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以广州和英国城市为例

2016-03-17傅蜜蜜

城市观察 2016年1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产业竞争力

◎ 傅蜜蜜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以广州和英国城市为例

◎ 傅蜜蜜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不得不置身于和企业相似的竞争态势中。近几十年,文化产业已经为欧美西方城市带来经济和创造符号价值,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主流,文化创业和经济发展的结合,使得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政策,也是经济政策,以文化产业拼经济产值已是很普遍的趋势。而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州如何能找到自己的优势,保持并提高自己的可持续性竞争力,对文化产业进行城市营销便成了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的唯一手段,并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广州与英国城市文化产业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广州在政策规划或发展战略上借鉴学习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成功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 城市营销 城市文化 产业比较 竞争力

一、文化产业研究背景、相关理论

(一)文化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转型的作用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通过传统产业的升级、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如广州的粤传媒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实现从单一报业经营向多元化产业的转变、从报业集团向综合性传媒集团转变。二是通过推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构成国内经济转型的新支柱。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能够引领我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创新传统产业,而且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助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文化产业能为国家经济和城市发展带来正面效益,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美国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产品(Cultural Goods)和文化服务(Cultural Services)总产值已超越所有其他传统产业。英国如伦敦、伯明翰、格拉斯哥等通过实施环境规划和资源整合,如文化生产基础设施的建置、旗舰发展计划的执行、都市公共空间的再生和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伙关系建立等这些政策来达到文化经济政策的效益。

戴维·思罗斯比的《经济学与文化》从“产业”的角度总结了文化的特点,归纳出文化产业高生产成本、低复制成本的特点和公共产品属性[1]。大卫·赫斯蒙德夫的《文化产业》一书更是系统分析了文化产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奠定了文化产业学科理论的基础[2]。Sable & Kling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建立双公共产品模型,并以模型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数量、市场机制可进入的数量和可进入强度的边际效率条件[3]。Cliff依据文化产业是否以盈利为目的,把文化产业划分为营利文化产业和非营利文化产业,并对非营利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法律体系完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资助和财政投资引入等财税支持政策[4]。

(二)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个城市的文化已成为城市的特征和居民生活品质的表现,基于全球化的发展逐步走向整合的趋势,全球兴起以利用文化创造资源的新思维,文化建设更成为世界各国推销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近几十年,文化产业已经为欧美西方城市带来经济收益和创造符号价值,原本是居于地方经济的边缘角色,现已逐步提高其在城市政策中的可见度和地位。

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增强了城市的硬实力,使一个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在软实力方面,文化产业通过文化渗透效应,重塑城市的整体形象,为城市带来巨大的品牌效应,吸引大量的人才和资金,提高城市的地位与品位。文化产业对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影响,共同增强了一个城市品牌竞争力。英国学者Landry提出了“创意城市”的概念,将创意城市的发展规模由低度开发到富高度创意分成十个阶段,并发展出七项指标检视城市发展条件,提出创意(Creative)、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等影响创意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概念[5]。

(三)文化产业发展是国家战略的需要

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提升国家软实力,将有助于富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为中国传统制造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快我国新媒体、动漫、网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产业的发展也是弘扬中华文化,输出中国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让世界更客观地了解中国,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广州我国作为三大城市群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中心城市,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如何通过提升城市文化产业,抓住发展的机遇,规避衰退的风险,最大化地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向亚洲区域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的目标迈进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焦点。国家最近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构想,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将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实力的积累,除了能培养人文精神、促进经济产业成长和孕育城市的相对竞争优势外,还可优化城市发展的资源配置。因此,文化产业可被视为兼具文化、经济乃至城市整体发展等多功能的前瞻型产业发展政策规划。

国内学者向勇等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产业这十年间重要政策、法规文献的进程,并提出中国文化产业的热点和核心问题[6]。台湾学者孙华翔等也相继提出文化产业化的焦点所在,也就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创意的生成,而其发展关键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造性和文化特殊性[7]。

(四)文化产业国际比较研究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2013 年5月公布的“2013创新经济报告”[8]显示近20年来全球创意文化产品的贸易增长了数倍,创意经济不仅成为驱动各国经济成长的引擎,还能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出口收入的效益。数据显示2011年世界创意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6240亿美元,在2002年至2011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8.8%。踏入21世纪,文化产业产值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中国、新加坡、澳洲 、新西兰等,占GDP由3%至18%不等,足见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潜在力。

比较文化产业研究不仅能提供某一区域内的文化产业的可行性参考,更能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寻求预判和方法论[9]。在全球背景下,借助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造成某种类似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发展的案例比较,理解他国的文化产业,深刻把握不同文化、政治、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形态和其运行规则与发展规律,帮助广州抓住文化产业战略和战术机遇,推进文化产业有效发展。而英国文化园区发展多为政府与民间企业一起合作为主导,尤为没落的旧市区的兴起而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进城市更新、转型和再造,其经验尤为值得广州规划文化产业战略、发展创新经济和营销广州时作参考。

二、城市营销策略与英国创意产业

(一)英国创意产业发展和产值

英国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已发展多年,是欧洲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先驱,也是最早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如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和One Directions等乐队和音乐组合、《妈妈咪呀》和《猫》等音乐剧、小说《哈利波特》和《指环王》系列等、“古墓奇兵”电玩、曼联和切尔西等英超足球俱乐部,这些横跨不同领域的文化符号都被全世界所熟知,其共同点都是来自创造很高收益的英国创意产业。多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调整,让英国创意产业规模及质量上尤其突出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带给英国经济和社会上很大的改变和竞争优势。英国创意产业的成功,兴起全球一股追求文化创意的旋风。继英国之后,如中国、新加坡、澳洲和新西兰等国家也均参考英国提出以文化为主轴的创意产业政策。英国政府的创意产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政策。

依据英国文化媒体暨体育部(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的and Sport- DCMS)对创意产业的定义,英国创意产业分为13项类别,即广告(Advertising)、设计(Design)、流行和时尚设计(Designer Fashion)、艺术和古董市场(Art and Antiques)、电影和录影带(Film and Video)、音乐(Music)、表演艺术(the Performing Arts)、出版(Publishing)、互动休闲软件(Interactive Leisure Software)、电视与广播(Television and Radio)、软件和电脑服务业(Software and Computer Service)、建筑(Architecture)、工艺(Crafts)。英国著名创意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则将创意产业分为专利、版权、商标、设计四大类[10]。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8年及2001年分别提出“创意产业图录”报告,第二阶段为2007年由The Work Foundation发布的“Staying Ahead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 UK’s creative industries”和第三阶段2008年的“Creative Britain”(创意英国)政策。

在此之前,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的出发点皆大同小异:认为艺术具有教化的功能,精致艺术应该让更多民众认识,以提升国民的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所以,博物馆的设立、文化资产的保存、艺术的辅助等等,皆是为了达成前述的目标。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英国的文化政策却出现了迥异于传统文化政策的目标:以创造财富为目的。在这个目标与思维的主导下,文化活动变成了“产品”,观众则成为“消费者”,而政府的艺术补助变成了一种“投资”。

根据2013年5月英国官方发布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 Estimates)数据显示,在2010年创意产业的附加价值毛额(Gross Value Added: GVA)共计362.9亿英镑,占全英GVA的2.89%;13类创意产业中,出版类的GVA所占比率最多,为115.6亿英镑,约占全英GVA的0.92%[11]。

(二)营销目标的制定:“创意英国”战略

许多国际性城市都将城市品牌的建立和营销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认为城市品牌是基于城市的功能并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愿景。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增强了城市的硬实力,使一个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在软实力方面,文化产业通过文化渗透效应,重塑城市的整体形象,为城市带来巨大的品牌效应。

英国政府较早地意识到创意产业对于城市品牌和国家形象建设的战略作用,并且将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城市营销的战略目标密切关联,在城市发展中强调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性。1990年,英国政府委托大英艺术委员会协同英国电影协会、行业委员会及各地区一起从事英国文化发展战略的起草工作。经过两年的调研、讨论和论证,在1992年形成“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讨论稿,1993年以《创造性的未来》为题正式公布。1997 年英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加以重点政策支持,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1998 年出台的《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当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相当规模、速度和影响以后,从发展创意产业提升到建设全球“创意中心”,实施“Think UK”(创意英国)战略[12]。

从英国发展的路程来看,创意产业通常与城市再生(Urban Renewal)相结合,特别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或社区。当城市发展面临转型的瓶颈时,文化资产(Culture Heritage)便成为推动城市再生的主要资本,即能保存如历史的建筑、工艺和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也能增进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的认同感,进而强化城市文化的价值。

曼彻斯特是英格兰第二大城市,也是英格兰西北部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就业中心,更是英国城市重建再生的一个典范。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纺纱机的发明,曼彻斯特依仗其方便运输的运河、充足供应的煤炭和创新的城市文化,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孕育了全新的纺织工业,使得这座城市迅速崛起[13]。但是,曼彻斯特的重工业设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受德国强力轰炸和破坏,导致纺织工业的没落。战后的曼彻斯特在城市重建过程中努力从制造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1980年代,由于史密斯市场(Smith Market)的搬出,大部分的盈利性组织和居民迁出,曼城北角区(Northern Quarter)只有极少数的酒吧和服装批发商在此经营,出现大量的廉价租地。为此,市政府启动商业改良区域(Commercial Improvement Area)方案,对开发商和店铺租客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实质性的补助金额。当地政府鼓励文化创意维生的中小企业进驻北角区,保留现有的商业经营,扶助新的创意产业,并开发另类购物和夜间经济,改建传统海鲜市场,修建曼彻斯特手工艺和设计中心(Manchester Craft and Design Center,如图1、2所示),成就了现在的曼彻斯特最有活力的文化景观。工艺设计中心、中国艺术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各类型的文创工作室、俱乐部、酒吧和独立唱片店遍布整个北角区。

图1 曼城北角区, 来自Google Map

图2 曼彻斯特手工艺和设计中心,来自百度图片

(三)营销手段的构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分工与相互配合

城市营销的成效同城市围绕此项工作所设计安排的组织机制是密不可分的。英国通过明确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与分工,构建城市营销的组织机制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政府组织是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者和城市营销的核心运作者,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相应的计划、目标和政策的制定者,从而发挥主导、推动作用。在组织机构方面,英国成立了全国性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由首相任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创意产业推进工作,包括产业政策、规划计划、预算和划拨创意产业资金等,明确DCMS为全国创意产业的主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成立了自己的创意产业组织领导机构。

非政府组织承担了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在经费赞助、宣传推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英国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及企业行为,从创意企业的培育、审核、认定、监督到人才、资金支持,全部由非政府组织负责实施,政府只对其进行资格认定、下达任务指标,并实行指导、监督,发达的非政府组织成为推动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4]。

以伦敦为例,政府通过《大伦敦法案》(Great London Authority Act)的立法方式来明确伦敦市长的法定责任之一就是推广伦敦的城市形象和发展旅游业等创意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城市形象推广的重要手段,而城市品牌的建立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政府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协调机制使得文化产业在城市营销的核心思想下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伦敦的营销机构“访问伦敦” (Visit London)在筹集运作资金方面是一个典型,它是由大伦敦市政当局(GLA)组织支持的,是伦敦国际和国内旅游业营销和吸引投资领域的主导机构。其机构性质被设定为有限公司制,其资金主要来自于会募集、商业活动报酬和英国文化部、伦敦市长、伦敦发展局和伦敦政府协会等多个官方机构的拨款。由于“访问伦敦”的出资方各异,因此其董事会的成员也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市长办公室、伦敦发展局以及各类民间艺术文化组织。正由于“访问伦敦”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合作伙伴的募集,达成了其运作机制的企业化特征,即要通过自身的宣传服务成果来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金的募集,由此形成有效的内生激励,要求自己不断创新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营销产品和活动[15]。

同样以曼彻斯特北角区为例,1990年代初,由新迁入的酒吧、餐厅的新业主组成的Eastside Association和曼城市政府达成发展策略的共识,并共同制定发展创意产业战略计划,形成了以资产所有者、开发商和市政府三方联盟合作为政策执行的主体。市政府通过一系列大小规模的资助、管制手段、详细的资产简报、引导企业进行文化导向的产业,协助并成功说服房东和开发商参与计划,为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空间[16]。曼城北角区文创发展可以看到市政府以政策介入为主导,并协助资产所有者和开发商参与开发计划,得以合理得处理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从而有效的进行文化导向的城市发展空间。

(四)营销内容的突出:文化资源的筹措配置与利用

将城市营销的重点同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重点契合起来,也是在城市中广泛应用的立体营销方式。一些欧美城市直接基于本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确立城市整体营销口号,这既可以将营销工作直接服务于城市的具体发展重点,又可以将政府、业界和社会统一在一个一致的发展旗帜下,实施营销的分工与合作。

英国区域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的状况比较突出。从地域来看,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岛国,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4个部分。由于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分布的差异性,英国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程度也有差异。如英国首都伦敦以电影节、时装节、设计节、游戏节为基础,发展艺术、演艺、电影、时装、设计、数字传媒、音乐等产业,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距伦敦 100 公里的牛津城是著名的大学城,英国借助名校品牌深度开发了文化旅游资源。英格兰西北部利物浦是披头士摇滚乐团的故乡,现在发展成为英国音乐、艺术、博物馆、足球队等文化荟萃的名城,被誉为“创新之城”。苏格兰高原北部大峡谷的尼斯湖,利用水怪神话深度开发文化产业而闻名遐迩。北方之都曼彻斯特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重创,但通过一系列文化升级策略却保住了往日大都市的地位[17]。

三、广州文化产业分析

(一)广州文化产业的内容及规模

近年来,广州市以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新岭南文化中心为目标,推动文化产业平稳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12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631.49亿元,占GDP比重为4.7%,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达22686个,从业人员达26.14万人,文化产业施工项目207个。按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统计口径,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743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7.7%,占GDP的比重约为4.82%。

2010—2013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24.52亿元、586.99亿元、631.49亿元、743亿元。以法人单位新口径数据统计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88%、4.72%、4.7%、4.82%[18]。

目前广州已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涵盖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10个大类。 2012年,法人单位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法人数分别为8575个、4119个和3686个。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6亿元。其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完成投资22.57亿元,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完成投资22.48亿元,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完成投资12.26亿元。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和文化用品的生产分列第四、五位。广州现有的113个较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园区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类、文化用品的生产类的数量排名前三,分别为49个、14个、13个,三者占文化产业园区总数的67.26%[19]。

(二)广州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

1.文化产业管理政策。一是提出了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与战略目标。广州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陆续出台《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和《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的文件,对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结构布局、产业体系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是对广州市文化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做出了部署。《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将重点打造文化会展、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文化设备制造等文化服务行业,同时注重培育电子出版、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后期制作文化博览等新兴的文化产业。以动漫游戏产业为例,近年来,广州市政府相继出台扶植动漫和软件产业发展的系列文件,2006年颁布《关于加快软件与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2007年颁布《广州市进一步扶持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在政策上鼓励软件和动漫产业的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软件和动漫企业落户广州。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广州市网游动漫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己经居于领先地位。2012年全市180家动漫重点企业资产合计231.7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6.69亿元;年平均从业人数为2.40万人,实现增加值56.68亿元,比2011年增长8.0%[20]。

2.文化产业的管理措施。产业园区方面,由政府主导推动或是受到政府扶持保护的园区类型主要是文化产业中的传统优势领域以及新兴重点培育的领域,这类园区的代表有广州荔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国进出口产品交易会展文化集群、广州科学城ABC组团和天河软件园等。广州创意设计类产业园区数量为49个,占全部园区数量的43.36%,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21]。与创意设计类园区相比,广州市文化艺术类园区数量较少,只有8个,且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与广州岭南文化中心的地位不太相符。在园区政策方面,主要是对于动漫游戏等重点扶持的产业园区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行政事务审批的便利和税收的优惠等措施。而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认证标准,文化产业规划与城市空间规划的指导不足,园区内产业链的建设没有受到重视。这导致大部分的园区定位不清晰,缺乏对自身产业特色的思考,一提文化产业园区就以创意设计类定位,容易陷入“有园区没创意没产业”的瓶颈。这些都是今后广州文化产业布局所要思考的问题。

人才引进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广州通过打造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示范基地,为人才的引进提供载体,广州高新区2012年实现文化科技产业产值310亿元,同时拥有两院院士27名,硕士、博士8600名[22]。广州市在留住人才方面也有所举措,颁布的《关于广州市加快文化事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中规定对高层次优秀文化人才在住房、户籍、生活待遇、养老保险及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并允许他们以文化品牌、创作、和科研成果等生产要素占有单位的股份或参与收益分配[23]。不过,根据2013年广州市对动漫重点企业的统计调查,在各项指标中,人才被认为是影响企业做大做强动漫业务的最主要因素,占49.1%;但企业对动漫产业的人才环境的满意度却是最低的[24]。这个反差说明广州的文化产业面临人才不足的困境。

3.文化产业的管理机构。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各个环节都被人为地划分到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广州市并没有成立专门管理部门对这些相关领域进行协调与组织,容易造成权限不明、职责不清。全市文化产业行政人员编制仅为5人,12个区文化产业行政部门没有编制、人员,管理经费缺乏[25]。

(三)文化产业的管理手段

文化产业的行业管理就是指文化产业内的各行业规划、组织、协调以及沟通的一种产业管理体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可以起到沟通政府与文化企业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管理的重要辅助性力量。广州文化行业协会并没有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行业协会的成立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之下进行。比如在 2009 年 11 月,由广州市政府出面牵头,推动成立了广东省动漫专业委员会,密切各从事动漫研发设计和衍生品生产的各企业交换行业信息、互通有无,使得企业间的合作产生集聚效应,促进行业发展。

(四)广州文化产业的消费与市场

2012年,广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4020.59元,占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13.2%;广州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1133.41元,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10.3%;全市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36.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出口达到59.59亿美元,进口额为76.56亿美元;对广州市重点文化企业的调查统计中发现,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比例为50%及以下的企业占总体企业的80%,销售比例为50%以上的企业占总体企业的20%。

部分重点发展领域在市场占有率取得一定优势。以广州动漫游戏产业为例,其中番禺就有各类动漫游戏企业600多家,游戏及其配套产业年总产值达300多亿元,占据国内市场60%以上的份额;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欧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全球动漫游戏机市场近20%的份额[26]。但对于广州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来讲,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广州的文化企业要想培育国内市场,开拓海外市场,就必须做强优势文化项目,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跨国传播力的强势文化品牌。

(五)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政府的文化产业战略需要逐步细化与落实。近年来,广州市在“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和《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等多个纲领性文件中对文化产业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指导,明确了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城市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地位[27] [28]。从时间上看,目前广州市还缺乏一个统筹性的文化战略规划作为指导,大部分涉及文化产业的文件效力和指导内容都是针对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段,一般是五年或十年,这对于政策的连续性和关联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则就容易出现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弊端。从内容上看,大部分涉及文化产业的政府文件都是以规定、指导意见等形式发布,没有从立法的层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阐述,而且文件的内容多重视宏观目标的表述,对具体措施方面则缺乏相关的配套文件做补充说明。这容易造成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成本增加,政府对于重点发展的领域给予较多的政策支持与指导,例如动漫游戏行业,但对于其他的文化行业则明显指导不足。

2.文化资源的利用率需要提升。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这些文化资源可以充分开发与利用,将会对文化产业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同时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广州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产业园区数量等数据来看,广州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较大的领域分别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文化休闲娱乐类和文化用品的生产类,这些领域中能展现并发掘广州本土文化资源的企业并不多,很多都是注重生产经营的环节,并没有从源头上重视文化资源的利用。以动漫产业为例,52.2%的核心企业没有自主版权,有20项及以上自主版权的企业仅占14.8%。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文化产业的管理需要加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认证标准,文化产业规划与城市空间规划的指导不足,园区内产业链的建设没有受到重视。广州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没有形成体系,只是在部分文件的个别条文中有所提及,缺乏具体的细则,执行力较弱。广州市并没有成立专门管理部门对这些相关领域进行协调与组织,容易造成权限不明、职责不清。全市文化产业行政管理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和行业组织、服务、带动、集聚功能亟待加强。

四、英国文创对广州文化产业的启示与建议

(一)加强文化产业资讯系统

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成功在于其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是建立在客观的产业统计资讯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将文化产业范畴统计为13大类,其各大城市再依据其产业分类,深入统计和普查自身产业的市场、财务、技术和趋势,并配合各自城市的文化特色,集中城市的资源和资金,重点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降低文化产业的风险,有助于人才的投入和创业的意愿。广州应加强产业资讯系统,配合自身城市竞争力和条件,因地制宜支持具有优势的文化产业。

(二)扩大文化产业空间,协助创造产业口碑

英国城市的文创产业和文创观光往往是由地方政府为主导,配合区域经济战略,加上英国中央政府颁布适宜的政策、法律和多元的财务支持,尊重地方认同,并鼓励多元化,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以曼彻斯特的北角区为例,英国发展文化产业不以新开发区为文化创意场地,而是与老城区相结合,保存其历史的建筑、工艺或生活方式等当地的文化资产,重新规划城市空间,再创造城市的复兴。

另外,来自社会和市民的自发力量更是英国文创最具特色的因素,英国市民的参与对文化产业公私合伙(Partnership)执行机制和城市文化产业决策影响最深。企业和市民的积极参与,以及政府的支持为英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和品牌打造,奠定了稳定的基础。这种长期战略及整合管理、政策和地理边界的能力,与当地社区的鼎力支持和强烈的愿景,使得英国创意城市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反观过去十年,广州政策和开发商多以千篇一律地以商务中心区(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购物中心(ShoppingMall)和住宅区等模式进行开发,眼界相对短浅,较缺乏以文化为主导的创新眼光。英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多是利用多元化的资金来源,重新开拓没落的旧街道或市区,发展兼顾商业利益和文化多样性,追求创新的文化产业园区。广州文化产业园区的产品服务品类相对单一、低端,民间资金引入比较低效,渠道相对同一化,市场化及创新度较缺乏。广州文化产业应注重产业化和创新,鼓励文化性投资,可通过持续推动有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竞赛,大力提倡创意文化产业;建立并协助客观的专家口碑,有助于从业者的市场营销与开拓。

当然,由于国情、政治、经济和规划体系的差异,以及工业化进程、城市发展历程的差异,学习国外经验不能不考虑其差异性。创意城市的发展是不能从其他成功的案例直接复制的,必须从自身城市的历史脉络去摸索前进的路径。英国城市与广州城市从城市密度、土地使用分布、到环境和历史保存,从城市的建设到使用城市的方式等,有重大的差异。因此,英国创意产业分类方式和构架并不完全适合广州,从英政府的创意产业报告中,较少提及其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寓意。广州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性指标方面可参考英国创意产业的研究,而在产业的分类、文化性和社会性上,广州发展文化产业应考量其发展现况和整体中华文化市场的细分合理利用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致力于保存历史建筑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推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透过文化创意将城市形象重塑和转型,使城市成为一个可消费的对象,大力推销其城市文化,打造属于本土的城市文化品牌。广州城市拥有让人羡慕的文化资源,在过去几年的努力打造创意城市的成果有一定的成果,但广州城市需要改善的地方仍有很多,为此仍需摸索创意城市应该怎么更有效地经营。

参考文献

[1]戴维·思罗斯比著,王志标,张峥嵘译. 经济学与文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大卫·赫斯蒙德夫,张菲娜译. 文化产业[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3]Sable, K.A., & Kling, R.W., (2001), The Double Public Goo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hared experience”, Values Associated with Heritage Conservation,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5.

[4] Cliffs, G. (2005), The Lexical Semantics of Culture, Language Science, (1).

[5]Landry, C., (2008),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2nd ed.), Routledge.

[6]向勇等. 文化立国,我国文化发展新战略 [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7].孙华翔. 文化创意产业之产业定义,2003文化创意产业:全球思考、台湾运动国际研讨会.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3.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创意经济报告2013—拓展本土发展途径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一版.

[9]蔡尚伟,秦珍子. 论“比较文化产业学”的构建. 人民网,2007年10月8日,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00/54430/54431/6348984.html

[10]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 Sport,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 2001”, 9 April, 2001 [11]Department for Culture , Media & Sport, 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 Estimates-Full Statistical Release, 8 Dec. 2011.

[12]李雪玲,高长春. 国际创意产业发展经验解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第8期.

[13]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14]刘平. 英国、日本、韩国创意产业发展举措与启示[J]. 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15]屠启宇. 城市营销管理的战略规划、组织机制和资源配置——基于国际案例的研究[J]. 社会科学, 2008年第1期.

[16]张锦俊. 由英国经验看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园区规划与都市活化[J]. 科技发展政策报道,2007年第5期.

[17]陈美华,陈东有. 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月.

[18] [19] [20] [21] [22] [24] [25][26]甘新.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4)[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23]张莹莹. 广州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P]. 广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2012.

[27]市社科规划办.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 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_1412/node_1424/2012/03/28/1332917789383758.shtml

[28]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 http://www.gzedu.gov.cn/gov/GZ04/201102/t20110224_12268.html,2011-2-23.

(责任编辑:李钧)

Comparative Studies 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between Guangzhou and Britain Cities

Fu Mimi

Abstract: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Cities have to compete themselves as the way of Companies. For decades, Cultural Industry has brought both economic profit and famous Icon to western cities. Combining cultural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 is not only a culture policy but also an economic one. Using cultural industry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s a popular trend. Joining the fast city developing process in China, Guangzhou faces difficulties on how to maintain its privileg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seems that promote city marketing with 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only way that Guangzhou could obtain develop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its competiveness. Nowadays, the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work and industry only focus on making general definitions and identifications. Systematic analysis, especially special analysis in the prospect of economics is missing, so that culture with economic profit cannot be identified clearly. The essay tends to mak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ultural industry between Guangzhou and other Britain cities, in order to bring forward the key issues of the success path of Brita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for Guangzhou to draw lessons on and reduce the probing time and incorrectness.

Keywords:cultural industry, city marketing, urban culture, comparison

作者简介:傅蜜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学院讲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化、城市文化、城市营销、战略管理等。

【基金项目】获2013年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青年联合基金项目:《创新经济视角下的广州城市整合营销策略研究》资助,项目号:13s36。

【中图分类号】G114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6.01.013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文化产业竞争力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日本竞争力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