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与担当
2016-03-17唐雷
唐雷
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与担当
唐雷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就在不断地追求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去担当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从实现现代化的视角去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与对历史使命的担当,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走过的革命、建设和正在进行的全面改革进程。
后发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担当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现代化是近现代以来,即从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历史所经历的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①实现现代化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目标就是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正是因为能够担当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中流砥柱。
一、现代化的痛苦与觉醒:近代中国的衰落与帝国主义的入侵
在农业社会时期,古老的中国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的文明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中华儿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民族自信。然而,在近代,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启动从而拉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幕之后,古老的中国逐渐被西方国家所超越。基于古代文明带来的自尊和自信,传统中国在早期是看不起西方现代化成果的,将之视为奇技淫巧。所以,当西方的传教士将他们的创新成果呈送给清朝皇帝的时候,君臣们往往是带着猎奇的心理去看,而没有意识到这些新鲜物件背后所预示的一个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鸦片战争之后,通过工业化崛起的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下手。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②一系列失败和屈辱逐渐使人们意识到现代化作为世界发展大势的不可逾越性。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让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样,中国就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③的双重历史任务。没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无法在中国顺利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现代化的困惑与希望:马列主义的传入与全新政党的建立
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是民族独立。然而,从洋务运动的失败到戊戌维新的夭折,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提出到辛亥革命成果的丧失。历史证明,清政府不行,北洋军阀不行,国民党政府也做不到,此时的中国陷入了一种迷茫当中。正是在这种迷茫和彷徨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国的先进分子。④中国人之所以能接受认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基于两个主要的事实:一是中俄两国都是深受封建压迫的国家,国情的相似自然能给我们的借鉴提供更足的依据和信心;二是社会主义俄国和西方列强的不同表现,尤其是对中国的态度不同。列强的蛮横掠夺与苏俄的平等相待使它们各自的优劣高下立判。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共产主义小组随之成立,并很快将建党提上日程。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作为一个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除了强烈的领导中国走向富强的意识,其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实现民族独立的希望,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的姿态勇敢地担当起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三、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革命政权的夺取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的第二年就确定了自己的纲领,并提出了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这实际上就明确了中国共产党要首先通过革命的手段使中国走向独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推进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富强之路。
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将帝国主义赶出国门,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状况;将封建统治势力送入了历史坟墓,使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为独立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将所有的官僚资本收归国有,为国家开启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至此,中国共产党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肃清了盘踞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切反动势力,摧毁了它们的生存基础,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已经被列强和反动势力折腾的积贫积弱的祖国,党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恢复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元气,为大家心中渴望的现代化蓄积能量。从1950年开始,全国上下用了3年时间就将一个满目疮痍、贫弱破落的旧中国变成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中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全国人民有着建设富强国家、建设美丽家园的强烈愿望。对于一个辉煌了几千年的伟大民族来说,这种谋求复兴、追求现代化的动力是极其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了这一重要的历史规律,推动了这一滚滚的历史潮流。
四、现代化的实践与探索:发展任务的繁多与赶超战略的无奈
新中国的诞生,打破了帝国主义在东方划定的势力范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在感到恐慌的同时也并不甘心,它们企图通过一系列强硬的对华政策,包括从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等手段,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针对这种国际形势,一方面,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寻求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面对敌对势力咄咄逼人的复杂国际环境,中国的现代化不得不在众多繁杂的发展任务中做出取舍,从而选择从最为紧迫和重要的重工业开始。并力求在较短的时间里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业基础极为落后的状况。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大力发展钢铁、煤、电力、石油、机器制造、飞机、坦克、拖拉机、船舶、车辆制造、国防工业、有色金属和基本化学工业。因此,当今天有人将中国的发展不协调简单归咎于建国初期的产业政策时,实际上就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除了体制和人为因素,全国人民对于迅速改变中国落后状况的渴望、对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信心也是重要的因素。可以说,面对众多繁重复杂的现代化发展任务和国际环境的压力,选择赶超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带着一种被迫的无奈。对于一个立志于实现民族复兴,并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向往期望的政党来说,出现紧迫和急躁几乎是必然的。
五、现代化的转型与开创:中国特色的定位与伟大复兴的梦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全面启动现代化进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的实施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成功地在许多新的领域启动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和克服后发劣势,逐步使我国的现代化步入成熟。之后我国的现代化成就日新月异,在承前启后的领导人的带领下,不断取得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如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步入全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这种担当精神让人们敬佩、治国的思想让国人鼓舞、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
作为起步较晚的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无疑是后发现代化国家成功发展的典范。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发展要求的准确把握以及由此产生的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精神。正是依靠这种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道路上越走越稳健、越走越成功。
引文注释
①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党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