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创新人才选拔的博士生招考工作的思考
2016-03-18赵丽娜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
赵丽娜(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
基于科技创新人才选拔的博士生招考工作的思考
赵丽娜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
摘要: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迫在眉睫,博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主体,提高生源质量,进一步完善博士生招生选拔工作成为招生单位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创新型人才选拔为目标,分析科技创新人才的特质和评价维度,指出目前博士生招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性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选拔;博士生招考
Abstract: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it is extremely urgent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e to the fact that doctoral candidates are the main body of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has become the main subject of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enrollment and selec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Aiming at the goal of innovative talents sele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dimensions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octoral student admission selection, and proposes some thoughtful suggestions.
Keywords:innovative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lection; recruitment of doctoral student
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满足服务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求,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或科研院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使得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成效,因此,提高生源质量,完善招生选拔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研究生培养单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以科技创新人才选拔为目标完善博士生招考工作为研究内容,分析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特征和评价维度,指出目前博士生招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创新人才的特点,对我国博士生招考工作提出几点思考性建议。
一、科技创新人才的特质与评价维度
(一)科技创新人才的特质
科技人才是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促进、传播和应用等相关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1]。科技创新人才则是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和技术工作、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并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2]。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特点在于创新与创造,其创新特质主要包括创新积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创新积累主要指创新型人才能够熟练掌握某一具体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专门知识和实验技能,是开展科技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创新意识主要指创新型人才具有的发自内心潜意识的主动追求创新的需求、欲望和动机,属于个人品质中比较隐蔽的人格特质。创新精神主要指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坚韧与拼搏精神、质疑与批判精神、探索与求实精神等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创新能力主要指创新型人才能够以创新积累为基础,具有创造出有价值的观点、方法、理论、技术、工艺和产品等新颖成果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二)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维度
基于创新人才的特质,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应能体现考察对象的创新积累情况、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其中,创新积累方面主要考察评价对象对于本领域或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内容具有客观性,可以通过有形的载体呈现出来,评价形式简单易操作。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层面的内容,不宜通过有形的载体直接进行考察,从国内外研究来看,比较可靠的评价工具为基于心理学层面设计的相关人格测试量表,如《发现才能问卷》、16PF测验等针对创造性人格的个性及背景编制的,主要测试被试者的人格特征是否具有创造性倾向的测量工具。创新能力也属于抽象概念的范畴,通过对创新能力进行分解,可以通过评价对象已获得的创新成果和业绩情况对其中的部分能力,如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能够通过有形载体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考察,而对于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无法单纯通过以往成果进行简单判断,对于这些能力的考察可以借助发散性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测验对被试者解决开放性问题的想法进行判断。
综上所述,对创新型人才四个创新特质的评价,可以通过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测量或提问进行测量,其中,对创新积累和部分创新能力可以通过被试者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已获得的创新成果等有形载体进行考察,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部分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对被试者施以创造性人格测量、发散性思维测验或半结构化提问进行考察。
二、我国博士生招考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博士生招考制度现状
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为:根据当年国家博士生招考管理规定,在教育部统一下达的招生计划范围内,各招生单位自行编制、发布当年博士生招考计划、组织完成报名、资格审核、现场确认、初试、复试及录取工作,最后将当年博士生报名和录取数据上报教育部备案。从整个招考流程来看,招生单位在博士生招考过程中具有绝对的自主权,首先,在编制招生计划过程中,主要依据本单位招生导师的招生需求情况统筹编制、对外发布招生计划;在报名和资格审核环节,主要依据报名条件审核考生的身份、学历等信息;在初试环节,由各招生单位统一安排外语和两门专业课的命题和考务工作,主要考察考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复试环节,由各招生导师和面试考核小组对考生进行综合面试,主要是考察考生的科研能力、学术潜质、创新能力等,并由考核小组和导师共同给出考核意见;在录取工作中,主要根据考生的初试成绩和面试成绩统筹分配分值比重,或者由招生单位统一划分初试录取线后再根据面试成绩高低决定最终录取名单。
(二)博士生招考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从招生选拔形式上看,招生单位在博士生招考过程中具有完全的自主权,不仅给考生足够的空间发挥个人实力,也充分尊重导师和考核小组的考评意见,但是录取的博士生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距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还具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分析发现从选拔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看,我国博士生招生选拔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1.报名资格审核过于形式化
目前,博士生报名资格一般由招考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审核条件多以国家规定的报名条件为准,只重视核对考生的学历、学位信息、专家推荐信等简单的书面材料,而对于考生提供的学习经历、专业背景、奖惩表现和以往所取得的业绩成果等能够真正反映考生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材料缺乏系统的审核、分析和判断,使得报名资格审核程序过于形式化,不重视资格审核的考察内涵,难以发挥报名资格审核在整个招生选拔工作中的筛选和引导作用。
2.初试考核不够灵活
初试考核一般以笔试的形式考查考生对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按照国家博士招考要求,初试由招生单位根据专业目录编制考试科目,并为考生指定参考书目或划定考试大纲。但是初试的灵活性还不能适应对高素质研究生选拔的要求。首先,博士生初试试题由招生单位自行命制,题型多以简答题、选择题和计算题等封闭式试题为主,不利于考察考生的专业深度和发散思维能力;其次,考试命题往往以指定的参考书目或考试大纲为准,缺乏对相关相邻领域专业知识的考察,专业知识考核面过于狭窄,不利于知识广度的考核。
3.复试考核轻内涵
对博士考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研潜质的考察一般通过复试或综合面试环节进行,因而,从培养和选拔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角度来看,复试环节应该是博士生选拔的重中之重,然而,现在很多招生单位对复试环节不够重视,复试考核过程缺乏系统性设计,考核形式单一,多以面试考核小组单方的提问为主;考核内容简单,多以考生的自我介绍、以往取得的业绩成果介绍和对某些专业知识点的提问为主,使得复试的随意性较大,面试成绩仍以专业知识储备为主,考官对考生的评价主观性较大,难以在短时间内考察出考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创新能力、科研潜质等综合能力。
三、关于改善我国博士生招考工作的几点思考
博士生招生选拔的目标应该是遴选出学业基础优良、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强、具有培养潜质、适合做研究的优质生源,即让有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的考生从事专业技术研究[4]。因此,以选拔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为目标,从创新型人才特质和创新评价维度角度出发完善现行博士生招生选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下文围绕创新型人才特质,从博士生招生选拔的各个环节入手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性建议。
(一)重视发挥报名资格审核的初选作用
1.明确报名资格条件,引入虚拟研究计划书
首先,招生单位要明确报考考生在本科、硕士期间的课程成绩及在所在专业年级排名等基本要求,明确考生有从事科研、实践等基本学术实践要求,而对于获奖情况和业绩成果等开放性的情况说明可以设定具体的描述维度,便于信息的核实、分析和整理。其次,为了从申请材料中得到更多考生对专业领域的领悟程度和科研能力等信息,可以增加攻读博士期间拟从事研究项目的计划书,计划书可以结合考生自己的研究偏好和专业背景自行设定,内容可以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有关研究背景、理论依据、预期目标与成果、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创新点等。通过计划书,来考察考生的创新积累情况和创新能力。
2.资格审核专业化,提高书面审核的效力
重视发挥报名资格审核在招生选拔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作用,建立由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导师或优秀博士生组成的报名资格审核小组,集中对考生的课程成绩、科研、实践经历、取得的业绩、成果和获奖情况等能够反映考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报名材料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并初步挑选出具有较好专业积累和创新潜力的考生。同时,这些原始材料也是后期复试考核小组对考生面试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初试环节注重对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考察
1.拓宽初试专业考核面,突出专业广博性
博士研究生的“博”意思就是博学多识、博大精深,因此,博士生的入学考试试题应着重考核其对本学科相关知识掌握的宽度和深度,已有的专业知识储备是否符合创新积累要求等。建议招生单位在设置考试科目时考虑扩大专业课考察范围,在指定参考书目时将其他相邻专业书目也列入在内,建议取消考试大纲的划定,避免考核的知识面过窄。
2.优化试题结构类型,突出专业深度和灵活性
为了通过初试检验考生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建议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类型降低封闭式试题类型的比例,增加开放式试题的比重,如案例分析题、综合论述题等能充分考察考生专业运用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试题类型。
(三)优化复试流程,提高复试的甄别效果
1.引入专业素质测评工具,力求主观评价客观化
博士生入学复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筛选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但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属于人格特质层面的概念范畴,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对于考察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特质非常重要。通过上文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维度分析,建议博士生复试增加素质测评环节,引入创造性人格量表测试、发散性思维倾向量表等人格心理测试量表对考生的创造性人格特质进行分析。虽然测试结果对录取结果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测试结果可以为下一步的综合面试提供重要的依据。
2.实行半结构化面试,以科学流程促考核效果
半结构化面试是指面试构成要素中有的内容作统一的要求,有的内容则不作统一的要求,也就是在预先设计好的试题(结构化面试)的基础上,面试中主考官向应试者又提出一些随机性的试题,是介于非结构化面试和结构化面试之间的一种形式。目前大多招生单位在博士生复试面试考核过程中,提问比较随意,无法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对于判断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不利。建议博士复试面试采取半结构化方式,即由考核小组事先策划好面试考核的目的、面试过程应注意的事项,设计好提问提纲、提问范围、提问的先后顺序等,在问题设计方面要侧重能够引发考生深度思考、能够充分表达思维倾斜性的问题。
四、结束语
以上主要围绕创新特质从博士生招考环节等微观层面对博士生招考工作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当然还需要从政策等宏观层面来完善博士生招考体制机制。总之,为适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发展需要,选拔和培养大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具有原始创新力的博士研究生,必须要以创新为本,遵循科学的选才规律,不断完善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和方法,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为我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支撑。
参考文献
[1]罗瑾琏,李思宏.科技人才价值观认同及结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1):73-77.
[2]廖志豪.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7):149-152.
[3]王亚斌,罗瑾琏,李香梅.创新型人才特质与评价维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318.
[4]吴照云,李春根,邹秀清.完善我国博士研究生选拔机制的若干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3):19-20.
作者简介:赵丽娜(1982-),女,汉族,籍贯:河南,经济师,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6-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