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收世界一流的精华

2016-03-17高建喜

神州学人 2016年3期
关键词:伙伴一流供应链

高建喜,2006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和2012年分别获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与博士学位,2009—2012年,受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国外访学项目和美国波士顿大学H Eugene Stanley教授资助,在Stanley教授处做访问学者,2012年毕业前在以色列巴伊兰大学Shlomo Havlin教授处短期访学。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14年首届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在美国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美国一流大学的经验——关注质量 而非规模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美国有多所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各大名校因不同的历史背景、办学理念、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形成了多元化的学科建设模式。

比如,普林斯顿大学是综合性大学的代表,其学科建设模式是缩小学校规模,平衡发展,使学校成为一个有效运行的有机整体;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院发展比较均衡;麻省理工学院则重视各学科的协同发展。

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历程看,美国名校一是明确制定并且执行发展战略;二是有效整合师资、学生、科研等学科建设资源;三是注重实施管理创新战略和制度创新战略,提升筹款能力和应变管理,实行校长聘任制度和教授治校的学术管理制度等;四是实施开放战略,向社会开放,在国际平台上提升竞争力。

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是学科发展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美国名校的主体学科多是教学与科研力量雄厚的基础学科,这也是这些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品牌学科。各大名校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各具特色。有的属于研究型大学,有的偏重教学工作,有的则教学与科研并重。

我曾到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访问,该校的运输与物流研究中心(CTL)在全美最新的学科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在世界运输与物流界一直享有盛誉。基于自身的兴趣,我深入了解到该中心成立于1973年,注重将最新的供应链研究、一线的技术与商业活动密切结合,其受到国际广泛承认的教学项目是将领先的研究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全球市场。

为了与企业加强合作,该中心启动了一个名为“供应链交流(SCE)”的伙伴项目,进行4个不同层级的合作,所有企业都有机会参与主要的合作方式:一是交流伙伴。SCE协助交流伙伴与MIT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各种论坛,包括网上留言板、伙伴座谈会、经理人教育课程,交流伙伴可将CTL作为一个共同的会议场所,他们在场所内分享信息、经验、观点和意见;二是论文伙伴。赞助企业与MIT供应链管理项目组的学生一起进行供应链研究项目课题;三是研究伙伴。有意深入参与解决特别供应链管理挑战的企业,可参与此项目;四是战略伙伴。该类企业可与CTL的教职员工、研究人员和学生进行最高水平的互动与协作。

该中心目前正参与100多项世界级供应链研究项目。CTL在全美最新学科排行榜上拔得头筹,并非胜在发展规模,而是胜在成长的质量。这也是许多美国顶尖大学的共同特征,这样的发展思路值得推荐和借鉴。

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建议——鼓励创新 鼓励流动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任务主要包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以及着力推进成果的转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待发现人才匮乏时再培养,就已经晚了一步。

在经历了国内学习和国外深造后,我发现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对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对今后几十年社会的发展变革趋势也缺乏清晰认知,甚至对颠覆性的学术研究和技术突破不愿意或不敢投入。

在建设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尽管国内高校围绕一流人才的培养做了诸多探索,但结果仍与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人民群众的期待差距较大。

因此,培养拥有国际视野,拥有未来竞争力的一流人才是我国高校的当务之急,应改变考核过繁、单纯以论文为导向的考评机制,鼓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瞄准国际前沿,以“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在基础研究领域沉下心来进行探索性创新研究。

此外,还要通过制度建设,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与此同时,还要完善高校人事制度,鼓励人才自由流动,吸引国际上具有多年行业经验的优秀人才进入高校参与一流人才培养。

我的“双一流”机遇

想要一流就一定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吸收世界一流的精华并改良,造就我们自己的世界一流。

从大学到现在,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直是我心之所向。凭借这个信念,我一直在努力。在美国这些年,我也从这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思路中不断总结和吸收经验,并使其成为自身发展的养分。“双一流”建设方案中,“世界一流”4个字更加坚定了我回国的决心。

自2009年以来,我分别加入波士顿大学美国科学院院士Stanley和复杂网络的领军人物美国东北大学Laszlo Barabasi教授的团队,完成博士和博士后的相关工作,并与以色列物理学会主席Shlomo Havlin教授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此外,我还与美国哈佛医学院Yang-Yu Liu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Raissa DSouza教授、巴伊兰大学Baruch Barzel研究员保持着良好且深入的合作,这些都是我未来回国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纽带。

2016年底,我将完成博士后工作,很希望有合适的机会回国工作,报效祖国。在过去的5年中,我与国内从事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同行也保持了密切合作,为未来在国内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归国后,我希望组建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团队,从事复杂系统与网络的理论研究,电力系统和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分析,系统生物学和生态网络等交叉领域的学科应用研究。从国家重大应用需求出发,结合在美国等国研究的经验,积极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工作,提升国内复杂系统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3-5年内,我计划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10篇以上高水平论文,并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及重大科研项目。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加强学生的科研报告和英文科技写作能力,调动他们的科研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接受良好科研训练的同时,拥有对国际前沿的良好视野,完成高质量的学位科研课题。

猜你喜欢

伙伴一流供应链
伙伴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新伙伴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我的好伙伴“苍苍”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