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路径探讨

2016-03-17郑玉莲安徽科技学院学生处安徽凤阳3300安徽科技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凤阳3300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生资助新常态

郑玉莲,曹 浩(.安徽科技学院 学生处,安徽 凤阳 3300;.安徽科技学院 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凤阳 3300)



新常态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路径探讨

郑玉莲1,曹浩2
(1.安徽科技学院学生处,安徽凤阳233100;
2.安徽科技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摘要:学生资助政策是促进受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措施。新常态下,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主要存在困难生等级评定模糊、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学校教育主导性功能受损和资助资金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弹性认困机制和“一体多翼”的学生资助体系;坚持杠杆与另辟新径并存,探索“求同存异”的资金分配模式;提升高校的教育主导性功能,为完善学生资助建设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常态;学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生

新常态下,学生资助政策是促进受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措施。目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主要存在困难生等级评定模糊、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学校教育主导性功能受损和资助资金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弹性认困机制和“一体多翼”的学生资助体系;坚持“求同存异”的资金分配模式;坚持杠杆与另辟新径并存,提升高校的教育主导性功能,为完善新学生资助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角度首次提出“新常态”一词,随后也成为“习式”12热词之一。所谓的“常态”,即事物的稳定状态、本质。“新”: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势、趋势,既包含有利的一面,也包含不利的一面。2007年国家出台新学生资助政策至今,高校学生资助建设也进入常态化。新常态下的学生资助建设既要注重顶层设计,又要关注固本引援,也就是在保持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主导性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在资助方式、资助手段、资助工具、资助育人等方面适应新趋势,运用新工具,增添新内容,重组新结构,与时俱进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受教育机会均等化的重要目标。2015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强调“中国还有近2亿贫困人口”。可见,我国的贫困人口基数还相当大,经济承受力仍是困扰和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困难生认定模糊性、不确定性因素困扰着学生资助的公平性、公正性;高校在学生资助过程中扮演的“服从”与“服务”的双重角色制约着高校在学生资助过程中教育主导性、主动性功能的发挥。如何坚持新常态下学生资助政策不变的前提下,面对新情况、新趋势,运用新工具、新手段,增添新内容,开拓新途径,解决新困难,完成新目标显得尤为迫切。

1 新常态下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困难生身份及困难程度界定的模糊性

受资助对象身份(程度)界定存在模糊性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1.1.1班级内部的困难等级认定存在模糊性新常态下,国家对受资助对象的身份是确定的(必须是困难生),但如何对受资助对象的确定性身份进行等级界定又是不确定的,尤其在特困生与困难生、困难生与一般困难生、一般困难生与非困难生之间的界定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具体、有效、可量化、易操作的认困机制。近些年有学者在困难生等级评定上,试图引入“属性识别理论”[1],采用属性识别、理论模型、有序分割、定性描述和等级判定的方式建立属性识别模型,以空间矩阵为基础把众多错综复杂的指标综合起来,再通过分类标准矩阵予以分级量化,为贫困生等级认定的模糊性困境提出客观准确、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但是该操作方法需要资助经办人具备较强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理论性过强且不易操作。

1.1.2校际之间、学校内部各学院之间及班级之间困难程度认定存在模糊性各高校、学院一般按照学生人数比例来分配资助名(金)额,鉴于各高校、各专业学生家庭经济收入的不均衡性,这种看似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却造成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困难生认定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在A班级被认定为特困生的学生,在B班级可能被认定为一般困难生甚至非困难生。

1.1.3学生生源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加大了困难生等级认定的模糊性高校面向全国各地招生,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造成学生生源结构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特点。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具有不均衡性,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也不同,这就导致被A地区民政部门认定为低保户的家庭,其收入很有可能高于B地区的普通家庭经济收入。若学校单纯依靠家庭经济困难生调查表和由当地民政部门出据的贫困生证明函来界定学生的贫困与否显然有失偏颇。

1.2国家财政经济经历着不可承受之力影响资助实效性

“政府作为资助和补偿者的角色是改善不利群体处境,缩小不同群体之间在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差距过大的需要。”[2]新资助政策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每年都以数以亿计的资金资助贫困生。2012年,温家宝总理要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按照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比例预算,地方财政按照相应比例预算。”[3]2015年,国家继续向贫困宣战,创新扶贫方式,争取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让贫困不再代代相传。201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却排在世界80位之后,全国仍有近2亿贫困人口需要扶持。→可见,中国目前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相当大,且贫穷程度也相当严重,而国家每年以如此庞大的财政支出投入到教育中,势必对国家财政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另外,新常态下,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生进行资助主要是无偿资助(奖、助、减、免)。无偿资助具有单向性、非循环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征,这种只“输血”不“造血”的资助形式无形中增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政府尚需要加强资助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增加资助经费来源渠道,以缓解中央因经费支出巨大而带来的财政压力。

1.3资助资金分配的不合理性影响资助效果公正性

中国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新常态下,学生资助体系主要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按照相应比例配备资助金额,再根据高校学生人数和学校所在地分配资助金额,基本形成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高校(职)→学院→班级→贫困生,自上而下的五级制学生资助分配模式。据一份来自北京《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显示,“约52%的学生获得了各种类型的资助,其中54%的985院校学生、57%的211院校学生获得了资助,高于一般本科院校(49%)和高职高专院校(47%)。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情况与此类似。”[4]调查结果说明高校所获得的学生资助比例与各高校的名气有正相关性,与高校的贫困生数量和贫困程度关联性不明显。各高校受资助资金分配的不匹配性,直接结果是校际之间、校内各二级学院之间资助资金分配不匹配,最后映射到贫困生个体之间所获得资助资金与贫困生困难程度不匹配。这种看似公平的学生资助分配模式,其结果是导致地方院校相比于一些名牌大学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而言,其贫困学生所获得资助机会较少,而地方院校又是贫困生聚集较多的地方,最终出现学生资助过程中“僧粥不匹配”的两极局面。

1.4高校对受助学生的教育主导性功能受损影响学生资助的目标性

新常态下,高校经常在学生资助中扮演着“服务生”与“慈善家”的双重身份。学校往往在“政策杠杆”下对贫困学生施以救助,而高校自身对资助资金的分配权和主导权几近于无,高校难以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发挥其教育主导性和主动性功能。

1.4.1学校对优秀贫困生的激励性教育主导功能受损有研究表明,“有超过38%的学生表示国家资助政策的实施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5]也就是说,学校只是按政策“应付”学生资助工作,对学生的激励性和教育性不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教育部(厅)每年给予获得励志奖学金学生人数的名额十分有限,学校没有足够的名额分配给所有优秀的贫困生,激励他们成长成才;二是部分优秀且非贫困生为了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荣誉,利用各种方式挤入贫困行列,挤占了优秀贫困生获得激励性资助的机会;三是部分高校受资金的困扰,学校自身在其他激励性资助项目的投入上也非常少。以上三个方面严重弱化了学校对优秀贫困生的激励性教育功能的发挥。

1.4.2学校对获得无偿资助学生的教育主导性功能受损政府每年提供数以亿计的资金资助贫困生,仅2012年,政府就为162.45万名(次)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一次性发放38.76亿元资助款,基本完成了“应助尽助”的预定目标。但是在大量无偿性资助过程中,对贫困生的学业成绩、能力发展、综合素质等具体方面并未做出明确要求。学校只是硬性地完成学生资助工作,缺乏对部分“双困生”甚至“多困生”的主动性、深入性教育,所谓的“双(多)困生”主要指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学生资助工作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难免会使少数学生出现“我贫困我受助”的理所应当心理,把“贫困”作为向学校张口要钱的“资本”,结果出现经济脱贫与能力、素质贫困的礮境。

2 新常态下高校学生资助建设的有效路径

学生资助新常态下,理应采取坚持原则与保障措施并重。以原则规约资助建设之路,以措施保障资助建设的效果,二者交相辉映,共铸资助育人之梦。

2.1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弹性认困机制

考虑到因“困难等级评定的模糊性”导致资助工作开展虽“落实到人”与“未落到实处”的悖论,学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应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弹性认困机制。以定性为指导,定量为有益补充,定性可作为一种身份上的确定,在困难程度认定上,“有很大的弹性,不能作为最终认定依据,同时定性指标又对认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6]如来自孤儿、烈士子女、低保户、单亲家庭及家庭当年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可直接被认定为困难生,但在困难程度评定上,可采取定量标准,根据学校(院)、班级、学生本人及家庭的实际情况,采取评分制,最终评定困难生的贫困等级。具体操作可“运用‘量化测评’模型,”[7]同时运用矩阵的方法提高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的科学化水平。考虑到“量化测评”的批量性及影响困难因素的复杂性,很可能导致受助学生所获资助资金与其困难程度的非绝对性匹配,学校可弹性的对该类学生实施临时性困难补助、伙食补贴等补偿措施,使困难生认定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和实效性,避免国家下拨的资助款被资助给学生成绩优异、学生干部、老师熟悉的“伪贫困生”,取得学生资助价值性与事实性的统一。最终实现“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8]。

2.2建立“一体多翼”的学生资助体系

高校学生资助不单纯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结构性问题。高校建立“一体多翼”的新学生资助模式,固源引援,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缓解财政经费压力。“一体多翼”就是指以国家资助、省级财政资助为主体,以学校、地方、企事业单位、个人资助等为“羽翼”的八方引援的新型资助模式。如学校可根据当地居民消费水平及校贫困毕业生年收入标准,设立贫困生爱心捐赠专项基金会。在贫困生毕业后的3到5年内,对母校进行不少于一次的一定金额的捐资助学(如不低于500元)。受学生“穆勒课堂”平台启发,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专门针对贫困生开设网上资助模式——资助“易”家;也可根据贫困生个性化和主体需求为贫困生设立个性时尚的“微心愿”学生资助。再结合传统的勤工助学、爱心银行、绿叶基金会、求索助学金等资助方式,成为缓解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的有益补充。以此实现学生资助的四个目标:一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有效缓解国家财政经济压力;二是增强捐资者感恩奉献、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回报母校的感恩情怀;三是实现“传帮带”的榜样效应,为后进入学校的贫困生们树立一种感恩奉献、知恩图报、责任成才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追求;四是学校可利用爱心专项基金,为贫困生免费提供各种技能培训,设立贫困生创新课题项目、资助贫困生创新创业,为他们实现“自助助人”的资助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建立“求同存异”的学生资助资金分配方式

2014年两会明确要求“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重视和投入,以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除了政府加大对普通本专科院校、贫困地区的资助倾向性外,学校亦可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求同存异”的学生资助资金分配模式,即在学生资助模块(奖、勤、贷、助、减),资助方式(有偿资助、无偿资助)方面坚持“求同”,在资助资金配比、有偿资助的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异”的资助模式。完成学生资助工作的三心(放心、安心、舒心)目标。

在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方面,就学校层面而言,假设某普通高校按照在校生人数4~4.5%比例,每生每年5000元标准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共评定500名优秀贫困生获得激励性资助,该命题成立。但谁也不能否定第501、502……名的贫困生不优秀。就班级层面而言,以30人为一自然班,同样按照在校生人数4~4.5%比例评定励志奖学金,最终评选给综合智育双第一的优秀贫困生,但谁也不能说综合智育双第二、三的那个贫困生不优秀,加之各班级学业成绩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些都会弱化国家励志奖学金评选的公正性。因此,在资助总盘不变的情况下(此谓求同),学校可考虑在适当范围内扩大激励性资助比例,适度降低资助额度(此谓存异),以此激励更多的优秀贫困生。

在国家助学金评选方面,制定助学金弹性评选制。在资助总金额不变的前提下,学校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把国家助学金分为校励志奖学金和助困金两部分,完善资助体系。学校可比照国家励志奖学金标准,制定校级励志奖学金制度,对贫困生的学业、综合能力方面做出具体要求给予激励性资助。对单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学生,给予助困性学生资助。上述经费均来源于国家助学金。既做到坚持原则,又扩大了激励面,实现学生资助工作“奖优补贫”的资助效果。

2.4提升高校对受资助学生教育的主导性功能

新常态下,高校经常在学生资助过程中扮演着服从与服务的双重角色。服从: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坚决执行,不越雷池一步。服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受政策红线杠杆的规约,学校往往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双重支援下机械性地对贫困学生施以救助,高校缺乏对资助资金的支配权和主导权,难以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发挥其资助育人的主导性和主动性。鉴于各高校的校情,要想科学、有效地实现资助目标,高校应采取坚持杠杆与另辟新径并存的灵活性资助方式。

2.4.1免费成立各类贫困生培训机构据统计,很多地方院校“97%的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大部分学生贫困是由其客观因素造成的,如父母双亡、单亲、突发事件、重病户、多子女上学、纯农户、低保户、自然灾害等。”[9]他们受到的基础养成教育薄弱,在文体艺术等方面更显得捉襟见肘,加上其家庭教育的传统性、保守性思想影响,这些孩子整体素质发展偏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主体需求,高校可成立各类贫困生免费培训机构,对贫困生进行全方位、系统性、专业化培训(社交礼仪、演讲表演、科技竞赛、专业技能),学期满后,学校对他们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者,对其颁发结业证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克服贫困生视野狭窄、自尊心脆弱、自卑心严重等消极思想和不良情绪,完成家庭、贫困生与社会需要之间的有效衔接,真正发挥学校对受助学生的教育主导性功能。

2.4.2建立贫困生创新创业基金会贫困生创新创业项目基金会内置项目、资金、技术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可为贫困生创业提供专业化、技术化、系统化支持。贫困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特长,在贫困生创新创业基金会中选择合适的项目,贫困生与基金会签订创业项目合作协议,明确收支分配、责任分担等事项,创业成功后,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回馈给基金会,保证基金会有充足的再生性资金,为更多的贫困生提供创业支持。鉴于国家政策支持,贫困生家庭背景薄弱,贫困生自身发展前景和学校独特的资源优势四个方面考虑,贫困生创新创业基金会和贫困生爱心捐赠专项基金会成为贫困生创业成功的有力保障,为贫困生创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总之,在新常态下构筑学生资助建设体系,理应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加强学生资助的顶层设计,从家庭经济困难生评定、学生资助方式、经费来源等多层次、多角度考虑。通过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弹性认困机制和“一体多翼”的学生资助模式,探索“求同存异”的学生资助模式,提升高校的教育主导性功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实现学生资助的终极目标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胡海滨.属性识别理论在高校贫困生困难等级评价认定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2) : 11-15.

[2]杜瑞军.政府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角色厘定——国际比较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2) : 74-79.

[3]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4.

[4]鲍威,杨钋,朱红,等.强化教学切适性提升学生满意度——首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 53-55,61.

[5]黄颂,姚娟,洪鹏.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2) : 169-172.

[6]郭菲,赵存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及动态管理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4) : 76-80.

[7]王中对,潘玉驹.教育公平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研究——以浙江省某大学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 (4) : 50-53.

[8]吴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及建议[J].高教探索,2010(2) : 123-127.

[9]郑玉莲,曹浩.试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四向度”——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8) : 110 -113.

(责任编辑:吴贵春)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Financial Assistance Paths for Students under the New Normal

ZHENG Yu-lian1,CAO Hao2
(1.Student Office,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China;
2.School of Mathemat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China)

Abstract:Student aid policy is an important action to promote opportunity of the education eq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In New Normal State,they’re some important subjects which need to be studies under the new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system,in the situation that the poor students rating is unclear,the national finance burden is overweight,the dominant function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impaired and the funding allocation is unreasonable,and so on.A new way of think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tudent financial aid system,for example,establishing the combining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flexibility mechanisms and identifying trapped“one more wing”of the student financial aid system; sticking lever and opening up the new trails to coexist,exploring the“common ground”funding allocation model,and enhancing leading function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Key words:New Normal State;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772(2016) 02-0124-05

收稿日期:2015-05-09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研究项目(2014AHSKQ2014D71) ;安徽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科研项目(SRC2014371)。

作者简介:郑玉莲(1982-),女,安徽省长丰县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学生资助新常态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研究
高校“伪贫困生”现象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究
新媒体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中职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独立院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