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语境的“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初探

2016-03-18张小侠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1期
关键词:淮安市淮安古城

张小侠

基于地方语境的“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初探

张小侠

本文探讨了地方语境下《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学校所在地城市发展与规划历史,引导学生提高对课程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城市建设史;地方语境;教学方法

一、引言

“中国城市建设史”是《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中10门核心课程之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理论专业基础课。城市建设史对提高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建设史也是国内大多数招收城乡规划学硕士的高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注册规划师考试的必考内容。

二、课程性质

《中国城市建设史》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对城市及城市规划的影响,全面认识并正确理解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形成背景、价值导向和历史局限性,掌握城市发展特点和内在规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提高城市规划专业素养,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形成系统的规划理论知识体系,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城市建设案例,为专业后续的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三、城建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较多,知识庞杂

中外城市建设史教材内容讲授了不同历史时期典型代表城市的总体布局以及道路、居住、绿化等城市各组成要素的建设发展情况,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内容较多。按教材内容顺序讲授,各章节之间不像其他课程有前后联系,同学在学习时感觉知识庞杂,缺乏系统性。

2.学生对课程的重要程度认知不够

理工科设计专业学生普遍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如果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没有建立起与规划设计课程的有效联系,同学往往认为其与设计类课程关联度相对较弱,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因城市建设史内容较多,知识庞杂,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如果只是单纯记忆各朝各代的城市、城市布局方式与特点,具体城市规划设计,任课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再按传统教学过程设计,填鸭式讲授会使很多同学感觉枯燥无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中结合学校所在地城市发展历史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四、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概况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江淮平原东部,是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2001年由原地级淮阴市,县级淮安市、淮阴县“三淮一体”成立新的淮安市。

1.淮安古城

(1)淮安古城发展变迁。原县级淮安市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古城是在吴王夫差时期开始形成的。为解决吴王夫差统兵征伐齐国时兵士运输囤积粮饷问题,从扬州的邗城引长江水至射阳湖然后折向西北到淮河,止于淮安古末口,这条水系即为历史上的邗沟。邗沟沟通了长江与淮河,开始主要是军事用途,后来南北过往客商均在此盘坝入淮,当地的经济、人口、城市逐步发展起来。秦汉时期,此处已形成一个大邑。东晋时设立山阳郡,东晋义熙七年至明万历二十三年期间,淮安古城先后经历旧城、新城与古城三个历史阶段。经明至清代早期,因古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设立漕运督院,统管全国的漕运。明代至清早期,淮安城经历了多次改造和扩建,古城功能逐渐完善,城市规模达到历史顶峰。清末漕运消停,海运代替河运,津浦铁路通车后,淮安城市地位急剧下降,城市建设停滞,古城开始走向衰落。1986年淮安获批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新淮安市成立后原淮安古城的主体县级淮安市成为新淮安市的楚州区,2012年复更名为淮安区。

(2)淮安古城空间格局及特色。“三联城”为淮安古城经典空间格局,其营造顺序是先旧城、后新城、再夹城,城外有城,既不同于城与廓的关系,又不似明清时代有些城市因城门外商业发展而形成的关厢地区,然后再利用城墙包围起来的情况,而主要是由于防卫的需要逐步加筑而成的。淮安古城作为历史上京杭运河沿岸重要枢纽城市,素来为“南船北马、商贾聚集”之地。城市空间规整,强调轴线对称,行政院署居中,古城街市密集,共有巷41条,市34处。

2.淮阴市城市发展历史变迁

淮阴位于江苏省北部,古代中国南北主要交通线—大运河的沿岸,隋唐时代就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繁荣的“淮、扬、苏、杭”运河四大都市之一。元代以后虽然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多在北方建都,但南方却是主要的经济中心,粮食、手工业品等必须由南方运往京都。当时主要的运输路线即为运河,作为运河沿岸的重镇淮阴得以较早发展。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经此入海,淮阴成为大运河、黄河、淮河三大河流交会集中地,南北交通要道。

明代漕运复兴,淮阴修建船闸、船厂,逐步代替淮安城的漕船转运入黄功能,发展成为繁荣的市镇。清代大运河分段通航,南北航运需要在淮阴调换车船,故有“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一说。此处商旅云集。淮阴手工业与商业较发达,又有四大造船厂及其他作坊,与淮安古城相距只有十几公里,两城之间的河下镇和板闸镇几乎将两个城市连为一体。两淮城市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但近代因为交通方式、交通条件的转变城市开始衰落。

五、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1.课堂讲授与课外作业齐开展

“中国城市建设史”在教材第13章变化中的传统城市第5节相对衰落的城市中对淮阴做了简单的介绍。按过去的教学安排这节内容用很少时间简单介绍,或要求学生课下自学。考虑到笔者所在高校恰好是淮安市一所省属本科院校,且中国城市建设史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某个历史时期的都城建设、相应时期典型城市规划布局,因篇幅所限没有对某个具体城市发展与规划史进行完整系统的介绍。授课过程中讲授学生熟悉的学校所在地的城市发展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他们系统感知一座城市发展变迁,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城市发展规律。因此,授课中在完成城市起源这一章节教学进入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布局介绍后,我们将淮安古城空间发展历史演变研究作为课下作业布置给同学。授课进行到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城市建设时,要求学生同步进行同时期的淮阴、淮安古城的历史沿革、空间形态的空间格局认知,对淮安古城“三联城”古城空间形成、结构形态演化动力进行分析,对“三联城”空间要素如轴线、肌理、中心、形制等空间要素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探究城市的发展规律。

对基于地方城市发展史的这次贯穿中国城市建设史始终的课程大作业的组织,可以将学生分组,3-4人为一组,作业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需要进行文献查阅与现场调查,较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后每个小组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研究报告,并将成果进行课堂汇报交流。研究报告上交后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

2.整合后续课程,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在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史关系最为密切。但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城市更新与保护开课时间在三年级上学期,而城市建设史开课时间在二年级上学期,两者开课时间相隔一年。时间相隔较久,按遗忘规律学生一年后对城市建设史的知识记忆已经较少。如果单纯依靠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门课实现对所学城市建设史的应用较为困难。丰富的教学过程需要丰富的规划设计成果相匹配,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多对设计成果非常重视,要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对设计成果的指导作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选择做法如下:一是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课程将学校所在地淮安市作为城市更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研究对象。二是在学生完成淮安市城市发展变迁研究报告后,结合淮安市已审批实施的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设计成果进行研讨,加深认识。对淮安市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解析实际上也是设计类课程的一个重要现状分析授课环节。通过这种形式能纠正很多同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重图面表达轻调查分析的问题。三是授课教师可在中国城市建设史课程结束后,结合大家完成的研究报告和淮安市城市历史地段更新、淮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上一届学生作业成果优劣得失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城市建设史理论学习重要性。

3.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紧密结合

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学校每学年第二学期组织大学二年级学生申报各层次各级别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城市建设每学年第一学期开课,时间上能较好衔接。在城市建设史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可安排1-2次专题讲座,讲授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及其他相关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历史街区调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与居民意愿调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等作为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初步培育,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中国城市建设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又为下一学期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打下基础。

六、结语

传统的“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在功利化的专业教育思想导引下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时间和地域跨度较大,所涉及的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城市形态和建设状况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内容庞杂且简单罗列,给学生以机械拼凑、割裂空间、拼贴历史之感。急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理论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笔者在《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中基于地方语境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尝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了学生能力培养的规律性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王峰玉,姜秀娟.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建材,2010(6).

[2]白立敏.以复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营销,2014(7).

[3]张秀芹,于伟,刘立均.以天津市为例探索基于地方的《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史》本科教学[C]//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14.

[4]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9).

[5]中国历史知识全书:中国古代交通[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46

猜你喜欢

淮安市淮安古城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翘街古城
安居古城
春秋古城一日游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
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