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研究

2017-02-13陈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生资助胜任力模型高校

陈峰��

摘要:文章在深入解读《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基础上,借鉴经典的四因素模型,通过对复旦大学108名学生资助工作者的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构建了包括外部性、数据分析、项目管理和人际关系在内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职业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也能在实际工作中指导高校和学生资助工作者提升工作绩效和发展专业水平。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胜任力模型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5.026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116-05

一、引言

大量研究表明,高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着他们的入学考试成绩、入校后学习表现以及整个大学规划。换言之,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可能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和高校整体成就(如学术成果、教育服务、毕业率等)发挥重要的作用[1]。鉴于此,高校就十分有必要提升学生资助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和工作实效。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职业等级能力标准进行了规范与要求。其中,学生资助工作作为辅导员日常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列示其中。因此,如何根据《标准》要求,规范学生资助工作职能设置,完善学生资助工作者培养培训方案,加强其专业发展规划,健全工作绩效考核和管理机制,成为目前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一大课题。

本文基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运用经典方法构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一方面推动高校评估和提升学生资助工作者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工作绩效,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资助工作者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和职业发展的规划。这一探索性研究对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部分学者认为学生资助工作者往往能够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有力的支持,促使后者做出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决定[2]。设计和实施学生资助政策是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一环,这要求学生资助工作者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情况,运用专业评估、政策知识和管理能力确定经济资助的合理性并设计出最优的资助体系。事实上,只有那些时刻关注当前形势、政策和流程的学生资助工作者,才能够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出合理的资助体系,来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3]。

虽然迄今还没有正式文献对学生资助工作者的职业能力进行研究,但在其他领域中,大量研究提供了参考。职业能力及其评估方式经历了教育性、行为性和商业性的三段式发展[4]。教育性方式以功能角色或者工作分析为基础,关注具体任务与技能的表现。行为性方式表明,评估工作绩效应该将焦点集中在职业能力而非学习天赋。就商业性方式而言,核心竞争力与胜任力不仅仅是个体概念,更是一种集体概念。

不论何种方式,胜任力这一概念已经被应用在各大领域。加拿大新斯科舍州公共服务委员会(NSPSC)将“胜任力”定义为:某一可见的、可度量的并可以引领人走向成功的知识、技巧、能力或行为。根据NSPSC的解释,胜任力模型指在一个特定工作领域中预先确定的度量“表现优秀”的一系列重要能力和熟练程度。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它们能够指引工作行为与绩效,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整合管理资源。

国内方面,自2000年以后,胜任力模型被较多应用在高校辅导员的选聘用人、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评价中[5]。许多学者分别从国家需要、个人责任和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进行了构建[6]。虽然界定辅导员胜任力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构成胜任力的具体属性均代表了优秀辅导员的品质,激励和指引着其他辅导员[7]。最新研究从心理和就业角度考察了提升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具体渠道[8]。现实中,《标准》的发布代表了未来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分工(如学生资助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服务高校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的功能,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研究设计

1.分析框架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辅导员的基本要求亦可视作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包括了职业守则和职业知识两部分。其中,职业守则具体表现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和为人师表。职业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前者指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后者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以及法律法规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标准》作为一个政策导向性文件,对于学生资助工作职业能力标准的规定要求多为原则性概括,在具体工作时需要深刻理解其理念、准确把握其内容。

同时,本文参考了2010年美国学生资助工作协会(NASFAA)和2012年美国学生资助工作者西部联盟的招聘启事,以更好理解国外对于学生资助工作者职业能力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概括为:向联邦政府提供学生资助的需求和收益情况;为学生制定经济资助方案;实时分析学生的特殊经济需要,并提供咨询服务;为学生和学校其他老师讲授各种学生资助政策和知识;向学生与家庭提供专业建议与忠告;日常维护学生资助流程并及时更新经济资助方式。由此可见,美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是学生和家庭能否获得经济资助的重要顾问和执行者,对其职业能力的要求也相当之高。

在高等教育领域,系统描述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文献非常匮乏。本文借鉴了Martinez(2007)为大学政策分析师构建的胜任力模型[9],根据其调研结论,并结合《标准》的具体规定和我国高校现实情况,本文得到了实证研究的分析框架,即四类被广泛认可的胜任力:

(1)外部技术:对宏观高等教育和政策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2)内部技术:定性、定量处理并分析数据的能力;

(3)外部人际:与外部人员交流,从而能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内部人际:与内部人员交流,从而能够高效合作、顺利沟通的能力。

2.研究方法

Martinez(2007)提供了在新领域中有效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方法论指导:即借助文献或该领域的专家确定胜任力特征;在该领域中选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构建明确的胜任力模型。

通过深入解读《标准》的规定、借鉴国内外文献以及结合实际工作经验[10],本文提取并确定了30项关于学生资助工作者的胜任力特征,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调研。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记分,设计了调查对象需要评估每一项胜任力特征的重要性等级(不重要、有些重要、重要、比较重要、非常重要)和使用频率(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调查对象为复旦大学本科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和一线辅导员,共计108人。本文借鉴了Martinez(2007)的四因素方法,使用最大似然法提取技术对重要性等级和使用频率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并最终构建学生资助工作者的胜任力模型。

四、实证结果

首先,描述性统计提供了对30项胜任力特征的初步调查结果,高均值和低标准差可以显示出对某一项胜任力特征重要性和使用频率的普遍认同。表2根据重要性和使用频率,分别列示了排名最高和最低的5项胜任力特征。

表2可以同时被视作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的培训矩阵,用来识别在岗前培训和日常训练中应当优先考虑的胜任力特征。实证结果揭示了那些在实务工作中最重要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胜任力特征,这不但能够帮助高校更合理地评估工作绩效和进行针对性培训,还能促使学生资助工作者更好地认识职业能力标准,专注于提高职业能力从而更高效地开展工作。

其次,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此确定学生资助工作者的胜任力特征因素。Costello和Osborne(2005)认为,如果数据呈正态分布,最大似然法提取技术是最佳的[11]。根据Martinez(2007)的四因素方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本文共提取了4个因素24个项目,这些项目解释了总方差的78.23%,观测变量对因素的载荷符合要求,具体结果见表3。

再次,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构建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由4个维度24项胜任力特征构成,对因素具体命名如表5所示。

因素1包含了9个项目,这些项目反映了学生资助工作者的总体发展和职业技能,且都与外部组织环境有关,因此命名为“外部性”。因素2所包含的3个项目,均关注与数据收集、分析有关的技巧能力,因此命名为“数据分析”。因素3和因素4分别被命名为“项目管理”和“人际关系”。

最后,本文将采用四因素的实证结果与分析框架进行比对。因素1与“外部技术”型胜任力基本吻合,而因素2与“内部技术”型胜任力有颇多相似之处。值得注意的是,描述性统计(表2)显示排在重要性和使用频率前5的胜任力特征项中,只有1项被归因为“技术”,其余都属于“人际”范畴。这说明内部和外部人际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五、结论与进一步改进

本文在对《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关于学生资助工作职业能力标准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基于政策分析、文献研究和经典方法,构建了实证研究的分析框架,为开展问卷调查以及进一步提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四因素模型,通过对复旦大学108名学生资助工作者的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构建了包括外部性、数据分析、项目管理和人际关系四因素在内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这一全新领域的实证研究,填补了国内外文献的不足,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职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在实际工作中,本文构建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可以促使高校更好规范学生资助工作职能设置,制定准入标准,完善培养培训方案,加强专业发展规划,注重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健全工作绩效考核和管理机制。同时,胜任力模型还可以帮助学生资助工作者深刻理解《标准》基本理念,准确把握《标准》主要内容,全面落实《标准》各项要求,把《标准》作为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

此外,本文作为新领域中的探索性因素,在研究设计中排除了先验性假设,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而非验证性因素分析。因此,本文只是确立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的初步结构,其正确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范围,一部分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剩余部分作为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进一步对胜任力模型进行验证,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参考文献

[1]Nora A, Barlow L, Crisp G. Examining the tangible and psychosocial benefits of financial aid with student access, engagement, and degree attainment[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6, 49(12): 1636-1651.

[2]Long B T. What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i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 NCPR Working Paper[J]. National 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Research,2008.

[3]Woolf N, Martinez M. A Financial Aid Competency Mode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2013, 43(2): 3.

[4]Markus L, Thomas H C,Allpress K. Confounded by competencies? An evaluation of the evolution and use of competency models[J].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5, 34(2): 117.

[5]陈岩松. 基于胜任力研究的高校辅导员考核理论新探[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2): 43-45.

[6]刘世勇, 陈莎.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J]. 湖北社会科学, 2011(3):168-170.

[7]杨继平, 顾倩. 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初步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7(6):56-58.

[8]尤吴晶, 韩睿. 基于大学生就业的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研究[J]. 中国电子教育,2014(1):8.

[9]Martinez M. Competenc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alysts[J]. Educational Policy,2007,22(5):623-639.

[10]周涛. 辅导员核心职业能力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2):124-127.

[11]Costello A B, Osborne J W. Best practices i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four recommendations for getting the most from your analysis[J].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2011,10(7): 1-9.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学生资助胜任力模型高校
高校“伪贫困生”现象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究
新媒体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胜任力模型在煤炭销售企业人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素质结构研究
浅谈独立院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