什么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作者简介:何怡雯,女,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