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6-03-17陈尚达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传播学应用型专业

陈尚达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陈尚达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从就业视角看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诸多矛盾和悖论。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人才培养过程实施不力,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宽松;其产生原因在于教师发展的历史性脉络、学校应用性转型发展、科举制度文化和高考扩招等诸多因素。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有三:专业打通与校媒合作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做实“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特色是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略,构建学生中心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是专业人才培养实效追求。

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媒合作培养;办学特色

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得以问世,多是为了摆脱单一的师范类专业设置而新上的偏重服务地方的文科专业。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转型发展,体现出与研究型与职业型本科区别开来的错位发展策略。为了顺应办学定位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大力推进。就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而言,它“不仅关照事实的‘真’,同时还关注‘新闻传播事实’背后的价值,关注新闻传播现象、行为背后的正当性与合理性。”[1]对新闻报道的典型解释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新闻报道事实必须尊重与遵从原生态事实及其逻辑关系,涉及人文价值观阐释[2]。关注事实真实性和行为正当性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关注的两个重要方面,涉及技术性和思想性两大支撑。本文在反思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发现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以求方家指正。

一、大学生就业视角下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反思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人曾就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普遍不理想问题采访李良荣教授,先生指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专业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主动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培养模式,从关注“采、写、编、评”的“小新闻”走向立足于整个社会的“大传播”,以顺应传媒业态变革而带来的新闻传播业人才结构调整[3]。这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研究型高校而言比较容易,对应用型高校来讲并非易事。两者在师资、生源、设备以及媒体实习基地资源依托上,显然无法相提并论的。对后者而言,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在“多能”领域有所涉猎;真正实现“多能”,寄望于他们在未来的专业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招生数量大而就业机会少是普遍共识。其实,就业机会少是相对的,就业率低也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考证的问题。比较而言,新闻传播人才是否优秀和就业观念的过于守旧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状况不理想的两个重要原因。

(一)媒体单位人才需求量大与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缺乏并存

一般认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不专,媒体单位人才需求量不大,直接影响到就业状况。“就新闻传播学专业来说,一方面,随着‘频道专业化’、‘深度报道’盛行,大家普遍感到新闻传播学专业不专,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干的工作,中文、历史、法律、哲学、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的学生同样能干,并且更有后劲;另一方面,现在电视台、电台、报社对人才的需求量都非常小,许多媒体根本不要人。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新闻传播学专业60%的毕业生都没有从事新闻业务。”[4]这种关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与就业的典型解释,其中有三点需要解释和澄清:

第一,我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发展史比较短,传统媒体单位的许多领导和骨干都不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出身,说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与其他专业存在学缘关系,并与后天的实践探索分不开。上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同样能干,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新闻传播学专业不专”从一个侧面拷问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问题,它也说明新闻传播学专业虽然招生数量较大,但是人才培养质量堪忧。

第二,“许多媒体不要人”,这本身确实反映出媒体单位人员偏多的事实;但一些媒体单位真正愿意干事且能干成事的人并不多,也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鲜明事实;人事制度上媒体单位的人员编制限额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媒体单位人员饱和只是一种暂时现象,随着中老年员工的到龄退休,媒体单位的用人储备和人才更新必须重视。可以说,媒体单位人员偏多和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缺乏并存。

第三,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单位是一个拓展而变化了的概念。媒体单位不再局限于报社和广播电视台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也因为新媒体出现“倒逼出了传统媒体的服务意识和客户意识”[5],从而推动自我转型发展。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不能仅仅局限于报社和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单位,而是要立足于新媒体环境下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对外形象传播需求。这些企事业单位都建立有自己的网站,都有对社会发布新闻加强交流以及更新维护等业务,都需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作为单位网络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对媒体单位人才需求量分析,既不能局限在传统媒体领域,也不能静止片面地看待人才需求。“报纸(不同种类的报纸)、杂志(同样的不同种类)、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摄影、企业公司的宣传部门或公共关系部门、广告公司以及党政机关的文秘工作等等,都属于新闻传播专业涉及的将来活动的领域。”[6]

(二)欠发达地区媒体单位人才稀缺与大学生就业选择非理性同在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多选择国内一二线发达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三线及以下城市大多不被看好,这就导致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大学生就业观念上的不对等现象。大学生倾向于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这本身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大学生就业社会心理上的趋同性,如同农民工进城打工会较多选择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一样,毕竟存在着生活环境和工资收入的比较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地方输送新闻传播人才,然而大学生毕业后真正留在地方的并不多。由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嫌贫爱富”现象,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并难以消除。这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市场上的矛盾现象,既体现出大学生就业并非社会媒体所报道的就业率低,也反映出欠发达地区人才管理体制上的诸多不利因素。大学生就业选择不理性主要是指没有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自身发展要求实际出发,而是存在一定区域歧视心理与跟风现象。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强与大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主观追求弱构成对比

从小新闻到大传播的转向,主要归因于新媒体传播的便捷生成性、迅速扩散性和即时互动性,然而新闻采、写、编、评、摄等能力依旧至关重要,新媒体传播涉及运用新闻采、写、编、评、摄等能力从事新闻作品创作及其在新媒体平台上报道和发布。新闻采、写、编、评、摄等能力培养,是人文素养、社会认知和技术能力的联动、互渗与整合。这就要求新闻传播学专业大学生要多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多亲临现场关注社会事件,多关注新媒体技术应用,以道德情感力、深刻洞察力和技术操作力,弘扬社会正能量。因此,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强烈,要求大学生既有耐得住寂寞的静坐书斋功夫,又有奔跑在闹市的勤于采写本领,以及对作品的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能力。

上述人才培养的强烈客观要求对一些大学生而言,多是一种难以企及的专业理想。在与媒体单位领导接触与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颇多微词,主要集中在“不能吃苦”和“眼高手低”上。一家报社领导说得挺直接:“我这新闻中心副主任是音乐学专业毕业的,编辑部副主任是体育学专业毕业的,我们报社每年招聘员工,基本不要新闻学专业的。”这印证了前已述及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不专”,和其他专业学生“同样能干”且“更有后劲”话题。因为大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主观追求不够,故而达不到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此种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主要不在于目标定位的讨论,而是能力培养的务实。

二、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由于没有新闻传播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可供参考,一切尚处于主动适应办学定位转型而带来的急剧变化和不断摸索之中。由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期”和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短暂发展史”所决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绩,但也存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校地合作机制建立等一系列有待进一步推进的现实课题。

(一)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因为新办,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建设大都底子薄,且大多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办和发展而来。从借鉴“985”和“211”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和培养模式,到与地方媒体单位寻求合作,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不断克服困难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以皖西学院为例,2000年学校升本原中文系仅1个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05年新设新闻学专业,2006年增设广告学专业,2010年组建文化与传媒学院,2013年新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当初的缺钱缺人缺设备缺基地的惨淡经营局面得到根本扭转,但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问题还是存在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存在因人设课现象

应用型本科都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这个顶层方案设计,但难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皖西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历了3次大的修订,2009年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模块)对新闻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大改造。2012年对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重构,增加网络传播学、优秀网站评析和网站制作与网页设计等网络课程。2013年将新闻学与广告学专业合并为新闻传播学大类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交集,整合有些力度。客观地说,这几次修订都通过认真调研和多方论证,都有积极变化的成分,体现出顺应现代传播技术发展变迁要求倾向。人才培养目标将新闻学和广告学两个专业分别定位在“立足皖西、面向全省”的新闻传播和广告传播应用型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上,因媒体技术师资缺乏而导致实践课程设置被淡化;理论课程安排偏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占了比较多的比重,还存在因人设课现象。

2、人才培养过程实施不力,课程与教学的传统套路依旧盛行

应用型本科多次修订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确实发挥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然而课程与教学的传统套路依然盛行,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或很少开设地方课程;使用的教材多是研究型高校教授编写的精品教材,没有契合地方新闻传播课程教学的本土化教材;教学手段与方法上依旧是学科知识中心教学模式;由于新闻传播技术类师资缺乏,加之实践技术设备台套数有限和缺乏技术软件支持,虽然增开了实践课程,但存在实践指导过程泛化和虚化现象。一些大学生以考研和考公务员为由抵制专业实习,考研考公务员失利后又忙于找工作,且多流向省城和苏浙沪一带,因此媒体实习基地的利用情况也不容乐观。

3、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宽松,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宽松,大学教育的“严进宽出”现象由来已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和其他专业课程考核与教学评价一样,无非就是平时考勤、不多的几次作业成绩与期末考试或考查成绩的相加,各占据不同的比例而已。其中的问题在于,没有发挥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对学生课程学习的激励、引导与监控作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多数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就是听课、记背老师讲授内容、阅读教科书和应付考试;实践课程往往沦陷为组长与个别学生的活动。

(二)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

上述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讲,是地方高校推进应用性转型发展导致的系统内部多方力量博弈的产物。有的问题是学校办学定位转型发展带来的,有的问题则是很多高校都有的共性问题,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1、教育改革要正视教师专业与学科发展的历史性脉络,适度缓解内部矛盾

师资力量是决定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与学科发展的历史性脉络必须正视。和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样,皖西学院在很短时间内削弱“师范性”而加强“应用性”,这必然会触动相当大一部分教师的利益,并且存在不适应感甚至反感的。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原中文系)从当初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增加到2014年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4个专业,学生大体在1000人,教师近40人,10年来新办专业引进教师仅10人,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占到教师人数的四分之三。学校和二级学院鼓励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积极主动转型发展并创造条件,但真正实现转型发展需要教师的心理认同与付诸行动。理论课程安排偏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占较大比重、存在因人设课现象等,是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必要过渡性举措,以缓解学校教育改革的内部矛盾。

2、应用性转型发展给师生带来诸多不适应,产生消极应付心理和行动

课程与教学传统套路盛行,可以归结为应用性转型发展给教师带来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消极心理和应付行动。因为师资紧缺而导致的教师教学任务较重而无暇顾及,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学科知识学习的成长经历与地方性应用型教育转型发展需求之间,确实存在经验与思维上的一定脱节现象。引进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本科和硕士经历都是从学科知识中心学习成长和发展而来,并没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所要求的“地方性知识”,也不擅长新闻传播技术操作。他们没有大量与皖西乃至全省地域互动的新闻采写和广告设计经历,与对相关新闻传播案例的搜集与阅读,要撰写新闻传播学本土化教材,实现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与教学的本土化改造,并非轻而易举。

大学生专业学习中表现出的问题,可以直接归结为教师的引导不力;但拘泥于权威教材视域而不注重知识拓展的功利性学习思想和行动,与中学应试教育传统有关。大学生中小学严格看管式的课本知识接受学习取向,与大学教育环境注重自我管理下的知识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情境应用之间,存在学习心理与方法上的巨大落差,是不容忽视的学习课题。另外,高校和媒体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真正合作机制,也是一个彼此心照不宣的重要事实。

3、“严进宽出”的考核评价制度,有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

大学教育的“严进宽出”现象与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文化有关,已经沉淀为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科举一旦金榜题名,就能封官加爵,考试成功就意味着功成名就。中学老师和学生家长经常跟孩子灌输的一句话是:“你只要好好干,考上大学就好办了!”这显然是对孩子在人生不同学段所承担责任和付出辛劳的错位认识,但却能深刻影响到孩子的思想意识和学习心理。要求孩子鼓足干劲发奋拼搏应对中高考没错,但不能仅限于上大学目标,到大学后要有更多学习压力和责任担当。

因为高校扩招,教师编制控制过严,多数应用型本科都存在生师比过高和班级规模过大的难题,体现出高校招生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不匹配现象。应用型本科学生规模大都已接近或超过2万人,而教师不足千人,尽管通过外聘教师能够缓解部分专业师资紧缺问题,但动辄1~2百学生的讲座式授课不可避免,讨论式教学和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难于实施和体现。因班级规模较大,与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偏好差异等因素,学生逃课、不认真听课、作业抄袭等不良学习行为问题是存在的。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管理比较严格,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则比较宽松。

三、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而言,由转型发展所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要求教师从单纯关注书本新闻传播学理论,转向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践一并关注,以解决新闻传播实践问题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灵活运用。新闻传播教育要充分利用新闻传播的学科和地域双重资源,通过引导学生与学科、与地域的双重复杂性相互作用,培植学生对待学科及地域的亲密情感,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侧重从新闻传播行业实践入手,从人才培养的出口即人才市场需求来规划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这意味着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要着力处理好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科与地域的关系、思想与技术的关系,并追求学生专业学习的实效。由于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使得“生活新闻化和新闻生活化”,“开辟了个人的公共关系新领域”[7],“新闻”一词成为一个意义日益泛化的概念,又由于大学生就业选择上的历史惯性,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作出相应调整,具有相应的包容性。如皖西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立足皖西、面向全省、辐射苏浙沪的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让人才培养“接地气”,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探索与实践:

(一)专业打通与校媒合作培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伴随着地方高校的应用性转型发展,一些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师认为传播技术教学至关重要,其实,“什么是技术?可以将它理解为我们身体器官的继续发展,理解为我们身体器官的完善,以便扩大和增强感觉和行为的范围。”[8](P35)“在我们的眼中,机器文明不是绝对的,机器文明的一切机制必须服从于人的目的,人的需求。”[9](P377)比较而言,新传播技术的特性及其操作是最不重要也不需要专业教学来承担的,而新媒体的逻辑与思维是最重要且最容易被忽视的。按照新媒体的思维和逻辑重新考察媒介的历史,重新思考媒介、传播和人类的关系,重新理解传播知识生产的规则和过程[10]。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11]

1、尝试将专业打通,以拓展知识整合与方法创新的思维空间,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和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都采纳了专业打通理念,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在通识课程和大类课程相同的基础上,将它们的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本来存在的交集区域最大化。专业打通以拓展知识整合与方法创新的思维空间,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可以采取的举措包括:如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和新媒体概论等在一个专业为必修课程,在其他两个专业则为选修课程,类似的还有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外新闻传播史等课程,但在学分上略有变化;如图像处理基础、摄影摄像基础、网站制作与网页设计和电脑图文处理等传播技术类课程,三个专业都要开设;新闻传播学科竞赛与大学生记者节等活动,要求各专业学生都要参加,小组合作时注意不同专业学生组合;注意压缩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学分,增加专业理论阅读和地域传媒考察等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在强调通识+专业基础上,注意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平衡。

2、注重校媒合作培养,利用地方优质新闻传播教育资源

应用型本科注重依托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并向地方输出人才,这就要求加强校媒合作培养,使得地方新闻传播教育资源对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等起到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近几年来,在安徽省地两级政府和校媒双方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下,安徽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型”师资培养得到改善;由中宣部下达的高校与地方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交流“千人计划”项目工作不断推进,地方主流媒体高级记者和主任编辑受聘为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讲授媒体实践类课程。皖西学院2015级新闻传播学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新闻学、广告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三个专业各设3.5个学分为校媒合作课程,主要是新闻采写编和传播技术类实践课程,聘请地方媒体单位领导与骨干来授课。人才培养上的媒体支持推动校媒合作出现新气象,构成美国埃茨克维茨教授提出的“三螺旋理论”,即高校、媒体和政府三者交叉渗透、螺旋纽结的网络关系[12]。

(二)做实“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特色: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略

地方高校应用性转型发展意味着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校地合作机制建立等一系列有待突破传统的积极变革。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方略,在于切实推进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地方性”上表现为深层次互动,在“应用性”研究上呈现立体化态势,努力促使地方新闻传媒资源成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1、开展应用性研究,切实推进课程和教学本土化建设与改革

注重地方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师资力量的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转向问题,即夯实教师关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经验是一切认识的基础,所谓理性认识或抽象经验都是经验的意识化、形式化、结构化和符号化的结果。”[13]教师要以专业与学科的应用性研究作为支撑,努力推动包括课程、教材与教学在内的一系列改革,要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课程的学科理论知识讲授,转变为用地方新闻传播案例去印证学科理论知识,或用新闻传播学科知识去解决地方新闻传播实践问题,教师以各级各类新闻传播学应用性研究项目,切实推进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课程与教学本土化建设与改革,实现学科理论知识教学的实践化处理。

教师自身积极的行动变革与好学品质,不仅利于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也利于建构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师之于学生积极影响的“风草论”。“风草论”作为上行下效的中国古代政治传播理念,也涉及中国传统礼教教化传播的“风化”特征,是“草之可塑性和风之温和性之间的良性互动”[14]。这种“风化”特征是“入”、“伏”和“顺”三字的完美结合,是极具影响力的教育传播和隐性课程:“润物无声”的教化影响,“潜移默化”的觉悟开显,“顺应自然”的柔性转变[15]。

2、组建学生实践团队,重视作品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实践课程教学,不论是学科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处理,还是项目实训式的实践问题解决所要求的学科理论知识应用,都内含化解传统教学机制的教师中心化取向,转而注重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生中心式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组建学生实践团队,重视作品导向机制,追求学生与环境和他人互动的积极成效。组建学生实践团队就是构建“学习共同体”,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各自的责任分工。通过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或实践课程教学,切实推进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新闻采写、广告设计、艺术摄影、视频制作与播音主持等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如文化素质课程的经典阅读,可让学生分组阅读并提交读书报告;像新闻编辑课程实训,可以开设报纸编辑专题实训,让学生分工合作进行采、写、编、评、摄整体训练。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平台,如举办大学生记者节,或让学生参与地方广播台或电视台栏目制作方式,让学生从事记者、编辑与主持人等的真实身份训练。另外,媒体融合的现实背景,要求“以现代传播技术为先导,将平面媒体、广告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及多媒体融合起来,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实现实践教学多样化和整合性,形成全面的‘整合传播’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媒体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需要。”[16]

(三)构建学生中心的考核评价模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实效追求

“在学校中,‘教的课程’过剩而‘学的课程’贫困,而在学徒共同体中,‘教的课程’是最低限度,‘学的课程’却是最大限度组织的。”[17](P330)对学生而言,“教的课程”具有划一性、外生性、封闭性和被动性;而“学的课程”具有多样性、内生性、开放性和主动性。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实效性,考核评价模式就必须摆脱教师中心,转而走向学生中心。

1、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增加对学生学习视野和学习成果的过程性评价

优秀新闻传播人才是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分析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体,大学生要多读人文社会学术思想名著,多亲临社会现场进行新闻采写和拍摄,多利用传播技术对新闻实践作品进行编辑加工和媒体报道,在人与书本、环境、事件、作品等多维互动关系中寻求自我积极变化。因此,课程考核评价要对学生专业学习起到激励、引导和监控作用,将“学的课程”适度放大,“教的课程”适当缩小,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之间寻求平衡点,以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如改革平时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强调学生关于课程学习的与环境及他人的互动式实践,确定其在成绩评定中的适当比例。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理论类课程要求课前预习教材和关联性文献,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提问学生并考评学生的现场表现;要求学生提交读书报告与撰写课程论文,对学生阅读视野、思维能力和话语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强调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二是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有亲历现场的新闻采写与拍摄,或系列主题的创意设计与制作,依据学生的实践作品质量判定成绩。教师关注学生在新闻传播学科空间和地方社会空间之间的跋涉行动,及其在专业领域的知、情、意、行整体发展。

2、注重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追求学生专业学习的自我内在超越

教师简单向学生传递知识再通过考试让学生回忆知识的传统做法,显然无法确保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的确不能,直接传递信息;相反,当我们帮助他人在他们和我们的思维成果以及我们和其他人的思维成果之间进行协调之时,我们的教学行为才发生作用。”[18](P257)教师针对学生学的不同成果进行协调,这不仅利于推进学生的课程学习行动,而且能够促成学生基于自身学习成果的批判性反思。新闻传播学类课程与教学评价要注重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他自己。老师指导下的学生对自我学习成果加以改进本身,正体现出学生的自我超越,并建立起学生的专业学习自信。学生专业与个性发展的根本在于自我否定与自我超越,如同邓晓芒教授指出的,“‘自否定’是人性之根,因而也是万物之根……这是自己与自己拉开距离,把现成的自己看作只是一个有待于完成、甚至有待于创造出来的潜在的存在者,即看作这个存在着的有待于否定与重塑的质料。”[19]学生只要追求自我超越,具有真才实学,这就回到前面提到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就决不会成为问题。

[1]张涛甫.新闻传播学:话语生产与话语权力[J].全球传媒学刊,2015(9):18-25.

[2]李彬.试谈新中国新闻业的“十大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5-118.

[3]黄桂萍,李良荣.从毕业生就业看新闻教育的理念与模式[J].新闻战线,2013(9):83.

[4]杜向菊.探析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新闻知识,2009(5):71-73.

[5]潘祥辉.新媒体的商业属性及其政治效应[J].文化纵横,2014(3):100-106.

[6]陈力丹.怎样学习新闻传播学[J].新闻大学,2008(2):19-25.[7]尚德琪.生活新闻化和新闻生活化[J].中国记者,2012(8):23.[8](德)汉斯·萨克斯.生态哲学[M].文韬,佩云,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1.

[9](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0]黄旦.整体转型:关于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一点想法学[J].新闻大学,2014(6):1-8.

[11]济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宏观思考[J].前线,2014(12):45-47.

[12]韦文联.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建设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4(5):43-52.

[13]焦金平,李学书,刘国艳.多重实践观视野下实践教学的重构[J].学术界,2015(9):186-193.

[14]谢清果,陈昱成.“风草论”:建构中国本土化传播理论的尝试[J].现代传播,2015(9):59-64.

[15]李家智,江净帆.论我国传统教化之“风化”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265-268.

[16]胡钦太,黄慕雄,张学波,等.传播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当代传播,2010(2):88-90.

[17](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9]邓晓芒.“成人”的哲学:邓晓芒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5(5):118-126.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Reform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ajor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CHEN Shangda

(CollegeofCultureandMedia,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There are many contradictions and paradoxe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clude a large deviation between the target location and the course setting of talent training, in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cess and the loose condition of talent training evaluation. The reasons lie in many factors, such as historical context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culture and the university enrollment expansion. The methods to the reform of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are three: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o get through with the media cooperation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for revision; 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is the strategy of implementing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udent-centered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model is the practical pursuit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ajor;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school media cooperation; school characteristics

2016-06-20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zy061);皖西学院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13jd06)。

陈尚达(1970-),男,安徽潜山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教育。

G21-4

A

1009-9735(2016)04-0034-07

猜你喜欢

传播学应用型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