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大学需要我们成为什么

2016-03-17严钢

神州学人 2016年3期
关键词:工作者科学大学

严钢,2005年和2010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目前在由网络科学创始人之一的巴拉巴西教授领衔的美国东北大学复杂网络研究中心从事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2016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即将回国至同济大学任教。

如果说中国的百年高等教育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么“双一流”总体方案的出台无疑会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为中国打造世界顶尖学府划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宣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雄心和抱负。作为在国外留学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我的内心激情澎湃,正如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短诗《预感》中所写的那样——“认出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同时也在思考,创建一流大学,需要我们成为什么样的科技工作者。

首先,需要我们成为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科技工作者。历史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大学曾经被称为西方文明的珍珠;18世纪,英国的大学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引领这个岛国一度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德国实践了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和注重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现代研究型大学理念,使得德国的大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的典范;20世纪初,美国吸引了大量留学欧洲的学者,特别是借鉴了德国大学的理念,逐步建成了更为先进的高等教育体系。站在21世纪初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得到空前发展,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这为世界科学中心向中国这个有着悠久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转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极大的可能。置身于如此恢宏的世界科学潮流中,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是肩负着历史使命的。

其次,需要我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工作者。我从事的研究主要为网络科学和复杂系统,着眼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对整个系统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我深知,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群体,科技工作者应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一方面,我们需要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和规律,“穷至事物之理”;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切合国家的重大战略,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除了为人师应做的“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致力于架起公众和知识之间的桥梁。的确,知识的开放是高等学府的重要价值,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内涵。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都在呼吁“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是今后100年间科技界最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只有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相互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大众传播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科学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让科学素养得到较好的传承。

最后,需要我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工作者。《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汤刻在洗澡盆上的这句话,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当前,中国正处于从资源依赖型和劳动密集型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的战略机遇期,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新风尚。因此,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是幸福的。幸福的时光,不可辜负。科学研究就是一场对未知世界的探险,创新成果就像“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丝惊喜,或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抹壮丽,一点冒险精神,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双一流”总体方案的目标是“至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到那时,我也将步入花甲之年。期望儿孙绕膝之时,我依然能够内心澎湃地给他们讲述中国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那些年的事,那些年的人,只因我没有辜负这一切。

猜你喜欢

工作者科学大学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大学》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