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与实践探析

2016-03-18王敏玲

歌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云南舞蹈

●王敏玲

新世纪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与实践探析

●王敏玲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进入快速发展与繁荣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对新世纪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回顾与探析,旨在发现问题,并根据当前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与实践的发展状况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新世纪;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与实践

一、新世纪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概况

(一)立足本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脉

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在中西方两股交织的潮流中逐渐走向融合,如:《跳云南》《她从画中来》《啊,傈僳》《乌蒙之路》《泼水节》《阿诗玛》《弹》《小伙·四弦·马樱花》等作品在吸收借鉴现代舞的编舞技法与经验的同时与民族文化融会贯通。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与实践在不断融合交织中迈向新世纪。

进入新世纪云南高校舞蹈创作整体萌发出极大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影响云南舞蹈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创作的哈尼族大型音舞诗画舞台剧《阿密车》、大型舞蹈诗《茶马古道——高原女人·大山汉》,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编创的景颇族舞蹈《斑色花》、壮族舞蹈《勒哨哇丙》、哈尼族群舞《咿板嘟》等,由云南艺术学院创作的舞蹈《瓦久瓦娜莎》、大型舞蹈诗《母亲河》《苦荞苦,苦荞甜》《彝族鼓娃》《阿罗汉》,保山市龙陵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创作演出的大型抗战史诗剧《巍巍松山》,云南省西盟县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创作的原生态歌舞《阿佤欢歌》,兰坪歌舞团表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母亲河》,云南怒江民族歌舞团表演的音乐舞蹈史诗《傈僳人》等,在“荷花杯”、“孔雀杯”、“桃李杯”、“云南省新剧目展演”等全国和全省的大型舞蹈比赛中屡获佳绩。

2003年由周培武老师创作的《丽水金沙》以舞蹈诗画的形式,荟萃了丽江奇山异水孕育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气象、亘古绝丽的古纳西王国的文化宝藏,择取丽江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全方位地展现了丽江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作品开创了云南舞蹈创作的新领域,也体现出编导在舞蹈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思索进取的精神。而由杨丽萍老师打造的《云南印象》则是向民族文化的深沉回归,运用原生态民族素材、现代表现手法、传播媒介在艺术领域和商业领域同时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云南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在全国独树一帜,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同时兼顾了社会效益,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

这些作品以其独有的传统民族风格、特定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时代精神,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引上新的高度,同时也呈现了一批优秀的编导与表演人才,他们立足云南本土文化,寻求用现代新颖的表达手法去诠释深沉的传统民族文化内涵,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与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探索空间。

(二)把握时代的“主旋律”积极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历程中,我们看到每一阶段的舞蹈作品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新世纪以来,我们从《云南印象》中感受到人们在对多元文化开放的同时也在向传统民族文化回归。编导更加追求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选题的时代化,内容更加贴切现实生活,特别是舞蹈诗式的结构形式。在全国舞蹈家协会举办的前三届“中国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中共设金奖3个,银奖6个,铜奖9个,云南的《云南印象》《天地之上》获得金奖,《啊,傈僳》《母亲河》《太阳女》《蝴蝶之梦》获得银奖,云南的舞蹈诗获奖情况占全国“舞蹈诗”比赛的三分之二。2013年,由云南艺术学院廖运宝老师创作编排的男子傣族群舞《阿罗汉》,较好的阐释了继承与创新的编创理念,作品将傣族典型的小乘佛教文化与舞蹈艺术完美融合,将民族编舞技法与现代舞编舞技法相结合,以浓郁的傣族舞蹈风格,创新的舞蹈语言,秉着“求真、崇善、尚美”为我们呈现出佛教“十八罗汉”的形态面貌与人文精神,充分体现了云南“学院派”舞蹈创作正在不断探索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与民族题材相结合,创作出既能反映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又能展现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

二、对当下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与实践的思考

通过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与实践的概况回顾,我们坚信未来是美好和充满希望的。但是我们也必须关注当下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现实问题,探讨并分析解决的方法,以期待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在创作上的突破。

(一)云南高校舞蹈创作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其充分认识”。云南高校舞蹈教育担负着发展传承优秀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学术领域与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推动云南艺术繁荣,引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应该从艺术实践上升到文化自觉,意识到新的问题所在。在表演方面:由于表演者多是学院舞蹈系的学生,缺少对少数民族生活的观察、情感的体验,从而缺少风格和韵味;在编导方面:高校编导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他们较易接受先进的编舞理念与技法,但由于同时担负着“科教兴舞”的任务,缺少到民间采风实践,而导致一些舞蹈作品过于注重技术技巧和外在形式的展示,过多的以外来美学标准为模范,忽略了民间文化精神内核的表达;在编创教学方面:教师应该把握好民间舞蹈素材的本质和影响以及对审美风格的把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防止滥用编舞技法与盲目崇洋的现象,使舞蹈动作语言偏离原有民族的审美范畴。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特定的生成语境与特定规则结构,教师要注意用正确的教引方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立足本土文化,坚持洋为中用,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创新。2014年11月3日北京舞蹈学院在云南艺术学院呈现了一场触动心灵的传统乐舞《沉香》,舞蹈以身体的感悟、察觉、发现来表达,以身心的体验认知来传承,以文化的自觉来创新发展。在这片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沃土上,我们应该怎么样传承与发展民族舞蹈文化,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舞蹈作品,这值得我们思考。

(二)舞蹈创作与“非遗保护”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创新、艺术创新以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云南,被称为民族文化资源的宝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地位显耀。截止目前,仅舞蹈类已拥有国家级保护项目24项,省级63项。其中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统仪式、传统节日、传统表演等,这些都为舞蹈的创作提供了多样化素材、形象和意象原型。如1997年开始举办的“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旨在突出民族民间原真本色,展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繁荣民间歌曲、舞蹈、器乐创作,为舞蹈的创作提供原生素材,使乡村民间歌舞走向城市。而与之齐名的“云南省新剧目展演”自20世纪90年代初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3届,是云南舞台艺术的新创作品,是在提取原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的舞蹈精品节目的大展示、大检阅、大交流。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迈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全省先后成立了省、市(州)、县级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建立了地方文化传习所,还成立了各式各类民间演艺队伍以及运用电子传媒手段为“非遗保护”搭建了平台,也为舞蹈的创作拓宽了道路。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非遗保护”与舞蹈创作的问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素材进行新舞蹈的创作,或许会成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同时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应该更加重视保存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与边缘文化,保存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文化空间”。

(三)舞蹈的创作与“市场导向”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出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文艺理论的最新阐述,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文艺发展的概括和提升,也为今后更好的处理文艺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做出了更加明确有力的指导。①李准:《正确对待文艺与市场的关系》,2014年12月7日《中国艺术报》。

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面对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为我们的舞蹈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运用经济的杠杆来实现对文艺宏观调控下的审美导向的指导,在以往的经验中我们也得到了启示;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面对经济体制的改革,一些编导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部分旅游舞蹈作品粗制滥作,盲目效仿,为了吸引游客的目光,而不惜献俗、媚俗,牺牲民族精神,扭曲民族舞蹈文化内涵,“民族旅游”变成了“旅游民族”。云南民族舞蹈是融汇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深邃的文化载体,也是展示云南民族风情、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们应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观众和市场的结合中推出更多积极健康的精品力作。

三、结语

21世纪,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在重要的历史机遇中,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融入了更多人文精神和时代意义。云南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东盟,更与多个东盟国家拥有相近的历史与文化,多年来,云南丰富多彩的乐舞文化交流,不仅传播了中国的民族文化,而且还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是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基础和纽带之一。但是自《云南印象》闻名遐迩之后,近年来云南舞蹈创作还在迂回曲折的道路上不断摸索,我们应该反思现状,加以总结,否则将会阻碍云南舞蹈事业向新的高度发展。新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入把握时代的审美特点,扎根生活,在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创作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舞蹈作品。

[1]聂乾先.奋力超越节点——云南省第十一届新剧(节)目展演舞蹈节目述评[J],民族艺术研究,2011,(11).

[2]苑利.非物质文化保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

王敏玲,女,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云南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