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编视点:“双一流”的引擎

2016-03-17

神州学人 2016年3期
关键词:工学院海归双一流

2015年11月,“双一流”建设方案公布。这个方案中,高校是主体,其既是方案的受益者,又是方案的主要执行者。然而,要完成方案中的具体任务,还得靠人才,也就是说,“双一流”的核心动力,还是人才。高校的人才来源大致有两种渠道,一是自己培养,二是从外引进。引进人才又分两种,国内引进和海外引进。海外引进的又包括海归人才和“洋人才”。

海归人才其实一直是国内高校引进人才的主体,从“211”“985”迈开我国构建高等院校走入世界一流的步伐开始,到《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建成若干国际一流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的任务,海归人才的“戏份”越来越重,他们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回国发展更有优势,发挥作用更大。在教育的顶层设计中,他们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近些年来,高校引进海归人才的力度和成效有目共睹,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研究基地负责人中具有海外经历的均占比75%以上,他们的贡献涉及到高校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社会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在高校的海归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海归人才的“成绩单”上,除了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名列榜首的当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校以往墨守成规的各种管理制度。

此处只举两例。一是施一公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实行国际通行的终审制度,推行“教授治学”和“行政服务于学术”,推进了科研、教学和人才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二是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张东晓按照“质量控制”原则,采用国际通行的预聘制,即工学院与教员签订3-6年的合同,合同期满前开始对其进行审核,不合格者将无法继续留在学院,这打破了以往高校教师的“铁饭碗”。不仅如此,在北大工学院,无论是正教授、副教授,还是助理教授(讲师)均可以独立担任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

还要对海外的留学生们说几句。“双一流”方案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本身,而是剑指“高等教育强国”,即三步走的最后一步。何为高等教育强国,我认为有两个硬性指标,一是要满足自身的高等教育需求,二是能吸引大批的海外“朝圣者”来这里“取经修身”。充分满足了这一内一外的需求,高水平科研成果、高质量人才,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都能水到渠成。

从这两方面的需求来看,我们的确还差得很远。高校和海归,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空间就意味着机遇,“双一流”方案的公布,预示着从国家到地方,将有一系列新的举措和人才引进计划陆续出台,有意投身国家教育事业的海外学子,现在回来是个很好的时机。从国外取回“真经”,是一定派得上用场的。海归人才的大规模参与,能更大地提升引擎功率,“双一流”的车身方能跑出激情与速度。

猜你喜欢

工学院海归双一流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