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之传统及古典与现代

2016-03-18伍小东

歌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人画国画古典

●伍小东

中国画之传统及古典与现代

●伍小东

在谈起中国画时,最常听到的教训语:你不够古典、需要古典一些、向古典学习、向传统学习的劝诫;或又言你需现代一些,要现代、要创新之类的指导言语。作为中国画研习者,这些关联内容需理清,才可明辨是非,不随流向人云亦云地鹦鹉学舌。

古典?传统?在这之前,需有个“中国画”、“国画”的概念,有“中国画”、“国画”的概念才便于谈古典和传统,也只有对这“国”的认识和认同下,谈及的古典和传统才有现代意义,而认识所谓的现代、创新才有实质的内容。

我们习惯称谓的“国画”又是什么?与当下流行的“水墨画”又是什么关系?所谓的“国画”,只有其包涵着中国文化的基因,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质才可称之为“中国画”,而且必须是从“中国”自己的自信立场所论及的有着中国文化基因的代表性绘画,才称之为“国画”。所以我们现在交流都是以“国画”相称。

因此,“国画”相称下的古典和传统,才能是文化意义的古典和传统。至此,我们又得追问古典和传统所指之内涵是什么?“国画”视野中的古典和传统所指之内涵又是什么?“国画”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和传统审美在哪里?这都将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明晰我们的文化。文化给我们最朴素的认识是文明化至人的行为举止中的修养。在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合一最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行为准则和人生智慧。儒家指出文化的追求以及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积极而达观的态度,几千年中始终不衰。这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文化基因。

我们说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这是传统的文化信条、美德和审美要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又体现出儒家宽容慈善与道家合于自然的达观态度。

同样来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是释家的佛文化智慧,也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思维。正是这个中国文化的传统思维,让“国画”的思维方式显出优雅的智慧,让观物知觉体现出了文化特征,让审美方式也形成了“隔与不隔”、“曲径通幽”、“虚中见实”、“实中见虚”、“虚实相生”的特征之外,其创作又要求能具有如“二十四诗品”所说的“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这是我们所说的古典,是古典的长处。我们主动丢掉了古典,我们有了文化的断层,肯定是无从谈起传承,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了任何可以传承的内容与思想,只能处于一个我们称之为“现代”的环境之中。这不是我们的选择,也不是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只是我们被动式的处境,我们应该有我们的特色,有放眼于全球的文化特色。我们现在只能“现代”了,是一种我们无自信可言的“现代”,是一种缺少文化基因所创造的“现代”。如此,我们“现代”时的“中国画”,被更多人思想中的“水墨画”所替代,我们也无力的称颂我们曾经自信的“国画”。

从前我们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之要求,曾经体现在我们绘画上的一种自然和谐,是一种人心向善,是一种文人的坚守,是一种文人主导下的文化情怀,这种情怀下的绘画才能够反映出古典的审美要求。“仕”的精神,才是文化的脊梁和人的良知,也是我们自信的“国画”的精神追求。

从习画的角度谈传统和古典,一是技,二是画之精神,而精神的有无,在于有无人的精神,中国人所谈之人,是社会规范之人,我以为其代表就是“仕”的精神和气骨养成的人。我们常说的文人画最高,实质是因为支撑着文人画的是深藏其中的精气神和人格魅力,并非是那逸笔草草的表象,也因此才能称为“文人画”,“文人画”无疑是我们向传统和古典学习的重要内容。

我们可以从隐于山林和江湖的画作探寻“仕”的精神及“国画”的精神追求。

宋代郭熙那篇代表性的文章《林泉高致》,是关于画与自然、与隐逸的。因为爱好自然,“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颍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馀,消缩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我要隐,往哪儿隐啊?肯定不能往宫廷躲,只能隐入深山了。所有的隐逸都与它们相关,与道相关,所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都与独善其身地完善自我有关。这个才是我们谈古典绘画的那个古典的精要。让别人说,你很古典,你古典在哪里啊?仅仅是表面样式吗?当然不是。古典应该是表面样式下的那份情怀和操守,就像这样一些文化性情,转化到绘画里面,那绘画的古典才会从图式、对象、画法找到我们的古典内容。为什么在唐代王维说得“水墨为最上”,就提出了我们传统的审美(就是文人画提出的最高那部分)。因为水墨是没有外象的,所有我们在笔墨上体现的,你不能说哪个瓶子是黑的,哪个石头是黑的,没有!他提出的水墨的概念,就已经告诉了你一切:了却外象对你的约束,一定要从内心产生联想。这个是什么联想呢?就是苏东坡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是苏东坡所谈论的画外之意。东坡所谈到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告诉人们只知道画物的外形就跟儿童一样了,“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出自《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就是说你根本就不是作诗的人。那么,与他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晁补之所谈的,“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出自《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也就是物外形,画中态,画外意,这部分才是我们传统的审美。你只有研究传统,才能明白什么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现在就不是这样了。那传统笔墨谈的是笔墨、书法、飘逸、潇洒、厚实。讲到黄宾虹所说的“平、圆、留、重、变”,这是审美的要求。现在很多绘画不谈这些问题,这个就是传统的。所以,我们要谈传统!也可以从我们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画作和那“富贵牡丹”探寻“仕”的精神及“国画”的精神追求。这些都是我们的古典与传统。

我们可以不谈创新,创新易流于表象。但我们得认识到,艺术没有见识和表现见识的方式方法,也就流同于技术上的工艺美术。创新有不同的方式及表现形式,创新的内容,因时因人而改变,审美方式、情趣、要求都会因人而变。我以为:放下创新这一概念,并不纠缠这一概念,让我们自己的理解、见识、审美内化外现,形色随意而化。也许,这也是一种创新,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处于我们时代的自己。这也是我们的古典与传统,是一种包容与吸纳。

当代人在谈文化的时候,习惯了沿用别人的用词,比如说创新、打破,这两个词汇都是要割断文脉思维下所创造出来的词汇,是习惯于革文化命的词汇。一定要认识因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果。比如说“创新”,先问“新”是什么?“新”是如何来的,“新”只能是在“旧”的基础上成长和承前启后,“新与旧”是一统的称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国古代文学各自的成就和形式,实质上就是一种新的形式替代一种过去的旧形式成为时代的主流形式。只是“创新”二字不仅硬粗爆而且缺少教养。

中国人只要有自己理想的家园,传统中国画就会延续和发扬,因为这个归宿是精神的归宿。所以中国绘画不管它现在的进程、样式、手法、语言的变化,终归,它还呈现出一种自己的图示和样式。同时,只要中国书法还存在,它的审美的基因将得以保存,中国画的语言体系就会延续和发扬。

伍小东,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人画国画古典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国画欣赏
怎样读古典诗词?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