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2016-03-17张炜朱倬然
张炜 朱倬然
试论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张炜朱倬然
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有不同类型,其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高等教育、用人单位、就业指导、学生个人等方面。要立足当前高校离校未就业学生指导工作的现状,加大帮扶机制的投入力度,形成合理有效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规划。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
我国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16万人,而2000年时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只有107万,与2000年相比较,16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了7倍还多,数字方面的攀升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这也带来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增和高校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毕业即失业”成为高校离校未就业学生的真实写照,如何做好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也成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离校未就业学生指导工作的现状
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是指在取得高校毕业证书离校时仍然没有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申请留学出国的学生,由于时间、签证等原因,在取得毕业证后未及时入学深造;二是部分考研学生考研无果后,未及时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离校后处于未就业状态;三是现在的高校毕业生都是20世纪90年后出生的学生,部分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渥,父母并不急于让孩子走向社会,出于尊重父母的意愿或本人没有强烈的就职意愿,学生毕业后选择暂不就业;四是在高校学习时,属于“三困”的学生也会因各种原因未能在毕业时及时就业,从而成为离校而未就业的学生;五是出现职业定位偏差或无职业定位,在就业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的学生;六是因求职技巧和性格等方面原因不能按时完成毕业向就业转换的学生。
无论何种原因的毕业而未就业都会出现隐性失业,如果持续时间过长还会出现完全失业状态,这既无法完成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又不利于培养的人才充分发挥其价值和才能,有效地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安定和发展。
高校就业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工程”,也是一项遍布于高校主要工作节点的重点“工程”,关注就业工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来研究,而高校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则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不同地区、不同高校运用不同的管理理念和引导方式做了很多系统、扎实有效的工作,在这几种类型中既有相类似的方面,也有和而不同的方面,在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时应按照不同类型寻其原因,分门别类地给予相应的指导。
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到高校毕业未就业现象既有社会原因,也有高等教育本身的原因,还有社会用人单位、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原因,更有就业指导和学生个体情况等方面的原因,原因的叠加和错时出现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离校而未就业的现象。
1.社会原因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虽因金融危机等原因略有停滞但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高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但高科技的带动减少了人工岗位,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涌向市场,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却又缺少合适的人才,这是经济转型阶段引起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2.高等教育原因分析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的道路,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虽高校招生人数激增,师资水平和师资人数并未成正比递增,导致了高校学生能力的“含金量”在降低,高校毕业而未就业的逐年增加也成了一个伴生的问题。
3.用人单位原因分析
用人单位根据市场或社会需求从毕业生中选择用工的人数和工种,并根据规章制度或经济效益给予相应的报酬,当毕业生人数超过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数时,用人单位的要求就会水涨船高,反之则会降低。由于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对高校学生学习的指导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就会出现因薪酬待遇、需求岗位、条件设施等达不到相互要求,学生未能及时就业的离校未就业情况。
4.就业指导方面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高等教育近些年一直处于跨越式发展状态,但高校内部关于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有一部分高校还未按照国家规定在就业工作的人员、经费、设施、场地等硬件保障方面完全到位,在“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等软件方面尚未完全开展,对于离校未就业的学生在联系方式变更、信息跟踪困难的情况下,就很难顾及到其就业问题。
5.学生个人的原因分析
当今的教育背景,高校学生从应试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后会产生目标定位、心理、能力、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问题,在高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职业引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绝大部分可以顺利地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而个别学生因产生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其不能如期毕业或者不能如期完成从“学习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三、建立健全离校未就业工作的帮扶机制
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对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毕业生工作也相应地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做好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范和高校毕业生的完全数据化定位跟踪、指导服务是做好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关系到国家大政方针和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内容。
1.强化高校毕业生的云数据管理工作
高校毕业生数据管理工作现在还是各自为政,各省人力资源部门及各个高校之间缺少固定的动态数据库,数据更新的及时性、有效性也不能完全实现,搭建高校毕业生数据平台势在必行。根据学生的学号或者学生的身份证号进行索引,对高校毕业生实时数据跟踪,及时对接未就业学生,确保联系方式、求职意向、招聘信息完全畅通、对称,充分满足用人单位、人才交流中心、高校、离校未就业学生的信息交流需求,实现高校学生含离校未就业学生的数据全覆盖。
构建高校学生职业发展数据平台,开通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网站,利用现有的QQ群、微博、微信、飞信等网络通讯工具,强化职业指导的吸引力,让在校生和未就业学生更广泛地参与职业指导服务。在网络中通过慕课、翻转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打造时空全面连接,促进离校未就业学生的职业发展。
2.塑造职业生涯规划新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要强调普及性教育和引导,又要强调针对个体开展的个性化引导和指导。普及性引导的内容侧重学生共同面对的就业形势和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应对社会变化的职业需求等。而个性化引导则需要配备更多的有相关经验的职业指导人员,在职业指导人员的辅导下,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所具备或有待挖掘的潜能、未来发展方向、现在所处环境给予的支持与制约等,帮助学生分析自己,在职业指导人员和学生共同作用下,实现精准指导和成长成才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毕业生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睛雨表,因此高校要发挥作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桥梁的搭建作用,制定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关系表,用活人才机构的信息资源,真正实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高校和离校未就业学生之间的无缝对接。
3.提升职业指导团队的专业指导水平
高校职业指导师是一个需要掌握多项能力的职业。职业指导师必须具备对所在学校专业设置清晰了解的技能、对社会及市场发展有良好判断的技能,初步的心理辅导技能、对毕业生数据处理和把控的技能,既能在课堂上授课又能做个别辅导的技能,这些技能的获取一方面依靠多年的工作积累;另一方面必须加强职业指导师的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指导的研讨和深造,从多角度促进职业指导师水平的提高。职业指导同时也是一个职业指导团队的工作。职业指导团队要按照团队的目标合理配置职业指导师,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功用清晰、职能完善、成效显著、精准高效的职业指导师团队。
四、加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未来展望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因其相对的不特定性,易形成各方都不能实施有效管理和引导的真空地带,在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工作方面需要协调统一,明确分工,强化引导和反馈机制,将真空地带转化为完全覆盖地域。
1.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在离校未就业学生职业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在消除人才制度性障碍方面和创新创业的拓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的“职业咨询和指导”“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推荐会”“人才双选会”等都在逐步完善和规范中,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尽可能地为离校未就业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促进其就业竞争力的增强。政府和社会通过引导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走向艰苦地区就业,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都是引导学生放眼基层,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进一步明确职业定位,找到与个人发展相匹配的岗位,充分发挥个人职业优势。
2.积极拓展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职业指导教师的工作平台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担负着在校生的职业指导、用人单位的联系、毕业数据审核登记报送、毕业生报表、协议报送等大量的日常工作,同时按照要求在学生职业分类指导、毕业生求职培训、毕业生心理调适、创新创业大赛方面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于离校未就业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管理难度有所增加、管理范围相对缩小、引导权限基本归零。有些高校采用了预留离校而未就业学生多种联系方式的方法或者预留未就业学生家长联系方式的方法,多渠道开辟引导方向和信息提供,有效地解决了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引导问题。
近年来,部分高校探索本科生配备导师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入学开始从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人生规划等多方面给予指导。这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大学学习,也对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有所促进,具有经验的职业指导教师在学生离校而未就业的情况下依然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适度的引导,促进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早地解决离校而未就业的问题。
[1]范亚菲,陈军.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2]孙舒平.2009年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2.
[3]严瑛.当前高等教育就业困境浅析[J].科教文汇,2009(1):118-119.
[4]聂杜艳.浅析大学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及对策[J].科学时代,2012(14):162-164.
[5]庄一民,李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44-50.
[6]李文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解读[J].教育与职业,2013(31):45-46.
[7]李黄珍.就业促进计划九大措施[J].职业,2013(34):89-90.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河海大学党委宣传部)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48
本文系2016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016SJD7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