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何桂清的《使粤吟》

2016-03-17翁小娣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

翁小娣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论何桂清的《使粤吟》

翁小娣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使粤吟》是何桂清创作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一部集杜诗集,不仅记录了作者赴粤典试的行踪,而且歌咏了沿途风光,同时对社会现实也有所关注。该集虽然全部使用杜句而成诗,但却是以杜诗写己事,并且达到如出己手的水平,是清代集杜诗中的重要成果。

何桂清;使粤吟;集杜诗;以杜诗写己事;如出己手

《使粤吟》是何桂清创作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一部集杜诗集。何桂清(1816—1862),字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官终两江总督。在晚清集句诗发展繁荣的背景下,何桂清能够左右逢源,灵活出入杜诗,创作出了这本艺术价值较高的集杜诗集。由于目前学界尚未有人关注何桂清及其集杜诗,因而笔者拟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道光二十四年(1844),何桂清奉命典试广东。他由京城出发,舟车南下,所到之处皆有题咏,《使粤吟》便创作于此途中。该集一共三卷,有诗103首,是一部纪游性较强并且兼具思想性的集杜诗集,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 《使粤吟》记录了何桂清的行踪

《使粤吟》创作于何桂清赴粤典试的旅途之中,记录了其由京城到广东的行踪。由题名可知,作者经过了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广东六个省份,共有40多处地点,其中《入兖州见东山》《过运河(山东德州)》《东阿道中》等5首,是作者经过山东时所写;《利国驿(入江南境)》《渡黄河(江南徐州境)》《徐州怀古五首》等7首,是作者经过江苏时所写;《题何氏别墅(安徽固镇)》《临淮关(渡淮)》《护城驿道中(两月无雨)》等9首,是作者经过安徽时所写;《过江(江西九江府)》《陶渊明故里(在九江柴桑山)》《安义道中书所见》等10首,是作者经过江西时所写;观音岩(距英得五十里)》《过佛山镇》《泊花埭》等13首,是作者经过广东时所写。这些诗歌不仅从大处记录作者的行踪,还交代了许多细节。例如《题何氏别墅(安徽固镇)》:

养拙更何乡,应耽野趣长。喜无多屋宇,且复过炎凉。农务村村急,风吹细细香。杂花纷映户*“纷映户”三字,杜甫《李监宅二首(一作李盐铁)》原作“分户映”。,丘壑道难忘[1](卷中)。

如诗中自注所体现的,此处描写的是作者途经固镇时,看见固镇农民收割的场景。凉风阵阵、稻香细细,令人陶醉。又如《入庐州》:

向晚寻征路,千门立马看。径添沙面出,瓜嚼水精寒。正是炎天阔,何曾夜色阑。火云滋垢腻,对食不能餐[1](卷中)。

这是作者经过庐州时的生活情境,这里正值“炎天”,诗人已不能忍受酷热,无法正常饮食了。这两首五律都是作者经过安徽时,对路途中城镇和村庄的叙述。作者除了关注诸如“江水流城郭”“水深鱼极乐”等客观景物之外,还有主观情感的表达。总之,从《使粤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何桂清的整个行程。

(二) 作者在《使粤吟》中歌咏了沿途所见的风光

此次赴粤典试,作者由北向南,经历数省。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作者难免会因自然条件之恶劣而有所诉苦,但总体来说他始终是心情舒畅、兴致高昂的。因此,《使粤吟》中不乏对所经之处风光的题咏之作。如《大峡关》:

窈窕一林麓,清无沙土痕。下根蟠厚地,绝壁上朝暾。酒肆人间世,牛羊岭上村。美花多映竹,妙绝与谁论[1](卷中)。

诗人所写的峡谷风光异常优美:树林深邃清幽,树叶上没有一点灰尘,峭壁上日影曈曈,牛羊在山岭之上悠闲踱步,翠竹深处还有酒旗招展……此情此景,无怪诗人赞叹其“妙绝与谁论”。再如《陶渊明故里(在九江柴桑山)》:

回首大江滨,临江卜宅新。看花随节序,嗜酒见天真。愚意会所适,先生艺绝伦。谢庭瞻不远,(九江庐山,谢康乐曾结白莲社。)但是避风尘[1](卷中)。

此诗写于作者行经九江渊明故里之时。诗中赞赏陶渊明“看花随节序,嗜酒见天真”的真性情,并将谢灵运的“避风尘”与陶渊明的“天真”相对比,突出了渊明任真自得的隐士形象。

此外,《使粤吟》中还有许多指向不明的写景诗,多是对路途之中寻常景物的描绘,如《即景十二首》。作者在这组诗中,或写驿路所见之景,或写驿馆留宿之景,或写途中雨后初晴之景……将漫长的旅途点缀得五彩缤纷。

(三) 《使粤吟》还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正如白从瀛所作序言所云,《使粤吟》还表现了作者“忠君爱国之忱,仁民爱物之隐”[1](序)。道光二十四年(1844),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不久,正值“宇内望治孔殷,圣主求贤若渴”[1](序)之际,此时何桂清奉命为国家选拔人才,这无疑会激起其心中的爱国热忱。如《道光甲辰奉恩命典试粤东恭纪十首》其七:

即今漂泊干戈际,训练强兵动鬼神。各使苍生有环堵,数通和好止烟尘。钓竿欲拂珊瑚树,济世宜引英俊人。大水淼茫炎海接,不教鹅鸭恼比邻。[1](卷上)

在这首诗中,作者先写国家于危难之际训练强兵,然后指出朝廷与强敌和好乃是为天下苍生着想,接着表达对朝廷开科取士、选拔人才的赞赏,最后畅想美好的未来。诗中所写件件都是国家大事,洋溢着作者对改变国家现状的热切期望。

除关心国家大事外,何桂清还表现出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在途中看到百姓饱受干旱无雨之苦时,作者也非常痛苦,如《护城驿道中(两月无雨)》:

南国旱无雨,吁嗟呼苍生。雷霆空霹雳,涓滴就徐倾。谷者命之本,篱边水向城。(居民引水积塘,今亦竭矣。)开怀慰枯槁,那得易为情[1](卷中)。

此诗写作者行经庐州(今安徽合肥)时,目睹了当地百姓所受干旱之苦,发出了“吁嗟乎苍生”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于劳苦大众的同情。当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时,作者也跟着老百姓一起高兴,如《山中早稻已获喜而有作》:

获稻*“获稻”二字,杜甫《刈稻了咏怀》原作“稻获”。空云水,秋来兴甚长。翠屏宜晚对,野露及新尝。列郡讴歌惜,柴门古道旁。农人望岁稔,献寿更称觞[1](卷中)。

作者欣于早稻丰收已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作者时刻关注着国计民生。

以上分析表明,《使粤吟》中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却较为广泛。其中不仅有作者行踪的完整记录,还有对沿途风光的歌咏和社会现实的反映,兼具纪实性和思想性。

《使粤吟》是何桂清在杜诗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这是作者以自己的方式赋予了杜诗新的生命,有其新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一)皆集杜句而成诗

《使粤吟》是一部专门的集杜诗集,其中有诗103首,共920句,全部出自杜诗。如《即景十二首》其十:

歌舞岁时新, 乘槎动要津。市喧宜近利,谋拙竟何人。掌握有权柄,光辉参席珍。连城为宝重,手自与金银[1](卷中)。

此诗共8句,皆出自于杜诗。其中,“歌舞”句出自《谒先主庙(刘昭烈庙在奉节县东六里)》,“乘槎”句出自《奉赠萧二十使君》,“市喧”句出自《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二,“谋拙”句出自《太岁日》,“掌握”句出自《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光辉”句出自《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连城”句出自《送赵十七明府之县》,“手自”句出自《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璡》。不仅篇幅短小的近体诗如此,就连一些长篇的古体诗也不例外。如《飞来寺》:

江涛万古峽,兰若山高处。雾里仙人来,回风起清曙。金银佛寺开,盘错神明惧。(相传,此寺梁时自舒州飞来。)宫阙通群帝,霭霭生云雾。客从西北来,蕴真惬所遇。水色含群动,好静心迹素。(寺门大书“群动皆静”四字额。)远谒云端僧,洞门尽徐步。危阶根青冥,崩石依*“依”字,杜甫《重题郑氏东亭》原作“欹”。山树。两崖崇墉倚,木石乃无数。交横集斧斤,犹含栋梁具。及观泉源涨,西南万壑注。高萝垂饮猿,畏我复却去。(山顶有归猿洞。)相去四五里,乾坤莽回互。古者三皇前,避世常此路。(旧传,黄帝二少子隐此。)崷崒增光辉,永与奥区固。侧身下烟霭,萧萧风色暮[1](卷下)。

此诗长达32句,亦分别出自杜甫的32首诗。另外还需指出的是,据何桂清跋中所云,《使粤吟》中“凡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非耳目真见闻,句虽佳不用,每首中亦无两句出一诗者”。由此可见何桂清创作时态度之严谨及其对杜诗精研之深。

(二)以杜诗写己事

《使粤吟》本质上是何桂清在杜甫身上寻找心灵共鸣之处的作品。它虽使用杜甫的诗句,体现出了与杜甫相通的一面,但更有价值的还是呈现了何桂清以杜诗写己事的特点。这首先表现在《使粤吟》对杜诗主题的扩展。如《闱中即事八首》其七:

宗匠集精选,提携颇在纲。马嘶思故枥,鹏路观翱翔。时见文章士,出游翰墨场。灯花何太喜,每夜吐光芒[1](卷中)。(定榜)

这首诗作于定榜之时,表达了作者激动喜悦之情。作者不负圣恩,完成了为国家选贤举能的使命。这与杜甫一生“愿展丈夫雄”(《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但却不能如愿的心境是大不相同的。又如《七夕宿庐陵感怀》:

今夕复何夕,秋来为客情。凉风起天末,高枕远江声。只作披衣惯,愁连吹笛生。斗斜人更望,万虑傍檐楹[1](卷中)。

诗中叙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情真意切,虽有愁思但已没有杜诗的郁闷愁苦。这两首诗,虽然全部出自于杜诗,但又表达出了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

此外,《使粤吟》虽集自杜诗,但已不全是沉郁苍凉的老杜风格,与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2](P673)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用语风格有所不同,何桂清追求的是通俗自然、清新流利的情感表达。如《即景十二首·野寺》:

野寺残僧少,逶迤白雾昏。幽花欹满树,小径曲通村。更是无人处,空余见佛尊。禅枝宿众鸟,正闭小蓬门[1](卷中)。

作者描绘了野寺的环境,寂静幽僻,人烟罕至,营造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意境。诗中所述已非杜诗沉郁顿挫的声情风貌,而是体现了作者细腻婉转的主观情感。如程矞采所言“此不徒袭浣花之貌,实能得浣花之心”[1](跋),这也是《使粤吟》难能可贵之处。

(三)如出己手的艺术境界

《使粤吟》是何桂清在杜诗基础上的再创作,其精湛的技艺主要表现为诗句畅达流利,无生硬、造作之弊。一方面,语言流畅、一气呵成。例如《过佛山镇》:

古镇峰峦集,居人有万家。郁纡腾秀气,富贵任生涯。舟鹢排风影,茅檐覆地花。篙师暗理楫,细细酌流霞[1](卷中)。

诗人描绘了一派静谧悠远、古朴秀丽的小镇景象。诗中八句虽取自八首不同的杜诗,但是,经何桂清重新组合之后,却并无艰涩之感。其中既有远近视角的变换,又有动静状态的结合,而且语言非常流畅。又如《度大庾岭(上有梅关,为五岭之一。南即粤东界)》:

芜绝大庾岭,经时冒险艰。丈夫贵壮健,老马怯关山。(过岭,马不能自行。)冠冕通南极,风云暗百蛮。重冈北面起,缓步有跻攀[1](卷中)。

诗中结构紧凑,衔接紧密。作者首先叙述大庾岭的险峻以及过岭的艰难,进而以丈夫贵在自健、马怯不能自行等突出了梅关的“荒绝”,无奈最终只能缓步攀爬过岭了。

另一方面,情感饱满真挚。如《晓发赣州》:

我往日华东,樵声个个同。五云高太甲,(过五云山。)匹马逐秋风。农事空山里,(四山皆田。)江流宿雾中。飘摇接*“接”字,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原作“按”。城堡,将欲倚崆峒。(崆峒山在府南,周回数百里。)[1](卷中)

作者清晨从赣州出发行至五云山,山林深处樵夫的砍柴声此起彼伏,良田环山,江水东流,渐逝于茫茫的雾气之中……此情此景,诗人于快马之上,不由得要发出“欲倚崆峒”的豪迈之声了。作者信笔拈来,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了如梦如幻的场景,从而使得想象空间无限扩大,尤能体现出其对杜诗的精通与熟练。另外,诗中的一些对仗也很有特色,例如“五云高太甲,匹马逐秋风”句,此处“五云”本为作者所经的“五云山”,作者却将其数量化与“匹马”相对,这种对仗往往形式独特,为作品增加了活泼的色彩。

《使粤吟》所有的诗句皆出自于杜诗,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杜甫的影响。但由以上分析可知,何桂清的集杜诗已与杜甫原作拉开了距离,呈现出自身独特之处。这与何桂清对杜诗的个人偏好,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时代文风等多方面的原因密切相关。

(一)何桂清对杜诗的个人偏好

《使粤吟》艺术特征的形成,与作者对杜诗的个人偏好是直接相关的。集杜诗写作的基本前提就是背诵杜诗,对杜诗必须烂熟于心。何桂清早年喜读杜诗,张维屏就于序中云:“是盖平日读杜诗时早与老杜心心相印,故能温故知新,食古而化,左宜右有,资深逢原。”[1]《使粤吟》“每首中亦无两句出一诗者”,涉及大量的杜甫诗作,这正是出自于作者对杜诗的喜爱。

何桂清之所以偏好杜诗,是因为杜甫的爱国精神直接给了他丰富的思想营养。杜甫的“致远雄心和疾恶刚肠”以及“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3](P141),反映在《使粤吟》中的便是诗人的“忠君爱国之忱,仁民爱物之隐”[1](序)了。此外,集杜句以成诗,这一方面会令何桂清的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出众,扩大诗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其自身的知名度,从而在清代集句诗坛上受到更多的关注。

(二)忧国忧民的情怀

对杜诗的偏好是形成《使粤吟》风格的直接原因,忧国忧民的情怀则是何桂清创作风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不同于李白的治世之音,杜甫的诗歌是乱世的呼唤,它与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联。何桂清所处的境遇与杜甫是相近有关的,他生活于晚清时期,正值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外有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内有苛捐杂税,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创作于此时的《使粤吟》,难免会因何桂清“遭逢类杜”[4](P134)的影响。集中那些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作便是作者“忠君爱国之忱,仁民爱物之隐”的流露。

杜甫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命运,他的诗比较真实广阔地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和社会面貌。在晚清社会各方面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杜诗更符合于当时社会的需求。动乱的社会需要,作为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何桂清同样也需要。因此可以说《使粤吟》是何桂清“亦借以写其心之所欲言而已”[1](跋),它的创作是有其特定思想根源的。

(三)时代文风的影响

集句诗在清代发展到高潮,集杜诗也在此时走向了顶点。清代有多少单篇的集杜诗现在难以统计,但可以考出的集杜诗专集至少有70种[4](P131)。由此可见,当时尊杜、集杜的诗坛风尚。在学习杜诗时,集杜诗人又进行了再创作,显示出自己的特点。他们从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对集杜诗创作进行探讨和创新,这种风气也影响了何桂清《使粤吟》的创作。以杜诗写己事,并且能够达到如出己手的艺术境界,在清代的集杜诗坛上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事情。不仅如此,集杜水平的高低也是作为判断一个人的学识和才华的重要标志。

乾隆中期至嘉庆道光年间,是清代诗歌的解放时期,也是清代诗歌特色形成时期[5]。何桂清生在嘉庆朝(5岁之前),长在道、咸朝(6~45岁),死于同治元年(46岁)。一生中的主要时光都是在道光、咸丰两个朝代度过的。这个时期传统儒学占据社会思潮的主导地位,砥砺道德、培植气节、积累学识、积极入世的“经世”哲学,成为此时期学术追逐的潮流。在此种思潮的影响下,《使粤吟》中也就处处显现出观世道、通经济有益于国家民众的诗歌内容了。正如张书玺等人在序中所云:“其于经国体野之要,无不厘然、洞然,然后知弦歌可达诸事业,经济即寓于扢扬,与政相通,立言为不朽矣。又岂仅能文章、娴吟咏已哉!”[1](序)

综上所述,何桂清《使粤吟》不仅记录了作者赴粤典试的行踪,而且歌咏了沿途风光,同时对社会现实也有所关注。该集虽然全部使用杜句而成诗,但却是以杜诗写己事,并且达到如出己手的水平,是清代集杜诗中的重要成果。它既是对杜诗的继承,又是一种开拓和创新,在清代集杜诗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

[1](清)何桂清.使粤吟[M].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2](唐)杜甫.杜诗详注[M].(清)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3]张忠纲,等.中国新时期唐诗研究述评[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4]张明华.文化视域中的集句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严明.清诗特色形成的关键—论康、乾时期的诗风转变[J].苏州大学学报,1998(2):56-62.

On He Guiqing’sShiYueYin

WENG Xiaodi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FuyangNormalUniversity,Fuyang236037,China)

ShiYueYinis a collection of poems based on Du Fu’s pomes, written in the 24th years of Emperor Daoguang of Qing Dynasty (1844) by He Guiqing. The collection depicted the author’s whereabouts on the way to Guangdong to host 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sang about the scenery along the way, and also focused on the social reality. Although the poems in the collection all come from Du’s poems, he used Du’s poems to depict his own deeds and reached the level similar to his own.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collections of Du Fu’s poems in Qing Dynasty

He Guiqing;ShiYueYin;collections of Du Fu’s poems;using Du’s poems to depict his own deeds;just as written by himself

2016-06-26

翁小娣(1990-),女,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I207.2

A

1009-9735(2016)04-0112-04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近20年刘濬《杜诗集评》研究综述
杜甫改诗
篆刻杜诗记
贫困无田杜太守
杜甫与五柳鱼
贫困无田杜太守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甫的维稳观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