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护生静脉输液操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6-03-17彭靖广东省东莞卫生学校广东东莞523186
彭靖(广东省东莞卫生学校,广东 东莞 523186)
中职护生静脉输液操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彭靖
(广东省东莞卫生学校,广东 东莞 523186)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50项护理操作技术之一,也是护理学基础中最重要的实践技能。笔者通过观察东莞卫生学校护生在静脉输液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常见原因,总结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静脉输液实训教学效果,提高静脉输液质量。
[关键词]中职护生静脉输液实训教学
1 排气一次性成功率低
1.1茂菲氏滴管下端有气泡
挂瓶之前,忘记关闭输液器调速开关,导致随液体滴入时茂菲氏滴管下端产生大量气泡。鉴于此,教师在示教及学生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打开输液器外包装前就关闭调速开关,以免挂瓶时忘记。
1.2头皮针软管内有气泡
二次排气时,过滤器及针头向下,导致气体滞留在过滤器中随液体流入头皮针内。教师示教时应放慢速度且逐步分解给学生看:二次排气时应先抬高输液管下端,务必保证过滤器及针头垂直向上,然后缓慢打开调速开关(滴速为60滴/ min),利用空气密度比液体小的原理,通过液体流动将过滤器内滞留气体全部缓慢均匀推出。
2 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低
2.1血管选择不佳
选择好静脉是静脉穿刺成功的第一步。而护生在选择穿刺血管时评估不够准确,选择的血管不清晰不直,导致穿刺时穿刺点不易定位。因此,在静脉输液练习时,教师应一对一指导学生选择粗、直、弹性好且无静脉瓣的静脉来穿刺。这样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对于初学者来说,初次穿刺成功,可以增强以后穿刺的信心[1]。
2.2扎止血带方法有误
扎止血带的目的是阻断穿刺局部静脉回流,使静脉充盈。而穿刺静脉充盈明显是穿刺成功的关键。但护生在练习时常出现止血带扎不紧,导致静脉充盈不明显,或止血带离穿刺点上方位置较远,静脉充盈较慢,时间较久,最终导致患者的手变青紫且麻木,血管更不清晰。所以,应指导学生在距穿刺点上方6 cm(约5横指)扎止血带,松紧以能伸进一指为宜。扎止血带后40~120 s,进行静脉穿刺为最佳[2]。
2.3穿刺下端皮肤未绷紧
穿刺时,未绷紧穿刺点下方皮肤,血管易滑动,导致穿刺时易偏离血管。或初学护生穿刺见回血后过度兴奋,以至再进针少许时未绷紧皮肤,导致针头穿出血管外,造成穿刺失败。为此,教师教学中应多列举临床案例让初学护生明白:穿刺见回血并不一定意味着成功。
2.4进针角度过小
静脉输液传统进针角度为15°~30°。但大多数护生初次穿刺时由于紧张,害怕失败,导致穿刺角度过小,针头在皮内游走,覆盖于穿刺血管之上,最终造成血管模糊,无法看清走形,且穿刺阻力较大,被穿刺者感觉痛疼明显。而近来临床实践研究发现,适当增大进针角度更易于穿刺且可以缩短通过真皮层的时间以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刘素芬[3]等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进针容易且省力。所以,护生在进行真人穿刺前应使用全真模拟手臂反复练习穿刺角度。教师巡回指导,力争人人过关。在进行真人穿刺时,教师应鼓励支持护生克服紧张和恐惧。必要时,教师辅助完成,以增强护生的自信心。
3 输液故障排除不熟练
3.1液体不滴或滴入不畅
大多数护生一见液体不滴就焦急地向教师寻求帮助或毫不犹豫直接拔针,而不去思索原因。实际临床工作中,液体不滴或滴入不畅,排除穿刺失败,常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①压力过低。②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所以,若遇液体不滴或滴入不畅时,首先检查穿刺部位皮肤,若无肿胀,即关闭调速开关反折头皮针软管,如见回血且患者主诉无疼痛,则证实穿刺未失败。接下来,针对压力过低的问题,可适当降低穿刺部位肢体位置或抬高输液瓶位置。而对于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的问题,可将头皮针针柄向左翻转平放(一般向右平放),使针尖斜面向下,能有效避免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因此,教师在理论授课时应强化学生分析输液故障的能力,示教和练习课上训练学生排除输液故障的能力。
3.2茂菲管内液面不适
茂菲管内液面不适常见以下两种:①液面过高,若茂菲管侧壁有调节孔,应先夹紧茂菲管上端输液管,打开调节孔,待茂菲管内液体降至合适液面再关闭调节孔,最后松开茂菲管上端输液管。如果茂菲管侧壁无调节孔,则可取下输液瓶,倾斜液面,使插入瓶内的针头漏出液面,待茂菲管内液面降至合适,再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②液面过低,应夹紧茂菲管下端输液管,用手挤压茂菲管,迫使液体流入茂菲管内至合适液面,再松开茂菲管下端输液管。液面不适问题虽然在实践课上有示教,但单独练习时仍有不少学生面对这类问题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理论课上,教师首先应将静脉输液的原理及液面不适的常见解决方法讲解透彻。实践课上,人为设置一些液面不适情况,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给予指导。练习课上,教师现场随机设置液面不适的突发情况,让学生当场解决,增强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4 操作过程中人文关怀不够
在静脉输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不管是穿刺前的解释、查对工作,还是穿刺中的查对意识、无菌观念和无痛技术以及输液结束后的拔针按压、健康教育等环节,中职护生都明显缺乏临床护士应有的人文素养,尤其与患者沟通能力更是欠缺。部分学生操作很流畅,但整个操作过程中不与患者讲话。这些问题应引起全体护理同仁尤其是护理教师的关注。在教会学生技术的过程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培养护理人文素养,让他们认识到护理专业人员尊重生命关爱患者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蔓玲.扎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1,15(3):168-169.
[2]周金梅.护理实践教学中护生静脉穿刺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1397-1398.
[3]刘素芬,邵翠菊,楚明瑾.静脉穿刺最佳进针角度的力学探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1998,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