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康纳“双重危机”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6-03-18李凤梅王艺潼
李凤梅 王艺潼
奥康纳“双重危机”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凤梅 王艺潼
詹姆斯·奥康纳提出的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为如何看待全球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双重危机;生态文明;詹姆斯·奥康纳
18世纪初爆发的工业革命,在促使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詹姆斯·奥康纳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把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提出的双重危机理论,促进了生态危机的解决。
一、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
1.双重危机理论的基本内容
奥康纳认为,传统的资本主义矛盾是第一重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重矛盾。奥康纳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首先,由第一重矛盾引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资本家为追求高额利润,无情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致使工人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工人购买力降低,再生产链中断,经济危机发生。第一重危机的矛盾就是价值与剩余价值在生产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探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和向社会主义制度转换的必然性,并没有从生产条件方面揭露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其次,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矛盾引发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由经济危机引发。奥康纳强调,资本积累主要是靠降低生产成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的积累引发对自然资源需求的碰撞,资本家的贪婪促使其不断征服自然,开发自然资源,生态危机爆发。“从总体上来说,经济危机是与过度竞争、效率迷恋以及成本消减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对工人的经济上和生理上压榨的增强,成本外化力度的加大以及由此而来的环境恶化程度的加剧联系在一起的。”[1]经济危机引发了生态危机,生态危机进一步加重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相互作用,螺旋式加强,循环往复不断蔓延至于全球。
2.双重危机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诸多生态哲学思想。首先,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又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其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在实践基础上,自然界由“自化自然”逐渐转为“人化自然”。在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控制在自然生产力的承受范围内。最后,马克思揭示了人类不恰当的社会实践方式是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人类的生产方式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掌握好“度”。人类唯有尊重自然才能满足人类的价值与需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早对生态问题进行研究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生态观点,形成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生态危机理论。为之后各国学者研究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奥康纳创建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奥康纳对解决“双重危机”的构想
1.可持续性发展的资本主义是否可能
是否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方式解决双重危机,奥康纳给出的答案是“不”。资本主义的趋势是自我毁灭并不是危机;世界经济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饥饿、贫穷和痛苦中;不可能指望广大农民和工人无限期地忍耐这种危机。[2]
首先,奥康纳对资本主义可以顺利解决“第一重危机”的能力表示强烈怀疑。这类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产生的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家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驱使他们不断扩张生产规模,势必引发人类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承受力之间的冲突。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仅靠科学技术是无法解决的,更需要道德的进步来拯救,需要一种能牺牲自我利益的道德价值观。但事实证明,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多数公民显然没有这种自我牺牲的道德意识。
其次,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并不具备解决“第二重危机”能力。他剖析这类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产生的矛盾,实际上是建立在经济危机的基础上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资本主义在本质上仍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驱使他们不断竞争与扩张,这必然会与资源的有限度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发生矛盾。然而,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持利润增长与稀有资源的矛盾愈发激烈,资源的稀缺必然导致经济成本的增加,影响经济发展。
2.社会主义与生态学是否可以结合
既然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自身的矛盾,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奥康纳在批判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生态模式时指出,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曾出现过生态危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出现生态危机的区别是,首先,生产目的不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对不发达的科学技术也造成资源能源的极大浪费。其次,分配方式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分配的不平衡造成两极分化严重,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是分配公平正义,遵循的是经济社会分配平衡的原则,只是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并非社会主义的本意。尽管这并非传统社会主义的本质,但不得不承认,传统的社会主义也无法避免生态危机,也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奥康纳提出,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将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他认为,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的结合不仅仅是有可能的,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生态学还是社会主义都无法单枪匹马地解决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仅是生态危机,还有经济危机以及错综复杂的政治危机,这些都为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提供了重要条件。奥康纳强调,生态地方性以及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都是与地方主义结合一起的。在生态危机已经扩散到全球的今天,大部分的生态问题都无法在地方得到解决,在全球构建生态学社会主义十分有必要。
三、奥康纳“双重危机”理论的启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我国也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的危机。奥康纳解决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理论为我国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实现美丽中国具有启示作用。
1.加深了我国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认识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为资本家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这些先发的经济优势让他们提前觉察到生态问题并迅速将那些危害本国生态环境的产业转移到急需发展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这在小范围内虽然缓解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态问题,但却加速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的发生。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愈发紧张,如果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奥康纳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曾经出现过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象。现如今,生态问题早已成为民生关注的焦点。为此,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型社会十分必要。把经济的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环境保护力度,致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
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与生态双重危机具有不可持续性,同时,传统的社会主义也无法避免生态危机。所以,生态社会主义才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社会主义与生态学彼此需要,互不可少。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之一,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之一。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进行论述,并指明了推进生态文明的正确方向和路径。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本源意义,是根本性保障。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实行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中国梦。
3.为我国建设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中提出要构建生态学社会主义,他认为,传统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仅仅停留在了理论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和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追求分配性正义的过程中都对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奥康纳把关注点放在生产领域,提出了“生产性正义”观点。就是在生产阶段实现公平正义,这样才能维护自然的可持续性,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我国在建国初期,曾因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生态危机严重。奥康纳的“生产性正义”为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经济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绿色经济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不仅仅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就连当代发达国家都需要一场彻底的工业思想变革。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都需要从之前的建设工业文明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生态性的价值观和实践观,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保驾护航。
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思想先导,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与集成马克思主义精神,正确地认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也有助于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将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建设结合起来,积极甄别吸收国外生态文明的理论及实践成果,转变不利于生态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
[1]唐正东.生产条件的批判之维语当代资本主义超越之路[J].哲学研究,2007(6).
[2]詹姆斯·奥康纳.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无锡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1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CZX017)和(编号:13CK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