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挑战与微型化对策研究
2016-03-18陈虎腾
陈虎腾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挑战与微型化对策研究
陈虎腾
高校意识形态微型化建设通过创新路径、转化话语、坚守内涵、打造“意见领袖”队伍等途径,可达到高校思想宣传的“微言大义”,推进高校意识形态的时代广度与历史深度。
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微型化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质及其对高校传统意识形态影响
1.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媒体及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以往报刊、广播、电视和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统称,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的新渠道。目前较流行的新媒体主要有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自媒体”。基于数字化的新媒体主要有如下特征:
首先,数字化与交互性。数字化和信息化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新媒体传播具有双向性,它以信息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是一切参与者的交融与汇合,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非常高的信息密度、非常及时的信息反馈,互动性极高。其次,快捷化与开放性。由于数字化和交互性,新媒体新闻传播非常便捷和高效,一夜之间的“网红”在手机智能新媒体时代,甚至变成分分秒秒的事情。而信息的交互和多元化加上高效的传播效应,使新媒体信息海量化,带有极大的开放性。不仅信息内容开放,新闻传播方式也是开放的,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智能电视甚至户外电子屏等,都可以信息化传播。第三,碎片化(微型化)与个体性。新媒体传播海量信息和相对粗糙的新闻采写,导致新媒体呈现碎片化和微型化。相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呈现的中心和本质主义,新媒体呈现的是碎片化和解构化的后现代主义。而这种碎片化和微型化也引起个体化和单向度。正如美国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言,“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所有商品都能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1]
2.新媒体对高校传统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由于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与交互性、快捷化与开放性、碎片化与个性化等特征,而高校不仅是高智商和情商的集聚地,更是网络新媒体人群集中地,新媒体给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冲击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传统意识形态往往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传播,在宣传思想领域更多的是说教,内容也是单向的一元性传播。而新媒体时代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各种媒介蜂拥而上,各种所谓后现代潮流大波来袭,传统意识形态中心地位受到极大挑战。高校由于知识分子云集,思想活跃,各种思潮汇聚,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更容易接受、表达和传播多元化思想,对传统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冲击尤为明显。其次,新媒体传播路径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改革和创新压力巨大。新媒体在以互动、分享为本质特征的Web2.0和Web3.0时代到来后,交互性进一步强化,大大改变了纸媒、电视等媒体的传统意识形态传播路径,使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压力,成了一种倒逼的改革和创新动力,势在必行。第三,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的传统“宏大叙事”内涵挑战巨大。从意识形态内容的宏微观上看,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往往偏重宏大叙事,喜欢高大上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大帽子意识形态教育,缺乏“润物细无声”的微观得体传播,而一些新媒体则采用图片、视频、网络语言等受人欢迎的途径在细微处传播或隐射一些负能量信息,反而容易占有先机。这对高校意识形态微观研究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二、高校意识形态微型化是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有效途径
1.意识形态微型化概念
意识形态微型化是指在新媒体技术盛行的当下,意识形态从传统内容到传播路径的形式逐渐由原来相对宏观化向微观化转变,达到“微言大义”。这里的“微型化”,指新媒体时代下意识形态传统的宏大叙事向碎片化、细微化中无声传播。例如,一些高校微信公众号素材通过一些美轮美奂的图片、简单幽默的语言,在强大阅读量支撑下,轻而易举地把师生的自觉爱校、爱国、自强不息等正能量意识形态教育贯彻得悄无声息。同时,意识形态微型化,是指新媒体技术下,更注重意识形态传播形式的更新,简化意识形态内容,或把意识形态内容更有水平地隐形于形式之中,却不失最终传播效果。
2.意识形态微型化的重要意义
纵观上文的新媒体本身的碎片化、交互性、微型化等特征以及对高校意识形态所带来的挑战可以看出,高校意识形态微型化正是契合了上述具体情况,具有现实的意义。
首先,高校意识形态微型化可以重新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由于高校意识形态微型化,采用了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较容易让师生接受,在传播意识形态内容信息同时,顺利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从而避免和减少被网络负面意识形态占据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情况。新媒体时代受众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式阅读,对于传统意义上繁琐冗长的文本,基本没有兴趣关注,他们对包含意识形态教育却具有新鲜、活力的新媒体微型载体形式是不排斥的,而且容易在集中的正能量微型化新媒体刷屏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共识。
其次,高校意识形态微型化可以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效率。由于高校新媒体具有一批新媒体技术人才,使在微型化、智能化道路上更便捷地实现高校意识形态运行效率。同时,由于微型化使得传统意识形态内容上的长篇大论得以大幅缩减,从而把时间和精力转到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新媒体技术载体,使高校意识形态效率更高,效果更佳。
第三,高校意识形态微型化可以帮助高校“教书”与“育人”齐发展。长久以来,高校部分群体中一直有一种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抵触现象,认为高校搞意识形态教育是本末倒置,纯粹浪费大学宝贵时间,有些学生虽然没这么极端,却也往往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阳奉阴违,或者敷衍了事。究其原因,有思想认识本身的原因,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也有相当大一部分责任。因为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本身让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很少,让学生寓教于“意识形态”中的东西就少之又少了。而借助新媒体技术,高校意识形态微型化可以寓“学习”“玩乐”“思想教育”于一体。比如,很多励志视频、趣味学习、微信现场直播等新媒体素材等在大学生朋友圈中分享比比皆是。
三、高校意识形态微型化具体途径探析
1.要拓展和创新高校意识形态传播路径
高校意识形态面临新媒体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意识形态路径的滞后。传统意识形态往往采取研究报告会、纸质媒体、电视等传统路径,这在新媒体时代毫无悬念地落伍了。试想,传统意识形态撇去内容,单从传播角度看,就没有传播到大部分受众中,甭提实际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了。因此,对新媒体时代而言,第一要务便是传播路径的创新要顺应新媒体时代潮流。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最新技术要成为高校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并且还要区分不同新媒体之间的传播路径。例如,当下微博的时效和互动传播与微信的朋友圈分享传播就要有细微区分,同一个具有意识形态教育的素材在微博和微信文字和图片的策划和整理上也要有的放矢。不仅如此,拓展和创新高校意识形态传播路径还要整合传统的图书馆、校报、校史馆、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思想宣传工具,达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路径的融合。
2.掌握和熟练运用高校意识形态的新媒体话语
高校意识形态微型化还需要不断掌握时下流行的新媒体话语,包括“萌萌哒”等网络流行词汇、前沿的社会聚焦问题意识、吸引眼球的图文并茂的素材排版方式,甚至带有“标题党”式样的标题等,只为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新媒体话语。如果不能吸引受众打开高校意识形态的新媒体素材的传播载体,意识形态教育一开始便胎死腹中了。相反,高校意识形态微型化,正是迎合了意识形态的话语形式的“防微杜渐”,在细节话语之处,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3.要坚守意识形态的内涵,达到“微言大义”
如果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路径和掌握新媒体话语还是从意识形态形式载体而言,那么坚守和提炼意识形态内涵作为意识形态内容本质,依然是高校意识形态万变不离其宗的永久根本。尽管我们在新媒体时代非常重视意识形态传播路径更新,重视新媒体语言等形式,简化冗长的意识形态内容,但是并不意味着要抛弃意识形态内容或者歪曲内容,否则就变成本末倒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相反,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微型化,就是要在拓展创新形式外,简化、提炼和精细化内涵。换言之,是要更科学地、高效地、高水平地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既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还要达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审美境界,集学习知识、娱乐身心、思想教育于一体。简言之,“微言”是为了实现“大义”。
4.建设一支具有正能量的微时代“意见领袖”队伍
无论是意识形态微型化之路径和话语权的形式,还是意识形态微型化“微言大义”内涵的内容,都离不开高校意识形态的主体和客体,即高校的师生。因此培养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新媒体素养的人才队伍异常重要。其中,尤其需要一批具有正能量的微时代“意见领袖”队伍,这样在意识形态建设保卫战中才能“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更能在师生群体和网络新媒体社会中达到“一呼百应”的正面效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我国高校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思想舆论和精神支撑力量。
[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3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3]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朱孔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5]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
[6]张一,罗里章.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探索,2012(12).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常州大学党委宣传部)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25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中国梦”视域中的大学生思想引领方法与路径研究(编号:2013SJD7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