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四个立足点
2016-03-17张军
张军
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四个立足点
张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定。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理体系要从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的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国家出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中国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治理国家的思想和经验以及当下中国的阶段性国情。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历史传承;立足点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方法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与完善,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之上。然而,任何一个革命阶级一旦获取政权之后都会变成保守的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开始尖锐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互相作用的基本原理,经过社会主义的改造,在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治理模式的基础上确立了一整套符合当时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国家治理体系。然而,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是不断变化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对选择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进行反思。1985 年8月,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①这30多年以来,我们正是立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矛盾原理之上,持续进行国家治理体系的变革,才使国家治理体系不断与时代变化相适应,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话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可以无视本民族的历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一定要回眸自己的过去,立足于民族的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总结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就是以人民为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②,中国历史上有着强烈的民本主义传统。《尚书》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西周政治家周公,要求统治者“用康保民”“先知稼墙之艰难,乃逸,则知小民之依”“知小民之依,能保惠于庶民”。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治理天下必须顺乎民心,“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覆舟;亦可载舟”。近代以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无不蕴含着民为邦本的国家治理思想。
2.“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质。它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大一统”思想最早可追湖到夏、商、周时期。《诗经》中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大一统”思想的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基本定型。当时,百家在统一方式上虽有所差异,但都认同天下必须“定乎一”。
3.重视德治
把政治统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传统。“君以仁施政,臣以德治国。”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为政以德”,才会达到“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自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直至末代清朝,一千多年以来,孔孟的“德治”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古代社会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有着极强的现实价值。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治理国家的思想和实践
如何治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解决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理论答案,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开创性地形成了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积累了大量的治理经验,这些思想和经验是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立足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诸如,关于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照搬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要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就,虽然遭到了重大挫折,但是上述探索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国家治理和推动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握时代特点,积极推动改革开放,在领导人民进行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在一个超大规模国家开展了内容广泛的国家治理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国家治理的宝贵经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走自己的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正确对待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设想,强调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指出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依据新的实践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形成了丰富的治理思想。江泽民同志强调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国家治理有着深刻的论述。他强调创新社会管理,指出社会管理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立足于当下中国的阶段性国情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不能脱离国家的现实背景,只有从现实出发,治理体系才能有针对性。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又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③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特色现代化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正如十八大所指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得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个阶段我们还有许多特殊困难,特别要看到,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这种转型和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动,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
上述种种问题既是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同时又是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立足点。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的就是要用一套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我们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的阶段性国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引文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070.
②王引淑.中国传统政治哲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79.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