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朱熹阅读理论体系的建构

2016-03-17金雷磊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精思思量涵泳

金雷磊

(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论朱熹阅读理论体系的建构

金雷磊

(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朱熹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在讲学和著述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了系统的阅读思想。熟读精思的阅读方式、虚心涵泳的阅读状态和切己体察的阅读体验使得朱熹树立起了阅读理论体系。读书要达到效果,须先熟读,继以精思;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读书还要切己体察,将心比心。

朱熹;阅读理论;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朱熹是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根据前人阅读经验和自己阅读体会,总结出了一套独特而又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理念,形成了独特的阅读理论体系,其阅读思想不容忽视。结合既有的中国书籍史和阅读史研究成果,参考西方书籍史、阅读史理论,挖掘朱熹著述中大量有关阅读的史料,对以往研究注意不多的朱熹阅读理论进行总结,探讨其阅读理论体系的建构,就显得很有意义。整整两卷《朱子读书法》和其它有关读书的文献,总结了朱熹读书治学经验。可以说,朱熹是中国古代阅读理论之集大成者,初步建立了古代阅读理论体系。

一、熟读精思的阅读方式

朱熹认为,读书要达到效果必须熟读,然后精思。这是一个过程中连续的两个阶段。“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理自见得。”[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1]

为学不可以不读书,而读书之法,又当熟读沉思,反复涵泳,妹积寸系,久自见功不唯理明,心亦自定。若欲徒为涉猎,而求此理之明,又欲别求方便,以望此心之定,其亦难矣。(《朱文公文集》卷六四《答江端伯书》)

以上材料充分说明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熟读”是基础,是感性认识,“精思”是提升,是理性认识。光有“熟读”没有“精思”不行,光有“精思”没有“熟读”也不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经典的理解和解释。可见,朱熹并没有把“熟读”和“经思”割裂开来,而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学”,又要“思”,“学”和“思”同时进行,强调两者之间的互动:

学与思须相连。才学这事,须便思量这事合如何。(《朱子语类》卷二四)

思,只是思所学底事。学而不思,便都周了。(《朱子语类》卷二四)

且如做此事是学,然须思此事道理是如何,只惩下头做,不思这事道理,则昧而无得。若只空思索,却又不傍所做事上体察,则心终是不安稳。须是事与思互相发明。(《朱子语类》卷二四)

朱熹所谓的“熟读”,就是多次地、反复地阅读。他曾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2]“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1]只有通过不厌其烦地阅读,才能理解经典文本的含义。

同时,还要达到能够背诵的地步。“若读十遍不会,则读二十遍;又不会,则读三十遍至五十遍”[1],直至“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起处”[3]。朱熹认为,学者的第一要务就是读书,而读书首先就要反复成诵。“读书必欲成诵,真是学者第一义”[3],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经典的进一步的思考和阐释。

朱熹所论述的深思,不是长时间的静坐思考,而是讲究间断性思考。思考一会儿,如果没有灵感,先可以放一放,过几日,再重新来读,这样就会有新的体会、感受和认识,而且最好在静谧的环境中进行:

看道理,若只悠地说过一通便了,则都不济事。须是常常把来思量,始得行过了后,无时无候,又把起来思量一遍。十分思量不透,又且放下,待意思好时,又把起来看。悠地,将久自然解透彻。延平先生尝言“道理须是日中理会,夜里却去静处坐地思量,方始有得”某依此说去做,真个是不同。(《朱子语类》卷一○四)

思考的时候还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才会融会贯通,不断进步和成熟:

程先生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长进”,此不可不深念也。知日诵《四书》,时时省察,此意甚善。但不知何故都无所疑恐?只是从头读过,不曾逐段思索、玩味,所以不见疑处若果如此,则不若且看一书,逐段思索,反复玩味,侯其毕而别换一书之为愈也。(《朱文公文集》卷五九《答窦文卿书》)

二、虚心涵泳的阅读状态

“虚心涵泳”是朱熹对阅读心理活动的高度总结。“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1]“大凡读书,且徐读正文,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亦当自见大体意味;其间曲折,却续求之未晚也。”[3]

“虚心”首先是指心里的闲适、轻松、空灵状态,也就是气定神闲、悠然自得。这是读书之前的准备工作,也是进入读书状态的基础工作。“恐当放下许多道理,且平心看他文义向甚处去……此处正好玩味也,大抵先要虚心为要耳。”[3]

“虚心”也指排除任何杂念和干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盖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则理自然在其中。今人却一边去看文字,一边去思量外事,只是枉费了工夫。不如放下了文字,待打叠教意思静了,却去看。”[1]朱熹强调读书时候要专一,不要想七想八,一心二用,这样不但没有效率,还体会不到圣人的原意,更得不出其中的“理”。

“虚心”还要做到不骄不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但此章文义正自难明,且当虚心平气,反复讽诵,久当有味。今以迫切之心求之,正犹治丝而棼之。”[3]朱熹认为,越是读到难懂、难理解的地方,越不能心急如焚,而是要虚心平气,反复阅读,精心思考,这样才能读出味道。“苟急迫求之,则此心已自躁迫纷乱,只是私己而己,终不能优游涵泳以达于道。”[1]

除此之外,“虚心”还不可以存有己见。“观《诗》之法,且虚心熟读寻绎之,不要被旧说粘定,看得不活。”[1]“今欲直得圣人本意不差,未须理会经,先须于《论语》《孟子》中专意看他,切不可忙;虚心观之,不须先自立见识,徐徐以俟之,莫立课程。”[1]朱熹认为,读书不能固守成见,墨守成规,而是要放下一切,把各种观点搁置一边,“退一步思量”,专注于文本本身,来理解古人意思。

再问:“所说:‘寻求义理,仍须虚心观之’,不知如何是虚心?”曰:“须退一步思量。”次日,又问退一步思量之旨。曰:“从来不曾如此做工夫,后亦是难说。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得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须得退步者,不要自作意思,只虚此心将古人语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长进处。”(《朱子语类》卷一一)

可见,朱熹本人十分强调读书时候的心理状态,追求一种心理上的平和和宁静,并强调存有不急不躁之心。读者只有在澄明的心境、虚静的状态下阅读经典,才能亲近经典,从而理解经典。“他是不识,好底将做不好底,不好底将做好底。这个只是心里闹,不虚静之故。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虚静而明,便识好物事。虽百工技艺做得精者,也是他心虚理明,所以做得来精。心里闹,如何见得!”[1]

“涵泳”也是朱熹在论述读书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涵”者,沉浸其中也;“泳”者,水中潜行也。朱熹是这样来解释“涵泳”的:

问“向蒙见教,读书须要涵泳,须要浃洽。因看《孟子》千言万语,只是论心。七篇之书如此看,是涵泳工夫否?”曰“某为见此中人读书大段卤莽,所以说读书须当涵泳,只要仔细寻绎,令胸中有所得尔。如吾友所说,又衬贴一件意思,硬要差排,看书岂是如此?”又一士友曰“先生‘涵泳’之说,乃杜元凯‘优而柔之’之意。”曰“固是如此,亦不用如此解说。所谓涵泳者,只是子细读书之异名也。大率与人说话便是难,某只说一个‘涵泳’。”(《朱子语类》卷一一六)

可见,朱熹所说的“涵泳”是仔细阅读,令胸中有所得。不要急躁,也不要鲁莽和粗心。

同时,朱熹所说的“涵泳”也是一种从整体上进行观照、感受和体味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来获得对象所蕴含的意义。“大抵读书,当择先儒旧说之当于理者,反复玩味,朝夕涵泳,使与本经正言之意通贯,浃洽于胸中,然后有益。不必段段立说,徒为观美而实未有得于心也。”[3]这种整体观照的方法,是一种反复体味和感受的过程,通过此过程,达到对经典文本的全面把握和深入领会。“大抵读书,当择先儒旧说之当于理者,反复玩味,朝夕涵泳,使与本经正言之意通贯,浃洽于胸中,然后有益。不必段段立说,徒为观美而实未有得于心也。”[3]“学者固欲知之,但亦须积累涵泳,由之而熟,一日脱然自有知处乃可,亦非可使之强求知也。”[3]“所示《春秋》大旨,甚善。此经固当以类例相通,然亦先须随事观理,反复涵泳,令胸次开阔,义理贯通,方有意味。”[3]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朱熹特别注重反复涵泳,仔细咀嚼,慢慢品味,就是“坟火慢炙、细加煮沸,在细加品味、体会中获得对于对象的认知。它不是靠强力驱使,也不是一蹴而就”[4]

朱熹认为,从容地、慢慢地、反复地“涵泳”,最终会豁然开朗、融合贯通。“读《诗》之法,只是熟读涵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不待安排措置,务自立说,只恁平读着,意思自足。”[1]“优游涵泳到了精熟的地步,便如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读者最后会恍若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不期而然地获得对经典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有一点‘顿悟’的意味。”[5]

三、切己体察的阅读体验

朱熹认为,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还要切己体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作者的本义。同时还要自己的观点。朱熹在不同场合对体、体认作出了解释:

曰:“‘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体’之义如何?”曰:“此是置心在物中,究见其理。”(《朱子语类》卷九八)

所谓“体”者,便作“体认”之“体”,亦不妨。体认者,是将此身去里面体察,如《中庸》“体群臣”之“体”也。(《朱子语类》卷九五)

可见,“体”就是进入到作品里面,用心体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作者考虑。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作者讲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讲,讲这些话的背景如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文本意义的交流,从而真正地理解作者、理解文本。“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6]

具体来说,切己体察就是要求读者读书的时候,不能孤立的来读,而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来阅读文本的内容,并且通过这种阅读进一步的丰富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只有这样阅读,才是真正有效地阅读,才会真正有所收获。“强调诠释主体在生活情境中的自我体认、肯定诊释主体从自我身心中体认的道理对理解经典义理的重要性、优先性”。[7]朱熹认为,“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1]“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1]也就是说,读者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自己的情况来理解和阐释经典中所蕴含的义理,而不可将此义理置身度外,完全脱离自己的生命体验。

究竟如何“切己体察”,朱熹告诉我们:

取《大学》《论语》《中庸》《孟子》,逐句逐字分晓精切,求圣贤之意,切己体察,著己践履,虚心体究。如是两三年,然后方去寻师证其是非,方有可商童,有可议论,方是“就有道而正焉”者。(《朱子语类》卷一二一)

朱熹的这种解释方法,与西方解释学很像。伽达默尔认为,解释者“只想理解传承物所说的东西,即构成本文的意义和意思的东西。但是为了理解这种东西,他一定不能无视他自己和他自己所处的具体的诊释学境况。如果他想根本理解的话,他必须把本文与这种境况联系起来”[8]。

朱熹不仅强调“察己体察”,而且还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读书实践活动过程之中,通过将心比心的方式,推己及人,把握对象的生命世界和审美世界:

看《乡党篇》,须以心体之。“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如何是“似不能言者”?……“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须是想象他“恂恂”是如何,“誾誾”是如何,不可一滚看。(《朱子语类》卷三八)

可见,读书之前先要调整状态,静下心情,使得心中处于完全放松状态,这样才可以进入到书中去,和书的人物对话和交流,吸取书中的知识营养。当调整好状态后,则要对于经典书籍反复阅读,反复思考,这样才会有所收获。吸取了书中的营养,最后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来切身体会书中所说道理,还要将之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书中的智慧。熟读静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三者之间一脉相承,它们是朱熹总结的三种主要阅读方法。这三种方法支撑起了朱熹的阅读理论体系。

朱熹作为理学大师,以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心态,通过自身的阅读实践和思考,确立了“读书明理”的阅读观。这种阅读观以塑造圣贤人格为旨归,以读书来求道为目标,指出了读书治学的重要性,纠正了不读书、死读书以及只在纸上求义理的读书倾向。朱熹的阅读理论,对今天提倡全民阅读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1]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168,168,169, 168,179,177,205,2812,2614,3333,2086,181,181

[2]陶宗仪.说郭三种[M]∥朱熹.训学斋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331.

[3]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984,2989,4967,2177,2064,3011,3011,1769, 2153。

[4]吴功正.说“涵泳”[J].福建论坛,2006(06):69.

[5]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27.

[6]审查报告(一)[M]∥冯友兰.三松堂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373.

[7]朱汉民.实践——体验:朱熹的《四书》诠释方法[J].中国哲学史,2004(04):93.

[8]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21.

(责任编辑:冯起国)

On the Construction of Zhu Xi's Reading Theory System

JIN Leilei
(School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s,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Fujian 365004)

Zhu Xias a famous Confucian and educato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he summarized a set of effective reading methods and formed the systemed thoughts of reading in his lecturing and writing process.Perusal of pure thought way of reading,the connotation of reading modestly state inspected and cut his own reading experience,zhu set up his reading theory system.In order to achieve reading results,first you must perusal,reflect on a problem;The second,sit up straight,reading slowly and quietly and be modest;Reading also need apperceive yourselves and judge another person's feelings by one's own.

Zhu Xi;reading theory;excellent thoughts;be modest in the connotation;apperceive yourselves

G652

A

1674-2109(2016)10-0007-04

2016-06-03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FJ2015C073);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538)。

金雷磊(1981-),男,汉族,讲师,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史论研究。

猜你喜欢

精思思量涵泳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秋夜小酌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古诗鉴赏“四步曲”
知福歌
例谈古诗词涵泳教学的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