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性弊端与现代化路径探索——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角

2016-03-17王宇杰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0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现代化

王宇杰

中国现代性弊端与现代化路径探索——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角

王宇杰

后现代理论盛行于20世纪中期的二战结束后,其任务是对现代性的解构和超越。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建设国家,现代化历程必然与西方现代化过程在某些方面有所契合。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迈入新的时期,现代化转型面临着新的契机。鉴于西方发展模式在前,在新时期继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借鉴后现代思维,占据理论高地,是指引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式。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中国现代化建设;工具理性

立足于西方现代化的现实,中国作为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不可避免要遭遇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变。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模式具有特殊性,以后现代主义认识对西方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解读也就成为当下学界讨论的热点。当前中国的文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已经并将继续遵循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规律。①继续加深对西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了解,将是中国发展未雨绸缪,应对现代化危机的必要举措。

一、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现代性是现代化社会的本质,现代化建设是基于现代性展开的。丹尼尔·贝尔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阿·托夫勒把人类文明发展划分成农业阶段、工业阶段、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显然,这些标准都是以现代化程度为基准,把社会发展状态划分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个阶段。②后现代主义立足于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严厉控诉,它对现代化负面效应的有效纠偏,对处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国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要实现这种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都具有差异性的借鉴,就需要找到后现代主义和中国现代化的契合点。其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进行了全面的解构和颠覆,“现代性的终结”为其标志。③虽然后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性远没有马克思主义彻底,但是两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考量和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通性,它们都表达了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破坏和道德沦落的深重忧虑,表达了对资本主义文化基础可靠性的强烈疑虑。马克思主义先行地预见了现代性问题,提出了通过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性改造的基本主张,其也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及其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解构”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对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同样包含着对后现代主义的认同感。其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于20世纪二战结束后,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成果相比,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程度水平较低,因此现代性的消极影响更多地被认为单纯根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忽视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都有可能遭受西方社会经历过的现代性弊病。几百年前西方国家因工业革命而得到快速的发展,但伴随着先进生产方式而来的是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紧缺、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成为西方发展过程中的梦魇。静观当下,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大力弘扬主体性和工具理性,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④在盲目追求GDP过程中出现如开发过度、生态环境破坏、公民道德法律意识落后等现代化病根。历史环境的种种相似性,说明了后现代主义跨越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指导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可行性。由此可见,后现代理论的范畴可以涵盖到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解当中,是对唯物史观社会规律的认识。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现代性负面效应

后发国家新型现代化之路,就是以后现代化带动现代化,以现代化促进后现代化,使后现代化与现代化融为一体,既要加速传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要促使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提升。⑤纵观当代,经历过传统现代化进程的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已经走向衰落和危机,而中国现代化建设曾经在一段时间内走传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而遭受到现代性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1.误读现代化导致片面发展观产生

要深刻理解现代化发展观,就必须对“工具理性”进行剖析。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的根基之一就是所谓工具理性或者“合理性”,即可计算性和效用最大化。可见,现代化工具理性体现在经济发展中就是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逐。诚然,实现工业化是现代化最明显的标志,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能为国家发展提供丰富的经济物质基础。中国现代化建设起步晚、底子弱,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就首先以工业化为主展开。经历了几十年的现代化历程,我国工业化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工业化形式的“工具理性”在现代化中使资本效用达到最大化,不少人就因此把现代化误解为工业化,由此出现了片面发展观即把经济增长单纯等同于现代化发展。罗斯托的“经济成长论”就是一个典型,将现代性的本质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将发展经济学所指认的经济增长理论等同于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狭隘视野中的发展理论导致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现象的发生,忽视了现代化建设应该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从长远来看,中国传统的经济指标发展论导致环境、文化价值损耗,因此,面对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种消极状态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

2.“价值理性”缺失导致公平意识淡薄

现代化建设的焦点始终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对社会价值观、道德文化和法制建设等人文价值关怀却缺少关注,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总会面临社会道德文化信仰危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着并存、相依的关系,但是现代化建设的“工具理性”掩盖了价值理性,使“价值理性”处于被动地位,导致效率与公平的不对等问题。没有公平的效率、没有公正的发展,不仅是对穷人的掠夺,而且更是对现代性根基的抛弃。⑦“公平”并不是只存在于经济社会中,当代社会的“公平”概念已经深入到法制建设、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法治构建中。中国现代化建设早期,以公平理念为代表的价值理性缺席导致社会建设在人文关怀上有所缺失。当今的现代化建设则在发展思路上进行了转变,以“又好又快发展”理念代替“又快又好发展”,着重突出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兼顾公平与效率,这种转变使价值理性再次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尽管如此,忽视价值理性所造成的社会危机仍然存在。在自媒体时代,社会道德与法制危机赤裸裸地曝光在大众视野中,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理性至上导致个体“单向度”迷失

社会信仰危机与现代化建设带来的经济文化冲击密不可分,“传统—现代”的社会转型往往遵循理性至上原则,对理性和知识的推崇带来了自然科学的繁荣和工具体系的建立,但个体理性原则也成了公共生活和精神文化的终极标准,能否创造财富成为一切价值的最终评判准则。思想、道德、精神都丧失了自身的标准,理性从“为人服务”转变成压抑人性,使人成为一架会思维的机器,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感情的、片面的、异化的人。⑤发达工业文明的被封闭的操作领域,造成了自由与压制、生产与破坏、增长与倒退之间可怕的和谐①。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发达工业社会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来,充分发挥了个体本位原则作用,但是在创造物质财富时,却使人的本质进一步异化,直接导致社会单向度趋势愈发明显与信仰危机的出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个体与理性原则的原本意涵在追求经济发展中被忽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不协调,使与现代化发展相配套的社会精神信仰体系未能及时建立起来,令个体的精神价值未能转换为社会价值,导致理性极端化,个体发展失去了人本原则。

三、现代化建设转型的路径探索

现代化建设在打破旧体制时必然伴随着社会秩序的再建,作为后发国家,这种再建应该是主动积极的,因为在应对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疑难杂症,有了先发国家的前车之鉴,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体制应更具前瞻性、主动性。这种后发的优越性体现在世界现代化秩序中,中国当权者既能够高瞻远瞩,又能够审时度势,使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失中国特色本质的同时,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现代化与全球化浪潮中。

1.解构与重建现代化发展观

后现代主义囿于自身的社会历史局限性,不可能找到解决危机的真正有效的办法,最后只能在一片“消解”声中结束自己的理论研究。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消解具有积极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对现代化发展观的解构要基于目前发展情况对发展模式进行重建。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改革过程,而改革也就是发展机制的转变,这并不是对过去发展道路的全盘否定,而且包含着对过去发展理念的辩证批判,从而规划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制度体系。立足于中国几十年积累的现代性基础,继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主席认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下的现代化建设要更注重于生态文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有学者提出把生态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思维结合起来,倡导一种具有反思性的生态启蒙,建构新型的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呼唤一种新的知识话语──生态理性,建构公民参与的生态正义⑧。这需要转变以往经济指标唯上的发展理念,注重社会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建构社会发展观,积极推动法治文化建设,为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制度秩序,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

2.回归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现代化建设经历过单纯追求社会物质财富增长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唤醒了社会对人本理念的关注,“人本”语境以独特的姿态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人本”语境中的“价值理性”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忠诚、荣誉中,以关怀人性世界为存在意义,是对现代化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相应社会体制的不完善是人本思想难以融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贯彻人文关怀思想和人本理念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现代化应该是人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转型应该是由制度建设向人本实践的回归,发掘社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社会个体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进步,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延伸和探索,从而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起到改造客观环境,检验发展真理的作用。现代化不可回避人的本质现代化,而如何最大程度地反映人的现代化“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值得深入探讨。目前在现代化发展中注重提高个人参与程度的同时,还要警惕物质化的各种数据指标对人本原则的侵蚀,以满足个体需要为目标,消解发展偏离人本的弊病,防止社会危机的发生,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民。

3.塑造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价值观

重塑现代化中的精神引领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缓解、弱化甚至克服现代性危机的过程,即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涵,是中国现代化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它强调把精神价值内化为个人修养和精神信仰,不只局限于价值追求,还凸显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具象化面貌。对价值观地有效整合能够克服工业文明机械化运转导致的人们信仰缺失的问题,赋予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在以习总书记为主导的治国理政新时期,“中国梦”的提出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方面使人民有了新的期盼,给予了广大人民群众新的精神信仰,推动个人内在精神价值向符合社会价值方向的转化,体现了文化治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久引领的支持。塑造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要完善社会信仰体系,给予国民精神引领,在全社会形成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外来积极文化成分的氛围,以精神文明为立足点,向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辐射,从而构建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信仰,引导人民群众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现代化建设软实力提供强大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上了新的轨道,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国模式”以巨大的创造力为世界所瞩目,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现代化建设是任重而道远的未竟事业,所以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基于西方现代化发展事实,结合我国特殊的实际情况,抓住机遇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以应对多变的全球化浪潮。因此,借鉴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成分,转变中国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区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崭新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是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引文注释

①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的启示[J].瞭望新闻周刊,2004(39):28-29.

②缪宏兵.论后现代主义的和谐发展观[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54-56.

③田薇.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J].江海学刊,2000(01):109-115.

④陈文泽,陈元明.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主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144-147+194.

⑤郭祥才.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当代后发国家的跨越式发展[J].哲学研究,2006(02):106-110.

⑥任平,陆树程.走向新现代性的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发展观变革的哲学反思[J].苏州大学学报,2004(03):1-6.

⑦马尔库塞.张峰,译.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⑧庄友刚.在建设性后现代视界中反思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建设性后现代思维与中国的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2):64-68.

⑨徐奉臻.中国梦与中国现代化的多维关系探微[J].理论探讨,2015(04):15-18.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02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