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必扶智:教育精准扶贫是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2016-03-18胡蝶
胡蝶
扶贫必扶智:教育精准扶贫是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胡蝶
精准扶贫、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程、先导性工程,也是根本性工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杆,也是当下消化原有贫困“存量”,阻断代际贫困“增量”,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和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教育扶贫,内生动力
在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达到共同富裕,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堡垒”必须筑牢。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1.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小康是不让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开始,就把共同富裕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有一个地方贫困,就不是‘小康’;有一个民族苦厄,就不算‘全面’。”①因此,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关键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切忌空喊口号,不要提好高骛远的目标。”②并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形成“六个精准”“四个切实”“四个一批”等扶贫事业的原则要求和工作办法。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
2.教育扶贫是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脱贫致富工作一贯被置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扶贫开发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得到了人民的一致认可。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仍然存在7千万贫困人口,扶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救济式扶贫、项目式扶贫等传统“物质性”扶贫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贫困地区的实际需要。多年来的扶贫经验证明,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已成为影响脱贫致富事业的根本性因素,因此国家适时调整战略方向,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转向探索“造血式”扶贫。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程、先导性工程,也是根本性工程。说它是基础性工程,是因为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是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只有依靠人口道德素质、知识水平、科技能力的提高,才能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提供基础性的动力要素;说它是先导性工程,是因为科学的理论能更有效指导实践进步,而教育是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精神面貌、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最直接的途径。当今社会的贫困问题,已经不单单是物质层面的贫困,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贫困,若不首先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精神面貌,不改变贫困人口封建落后的愚昧思想,不改变贫困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水平,仅依靠物质层面的救济扶贫是远远不足以引导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的;说它是根本性工程,是因为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③扶贫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保障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最关键的是提高生产者的素质,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贫困地区生产力,必须依靠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而教育正是提高人口素质、摆脱贫困面貌的内生动力。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
1.“硬件”扶贫精准不足
实现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目前,随着战略方向的调整,国家已经开始投入大量资金扶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并取得显著成绩和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教育扶贫资金也存在“撒胡椒粉”“大撒网”等用途不精准问题,导致贫困地区教育所需硬件资源困难迟迟得不到解决。
贫困地区自身经济条件差,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与城市相比,贫困地区的学校数量、教学设备、食宿条件等硬件设施都难以达到国家基本要求。例如,偏远山区由于人口相对稀疏,很多自然村没有学校,无法让贫困家庭儿童实现就近入学;很多学校经费不足以购买取暖设备,难以解决冬季供暖问题;另外,“因教致贫”也是困扰许多贫困家庭的教育难题,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致使很多适龄儿童不能接受正常教育,或者早早辍学外出打工,是“代际贫困”问题的根源所在。“硬件”资源的匮乏,是阻碍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些落后地区仅依靠自身经济力量难以补足教育“硬件”设施,需要国家教育扶贫经费的精准投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教育“硬件”难题,为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软件”扶贫力度不够
教育扶贫仅仅依靠“硬件”设施的保障是不足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精准扶贫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导致贫困地区教育水平落后的关键因素。“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是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普遍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让年轻教师不愿下乡受苦,贫困地区学校生活条件差、待遇差使得教师资源留不住,自身文化水平低、信息不通畅、教学方式落后让那些即使留下来的教师也难以教得好。其次,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影响贫困地区适龄儿童能否接受教育的直接因素。贫困地区的许多家长文化水平低、教育意识淡薄,认为读书无用,让孩子早早辍学打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教育扶贫没有彻底解决贫困人口的思想意识问题。第三,不论是因为教学设备匮乏,还是教学质量差,或者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等原因,贫困地区很多适龄儿童不爱学习,无法完成基础教育,越“穷”越“愚”、越“愚”越“穷”的恶性循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三、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1.教育“硬件”扶贫要精准
(1)精准筹办特色学校。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孩子们有学可上的问题。针对这一难题,政府教育扶贫资金中应保证有一大块的比例用在为贫困地区精准筹办特色学校上。一方面,扶贫资金应保障幼儿园基础教学和九年义务制教学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山区,学校数量少,不能覆盖所有村庄,交通不发达导致求学的孩子们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学校,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正常的受教育状况。面对这样的事实,精准应用扶贫资金筹办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基础性学校需要常抓不懈,才能实现教育的全覆盖、无遗漏。
另一方面,在保障贫困地区孩子基础性教育的同时,也要精准扶持职业技术类学校的创建和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最直接的途径,是解决贫困地区人口就业最有效的突破口。贫困地区可精准发展多种类型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创建特色职业技术类学校。例如,职业中学、成人职业教育学校、成人技术培训学校等,鼓励那些文化课业上有学习难度或对技术类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积极报考特色职业院校,鼓励贫困地区无业农民积极参加成人技术培训,努力培养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使其成为有技术、懂经营、能吃苦的全方位人才,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教育扶贫目标。
(2)精准完善教学设备。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教育扶贫资金要精准到位地完善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学设备。首先要保障教室坚固、防风、抗震,在教室内的桌椅、黑板、教学工具必须齐备的同时,也应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完善教室内取暖或制冷设备,如暖气、风扇、空调等硬件设施,为贫困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上课环境。另外,随着现代教学方式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设备也成为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必备设施,多媒体教学不仅丰富了授课形式,更为实现城乡教育互动提供硬件支撑,让教育的“输入”和“输出”有了更便捷的途径;其次教室外,鲜艳的五星红旗不光是一个学校的标志,更是贫困地区闪烁的“希望之光”,不论身处哪一个地区哪一所学校,国旗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用品。当然,为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课下活动的场所,操场建设也应成为教育硬件投入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学校离不开桌椅、教室、操场等一系列硬件设施,课堂内外教学设备的完善,是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不可或缺的“刚性”条件。
(3)精准改善食宿条件。贫困地区学校建设要更注重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在寄宿制学校,努力实现寄宿学生每人一个床位,消除大通铺带来的卫生和安全隐患,保障住宿环境的干净卫生;改善学校食堂条件,满足学生就餐需要,可参照“免费午餐”计划(2011年,我国启动了“免费午餐”计划,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每生每天3元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免费午餐”计划覆盖了中西部699个贫困县,受益学生达3千多万),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精准补贴餐饮经费。另外,保证学校厕所方便、干净、卫生,设置开水房或安装饮水设施,保障学生饮用水安全,并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洗浴设施等。改善贫困地区学校的食宿条件,保障贫困地区学生的生活条件安全与方便,也是教育精准扶贫不可忽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4)精准资助贫困学生。“因教致贫”问题要得到根本解决,扶贫资金必须切实发挥作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让贫困人口子女都上得起学。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全免费政策要一以贯之执行下去,并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需要,适当扩大教育免费的范围。以四川省为例,从2016年春季开始,四川省实行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的全部51个县实施15年免费教育,具体内容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和中专教育已经免费基础上,免除幼儿园保教费、高中学费并提供教科书。这就意味着,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在民族自治地方公办学校就读的孩子,不用交保教费和学杂费。这一政策让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完善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精准确定贫困学生人选,适当加大费用减免的力度,确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等多种渠道并行的资助体系,同时优先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安排,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工作的全方位补助。
另外,政府要善于整合资源,带头鼓励和牵动社会各界的团体、组织和个人的力量,通过多种渠道为贫困地区学生筹集资助项目和资助基金,加大对资助基金的跟踪监管,确保资金发挥精准效益,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扶持精准到位。
2.教育“软件”扶贫求创新
(1)加强师资力量。改善贫困地区“软件”环境,最关键的是加强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④因此,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加强教育首要“软件”——师资力量。首先,教师数量要有保障。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项计划是惠及广大乡村教师、拓宽教师资源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关键举措。改善乡村教师编制、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是让教师在贫困地区“下得来”“留得住”的重要条件,加之多渠道引进师资力量,才能有效保证贫困地区教师资源的充足;其次,教师质量也要有保障。贫困地区教师不光要“下得来”“留得住”,更要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教学素养,才能有效提高贫困地区总体受教育水平。一方面要求本土教师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也要求教育扶贫举措中大力支持城乡教师互动,信息及时传达、教师良性互动能有效促进乡村教师队伍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的改进,保障教师队伍有质量、教得好。
(2)改变落后观念。扶贫先扶志,要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落后教育观,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树立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育观。一方面,基础教育不可缺。对贫困地区的适龄儿童而言,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既是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应当履行的义务。不做文盲、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志向若要实现,必须依靠良好的教育,这样的观念不仅要萌芽在每一个贫困家庭子女心中,更要根植于每一个贫困家庭家长心中。家长要完全摆脱过去那种“读书无用”的愚昧思想,真正认识到教育是摆脱“代际贫困”恶性循环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终身教育不能忘。教育扶贫的对象不只是适龄儿童,还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贫困人口。往往在越穷的地方,成人教育越容易被忽视,这不仅仅是源于教育资源匮乏,更多的是因为“终身教育”观念没有在贫困人口心中生根发芽。“终身教育”的观念要树立,既要把教育、学习贯穿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也要把教育、学习落实在书本、技术、思想道德和法治文明的每一个方面。
(3)城乡教育互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利用这种不均衡让城市教育资源带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才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应该思考的问题。“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⑤在城乡教育互动环节中,科学运用“互联网+”思维,把城市教育中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流通传递到贫困地区,是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有力手段。首先,实现城乡教育互动离不开多媒体等硬件设施的齐全,因此前文中提到教育“硬件”扶贫中,多媒体设备是资金精准投入的重要方面。其次,城乡教育互动的实现,既需要城市教育质量好的学校的志愿付出,也需要贫困地区的教师学会运用多媒体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这样一来,通过互联网的“桥梁”,城市学校的课堂视频、学习资料、图书收藏等教学资源都可以全方位展示给贫困地区学生,甚至可以实现课堂直播,打破时间、地域、物质限制,让城乡两地学生同时接受良好的教育。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早在20多年前,习近平就指出:“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⑥因此,要想使贫困地区彻底摆脱愚昧落后的状态,阻止“代际贫困”的恶性循环,必须牢牢把握好“精”“准”二字,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使之成为推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引文注释
①李克济.人民网评:全面小康,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N].人民网,2015-03-10.
②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 OL].(2013-12-10).http://www.hq.xinhuanet. com/focus/2013-12/16/c_118568719.htm.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④习近平.致全国广大教师慰问信[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09/c_ 117294186.htm(2013-9-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09/c_117294186. htm.
⑤习近平.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贺词[EB/OL].(2014-11-19).http://news.xinhuanet. com/live/2014-11/19/c_127228771.htm.
⑥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173.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7(2014.8重印).
[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