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世界人才汇聚高地

2016-03-17莫蕾钰

神州学人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地一流学术

莫蕾钰

从当下格局来看,我国的一流大学与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还有不小的距离,决定性因素是人才。一流的人才造就了卓越的高校和学科,优异的院校——无论是哈佛还是耶鲁,一流的实验室——无论是卡文迪许还是劳伦斯伯克利,其共同特点就是能够将顶尖人才纳入麾下。这些世界人才汇聚高地,凭借特殊的学术积淀、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一流人才,不断巩固和强化其在多极、多层次人才网络体系中的优势位置。

中国要建设“双一流”,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将我国的高校打造成世界人才汇聚高地。那么,世界人才汇聚高地具有哪些特征?我国高校建成世界人才汇聚高地,全力构筑人才国际竞争新优势,需要哪些配套措施、哪些保障?只有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方可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世界人才汇聚高地的特征

特征一:人才汇聚高地拥有相当数量的世界一流科学家。这类高端人才不但有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还有国际领先、前沿的视野,具有早而高的科学研究生涯起点,能在国际、国内的竞争中获取足够的科研经费,而且能保证充足的时间投入科学创新原动力。他们是一流学科与一流高校的特点与发展之根本——是实现科研产出数量与质量突破、生产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的创造者,亦是未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基础。

特征二:人才汇聚高地与高端人才互相成就卓越声誉。因为学科一流,所以这里聚集着本学科最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因此对于一流的学者特别具有吸引力;而一流的学者又可以为学科吸引、申请到更多的资源,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特征三:人才汇聚高地为人才交流提供广阔事业平台。人才汇聚高地有充分的自信,以开放、自由的松散模式助力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加国际化、信息化的条件与学界(有时亦包含产业界、政府界)平台,学术自由氛围浓厚。

打造世界人才汇聚高地的措施

措施一:强支撑育才。强支撑首先意味着良好的科研配套条件。如便捷全面的图书、期刊查询系统,独立舒适的学习空间,完备的办公、实验器材——造就优越的实验室条件筑巢引凤。

其次,强支撑还意味着更集中的精力支配。尽力保障专业人才潜心研究,有所建树——这也是许多留美学者留恋美国学术环境的重要理由。一方面,让人才不为基本生活操心,要优化服务环境,有关部门要坚持靠上服务、贴心服务,切实做好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工作,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让人才不为学术外的琐事费神——如科研经费可合理提取而不用“会计式”报销;如允许高端人才较长时间出国访学与合作;如不用繁杂的普通考评模式浪费其精力。

最后,强支撑还意味着更合理的人力与平台配备。高层次人才需要团队的支持,如有一流创新思路的人才还需要配套的工程能力人才进行技术实现,需要公关人员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或生产力,形成科研、孵化、产业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高校自身学术成长及技术创新贡献力量。而灵敏充裕的信息、完整的产业链,使得平台拥有更强的增值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资金保障及学术吸引力。

高校应形成协作体系的支撑点,以给予的方式让高层次人才产生相对的依存与归属感,从而实现人才的培育与留存。

措施二:优服务聚才。首先是更公平的用才原则。论资排辈、形式主义、行政控制学术的现象虽在我国现代高校治理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依旧存在,而这却是许多年轻、有留学经历和竞争思维的高层次人才所抗拒的。使高层次人才能更公平地获取机遇与所得,是未来高校聚才的首要原则。

其次是更国际化的合作理念。让高层次人才更接近最前沿知识或者先进的技术发展,创造其与世界顶级跨国集团合作的机会,与一流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在这种充满经济机遇、具有鲜活文化的社会气氛中,让人才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实现共荣。为人才的学术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提供更多的机遇,创造更为适宜的成长空间,真正做到事业留人。

此外还要有更宽松的考核要求。高层次人才并不意味着是全面人才,优秀的科研人员不一定是优秀的教师,不应求全责备;具有深刻意义的研究结果也可能非短期之功,不应只注重暂时成果。大胆破除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充分理解、充分信任、热情关怀、放手使用。采纳卓越、更着眼长期的考核制度,让新事物能够在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接受度中产生,并得到良好发展,这是大学应有的远见和胸怀。

措施三:联通式用才。也许一所高校并不具备财力或足够响亮的名声去聘任一位具备良好潜能的人才,但如果给予高层次人才以联合的“拼聘式”工作机会,则既可降低高校的财务成本,又能提升人才的收益与利用率,不失为新时代一种双赢的选择——尤其是对国内大部分没有绝对优势的高校而言。在此方面,可以完善以政府为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政府可建设互动、高效、安全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共建。

措施四:高待遇引才。要建立富有吸引力的待遇优势,不仅要比我国高校过去的待遇相应提高,还要向国际知名高校看齐。拥有独特竞争力的人才会被市场多方争夺,同时亦会被有竞争力的待遇所吸引。我国要在当前改善的基础上,有序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及人才服务与发达国家有效对接。

当然高待遇也应分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待遇。与国家政策倡导的相同,高校应加大对科技创新、团队攻关、高层次人才的资助力度。另一方面,是精神奖励。在我国的情境下,各类奖项及称号、相对应的职称职位,都是传播诚意的载体。此外,让人才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与被需要性也非常必要,这也是早期科学家突破重重险阻回国从事科研的重要原因。在工作上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敢于把高层次人才放到关键岗位上,让他们参与专业决策、领衔重大项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展所长。

打造世界人才汇聚高地的保障

那么,如何保证上述措施能够有效实施呢,还需要4项保障。

首先,培养特色团队与互利机制。一是依据高校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学科建设是龙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形成特色发展则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由之路”。尤其在有传统优势,且整体资源有限的高校,形成比较优势,才更易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从而建设卓越性及学术高产能。

二是人校互利,形成“命运共同体”。高校与人才,只有形成一荣俱荣、互利互促的关系,才是良性的可持续循环。高校既要有完善公平的激励机制,也要有文化与人性化色彩,还能展示其未来的潜力与发展,以其独特魅力留才。

其次,培育国际视野与报国情怀。一要尽力使人才融入国际体系。高校谋求更大空间的内在,要求进入国际体系,嵌入全球人才网络,成为面向亚太地区、联通国际、国内2个市场、具有重要配置能力的枢纽节点,为广泛地集聚天下才俊奠定基础、开辟渠道。

二要激发海外人才的报国情怀。让人才感到中国才是能最终实现其梦想的地方,中国高校将为其成长与腾飞插上翅膀,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并重视他们的贡献。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中,他们会以服务于中国而自豪。

再次,擅用市场机制与政策优惠。一方面,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高校在招聘人才,尤其在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上要理性——既要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需要,又能达到国际一流标准。同时需参考国际经验与价格,对高层次人才采取恰当的考核方式,提供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待遇。

另一方面,政校合作,共同开发服务学术发展与地区经济振兴的人才。在人才引进上,注意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产业项目、聚焦创新创业基地,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利用政策与基金优势引才。此外,注意推动区域创新利益协调和政绩考核机制,建立研产分离项目及产业转移项目输出地区与承接地区的GDP分计、税收分成机制,刺激地方政府与人才聘用高校双方的合作积极性。

最后,发挥人才的边际效用与溢出效应。一要发挥人才的边际效用,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以打造重要国际人才枢纽为目标,探索建立国际交流大市场,打造国际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区域人才信用体系。如在京津冀地区,可打通人才配置渠道——加快推动户籍、编制、档案等相关制度改革,突破该区域内人才流动的城乡、行业、身份等制度性障碍,使得人才能相对自由流动而发挥更大潜能。

二要发挥人才的溢出效应,培养与吸引资源。一则,让高层次人才在学术之余为未来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思考与努力,如改进本校的本科生教学体系,甚至改进国内中小学科学技术培养体系等;二则,通过高层次人才独特的沟通网络来吸引、利用人才及资源。如建立中外院校的高层、学者、学生互访机制,或国际组织项目的申请、合作与国际认可,或是通过远程合作来阶段性地利用人才,最终构建可持续的全球高端人才聚集效应。

高校通过在本阶段人才竞争中真正构筑人才优势,把高校打造为世界人才汇聚高地,形成学术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双一流”的实现奠基。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高地一流学术
燕晗高地
高地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