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新政国际因素的革命性解读
——评《新政革命与日本》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革新

2016-03-18武端利阮云志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1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新政纲要

武端利 阮云志

清末新政国际因素的革命性解读
——评《新政革命与日本》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革新

武端利 阮云志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所发动的现代化运动,也是辛亥革命史中重要的内容。美国学者任达所著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从中日关系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段历史,堪称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作者认为,清末新政是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革命性运动,其中日本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对清末新政细致的研究,及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关辛亥革命史的教学也具有启发意义。

清末新政;革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20世纪初所推动的大规模的现代化变革运动。在这场影响巨大的运动中,国际因素包括日本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中日关系史学者任达(Douglas R. Reynolds)的《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版)一书是不多的研究这一问题的著作。作者展示了这场运动的历史价值,也揭示了清末新政复杂的国际因素。此书在国内翻译出版二十余年后,没有引起学术界太多的关注,涉及此书的评论也仅有两篇。本文试就该书做一相对全面的评论,并结合《中国近现代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探讨有关辛亥革命教学重点把握和内容创新的问题。

一、“黄金十年”:清末新政历史中的日本因素

美国学者任达的这本20余万字的著作,主要研究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1898年到1912年间清末新政在军事、教育、警察及监狱系统、法律、留学生等方面的变革,特别是向日本学习的过程;二是论述了日本积极参与并推动清末新政改革的影响和贡献。因此,本书更像是以清末新政为主线的中日关系史研究论著。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下,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发动的全局性的现代化运动,可谓是“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所进行的各项改革的总称”。1清末新政的研究近十多年来已经成为近代史研究的热点领域,但从国际因素专门研究日本与清末新政关系的论著并不多见。清末新政不仅仅是国内危机所引发的变革,也具有复杂的国际背景。清政府在新政中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西方国家尤其是日本积极参与这次运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任达就开始关注这一很有意义又长期被国内学术界所忽略的问题。

本书认为,日本在清末新政的启动、过程的推动和具体的改革措施等方面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观点,作者在书中大胆地使用“黄金十年”来描述1898-1912年间的中日关系,认为“确曾存在着出人意料的融洽而有建设性的十年”。2作者论述了中日两国政府在这场现代化运动中的互动,并从中日合作的背景、日本对中国思想的影响、对清政府制度变革的影响三方面进行了研究,使人们了解到日本参与清末新政的原因,及在军事、教育、司法、文化等领域对新政改革的重要作用。作者同时还研究了清政府在相关改革领域的措施和影响,这些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客观理解清末新政的改革措施和历史影响。

此外,本书的注释极为详细。作者在每章之后的注释不仅条目繁多,而且考证丰富,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史学研究功底。丰富的注释内容直接构成了本书的另一部分深刻的研究和论述。

二、从改良到革命:清末新政历史的价值重构

《新政革命与日本》的研究不论是对新政的历史评价,还是日本在清末新政中的影响方面都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第一,在历史评价上,将清末新政视为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作者“把现代革命的概念运用到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研究中”3,将清末新政称之为“革命”,这种观点即便是在当前的新政史研究中仍然具有特别的创新意义。作者认为,在新政的过程中,“中国统治阶层的精英,方向转变得如此激烈和持久”,可以明确地把它定性为革命;同时,清末新政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性的深刻变化,已经是革命层面上的现代化运动。从新政的历史影响来看,这样的观点也不无道理。从新政的范围来看,这是一场全局性的改革运动,几乎所有的中央机构和区域都有涉及;从新政的深度来看,到清王朝灭亡之际,至少在表面上已经建立起来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从历史影响来看,清末新政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许多改革制度也得以沿用。

第二,在研究对象上,探讨了清末新政的国际因素。清末新政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它与当时的国际背景有直接的关系。20世纪之交,随着门户开放政策的逐步形成,西方国家改变直接侵华策略,不断扩大在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清末新政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启动的。日本积极参与清末新政与当时英日同盟的逐步形成和俄日间在中国的较量都有直接的关系。在作者看来,清末新政是由日本积极参与、推动,并在很大程度上模仿日本现代化模式而开展的。西方国家的参与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新政改革的发展,一方面加重了清政府新政的现代化色彩,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改革的进程。

第三,本书提供了相对独立的审视中日近代关系的研究视角。作者以国外学者相对独立的立场审视一百多年前清末新政,日本对于中国社会变革的作用和影响,使人不得不思考清末新政运动以及近代中日关系的复杂性。抛开民族历史和民族情感,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在清末新政中发挥了主动而且是重要的影响,几乎清末新政能涉及的现代化事业都有日本顾问的参与,清政府军事、教育、司法等很多领域的改革措施也直接效仿日本的蓝本。作者在研究中也试图说明,中日近代关系并不只有侵略,在清末新政中也曾有过密切的合作,这种相对客观的观点也值得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重视和秉承。

任达教授的这本《新政革命与日本》成书于二十多年前,即便是在当今清末新政研究业已繁荣的背景下,本书的研究观点依然是大胆和具有借鉴意义的,也给清末新政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三、客观性与严肃性:本书研究中的不足和缺憾

一是对于清末中日关系“黄金十年”的主观界定。作者用“黄金十年”来概括当时的中日关系,认为彼此从原先的敌人,“成了朋友,甚至差不多是盟友了。”中日两国在清末新政中有过合作,日本在新政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否就真的足以构成“黄金十年”,仍值得商榷。作者在书中更多地引用能证明中日关系友好的事例,而其他的方面一概不予论述,即便是作者所引用的一些资料也看不出日本对华的这种“友好”,其中乔治·林奇的文章就认为,“这个新的中国将是日本人的中国”,指出了日本参与清末新政的真实目的。这样人为烘托出的“黄金十年”显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二是并非完全中立的研究立场。学术研究要秉承客观的原则,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但本书在研究中却留存明显的对日本作用拔高的痕迹。作者认为,“没有日本在每一步都作为中国的样本和积极参与者,中国新政的成就就无从取得”。5这显然夸大了日本的作用,类似这样的拔高在书中并不少见。此外本书存在个别史实性错误和比较明显的文学化的论述。

当然,作者在书中存在部分问题也在所难免。此书写成于20世纪80年代,作者对于中国国内资料利用不够,以致过多依靠日本方面的资料,不可避免地会使研究有所瑕疵。

四、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对《纲要》内容教学的启示

第一,重视辛亥革命史中有关清末新政内容的教学。辛亥革命是《纲要》课中比较重要的一章教学内容,清末新政是这一章第一节第一段的一个知识点,标题是“清末‘新政’及其破产”。6学术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给予清末新政以否定的评价,视其为失败的改革,认为清政府的“假维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对清末新政否定的评价不仅掩盖了新政应有的历史贡献和价值,也掩盖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似乎辛亥革命是清末新政的改革失误造成的,而不是近代国内外矛盾的必然选择,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误的看法。同时,《纲要》有关清末新政的内容仅有一页的篇幅,远不足以展现清王朝最后十年的历史,也不足以揭示辛亥革命爆发的复杂性。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是本章中极为重要的历史内容,只有在教学中深挖清末新政历史,系统解释它与革命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复杂性,明白中国近代革命的必然性。

第二,客观评价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清末新政从革命史的视角来看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是近代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从社会变革的视角来看,清末新政对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有极大超越的发展”,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极为关键且深远的一步。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解放了教育科技所受到的束缚;创办邮政、铁路、航运,加速了中国区域交流和文化传播;鼓励工商业发展,为辛亥革命培育了革命的阶级基础;大规模派遣留学生,从客观上培养了一批近代探索者,新政改革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发起者的意图或想象”。对清末新政历史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三,注重近代历史教学的联系性,帮助学生了解近代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末新政史是清政府统治最后10年的大事,它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近代探索运动的延续,也是其内外交困的必然产物。清末新政在开展的过程中,与革命力量的发展、清末政局变动、日俄战争、铁路国有政策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清末新政的改革影响与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正是因为紧密的历史联系性,清末新政提供了理解近代历史不可少的基线。

引文注释

①李细珠.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

②[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

③[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5.

④[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8.

⑤[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序言.

⑥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1.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17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化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GH13171);陕西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新机制探析》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XSZ10—05)]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新政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新政”爆款第一车?
关于新政的思考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