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俄罗斯系列音乐会”对中国钢琴学派发展的启示

2016-03-17赵柯丽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钢琴家学派音乐会

赵柯丽

(西安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完全俄罗斯系列音乐会”对中国钢琴学派发展的启示

赵柯丽

(西安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建立中国钢琴学派不能凭空臆造,要从借鉴俄罗斯等国学派产生之法中寻求可行性方法。“完全俄罗斯系列音乐会”从体系的整体关照,具体作品演奏技艺的精雕细刻,音色韵律深入把握中,切实地抓住了一些可行性之处,值得肯定与点赞。

钢琴演奏艺术;中国钢琴学派;钢琴音乐史;触键;音色;乐韵

2015年是钢琴音乐大师斯克里亚宾(1871~1915)的音乐年,全世界都在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俄罗斯音乐家。今年又是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纪年,全世界都在为和平举行各种纪念音乐会,前苏联作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国家,其音乐自然是音乐家们特别倾情对象。尤为重要的是,中国与前苏联在政治与音乐文化方面的关系一直密切,不仅第一批中国风格钢琴曲就是在前苏联民族音乐家的倡议下产生的,第一二代钢琴家也是在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基于上述背景,西安音乐学院钢琴家们在近日以“完全俄罗斯——俄罗斯钢琴作品系列音乐会”(共五场)表达其崇敬之心。音乐会不仅是对斯克里亚宾等作曲家的纪念及其对“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学术型诠释,还以此表达钢琴家们的和平呼声和学术追求,音乐会彰显的钢琴流派学生旨趣也对中国钢琴流派的建构颇具启示意义!因此,这一盛会值得一品。

一、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俄罗斯情怀

世界钢琴流派的分法有多种,有按时间先后来划分的,有按区域来划的,以后者为常见。后者的分法也有很多种,其中的“三分说”最具权威性,也最为学界所认可,它包括法国﹑俄国(有说“苏联”)和德奥(有说“维也纳”)三个区域;还有“九分说”,即加上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东欧、美国,他们是在20世纪的影响渐涨后所形成与前三个区域相抗衡的钢琴流派。但后六者的学术地位明显偏弱,前三者的地位及影响是巨大的。

德奥学派可从古典时期的贝多芬等人开始算起,加上车尔尼所教出来的一大批钢琴家,从布索尼(Busoni Ferruccio,1866~1924)到近来依然活跃的布伦德尔(Brendel Alfred,1931~)。它的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大师云集。而且从贝多芬时起,创作和演奏并重的传统成为流派形成的基本准则。法国开始于在巴黎打拼的肖邦和李斯特,确立者可从阿尔弗雷德·柯尔托(Alfred Cortot,1877~1962)算起,代表人物有玛格丽特·朗(Marguerit Long,1874~1966)等,莫里茨·莫什科夫斯基(Moritz Moszkowski,1854 ~1925)也算是巴黎风格较为浓郁的传承者,此后的法国钢琴大师渐多,20世纪后尤甚。

翻开俄罗斯钢琴音乐史可知,它其实起步较晚,19世纪六十年代才由初创而起,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和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1835~1881)兄弟所建立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2)、莫斯特音乐学院(1866)两所音乐学院为其发展搭建起了平台。有人说俄罗斯钢琴学派血统不纯,因为它是在如费尔德(John Field, 1782~1837,爱尔兰)、克列门蒂(Muzio Clementi,1752~1832,意大利)、莱舍蒂斯基(Theodor Leschetizky,1830~1915,波兰)等西欧音乐家的培养下起步的,再往前可能还要算上匈牙利的李斯特的功绩。但鲁宾斯坦兄弟建随后培养的普哈尔斯基(V. Puhalsky,1848~1933)、叶西波娃(Anna Espova,1851~1914)、萨丰诺夫(Zafon Andrianof ,1852~1918)、布鲁门菲尔德(Felix Mikhailovich Blumenfeld,1863~1931)、西洛季(Alexander Siloti,1863~1945)等钢琴家,逐渐摆脱了西欧钢琴风格的影响,而融入更多俄罗斯民族风格,如:宽广的旋律线条,浑厚而细腻的和声,宏伟而精致的结构,力度对比强烈的音响,由此而形成鲜明而热情音乐形象,饱满激昂情感和刚毅果敢的气质,充分挖掘了现代钢琴宏富的技巧和宽幅的艺术表现力。他们也作为中转力量,成为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钢琴学派形成的基础。它的真正形成是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李赫特(Sviatoslave Richter,1915~1997)、吉列尔斯(Emil Gilels,1916~1985)等标志性钢琴家和一大批俄国风情的钢琴曲的出现,他们所掀起的钢琴快速发展的浪潮被音乐史家称之俄罗斯钢琴音乐的“黄金年代”,再加上后来陆续占据世界钢琴舞台前沿的如玛丽亚·尤金娜(Maria Tudina,1899~1970)、海因里希·涅高兹(Heinrich Neuhaus,1888~1964)、康斯坦丁·伊古姆诺夫(K.Igumnov,1873~1948)、亚历山大·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塞缪尔·费恩伯格(Samuel Feinberg,1890~1962)、斯坦尼斯拉夫·布宁(Stanislav Bunin,1968~)、叶甫格尼·基辛(Evgeny Igorevich Kissin,1971~)等俄罗斯钢琴家新贵们的推波助澜,当然还有最具影响力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辅助,俄罗斯钢琴学派也已成为世界钢琴艺术中最重要者。除了上述钢琴家所兼具的创作才华外,俄罗斯作曲家也为学派的建造奠定了基石,如:鲁宾斯坦、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柯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霍洛波娃、梅特纳等,作品、演奏技法与教育理论理论三方面的文献,是其钢琴流派留给世界艺术史的重要遗产。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一开始就与俄罗斯钢琴艺术密切相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启“中国风格”探索的亚历山大·齐尔品(Alexander Tcherepnin,1899-1977),奠基上海国立音乐院钢琴教育根基的鲍里斯·查哈罗夫(Boris Zakharoff ,1907~1944)等,甚至当时的钢琴社会教育者也多为俄罗斯人,如江定仙、刘雪庵的老师是俄籍钢琴家吕维钿夫人(Mrs. E.Levitin)等。建国后,作为亲密战友“苏联老大哥”音乐家培养了一批新中国的钢琴音乐家,刘诗昆就是跟费恩伯格(Samuel Feinberg, 1890~1962)学琴并在“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荣获亚军而蜚声世界乐坛的,此外,像殷承宗、李名强、顾圣婴、金京等,也都前后在俄罗斯学成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创作了大量钢琴曲的吴祖强、杜鸣心、朱践耳、瞿维、黄虎威、蒋祖馨、陈培勋、储望华等新中国作曲家们,也是在俄罗斯学成基业的,改革开放后去俄罗斯留学的中国钢琴家卞萌等。

中国与俄罗斯钢琴流派间的密切关系除了政治和邻邦的因素外,钢琴技艺本体的优秀品质也是重要因素。俄罗斯学派演奏力度深透,音响色彩浓厚,感情幅度大,层次丰富,技巧惊人等特点,它们是吸引中国钢琴家的本体之美。在演奏、教育、创作艺术理论方面的成就又赋予中国钢琴家们无限的空间,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自始至终都与俄罗斯流派有着亲密关系,给建构中的中国钢琴流派启发很多!

深厚的俄罗斯情怀是此次西安音乐学院“完全俄罗斯”系列音乐会钟情于此的情感之源。而它在钢琴教学中坚持严格的手指基础训练、重视教材的母语化和强调手指的音乐表现力等演奏艺术风格等观念,是系列音乐会创办者的艺趣初衷。钢琴系主任李壮壮先生对笔者说,此次系列音乐会旨在以学术型深广定位,全面展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艺术魅力,连续五场高难度演奏对青年教师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是学院教研深挖内涵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俄罗斯学派创作富有民族本土音乐语言的钢琴作品的富有成效的做法,也是当下中国钢琴界深入研究和学习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意义所在,据系副主任刘佳副教授介绍,钢琴系与作曲系合作创演新作品即是基于此而生发的。

二、透射出雄浑绚烂音色技艺的独奏

在系列音乐会中,西安音乐学院青年钢琴家将其艺术视角集中在俄罗斯学派中最具技术难度和学术深度的那类作品上,他们精湛的演奏技术令人赞叹,而严谨深邃的学术思考更是引人感佩的。2011年哈恰图良国际钢琴比赛冠军、第七届金钟奖钢琴比赛铜奖等多项大奖得主曹鹏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Dumka Op.59)、斯克里亚宾的《第四奏鸣曲》(No.4 Op.30)、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东京亚洲国际钢琴比赛冠军等大奖获得者蒋志华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的《两首练习曲》(Op.39之No.1、No.5)及《两首前奏曲》(Op.23之No.2、No.4)、斯克里亚宾的《幻想曲》(Op.28)、梅特纳的《童话故事》(Op.38之NO.3)、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从这些选曲即可知音乐会演奏技术难度的艰深,学术视野的宽宏,为国内相关音乐会中所少见的。

《杜姆卡》是1886年创作的作品,是柴可夫斯基第二阶段趋于成熟时期的作品,它有一个副标题“俄罗斯乡村风景”,可知它已不再仅限于表现波兰悲歌式民谣的杜姆卡音调了,它快慢对比统一的结构中处处散发着斯拉夫民族淡淡的哀怨式音调,小调式旋律的不断变化又加浓了这种凄美感,不过俄罗斯学派震撼人心的音响为其辉煌气势带来新的色彩。曹鹏的演奏以娓娓道来的情绪、渐进手法而展现了柴氏作品的深沉内涵。《第四奏鸣曲》是斯克里亚宾创作中期的作品,是他音乐转型并逐渐成熟的代表性作品,大量运用的新颖复杂和弦构成了和声的尖锐紧张的戏剧性[1],再加上节奏织体的复杂变化,表现作家内心感受到的尖锐的、不可缓解的冲突。曹鹏在外在钢琴演奏力度对比变化中增加了不同色彩的内在情感变化,听来给人以丰富色彩变幻之感。《图画展览会》是“强力集团”之一的穆索尔斯基在1873年为其故友哈尔德曼的绘画遗作展所做的钢琴套曲,它被誉为“十九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是穆氏大胆创作的代表性器乐曲集,它由“漫步”主题间奏联缀的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组合而成,它的冗长篇幅与强烈对比变化都对演奏者的技术与体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曲中的大胆画面感的塑造和丰富的色彩变化又是对诠释者艺术能力的深度考验。曹鹏以主要乐思贯穿的全篇控制力,以多样技术手法和充沛体力和音乐激情,给予这部作品独到的演绎,全场长时间的喝彩是对其能力的肯定。

练习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在钢琴技术训练中的音乐会作品,蒋志华选取了拉氏1916~1917年间创作的九首练习曲中的第一、五首,即“激动的快板”(c小调)和“热情地快板”(降e小调),前曲在左手切分音节奏之上以右手急速的分解和弦对左右手不同织体予以技术训练,后曲在左手三连音和弦衬托下以右手奏出的自然小调旋律对俄罗斯宽广音乐线条予以了展现[2](P1-2),这首作品的画面感极强,又兼具对比意味。蒋志华的演奏以线条串联起色彩的浓淡,描绘了俄罗斯恬淡的乡村景色,听来令人饶有兴味。拉氏模仿巴赫的写法所创作的24首前奏曲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旋律,但运用了半音化的和声体系创造出复古格调的圆润洪亮通透的音乐质感,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蒋志华选取的“庄严的”(降B调)和“如歌的行板”(D调)展现了现代音乐思维下的复调音乐魅力,音乐的多彩层次感与古典的优美旋律线条相映成趣。斯克里亚宾创作于1900年的b小调《幻想曲(Fantaisie)》(Op.28)是其艺术巅峰之作,作为斯氏最长的独奏曲之一,它的优美旋律是霍洛维茨等俄罗斯大钢琴家喜爱之最,但又展现出斯氏成熟时期和声上的浓厚与紧张之美。蒋志华的演奏充分挖掘了作品如上的美感,又在长大结构的宏观对比上做足了层次感铺设,波折变化使得听者并不感到艰涩费力,反因其速度与激情而感受了俄罗斯学派的技术魅力。梅特纳作为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的同学,有着“俄罗斯的勃拉姆斯”之称[3],可见他在美妙旋律的塑造和浓郁音响和声色彩的民族性征的独到诠释,作为技术高超的钢琴家,他的钢琴作品除了技术之美外,又以凝练考究的音乐构思、优美精致的旋律、严谨逻辑的结构而塑造了激情但极具克制的情感世界,蒋志华演奏的《节日舞曲》和《童话故事》较好地展现了梅氏两种风格之美,尤其注意旋律美的展现,演奏家手腕的细腻控制赋予作品无限的情趣。《伊斯拉美》(Islamey)是巴拉基列夫在1869年在高加索地区采风后创作的极具演奏技术难度的钢琴曲,首演时的尼古拉·鲁宾斯坦就预言此曲会成为经典,其副标题为“东方幻想曲”(又名“回教风幻想曲”),作品中回教民俗歌曲主题与浓郁的伊斯兰风情使其个性鲜明。蒋志华将这部具有勒斯基民族风格的舞曲以不同的情感细腻处理,其首段的主题清新优美,中段的变奏与新材料充满浓烈的情感,快速的尾段既展现了快速形态的主题,又以近乎狂野的急板掀起了观众的热情。在观众的掌声邀请下,蒋志华又加演了两首快速激情的俄罗斯琴曲。

曹鹏、蒋志华两位的独奏从艺术源头上做足了俄罗斯钢琴流派的技术与韵味演绎,展现了雄浑的音响和绚烂的音色,注意了长大结构中多样的技艺变化对比,突出了明暗浓淡的渐变,力度与强弱的变化之大,趣味与风格的把握之准,使其独奏绽放出流派诠释的本原之美。

三、诠释出情趣盎然宽幅乐韵的合奏

重奏是钢琴家必备技艺,它不仅有助于展现各自的独立技术,还有助于展现配合中的张弛全面修养。在双钢琴专场音乐会中,曹鹏与蒋志华合作演奏了柴可夫斯基双钢琴组曲《胡桃夹子》,曹鹏与女钢琴家张晓轩合作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双钢琴组曲(Suit No.1 Op.5),蒋志华与青年钢琴家史小亚合作演奏了拉氏的第二双钢琴组曲(Suit No.2 Op.17)。这三部超大型的双钢琴作品不仅是对合奏者的技艺考验,也为观众全面检视演奏艺术深浅提供了空间。

柴可夫斯基作于1892年的《胡桃夹子》的舞剧音乐饱含着浓郁的梦幻色彩与意境,要用双钢琴形式再现这部两幕三场的原管弦乐队音乐效果可不是易事。曹、蒋通过钢琴特有的音响多层次感,尤其巧妙地利用了不同音区的色彩感,以多变的触键所产生的音色,将其塑造成或是弦乐柔美的旋律线条,或是俏丽的木管音型,或是雄奇俊朗的铜管号角,或是铿锵热烈的打击乐声。拉赫玛尼诺夫有三部双钢琴组曲,分别创作于他三个时期。据著名钢琴家盛原介绍,《第一组曲》(作品第5号,g小调)创作于拉氏20岁时,这时的音乐家初出茅庐但演奏技艺娴熟,乐思泉涌而创作才华凸显,尤其是纯洁敏感的才情,但他与邻家女孩的恋爱失败使得这部作品蒙上了一层早春的忧郁*资料来自2015年6月7日北京音乐厅节目单。,俄罗斯式的忧伤曲调是作品最为引人之处。第一组曲有个副标题“绘画风格的幻想曲”,各乐章亦有标题:船歌、夜与爱(绵延的柔板)、泪(不快的广板)、复活节(庄严的快板),循此标题可知作曲家意欲表现的暗淡的俄罗斯伤感,这是少年懵懂的感情纯粹特点。曹鹏是盛原的高徒,也与盛教授有过精彩的合奏经历,此次与女钢琴家张晓轩的合作配合全篇充满着清澈明晰的线条,又不失单纯而多有变化的和声及钢琴织体对比,听来令人兴味盎然,引人回味。《第二组曲》(C大调,作品第17号)是拉氏治愈了几年来的抑郁症之后的成熟时期的作品,与他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相似,音乐充满坚毅自信的大气风范,从其各乐章的标题看,引子-进行曲风格、圆舞曲-急板、浪漫曲-行板、塔兰泰拉舞曲-急板等,具有明确的音乐风格与板式指向性,说明其音乐稳定的成熟之气也已形成。蒋志华和史小亚的演奏在不同乐章、乐段中表现出稳健的速度与情感控制,尤其是扎实娴熟的触键技术,在配合之中又展现了这部双钢琴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部作品虽然都极为长大,完整聆听是较为难做之事,但演奏者均严格按照谱面完整地进行了演绎,挖掘了作品情趣盎然的情味,从宽幅的音乐场境和俄罗斯民族韵味上展现了作品的魅力,全景视域是学术性音乐会应有的标准,此举在浮躁的学风下是给学生的直观垂范之作。它在展示音乐会创意者、演奏者的大胆技艺之选的同时,也显示出音乐会意味深远的弦外之音。其中,对俄罗斯学派厚重与成熟的艺术风采的热诚追崇,既是技艺之本,也是自我发展的挑战,这促使诠释者不敢懈怠。

俄罗斯钢琴艺术在演奏、创作上实现了独特流派风格的成功探索,它虽然也是从临摹西欧入手,但在随后的探索中遵从本民族特色,从而发展其主题旋律、和声色彩、结构韵味的独特性。系列音乐会有助于从宽宏的视域、原汁原味的视角探析俄罗斯流派的成功之道,这对发展已近百年的中国钢琴艺术在建立自己流派上极具参考价值。首先,从演奏技术的前沿性上要遵从国外同行成功的方法和经验,深刻领悟后再行自我风格新构;其次,要从创作上建立自己的民族音乐语言,探索最具民族文化性征的作品是流派建构基石;再次,要进行演奏、创作与教育的理论总结,方能由表及里地进行中国钢琴流派的切实铸造。

[1]刘旭娜.延承与突破——浅析斯克里亚宾《第四钢琴奏鸣曲》[J].乐府新声,2007(3):39-44.

[2]钱仁康.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画练习曲[M].陈学元,校订.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蔡馥如.被忽视了的尼古拉·梅特纳[J].钢琴艺术,2003(6):16-19.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iano School from “Complete Russian Series Concert”

ZHAO Keli

(SchoolofMusicEducation,Xi’anConservatoryofMusic,Xi’an710061,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piano school can’t be fabricated, which need to seek feasible methods borrowed from schools of Russia and other countries. From the overall care system, the specific work of performing skills work and the deep grasp of the rhythm of the timbre, “Complete Russian Concert Series” really has some tangible and feasible methods, which is worthy of recognition and support.

piano performance art; Chinese piano school; piano music history; touch key technology; tone color; music charm

2016-06-28

赵柯丽(1978-),女,安徽淮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教学。

J62

A

1009-9735(2016)04-0141-04

猜你喜欢

钢琴家学派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老钢琴家的记忆消退之际(改编)
失败的音乐会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我是小小钢琴家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