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以桂林“七玄乐府”器乐文化项目为例

2016-03-18黄传张洁夫

歌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器乐桂林乐器

●黄传 张洁夫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以桂林“七玄乐府”器乐文化项目为例

●黄传 张洁夫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高效的旅游开发,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又有利于促进旅游产品的高端开发以及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在分析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器乐文化资源现状及发展的基础上,对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器乐文化项目进行多样化、集成式、精品式、体验式等多模式旅游开发,同时确保资金投入,加强队伍建设,拓展产业链条,积极融入区域旅游格局。

七玄乐府;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再次明确强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与东盟接壤的西部和边疆地区,广西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对其进行科学而高效的旅游开发,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手段,又可以满足旅游者寻求差异、体验文化的需求,促进旅游产品的高端开发以及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

区别于“声乐”,用乐器演奏的音乐,通称为“器乐”(Instrumental Music)。器乐,是人类文化、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和表现,而少数民族民间器乐,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广西,其少数民族民间乐器的种类和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位。然而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广西少数民族民间乐器也处于急剧的流失、消亡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旅游开发来促进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其中器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成为紧迫而重大的研究和实践课题。

一、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器乐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一)广西少数民族器乐文化资源原生态概览

据粗略统计,广西共有少数民族乐器120多种,其中壮族乐器毕多喝、合欢箫等35种,较有特色的乐器约19种;苗族乐器24种,较有特色的有15种;侗族乐器17种,较有特色的约9种;瑶族乐器26种,较有特色的有15种;彝族乐器4种,特色乐器3种;水族乐器5种;毛南族乐器3种,特色乐器l种;京族特色乐器4种;仡佬族乐器4种,特色乐器1种。

广西少数民族器乐文化资源原生态大致有如下特点:其一是各少数民族拥有的特色乐器比例悬殊,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拥有特色乐器较多;其二是拉弹乐器少,吹打乐器多,拉弦、弹拨乐器约有9种,而吹管乐器约有33种;其三是以宜山、上林、钦州一线为界,少数民族乐器分布呈现桂东少、桂西多的特点,而桂西与云南毗邻的那坡县,是彝族、苗族、壮族杂居之处,成为两省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汇合点,是全区少数民族乐器最丰富之地;其四是广西少数民族器乐文化古老而独特,如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了我国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锣,而瑶族的拉篥、布依族的笔管、苗族的嘎连、彝族的别、壮族的筚建、苗族的周咯卡展莱、壮族的波芦等乐器,古老而平凡,大部分为史书所不载,却与少数民族的生活有不解之缘,有的至今广泛流传民间。①袁丙昌:《广西民族乐器纵横谈》,载《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二)从桂西、桂南到桂北的器乐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广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西少数民族器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在坚持中不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广西少数民族乐器改革和乐团建设,取得过全国瞩目的成绩,当时曾有“北有赤峰,南有河池”的美誉。1991年,应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的邀请,广西河池铜鼓艺术团赴北京演出了“铜鼓乐舞”,集中展现当时广西少数民族乐器改革成果和相应的音乐歌舞节目。

2008年,广西在东兴成立了京族博物馆,馆内收藏着各式各样的独弦琴,收藏了目前广西最为原始的独弦琴,为独弦琴以及京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广西铜鼓博物馆收藏着一面迄今最大、号称“铜鼓之王”的铜鼓,广西政府把该馆的建设,作为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核枢纽城市(南宁)的必备项目,努力为广西铜鼓文化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方面,广西艺术学院开设了独弦琴专业,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钦州学院等也把独弦琴曲目赏析、独弦琴演奏列入高校课程之中,这为广西少数民族器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智力支持、人力资源。①卢丽萍:《广西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研究》,载《黄河之声》2014年第7期。

2014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泽江教授历时三十年,对广西壮、侗、苗、瑶、京为主的少数民族民间乐器进行的5代改良工作成果(288件乐器、12部作品)作为基础,桂林旅游学院组织师生成立了“七玄乐府”乐团,进行音乐作品排练。乐器的展出及乐团的演奏,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两位副主席和外国专家的高度赞誉。目前,七玄乐府项目已经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支持,项目命名为“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乐器)传承创新与旅游开发”(桂旅办〔2014〕264号文)。

二、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器乐文化项目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民俗节庆等旅游资源相融合进行多样化开发

以桂林为例,其不仅拥有令人神往的山水风光、人文景观,而且少数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令人迷恋。诸如语言、服饰、信仰、建筑、歌舞、婚俗、节庆等,构成了一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为游客的桂林之行增添情趣。据中国桂林网介绍,现已开发的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包括资源七月半河灯歌节、龙胜红衣节、福利五月八节、阳朔六月二十三节、阳朔渔火节等。集中开发和展示桂林民俗节庆等旅游资源的景区,有桂林漓江民俗风情园、阳朔世外桃源、桂林桃花江畔刘三姐景观园、阳朔的刘三姐水上公园和大榕树、龙胜民俗旅游村寨等。②陈芳:《桂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长沙:中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另一方面,器乐文化本身就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少数民族民间器乐文化更是民俗民间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歌海”中的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中无论民族节日、婚丧喜庆,还是谈情说爱,都离不开民族乐器,“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贝多芬、莫扎特为何人,但发明乐器、演奏乐器、创作旋律却很自如。一片树叶、一节稻秆、一个葫芦、一个牛角,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随做随奏”。③高敏:《人类学视野中的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研究》,载《中国音乐》2004年第3期。

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广西(桂林)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传承了古老而平凡的文化遗产,这充分说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由此,桂林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器乐文化资源及项目,必须在与民俗节庆等多种多样的旅游资源相融合中进行多样化开发,要从博物馆、研究所中走出来,融入景区、融入生活,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既还原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特征,又产生多样化开发的动力效应。这也是下文将要展开的诸多开发模式的一个基点。

(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进行馆藏展览、景园合一等集成式开发

博物馆馆藏展览、主题公园式开发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常见模式,而多种模式的复合集成式开发,是产生上文所述多样化开发效应的一种有效途径。“七玄乐府”器乐文化项目,其所在的高校,能够履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器乐人才、进行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器乐文化科学研究等多种职能。而在社会服务智能方面,桂林旅游学院同时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可以通过博物馆馆藏展览、“非遗”知识讲座、特色器乐演奏、公园游乐等方式让游人分享“非遗”资源。在学校打造国家5A级景园合一特色校园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七玄乐府”器乐文化项目可以充实和丰富景园合一的特色景区、特色校园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内涵丰富、功能富集的集成式开发效应。

在集成式开发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质量和作用。“七玄乐府”器乐文化项目可以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以旅游行业为依托,以旅游教育和旅游科研为动力,充分发挥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及作用,促进广西旅游文化的创新发展。目前,该项目正在申报“广西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教育实训基地”。这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中国旅游人才培训中心”、“旅游文化研究与展示中心”、“国家级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研发基地”、“国家级旅游教育管理与信息中心”、“国家级东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等建设目标互相呼应互相配合,有利于加快广西旅游业跨越发展,有利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强区跨越”这一战略部署的推进和实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型,进行大型实景旅游演出,实现精品式开发

在多样化开发的促动下,在集成式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打造品牌、打造精品,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精品式开发。大型实景旅游演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型为旅游产品的重要路径①汪宇明、马木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研究——以大型天然溶洞实景舞台剧〈夷水丽川〉为例》,载《旅游科学》2007年第4期。。例如,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城景区倾力打造的大型侗族风情实景演出《坐妹》,就是借助现代高科技表现手法,将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而打造成的侗族视听盛宴。整台节目体现了民族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其中融汇了赶坡节、姑娘节、多耶节、百家宴、芦笙踩堂等节日元素,呈现了侗族行歌坐夜、出嫁婚庆的神秘风情,并且展现芦笙、牛腿琴、木叶、琵琶等少数民族器乐的独特魅力,演绎侗族大歌、多耶、木叶歌等天籁之音②南国今报电子版《天下侗寨,坐妹三江》:[EB/OL].http://epaper.gxnews.com.cn/ngjb/html/2012-12/11/content_2122315.htm#top.。

目前,“七玄乐府”项目以广西少数民族乐器乐曲的交响乐式演奏为主,辅之以桂林傩戏、广西文场、广西少数民族歌舞,力争以科技为支撑,综合灯光、舞美、表演等现代演艺元素,排演出一台以非物质文化传承为主,兼有旅游演出功能的少数民族乐舞作品,实现名为“漓江诗画十二帧”的大型实景常态化旅游演出(“漓江诗画十二帧”即“桂林风光好”、“金桂飘香”、“漓江春色”、“漓江渔火”、“漓江抒怀”、“九马行云”、“芦笛仙官”、“山道弯弯”、“竹林情话”、“鼓楼庆典”、“小桥渔家”、“西街漫步”等十二部民族音乐作品)。

《印象·刘三姐》是中国实景旅游演出的代表作,是桂林一张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在此之外,桂林能否打造、推出新的精品呢?在把“七玄乐府”器乐文化项目打造成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节目过程中,充分发挥旅游经济效益,努力挖掘其旅游文化价值,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对于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打造旅游特色品牌有着积极意义。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互动参与、纪念品销售等方式进行体验式开发

在主动参与、个性化服务、自我实现中为旅游者创造独特的体验经历,这是对传统旅游通过建设、完善基础及配套设施为旅游者服务(模式)的一种超越,因此,对旅游资源的体验式开发,是多样化开发、集成式开发、精品式开发的升华和落脚点,也是目前开发旅游资源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的一种趋势③王璇君:《文化旅游资源体验式开发研究》,郑州:河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七玄乐府”器乐文化项目将帮助游客通过观看大型器乐实景演出满足娱乐、审美等体验,通过高精尖的非编数字化系统展示来领略八桂先民的歌海生涯,通过乐器试奏、纪念品制作参与到演艺与游戏当中,并在景园合一的特色校园中远离日常生活的烦恼和压力,回归纯真与灵性,从而享受体验式旅游开发的“4E”体验(Entertainment娱乐,Estheticism审美,Education教育,Escape逃避)。

三、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一)确保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各项设施

目前,国内外领导、嘉宾等众多观演者一致肯定“七玄乐府”项目的独特魅力,但项目本身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备,室内剧场、室外实景演出场所尚未开建,因此,需要确保项目资金的投入,适时启动专项资金,通过有力有效的财力保障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如何确保资金投入,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在面对经济新常态及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应该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资金投入单靠政府部门来解决的模式和方式,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入民间资金,特别是那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看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七玄乐府”器乐文化项目以其内涵丰富、功能富集的特点,可以通过发挥其在旅游产业、旅游市场中的优势和价值,进行资金吸纳和筹措,为项目自身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可以深化校企合作,创新项目与行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探索和建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身努力的资金良性投入机制,从而提升项目、品牌在旅游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对于传播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任务。老一辈的传承人贡献了年华,需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薪火相传,在此过程中,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新人辈出,活力涌现,但如何使人才更加深入、精确、透彻地把握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器乐,做到形似而神足,充分展示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器乐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新人无悔老人无憾,这是一个关键而重要的问题。

“七玄乐府”器乐文化项目在这个方面有诸多创造性的做法,诸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泽江)的乐器改良工作与高校四大功能积极融合、打破藩篱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海)及其嫡系传人(张吴巧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打造民族文化演艺教学实践基地、以项目优势及特色吸引各学科各领域人才一起研究和建设、吸纳校内和周边器乐“发烧友”加入乐团进行排练和演出,等等,力求组成一支老中青少搭配、学科领域交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探索并建设层次迭进、功能复合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机制,从而为培养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三)拓展产业链条,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拓宽产业链条,扩大收益,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种模式的旅游开发,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弘扬和推广。“七玄乐府”器乐文化项目除了实景常态演出之外,还可以制作销售乐器、制作发售音像制品、开展民族音乐学习培训、策划民族文化节目、参与大型旅游活动等等,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打造民族文化新品牌。

在拓宽产业链条,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过程中,一要通过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突出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层次,彰显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以及广西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二要重视旅游者的精神和心理满足,丰富旅游体验,在观赏与参与中加强旅游者对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三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加强行业联系和互动,充分挖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不断增强项目、品牌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四)开展交流合作,融入区域旅游格局

广西沟通东盟,紧邻粤港澳,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高铁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了资源要素的整合,使旅游业成为高铁经济圈合作联通的先行领域和重点领域,这为广西开发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良好的市场容量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七玄乐府”器乐文化项目为例,从区域内小范围看,“七玄乐府”器乐文化项目地址位于桂林—阳朔公路黄金节点,毗邻玉圭园、愚自乐园、地中海俱乐部等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大旅游项目,相互之间可以加强合作交流,形成联合发展、互动发展、协调发展。从区域外大范围看,项目所在单位(桂林高等旅游专科学校)作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重点支持单位及其教育委员会附属成员单位、亚太旅游协会教育类会员单位、中国—东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和世界著名旅游组织、机构及院校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机制。此外,桂林成为举办世界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人才培训班等国际性会议和培训活动的永久举办地,这为“七玄乐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随着传统旅游向更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不断发展,如何利用好天时地利与人和等诸多优势,是摆在“七玄乐府”等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四、结语

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此过程中,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是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更高层次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挖掘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既提升当地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又发挥旅游业对文化消费、文化繁荣、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既通过旅游开发促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和传承,又使文化成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力量源泉,从而探索出民族文化与旅游业有机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黄传,桂林旅游学院讲师;张洁夫,桂林旅游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15年广西哲社规划项目“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器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BMZ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器乐桂林乐器
学乐器
桂林行
乐器
乐!乘动车,看桂林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演奏剧场”:器乐表演新形式——以筝作品《人生几何?!》为例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