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精神中的创新意识带来的启迪
2016-03-18余引兰
余引兰
谷文昌精神中的创新意识带来的启迪
余引兰
谷文昌为东山县做出巨大贡献。任职14年中,他在实践探索与不断创新中寻求发展出路,在东山县建起一座坚固的绿色屏障。“政声人去后,丰碑留人间”。本文探究了谷文昌精神中所蕴含的创新意识,分析了其实践创新动力和表现,以期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东山县;谷文昌精神;创新;发展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通过深入调研,将谷文昌精神概括为:“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一心为民,造福群众;真抓实干,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开拓进取;秉公用权,廉洁从政。”[1]谷文昌精神由实践发展而来,所蕴含的创新意识,正是他将东山县由一个“废岛”变为“宝岛”的关键因素,也是谷文昌精神持续传承的重要支撑。
一、谷文昌创新意识的生成依据
1.创新探索的现实背景
1949年谷文昌随军南下,1950年5月12日东山解放,谷文昌留任东山,随后接连任职14年之久。期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完成和“一五计划”实施,之后又经历了“大跃进”等“左”倾思潮的考验。这一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步探索期,是除旧立新的过渡期。全国上下都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为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改造自然环境、改变生存状况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
“东山岛东南部,原有3.5万多亩荒沙滩,白茫茫寸草不生。狂风起时,飞沙侵袭村庄,吞噬田园,威胁着人们的生存。”[2]东山还是旱灾频发地区,西北低丘台地温暖少水,东南滨海平原常年干旱缺水。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该地区发生旱灾97次,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此外,风灾、潮灾、涝灾侵袭不断,“县境海面遭台风袭击,常伴有狂潮、暴雨,风灾、潮灾、涝灾往往并发。”[2]面对自然的暴虐,谷文昌说:“不制服风沙灾害,东山人民无法过好日子。要治穷先除害。”于是,他发动群众改土治水,改善种植条件,增加农业产量,开启了改造创新的实践历程。
2.创新意识的价值支撑
激励谷文昌不断创新实践的根本动因是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意识。谷文昌曾说过:“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党要求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们要和群众吃一样的饭,受一样的苦,干一样的活。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共产党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要向风沙宣战,条件再差也要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生活,如果我们不关心群众疾苦,就是没有群众观点,就无所谓革命。”任职期间,他几乎踏遍整个东山的山山水水,“每次下乡,谷文昌至少要交三个朋友,一个老贫农、一个队长和一个最困难的农民。全县60多个村400多名生产队长,他几乎都能叫出名字。”[3]习近平2005年曾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上发表《“潜绩”与“显绩”》一文,大力称赞谷文昌,认为,“福建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广大干部群众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努力,在沿海建成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一座不朽丰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4]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2015年6月在福建考察“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时指出:“政声人去后,口碑胜金杯。谷文昌离开人们那么久,依然为人们所传颂,就因为他为群众办了好事,活在了百姓心中。”正是努力改变东山现状,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激发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意识、创新实践的生机活力。
二、谷文昌精神中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法宝。邓小平曾指出:“在党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越多,对我们的事业就越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猛将。没有这样一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上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希望各级党委和每个党支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开动脑筋的工作。”[5]143-1442014年6月,习近平在会见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2015年7月17日,在长春召开的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他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样,东山县的建设发展也离不开谷文昌的不断创新探索。
1.坚定信念勇于创新
受地理因素影响,东山县一直受风沙侵袭。“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间,风沙吞没了13个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耕地。1949年全岛6万多人,有2000人死于天花,外出当苦力、当乞丐的占1/10。地处风口的山口村共900多人,讨饭的就有600多人。山口、湖塘两村的1600人中因风沙为害而患红眼病、烂眼病的400多人,失明或半失明的90多人。海岛东南部横亘着30多公里长的沙滩,茫茫一片,寸草不生,还有40多个流动沙丘,沙随风势不断向人们进逼。有田无法种,种了无收成。粮囤空空,锅里煮着青菜,一年到头缺吃缺烧,许多人扶老携幼,拿着空篮破碗外出讨饭,乘船过海到大陆上割草砍柴。”1950年谷文昌来到东山,下定决心治理风沙,他要改变东山县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共产党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理想信念的缺失,乃百病之源。”他亲自实地勘察、组建专业队伍,吸取群众经验,不断实验探索,历经八年终于取得马尾松荒山造林的重大突破,使东山县经济状况和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1957年,东山县粮食亩产量比1952年增加77.5%,渔业、盐业产量也大幅度提升。在东山县任职14年间,谷文昌大半时间都放在防风固沙方法探索上,过程虽然曲折,但在坚定的信念支撑下,他实现了东山县的一次又一次创新发展。
2.解放思想鼓励创新
新中国成立前,东山县流传一个说法:“微风三寸土,风大石头飞。”“荒山秃岭和尚头,林草奇缺水如油。风沙无情田屋休,三餐难度人外流。”千百年来,受风沙旱涝侵袭,东山人民灾难深重,“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谷文昌前先提出“挖掉东山穷根,必先制服风沙”,“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目标规划,可想而知,其征途必定是漫长而艰难的。大多数人认为,“东山这个鬼地方,多少人也治不住风沙”,“荒山能长树,鸡蛋能长毛。”经过五年调查研究和无数次实验,1956年终于找到了生命力强、防风固沙的木麻黄树,但第一批幼苗存活率很低,动摇了东山群众自信心。谷文昌意识到,必须解除人民群众的错误观念,他带领东山县委党员干部通过不断做东山县属各公社社员政治思想工作,以活人、活事、活教材的方法,以社队为单位召开多次对比回忆,发动东山百姓分析以往风沙灾害,纠正在荒沙造林认识上的误区,提高东山百姓荒沙造林的认识。[6]同时,派遣人员到广东等地学习其他地方防沙造林经验等,为进一步创新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解放思想是创新的预热,只有在思想上冲破旧的习俗观念,废除经验主义错误,才能在创新中实现快速发展。
3.实事求是善于创新
谷文昌精神中的创新意识还体现在实事求是、善于创新。创新必须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尊重实际。谷文昌在领导东山人民改变自然环境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脚踏实地办实事、求实效,体现了以实事求是为基础上的创新发展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反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7]109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理论和实践相联系。”[7]820充分强调了实事求是和实践调查的重要性。治沙过程中,谷文昌“亲自探风口,查沙丘,走遍东山的412个山头,详细记录下一个个风口的风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在光秃秃的山头适合种植何种植物的问题上,他亲自试验观察,最终摸清了木麻黄适合雨天种植的生长习性”。[8]在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探寻真理、实现发展。“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不会懂得中国的事情的。”[7]789-790在东山县创新发展过程中,谷文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这座荒岛上,十四年间,他几乎踏遍东山每一寸土地,在实事求是的探索中,实现了东山的发展变革,最终将荒岛变成了绿洲。
4.依靠群众实践创新
人民群众是实践创新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东山县进行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谷文昌正是紧紧依靠东山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利用劳动人民的宝贵经验,集合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完成了防风固沙这一重大工程。比如,在木麻黄树幼苗培育过程中,他走访了多个乡镇村社,总结了白埕村“夏季冒雨造林”和湖塘村村民蔡海福“带土造林”的经验。《东山县志》记载,“木麻黄沙丘造林曾经有‘宿土造林’‘客土造林’‘普通造林’三种方法。实验结果,……‘宿土造林’,起苗时根部带些本土,……成活率高,生长快。”“木麻黄在晴天造林易枯死……夏秋雨季冒雨突击造林是沙荒营造木麻黄林的大好时机,也是东山绿化沙荒的成功经验。”[2]使木麻黄树成活率达95%以上,改变了东山贫穷落后面貌,为之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与人民力量相结合的结果,也是对人民群众的最好回报。与此同时,谷文昌用实际行动说明了,群众实践是创新发展的基础,“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7]790在寻找防风固沙方法时,他走村串户和村干部、老农民长谈,重视群众意见,吸取群众经验,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组织群众深山采种,发动群众办苗圃等。有了创新意识,必须付之于实践,只有发动群众才能实现实践创新。
三、谷文昌创新意识的当代启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过去35年,东山县的发展和成就有目共睹,谷文昌为东山筑起了一道福荫后世的绿色屏障,也在东山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前,虽然已时过境迁,但谷文昌创新精神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坚定信念,勇于、敢于、善于创新
要创新首先就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有破除旧习、消除顽疾的决心,勇于、敢于和善于创新,这是谷文昌以他的实际行动留给后人的重要启迪。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和敢于、善于改革创新的人们。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我们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面对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严峻挑战,创新之声振聋发聩。之后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发展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创新发展是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和大力弘扬谷文昌创新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任务面前,坚定信念,继续创新,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2.创新要始终把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谷文昌在东山的系列创新实践,始终坚持了“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理念,一切从人民需要出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创新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例如,在两岸尚处于对立形势下,谷文昌坚决主张将“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两字之差,天地之分。一项德政,十万人心。”[9]这一政策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在之后的保卫战中发挥了积极的动员作用。只有秉持为人民服务宗旨进行创新活动,才能始终保持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当前,我们已进入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十三五”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发展思路,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环节。要贯彻落实这一发展理念,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必须始终牢记为人民群众服务宗旨,使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中获得经济、政治和思想精神的不断满足。大力弘扬谷文昌创新精神,继续以创新成果造福于人民,对新时期建设发展至关重要。
3.创新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法
谷文昌在防风治沙过程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尊重科学,立足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他多次带领人员探风口、查沙丘,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向、风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向背详细记录与绘图,研究制定了治理风沙的方案。按此方案,他与县委一班人,先后8次组织干部群众筑堤拦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种树防沙……”[2]创新是一个除旧立新、继往开来的探索过程,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规律的把握,必须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周恩来曾指出:“进行调查研究,必须实事求是。我们
下去调查,必须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事物总存在内在矛盾……下去调查,要敢于正视困难,解决困难。一个困难问题解决了,新的困难问题又来了。共产党人就是为了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10]313-314我们要学习和弘扬谷文昌创新精神,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推进实践调研,才能确保创新发展的正确航向。
[1]弘扬谷文昌精神研究课题组.弘扬谷文昌精神,力行八大好风气[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3).
[2]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山县志[DB/ OL].http://www.fjsq.gov.cn/showbook.asp?
BookType=%B8%A3%BD%A8%CA%A1_% CF%D8%CA%D0%B5%D8%D6%BE&Book⁃Name=%B6%AB%C9%BD%CF%D8%D6% BE&,1994-02.
[3]杨振武,牛一兵,余清楚.“四有”书记谷文昌[J].共产党员,2015(05).
[4]习近平.“潜绩”与“显绩”[N].浙江日报,2005-01-17.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张公政.谷文昌精神的认知流变及其当代价值[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5(5).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蓝淑华.弘扬谷文昌精神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 (11).
[9]吴焰,赵鹏,孔祥武.人生一粒种漫山木麻黄——谷文昌的生前事身后名[N].人民日报,2015-04-07.
[10]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