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探析
2016-03-18汪燕桑志强
汪燕 桑志强
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探析
汪燕 桑志强
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不少有待完善的方面。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其自身的优势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加强大学生村官建设,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大学生村官;基层组织;建设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干部队伍的文化水平相对偏低
据了解,村干部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的情况。绝大多数村干部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有的甚至只具备小学文化水平。知识结构陈旧,文化素养不高,特别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村委会的职能发挥和村干部工作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村委会作为农民自治组织,村干部有责任、有义务带头宣传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但是,由于村干部文化水平有限,知识更新速度缓慢,创新意识薄弱,往往造成各方面工作的滞后。另一方面,对管理方式方法和艺术技巧的认识不够,对现代化办公手段的运用不足,对电子政务的开展不充分,降低了村干部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
2.村干部年龄偏大不利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目前,绝大多数任职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一方面,年龄偏大意味着经验丰富,有利于处理常规事务;另一方面,“农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导致相当一部分干部因循守旧,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和传统的工作方式,缺乏进取意识。”许多年长的村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以及一系列常规事务上,对于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如何根据本村实际进行新农村建设,如何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有效的规划。此外,部分村干部长期运用传统、简单的办公设备和方法,对于现代化的办公手段,特别是以新媒体为平台的办公模式不了解、不熟悉,更谈不上熟练操作和有效运用。传统办公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同时难以保证农村基层组织职能的充分发挥。
3.当地村干部难刹“人情风”
土生土长的村干部在村委会领导班子中占有很大比例。本土化的村干部较为熟悉本村的村情,诸如村里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状况、风土人情以及村民的实际困难和需求等。鉴于此,村干部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较为迅速和便捷地开展工作。但村干部本土化也带来一系列弊端,如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找关系、走后门、暗箱操作、宗族势力膨胀等。部分农村地区在执行国家“低保”政策时,出现“亲情保”“人情保”“关系保”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人情风”盛行的危害性不言而喻:一方面,有碍于社会公平,且容易导致“马太效应”,难以实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目标;另一方面,有违“乡风文明”的要求,“在农村,文明之风若不能愉悦人们的身心,腐朽的东西就会侵蚀人们的心灵。”“人情风”不利于农村新风尚的形成,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利影响
1.提高了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
各地选任的大学生村官大都接受过系统的高等学校教育,“从学历情况看,大学生村官整体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较强。”首先,大学生村官至少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特别是管理学、经济学、农学等专业的大学生村官上任后能够较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充分发挥村干部职能。其次,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并熟练运用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关注时政要闻,因此能够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解读国家政策,从而正确定位村委会工作的重心和路径。第三,大学生村官由于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能够自觉和高效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只有不断“充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村官接受新资讯、新知识的能力为村委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信息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学生村干部作为乡村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之一,为农村干部输送了新鲜血液,改变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
2.优化了村干部年龄结构
各地选任的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是一支有理想、有抱负、有朝气的新型农村开拓者和建设者。具有年龄优势的大学生村官年富力强,从体能上讲,能够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能够较好完成走访、调研、帮扶、处理突发情况等脑体结合的工作。此外,“大学生村官年轻、热情高、市场经济意识强,有想法,敢于为本村的发展献计献策。”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引导村民从“靠天吃饭”向“科技致富”转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带领村民开展形式丰富、内容健康的文体活动,使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低层次到高水平的转变。在村级组织建设方面,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就领导班子而言,一个合理的梯形年龄结构应由“老马识途”的老年、“中流砥柱”的中年和“奋发有为”的青年构成。大学生村官的加盟优化了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并且保证了村级组织正常的新陈代谢。
3.有效遏制了“人情风”蔓延
据了解,走马上任的大学生村官极少有回到本村任职的,大多都是到异地或是外村任职。客观来讲,非本地本村的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因为他们“缺少对基层的长期深入了解,往往导致了在村民中的威信不高,处理问题不能够得心应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非本地本村的大学生村官在履职过程中对那些前来“说情”“通融”“拜托”的村民更容易说“不”,在处理村务过程中更能够一视同仁,客观对待。此外,刚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大学生村官较少沾染到诸如请客送礼、托人求情、找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社会风气,在工作过程中更能恪尽职守,照章办事。总而言之,大学生村官对于遏制“人情风”蔓延,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公信力,促进社会公平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建设的路径
1.建立培训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建设
“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热情,但由于刚出校门,缺乏农村实践经验。”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能够有效提升其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一方面,可以由乡镇政府牵头,聘请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和高校教师及技术人员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农村政策及种养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从而使大学生村官具备建设和谐农村、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应尽可能熟悉村情、民情,找准开展农村工作的切入点。“要熟悉农村工作的特点和方法,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加强与当地村干部、村民的沟通和交流。”推进大学生村官本土化进程可以实行“导师制”,即选派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本地村官担任新任大学生村官的导师,在了解乡风民情、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方法、熟悉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从而使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有效开展工作。
2.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大学生村官的责任意识
“由于大学生村官角色的模糊性,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等一直难以界定,因此,这一群体的考核工作也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开展。”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村两委负责人应根据本村实际和大学生村官的特点安排其实质性的工作,并对其工作内容、工作量及工作成果进行明确和量化。另一方面,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机制,增强其责任意识。构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应该涉及实绩考核、民主测评、群众评价三个方面。实绩考核包括人均GDP增长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等;民主测评可包括德能勤廉等方面,主要涉及自我测评、同事测评和领导测评。群众评价可包括安全感指数、幸福感指数、满意感指数等指标。实绩考核采取定量考核的办法,民主测评和群众满意度采取定性考核的办法,较好地实现定量与定性考核的有机结合。
3.健全激励机制,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动力
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待遇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是有效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的重要保障。“目前,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偏低,各项保障政策不配套,影响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鉴于此,应健全激励机制,增强优秀大学毕业生当村官和当好村官的决心和动力。首先,适当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物质待遇。据调查,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的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加之CPI指数的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普遍偏低。可以考虑根据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大专、本科学历人员工资水平确定其待遇标准,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其次,落实大学生村官“五险一金”的福利制度。据了解,大多数地方虽然规定了大学生村官享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福利待遇,但多数地方并未得到有效落实。最后,增加大学生村官提拔晋升的机会。对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提拔任用,既能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聪明才智,使其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总之,大学生村官的学历、知识、年龄、创新意识及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有效弥补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不足,能够优化农村基层组织结构,强化农村基层组织职能。通过建立培训机构,完善考核机制,健全激励机制的方式加强大学生村官建设,能够有效地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引文注释
①殷殷.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J].中国青年研究,2008(6):31-34.
②宋西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N].大众网,2006-7-21.
③佟瑛.村域转型视域下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1):72-74.
④李俊,赵毅.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党建研究,2012(4):40-44.
⑤向林峰,杨金海.浅谈大学生村官与村民自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6):7-8.
⑥张妤.浅析村民自治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1(8):253-254.
⑦赵毅,陈丕.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若干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3):92-94.
⑧王鹏,黄钟仪,等.人才活力视角下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人才,2010(1):115-117.
⑨蒋秋艳.“大学生村官”实施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9):139-140.
⑩李华忠,杨桓.当代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成效及政策建议[J].社会主义研究,2009(5):89-93.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31
本论文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村官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中的作用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州为例”(编号:XKJS2015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