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民意基础的甄别
2016-03-18丁美美
丁美美
对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民意基础的甄别
丁美美
本文对新自由主义概念界定和主要理论、依托的民意基础以及应采取的科学态度进行了论述。
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民意基础
一、新自由主义的概念界定和主要理论
1.新自由主义的概念界定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种为自由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社会思潮,它信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万能论”,反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1]42。对新自由主义概念界定至今仍未达成统一说法。诺姆·乔姆斯基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理论体系。该体系包含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和主张价格市场化、生产资料私有化、贸易自由化的内容,最终成果是“华盛顿共识。”[2]5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3]66-74姚从军认为,从古典自由主义发展而来并立足于“竞争秩序”和“积极自由”的新自由主义是对凯恩斯主义“革命”,其政策体现的是“华盛顿共识”,它更偏好个人、自由、放任、市场、效率。[4]91-93综合不同学者观点大致得出结论:新自由主义是以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为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金融资本垄断的资本主义转变建立的理论体系,主张经济贸易绝对自由化、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和生产资料极端私有化,并从经济向政治、文化及国际关系深化,已成为主导国际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发展理论。
2.新自由主义的主要理论
(1)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反对公有制和社会福利。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私有制经济能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下,自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均衡发展。他们极力反对公有制经济,认为公有制经济实质上是受到国家管理机构垄断,必将带来政治上的独裁统治、经济的低效和资源的浪费。其次,新自由主义者反对“福利制度”,认为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2)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市场经济制度能促进经济发展,计划经济对经济发展只能起阻碍作用,导致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3)主张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反对建立政治和经济新秩序。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各国应取消一切经济保护,使商品、贸易服务、资本货币能跨国自由流动,减少对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国家调控和管制。
3.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主要内容
新自由主义作为目前影响我国最主要的三大社会思潮之一,对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上主张私有制,反对公有制并极力兜售各种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方案;政治上集中攻击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把经济体制改革延伸到政治体制改革,主张政治多元化,实行宪政;文化上要求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宣扬意识形态多元化等。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和意图,实质是攻击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实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这一思潮在我国的扩展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我们必须认真辨别和严肃对待,以免落入美国自由主义模式的陷阱。
二、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民意基础的甄别
1.民意基础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对民意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探讨。他认为,民意概念的核心意义是公意。公意是一定范围内公众对一定社会事务充分了解后,在广泛自由讨论基础上,从大量可能分歧的意见交往中所形成的共同意见。学者吴顺长、张凤认为,民意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是社会上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协调与综合,是与国家意识相对应的范畴。它不仅以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形式,且从社会生产和生活各领域表现出来。[5]7既反映了民意作为社会学的概念,是个人意志和群体意志的协调和综合的社会意识,又说明了民意与国家意志的对应关系,落脚到政治领域,道出了民意的复杂本质。简而言之,民意是社会公众关于社会事务的意志,与国家(政府)意志相对应,也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多数与少数的统一,正义与非正义的统一,潜在与公开的统一。
2.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民意基础的分析
(1)个人主义观念的民意基础。个人主义理论是涉及价值体系层面和人性的理论,包含对社会政治、经济等的态度和信念。它是一种赋予个人自由以很高价值的政治和社会哲学,强调自我引导、相对不受约束的个人,认为每个人是其自身利益以及知道如何促进这些利益的最佳判断者。赋予每个人以选择自身目标和实现手段的最大自由和责任,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最佳地实现他的利益。亚当·斯密最先在经济上阐述个人主义理论,最著名的主张是自由放任主义思想。即每个人都享有获取财富和按自己意志设法处置财富的最大机会。社会仅是个人的集合体,在处理社会和个人二者关系时,个人主义者最重视个人权利,认为其他权利皆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推崇个人主义、自主权利、理性主义、维护私有财产、追求个人利益,认为政府职能应当是维护法律和秩序,执行个人与其达成的自愿契约,对个人的干预限制应降到最低限度。新自由主义极力反对集体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不相容,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个人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发生深刻转变,一些人追求物质利益,重视个人价值,这种价值取向和社会风气不正确引导和制度约束就会成为个人主义负面效应滋生的温床。集体主义在经济市场化大环境下必然会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发生价值观念上的尖锐而激烈的冲突和矛盾,集体主义遭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与批判,其现实生存空间受到压迫。个人主义理论符合当下我国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心理需求和利益诉求,其哲学基础和价值观念成为他们价值判断和心理引导的理论依据。
(2)自由主义观念的民意基础。改革开放的深化,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不同价值观彼此交锋、相互影响,加之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部分民众对资本主义自由理论缺乏科学认识,不加甄别地接受了新自由主义思潮中极端自由主义的错误思想,开始对各方面的管制和限制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厌恶和反感,否认社会主义自由。此外,不少民众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社会不公正或滋生出的不良社会风气,错误地认为这是一党执政带来的结果,于是盲目崇拜、鼓吹西方多党制。新自由主义所鼓吹的“自由”正好迎合部分民众盲目崇拜“自由”的心理需求。
(3)宪政和法治观念的民意基础。自由主义者视国家为个人自由的威胁,要化解这种威胁必须确立一个基本原则,即国家或政府的权利和权威必须加以约束和限制。一是在同意基础上建立合法性政府;二是将国家或政府置于宪法条款和基本法限制性框架之内。这就成为自由主义制度性建构的两大核心:宪政与法治。宪政和法治是紧密相关的理论,根据“法治”原则实施统治,使国家权力受到既定的在法律限度内国家地位的限制。法律的制定只能在宪法框架内进行,法律实施和解释掌握在独立于政府的各种机构中。法治社会的建立意味着统治者反复无常的任意建立规则的统治的终结。通过法律权威性、可靠性和连续性来限制国家、政府的权力,使个人权利得到合理、合法保障。随着我国大众传媒的日益透明化,对不公正、贪污腐败等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曝光,社会民众认为政府官员的权力不受约束,政治经济体制僵化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生产发展等是造成贪污腐败、社会不公现象的根源。他们希望通过法治和体制改革使政府权力受到监督和限制,消除社会不公现象。保障公民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实现社会良性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新自由主义关于宪政制度和法治原则的理论对我国民众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三、对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采取的科学态度
1.辩证分析新自由主义,其科学合理的积极成分可以借鉴和加以利用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其中不乏一些科学合理的成分,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们需要辩证看待新自由主义,不能将作为学术理论的新自由主义同美国政府为适应国际垄断资本扩张的需要,将新自由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化、政治化的“华盛顿共识”相等同。其中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就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公司产权制度改革等诸多方面所提出的切实可行的管理经验与应对措施,对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新自由主义中必须加以批判和坚决抵制的内容
我们必须坚决批判和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中不合理甚至是反动的观点。首先,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市场绝对自由化和财产绝对私有化不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坚持市场调控和国家宏观调控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国政府应转变职能,通过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弥补市场失灵。坚持国家对金融强有力的监管和调控能力,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坚决维护国家经济独立和经济安全。其次,新自由主义推崇全面私有化,反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张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人民利益诉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越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流通,不可能建立在纯粹私有制基础上,有些公共产品必须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我们必须坚决捍卫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保证国有资产的战略地位。第三,新自由主义思潮是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性的意识形态,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时,必须高度警惕“全盘西化”,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
[1]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3版).
[2][美]诺姆·乔姆斯基.全球秩序和新自由主义[M].徐海铭,季海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J].经济学家,2004(2).
[4]姚从军.新自由主义思潮评述[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吴顺长,张凤.民意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