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宗教渗透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2016-03-17吕存彪
吕存彪
新时期宗教渗透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吕存彪
新形势下境外敌对分子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局势蔓延,高校大学生已成为渗透和攻击的重要目标。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高校开展抵制和防范宗教渗透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着重分析和研究新时期宗教渗透对大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有效解决此问题的基本对策。
宗教渗透;大学生;影响;对策
习近平在出席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时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1]高校是我国培育和塑造人才的重要基地,它肩负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新形势下,高校面对愈演愈烈的宗教渗透态势,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以抵制和防范宗教任何形式的渗透。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和谐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其不受宗教渗透的影响。
一、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影响因素
新时期大学生长时间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但面对复杂多样的宗教渗透,却仍未能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地,屡受宗教极端思想的侵害。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复杂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文化的不断繁荣,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呈现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逐渐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使得人们变得浮躁、物质和世俗化。少数大学生在知识与金钱、集体与个人和道德与利益等价值取向上作出了错误抉择,呈现出了信仰缺失、理想渺茫、价值错位等现状。此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人际交流空间日益扩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也更加频繁,这也使得境外非法的、反动的宗教势力有机可乘,加大了对国内高校大学生进行各种宗教渗透的活动。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信仰危机问题,如官员的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我党和政府的形象,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大学生对信仰的选择。
2.宗教自身滋生的适应性特点扩大了其影响力
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宗教滋生出新的适应性特点。宗教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形势下,宗教成为连接个人信仰与社会公共价值之间的关系纽带,向人们提供内在与外在、贫穷与富有、束缚与自由等之间的选择方法。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单向化、物质化、零情感化和物质生活极度丰富与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反差以及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孤独感和冷漠感,从而宗教的价值观更加得到认可。其次,新时期的宗教呈现出一定的哲理性、心理性和伦理性的特点,激发了大学生对宗教的浓厚兴趣。宗教作为一种在人类的社会中有着独特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生、世界、自然有其独特的阐释,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敌对宗教势力,不管怎样变换渗透形式和美化渗透外衣,其本质都是迷惑大学生使其信奉宗教,进而破坏我国的稳定和谐。
3.大学生自身不健全、不成熟的人格使宗教渗透有了可乘之机
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和90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自信又脆弱、敏感而又自私、张扬自我个性但缺乏团队意识等鲜明特征。没有牢固树立信仰的大学生很容易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接触宗教、学习宗教、信奉宗教,以至于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此外,如果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不过关,未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会使得长久接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部分大学生摒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转身在宗教中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二、新时期宗教渗透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新时期新形势下敌对宗教势力对高校频繁渗透,扰乱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破坏了大学生健康成长、安定学习的环境,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个人信仰带来了负面影响。
1.不利于大学生科学信仰观确立
在思想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趋向多元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持怀疑态度,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显然这部分大学生极易被敌对宗教势力所利用。在新时期,价值观整合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基础,科学信仰观的塑立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重中之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是每一位具有远大理想、宏伟志向的大学生的必然选择。而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的本质是破坏社会和谐、国家统一,是宣传有神论,这显然与科学理论相背离,倘若大学生被这种思想侵蚀,那么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就会被严重削弱。
2.侵蚀大学生积极团结奋进精神
现在高校内,部分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就会很容易被宗教吸引并寻求慰藉,因为宗教主张神的存在,会使他们进入心理盲区,使他们认为神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自己只需静静等待,不需付出任何努力。这就会让他们去逃避现实问题,使他们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养成坐享其成的坏习惯。虽然这会让他们在短暂的时间内不会被挫折打败,但长远来看来看,这不但不能解决现实困境,反而会使自己变得懒惰、避世和精神萎靡不振。有些受到宗教渗透的大学生在上课时抄诵经文,阅读宗教书籍,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信奉宗教的学生大多独来独往与集体脱离,淡化人际交往,使自己愈与集体行远愈靠近宗教,最终沉溺在虚幻的世界里,追求虚无的理想和价值。
3.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新形势下,敌对宗教势力通过暗地里进行宗教宣传、讲座和集会等形式对高校进行渗透,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给教学和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造成很大压力和负担。大学校园是和谐安静的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和谐的校园氛围、稳定的教学环境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我国奉行“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公民不分宗教信仰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2]的政策,敌对宗教势力对高校采取的任何形式的宗教渗透都是非法的。
三、新时期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对策
习近平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3]。高校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积极防范和抵御宗教对高校大学生的渗透活动。鉴于此我们对新时期高校防范宗教渗透应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贯彻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构建和发展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内在需求。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只有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才能更好、更有力地抵御和打击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从而使宗教活动在我国行有所依、传有所据、立有所根。高校应积极贯彻党的宗教理论、政策,使各项宗教工作落到实处。
2.高校要重视并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宣传宗教理论和政策
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做一些网站用于介绍宗教、揭示宗教本质。网站对宗教问题做详细论述,使大学生更为方便地认识和了解宗教的本质。网站要更多宣传、介绍我国宗教理论和政策,使大学生明确知道我国对宗教实施的相关政策。相关数据显示,只有近三成的大学生熟知我国的宗教理论,近四成大学生知道我国实行怎样的宗教政策。高校宣传网站要做到内容充实、涉及广泛、更新及时,为学生提供认识宗教和国家宗教理论、政策等知识的一站式服务的优秀平台。只有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宗教及其本质,才会打消他们的好奇心,才能更好地抵制宗教渗透,使宗教渗透失去滋生的土壤。
3.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增强防护工作,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教学、管理、生活、校内各种活动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文化内涵和弘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部分。高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名师名家走进校园和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各大社团要积极筹备、策划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通过宣传、组织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高校应积极营造一种文明、和谐、健康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内在品质。
4.构建学校家庭相沟通的长效机制,营造子女健康成长的氛围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学校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因此,家长应及时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内在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知识和理论,为子女树立良好榜样和示范作用,给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家长们应与学校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以便学校能够及时有效地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家长们也能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子女在校的状况。学校也可采取委派教师家访的方式,对大学生家庭成员的信仰进行了解,如若发现家庭中有信奉宗教成员,应及时对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子女受其影响。学校与家庭联手是防范和打击宗教渗透的方法,更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建造了适宜的环境。
在新的历史时期,预防和抵御宗教渗透绝对不是一个大学生、一所高校的事情,极端宗教思想对高校侵扰呈蔓延态势,全国范围内都应当警惕。我们要逐步实现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建立联系,高校和高校之间建立联系,在全国范围内结成一张防范宗教渗透的无形巨网,从而迅捷有效地抵御和打击宗教渗透活动。
[1]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4-24.
[2]任杰.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5.
[3]李维.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0.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