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嬗变与实践探索
2016-03-17程宏云
程宏云
(安徽新华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合肥 230008)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嬗变与实践探索
程宏云
(安徽新华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合肥 230008)
阐述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嬗变,以哈佛大学和南新罕布什尔大学为例介绍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从而得到以下几点启示:强化对通识教育作用的认识;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开设名著导读课程;改革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
美国;大学 ;通识教育
美国大学历来重视通识教育。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并非始终如一,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也同样处于变革之中。研究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嬗变与美国大学在通识教育实践层面的改革探索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实践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嬗变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又可译为“普通教育”。顾名思义,它强调有些知识是人人都应当学习并掌握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不同,它不以谋生为直接目的,尽管它对谋生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专业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谋生,且要因人而异。美国早期大学,如殖民地时期建立的9所学院,受英国影响,实施的是“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但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美国的“自由教育”的概念逐渐转变为“通识教育”,教育理念发生了嬗变。其标志反映在两个报告核心理念表述的变化方面。这两个报告便是《耶鲁报告》和《哈佛委员会报告》。
《耶鲁报告》(Yale Report)由建立于殖民地时期的耶鲁学院在1828年公布,其核心理念是“理性养成”(intellectual culture)。受社会发展的影响,耶鲁报告发表的那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崇尚实用主义的倾向,一些州立大学开始增加实用课程,减少或放弃古典课程。而时任耶鲁大学的校长杰里迈亚·戴(Jeremiah Day)则有不同的看法,他对耶鲁大学的课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发表了《耶鲁报告》。报告坚持倡导早期形成的“自由教育”。报告对“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了区分,认为,“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概念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关注的是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这些能力是每个人一生中的每个阶段都需要的能力。后者关注的则是在特定情境下某些人所需掌握的东西,比如受雇于某种行业需掌握的某行业的专门知识。从时间上看,自由教育在前,专业教育在后,前者是后者准备阶段的教育。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以养成理性。“理性的养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心智的训练,通过心智训练拓展学生心智的能力;二是心智的装备,即用精神和心智装备知识”。[1]
《哈佛委员会报告》全称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of The Harvard Committee),是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公布的,其核心理念在于强调培养“好人和好公民”(good man and citizen) 。这份报告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J.Conant`)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时期发表的。报告又称《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被称为二战之后美国通识教育的圣经。这份报告与《耶鲁报告》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用“通识教育”的概念取代了“自由教育”。
与《耶鲁报告》一样,该报告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也做了比较分析。报告认为,教育可以被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部分。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2], 专业教育强调的则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报告正确地指出,这两种教育同为人的生活需要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在当今社会,每个人为了谋生,必须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但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同时必须成为一个“好人和好公民”(good man and citizen)。这样,社会才可能保持和谐和稳定。要成为好的公民,就要求每个人了解公民的责任、意识、义务,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判断能力和价值辨别能力。培养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习惯也因此是大学的通识教育必须关注的。
从关注“理性养成”到关注“好人和公民”的培养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重要的变化。这两种理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别。相似性表现在,这两个核心理念都注重理性的培养,好公民的4种能力实际上也是理性的表现;差别在于后者明确将公民培养作为通识教育的目的,意在强调通识教育的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意义。而前者则没有给人这种感觉。
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探索
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探索中,有三个探索值得关注。
(一)哈佛大学的探索
在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的历程中。有三次探索尤为引人注目。
1.埃利奥特的选修制改革。1869年,埃利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出任哈佛大学校长。就任伊始,他就推行选修制改革。自1870-1871年起,哈佛大学开始打破原有固定班级的做法,为所有课程编号以利学生选修。1872年,哈佛开始取消四年级的必修课程。并将选修课推广到四个年级。到1897年,这个哈佛大学的必修课只剩下一年级的一门修辞学。[3]埃利奥特认为,“在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对立……在数学与古典文学、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3]244他强调,哈佛大学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相同的价值,应该提供给学生在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埃利奥特的选修制改革的意思在于打破了专业界限,这次改革为后来哈佛实行通识教育或者说为《哈佛委员会报告》的出笼奠定了基础。
2.《哈佛委员会报告》倡导的改革。按照该报告,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三个领域,即人文学科(humanitie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科学与数学(science and mathematics) 。[4]人文学科包含哲学、美术、音乐和文学。其中包括《荷马史诗》《圣经》以及柏拉图、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等名著的阅读。社会科学包括《西方的思想与制度》《美国的民主》《人际关系》等课程,包括阿奎那、路德、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亚当·斯密等人著作的阅读;数学与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基本原理、生物学基本原理等,也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经典著作和了解经典实验。强调阅读名著是这次改革的特点之一。
3.1985年的改革。这一年,哈佛大学明确将课程分为6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与哲学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核心课程较以前的通识教育计划,更加强调方法论和共同的价值观。从此之后,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框架一直延续至今,但是内容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革。
(二)赫钦斯永恒主义课程的尝试
赫钦斯(R.M.Hutchins)是美国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当传授永恒不变的真理和培养永恒不变的人性。而永恒不变的真理和人性蕴含在经典名著之中。他担任过耶鲁大学教授、芝加哥大学校长和马里兰州圣约翰学院董事。他在芝加哥大学和圣约翰学院都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实践他的永恒主义教育理念。为此,他主张大学应当“剔除一切职业性、技术性或实用性科目,强调学术性科目,推崇古典名著的教育价值。”[5]他显然是《耶鲁报告》理念的传承者。而且,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社会,赫钦斯自己也发现:“越是基础的东西越不会过时,基础理论的教育最有用。……好的大学教育不是教给学生工艺操作,而是培养他们的理解力”。[6]在他看来,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就应当引导学生阅读经久不衰的古典名著。他在《圣约翰教学计划》中为学生开列了近百篇经典名著,涉及哲学、文学、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等领域,要求学生分年级阅读。虽然赫钦斯的改革给人以复古的印象,但从另一方面看,他在探索通识教育的一条途径,即他想证明,阅读名著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南新罕布什尔大学的通识教育探索
南新罕布什尔大学(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是成立于1932年的现代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应用型大学。因此,该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校在强调应用性教学的同时,也十分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强调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知识、技能以及文化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以及一名有着明智判断力的终生学习者,为学生将来在专业领域取得成功提供帮助。因此,该校的通识教育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辨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该校通识课程鼓励学生批判性阅读,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结论。同时,该校还主张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应当有机融合,在教学内容、方法、观点和目的等方面相互补充。按照该校通识教育方案,通识课程分布在大学四年当中,由三个有内在关联的部分组成: 基础课程——主要基于技能习得; 研究课程——要求学生在美术、人文科学、社会和行为科学、科技以及数学等课程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整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一个主题课程群当中选择三门课程,从一个跨学科的角度深入研究其中一个具有批判性的主题。分析该校的通识课程,可以发现该校通识教育课程具有三个导向,即“学科分类的导向”“基本技能导向”和“主题统合的导向”,按照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而编排设计。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由选修一些课程。
南新罕布什尔大学的通识教育探索与哈佛、耶鲁等传统大学不同的是,在既传承了美国传统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的同时,又拓展了通识教育课程的疆域,既关注理性养成,又关注技术能力的培养。
美国通识教育实践探索表明,不同类型大学的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都注意到课程的整体性与关联性、注意到通识教育课程的时代性。
三、几点启示
研究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嬗变和实践的探索,可以获得如下几点启示。
(一)需要进一步强化对通识教育作用和意义的认识
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性大学应该深化对通识教育意义的认识。尽管地方应用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的,然而,随着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转型,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需要较广博的知识和强烈的公民意识,也需要具有创新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唯有这样,学生才会具有立足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的能力。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识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这些能力和意识,从而使学生成为好人或好公民,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和从业者。也就是说,无论将来我们的学生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首先应当是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公民。高等教育不能保证其培养的每个人都能找到心仪的工作或者创造自己心仪的事业,但高等教育应当保证使每个学生尽可能都成为良好的公民。
(二)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要求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时,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做到相辅相成。从笔者所做调查看,一些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尚未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似乎仍然是两张皮,各行其道。这就需要重新编制通识教育课程,尽量与专业教育发生联系。比如,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比例,让学生多一点选择课程的空间。必修课程要做到少而精,选修课程要精而广,课程要跨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限等,满足不同专业和个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课程之间做到融合渗透协调发展。此外,课程建设要实行“引入和退出”机制,以保证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
(三)开设名著导读课程
中外名著(专业外和专业内的名著)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它们经过历史长期的反复的筛选,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阅读名著对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因此,开设适当数量的名著导读课程,这对学生心智的发展和眼界的开拓大有益处,此外也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改革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
多数学生对那种大班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含公共基础课)没有兴趣,其原因之一是教学方法单一,之二是侧重理论知识,之三是考核方法僵化。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应当根据自身的优势引入校外资源,采取田野法,讨论法以及其他活动进行教学,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此外,考核形式也需改革,应当注重理解和应用,死记硬背的东西不应作为考试的内容。
(五)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通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除了需要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外,还要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来推进。因此要对所有承担通识教育的教师进行遴选、培训、督导。一般而言,受欢迎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往往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声誉,而且教学时充满激情,且对学生充满爱心。有了一批这样的教师,通识教育的局面必将大为改观。
[1] 朱镜人.大学通识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理性养成:美国《耶鲁报告》核心理念的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5):97.
[2] 哈佛委员会.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0.
[3]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44.
[4] CONANT JB.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Report of the Harvard Committee[M].Massachusetts:Harvad University Press,1955:132-166.
[5] 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58.
[6] 朱镜人.外国教育思想简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98.
[责任编辑 李潜生]
On the Evolu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dea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CHENG Hong-yu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hui Xinhua University, Hefei 230008, China)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evolu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dea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taking Harvard University and 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 for examples, thereby getting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s: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general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i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fer the reading guidance of masterpiece course;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mode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enhance th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in general education and so on.
America;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2016-02-23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IFQE201406)。
程宏云(1979-),女,安徽肥东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教育。
G642
A
1008-6021(2016)02-00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