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刍议*

2016-03-17张旭东张文靖

观察与思考 2016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旭东 张文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刍议*

张旭东张文靖

提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既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思潮扬弃的结晶,又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教条主义的产物。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不仅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举世成就。当下,在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关键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完成好赋之以形和付之以行的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者张旭东,男,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北京国际商务学院兼职教授,法学博士;张文靖,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施拉姆教授在《毛泽东的思想》一书中指出:“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种种概念中,最直率、最大胆地体现了他关于中国革命的独特性以及中国人需要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解决他们自己问题的信念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①[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著:《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不仅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举世成就。当下,在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然是全党上下探索的一条主线。

一、为什么要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的横空出世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点,一定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既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思潮扬弃的结晶,又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教条主义的产物。

首先,从宏观历史视野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各种探索救国救民思潮扬弃的结晶。1840年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由强胜走向衰败的转折点。在外国坚船利炮的打击和威胁下,晚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个曾经拥有“康乾盛世”的世界第一大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内忧外困之下,洋务派最终战胜了顽固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主流思潮。但这种以求变应危局的思潮最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晚清政府亡国亡朝的危局。1894年甲午海战,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也标志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思潮从根本上挽救不了中国的危局。随之,鼓吹中国文明破产了,全盘接收西方文明的“西化论”粉墨登场并在五四时期达到高潮。然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不断加剧,古老的中国又一次处在面临支离破碎,亡国灭种的境地。“西化论”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已显得苍白无力。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打破了盛行已久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又一次处在亡国灭种境地的中国何去何从?新启蒙运动由此拉开帷幕。新启蒙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者联合一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挽救国难而发起的一场“新文化运动”。在这种思潮的指引下,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中国化”的主张。1936年,马克思主义者陈唯实在其著作《通俗辩证法讲话》中率先指出对于唯物辩证法,“最要紧的,是熟能生巧,能把它具体化、实用化,多引例子或问题来证明它。同时语言要中国化、通俗化,使听者明白才有意义”②陈唯实:《通俗辩证法讲话》,上海:上海新东方出版社,1936年版,第7页。。1937年,哲学家张申府在推行新启蒙运动过程中提出了“科学中国化”的主张。他指出:“在推广科学上,更应特别注意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脾气。还应使科学成为中国的。不但要中国科学化,同时也要科学中国化。使中国对科学有其极特殊的贡献,使科学在中国有其特殊的特色。”③张申府:《什么是新启蒙运动》,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版,第89页。1938年4月,哲学家艾思奇发表了《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从哲学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明确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他认为,“过去的哲学只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是有极大意义的”,“然而,通俗化并不等于现实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低级阶段,中国化现实化是它传播和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后者,才能既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深入地传播,又能解决中国革命中的问题从而产生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④《 艾思奇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7页。1938年5月, 柳湜也使用了“中国化”的提法。他在新启蒙运动刊物《战时文化》上发表《抗战以来文化运动的发展》一文,指出:“我们欢迎古今中外一切人类的劳动的经验的结晶的世界文化,但我们同时提出我们要融化它,要中国化它。我们要求适合我们今日的生活的新文化,但同时我们提出继承我们最好的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的固有的文化,保卫我们的民族文化。”⑤柳湜:《抗战以来文化运动的发展》,《战时文化》创刊号,1938年5月。

在启蒙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扛起了“中国化”的大旗。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报告第七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在这部分里,毛泽东向全党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在讲话中多次提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如张闻天在报告中就讲到宣传工作“要认真地使马列主义中国化,使它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所接受”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09页。。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反对教条主义的产物。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传播到中国的。它的传入实际上也是五四时期“西化论”背景的产物。在此背景下,从一开始党内就存在着照抄照搬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的教条主义,即“中国底改造与存在,大部分都要靠国际社会主义的运动帮助”,即中国革命“必与俄国打成一片,一切均借俄助”。③陈独秀:《社会主义批评》, 《广东群报》 1921年1月19日;《蔡和森给毛泽东的信》 (1920年8月13日), 《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2页。“一切均借俄助”的结果就是强调中国革命必须“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化”。“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们根据共产国际的知识,在中国实行僵化的“左”倾土地政策、阶级政策、经济政策和军事战略,并在党内实行倾向派别斗争,致使中国革命遭受了重大失败和挫折。1958年5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就回忆到:至于三次“左”倾路线时期给我的各种处分、打击, 包括“开除党籍”、开除政治局候补委员, 赶出红军等, 有多少次呢? 记得起来的有二十次。……你说开除了党籍对于一个人是高兴呀, 我就不相信,我就不高兴。……后头又说这是谣传, 是开除出政治局,不是开除党籍。啊呀, 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面对共产党人由于教条主义领导而造成的惨重失败,中国党内出现要求反对教条主义倾向的愿望。实际上,这种愿望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已开始。其实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李大钊就已经指出,社会主义要研究把它的理想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的问题。④盖军、柳建辉:《新编中共党史简明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1927年,瞿秋白呼吁:“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⑤《瞿秋白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1页。1930年初,毛泽东针对党内教条主义,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明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了解中国情况”等论断。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118页。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痛定思痛,党内反对教条主义的愿望愈加强烈。正当毛泽东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工作的时候,1937年11月,自称“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的王明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的领导身份回国。王明回国之后,捧着莫斯科的尚方宝剑,处处以党的领导人自居,教条地照抄照搬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1937年12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传达共产国际提出的“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指示,反对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保持独立自主。当时王明俨然是捧着尚方宝剑的莫斯科“天使”,说话的态度,仿佛是传达“圣旨”似的,可他仍是一个无经验的小伙子,显得志大才疏,爱放言高论,不考察实际情况,也缺乏贯彻其主张的能力和方法。①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三册),北京:东方出版社,1981年版,第424页。1938年,党中央派任弼时去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当时,主持共产国际工作的季米特洛夫了解到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以后,委派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王稼祥回国,指示中共中央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的问题。根据这一重要指示,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著名报告,第一次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这次全会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和教条主义思潮交锋的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终于战胜了教条主义,一路高歌猛进,引导着中国革命的成功。

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以后,这一概念就开始在党内甚至国内流行开来,并逐渐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思潮。1939年1月中旬至2月初,彭真在晋察冀边区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应用于中国的具体问题上,就是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来具体解决中国的问题。”②《彭真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1940年1月初,张闻天在陕甘宁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讲中提出:“使马列主义中国化,创造中国的马列主义作品。”③《张闻天文集》(第三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1941年7月,刘少奇在《答宋亮同志》中说:“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用马列主义的原理来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实践,并指导这种实践。”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编:《刘少奇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75页。

1942年初,延安整风运动在全党展开。运动当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等提法越来越集中出现于中共中央高层领导人的著述中。1942年7月1日,朱德在《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文章中,正式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概念,他说:“今天我们党已经积累下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正确地掌握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并且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⑤朱德:《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解放日报》1942年7月1日。1943年6月,任弼时撰写了《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一文,指出:学习马列主义“特别要去学习中国化的马列主义”⑥《任弼时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5页。。1943年7月8日,王稼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不仅第一次使用了后来一直沿用的“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塞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它是创造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⑦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解放日报》1943年8月6日。1943年11月10日,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遵义会议后,党的事业完全放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之下”⑧《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总之,在党的七大召开以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在党内运用非常广泛。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七大才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并把它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4至6月,党的七大于抗战胜利前夕召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共识。刘少奇所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七大通过的党章,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刘少奇指出:“由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以及中国的科学还不发达等条件,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毛泽东思想,从他的宇宙观以至他的工作作风,乃是发展着与完善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①《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3-335页。

不过,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提了。这是为什么呢?1948年6月,共产党情报局通过决议,批评南斯拉夫共产党的所谓民族主义、反苏和亲资本主义的倾向。我们党考虑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可能会被误解为民族主义倾向,而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还需要苏联政府的支持和援助,所以,以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宜。后来,在出版《毛泽东选集》的时候,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的“马克思主义”,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甚至在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中也删除了“毛泽东思想”这一词条。当然,取消这一提法,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中断。

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而且特别强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提法。党的十五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界定为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首次直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明的是探索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表明探索成果的获得与成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成熟和高度的自信。党的十七大报告六处提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实际上,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与从“中国特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本质是一致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被束缚已久的思想。在此基础上,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对国际国内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反思。这种反思首先体现在经济领域强调中国特色。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为团长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①②⑦ 《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96、502、208页。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又讲到:“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②《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96、502、208页。1979年9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在我国科学技术第一次讨论会上指出,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五个主要问题:科学技术和四个现代化的关系;科学技术内部的关系即科学体系;科研队伍;科学管理;科学与哲学关系。他建议把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结合起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学。③李昌:《我国第一次科学学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1979年9月1日。1980年9月25日,《发挥原工商业者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一文强调:我国民族工商业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经验,不仅对于中小企业,就是对于大型企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④孙起孟:《发挥原工商业者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人民日报》1980年9月25日。

具体领域的“中国特色”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1981年7月1日颁布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但是它的主要点,已经可以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得到基本的总结。”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5、346页。并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5、346页。在决议精神指导下,“中国特色”突破经济领域,在各行各业纷纷展开。概念外延的扩展,显然对原先“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提出了挑战。因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强调的是经济领域的“中国特色”,而改革实践已经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扩展,显然,“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难以包含进去,使得又出现了“中国特色”的百科全书、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这样,概念的逻辑发展要求能提出另一个能涵盖这一切的概念来指导人们的行动。这样,“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概念就呼之而出了。1981年11月17日,邓小平在会见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唐纳德·里甘时说:搞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新提法就是建立一个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⑦《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96、502、208页。由于有“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所以,作为更加全面、更加准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在1982 年9月1日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方面逐步展开。实践的深入,对实践的认识和概括也在发展。党相继提出了商品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观点等等。对这些有机联系和有机结合,以及层次性、有序性、递进性、交叉性从整体上作合乎逻辑的、系统化的概括,就是构建了一种科学体系或理论学说。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所有内容的深化发展,必然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念。①董仲其:《从概念演变和转换角度看“邓小平理论”的由来》,《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1期。党的十三大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三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二个方面的概括还只是“初步回答”和“轮廓”,这就意味着理论还不成熟,需要丰富、完善和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这些观点同党的十三大提出的12个理论观点相比较,又有了新的重大的前进和创造,完全可以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对改革开放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本总结。这表明,党的十三大以后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已经完全是从一种总体性的、综合性的角度来阐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了。而这一理论总结过程中,邓小平又是主要的创立者,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面前冠以邓小平的名字,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概念逻辑发展的必然。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篇就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并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建设的外部条件、建设的政治保证、建设的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9个方面作了精辟的阐述。为了使概念表述更加言简意赅,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开始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省略了“同志”二字,不仅使表述更清晰、简洁,而且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初衷主要是想从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中解脱出来,从传统苏联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再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身也是个动宾词组,所以,不管提出的初衷也好,还是词组本身也好,强调的都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三大的政治报告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党的十三大以后,中国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党的十四大从九个方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概括,并冠以主要创立者邓小平的名字。这表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表明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种清晰化的体现和发展。理论在发展,但概念上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当初提出的中国发展方向的内涵,理论和概念的逻辑发展需要概念上的与时俱进。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就呼之而出了。2002年党的十六大的政治报告就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题,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面上看仅一字之差,内涵中却大有文章、蕴藏深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这是中国式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点,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成熟。有无之间,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自成体系,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比,前者份量更足,寓意更集中、更完整。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丰富的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对实践认识的概括也在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全面拓展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就在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相继产生的同时,人们也在反思,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共同的理论主题是什么?实际上,自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围绕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另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道路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理论成果是对实践成果的概括,那么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理论创新,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顺理成章之事。这就表明近30年来的理论创新是一个整体。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实践和概念逻辑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

三、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中之重

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应该并且必须相应地变化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时,自信满满地向全党号召:“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①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3年12月26日。

怎样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首先要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什么。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阐述。一个前提:“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毛泽东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②③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3页。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③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533-534页。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 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第二,“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实现的马克思主义”,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533-534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③《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这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提出了“三个特色”和“一个大众化”。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所以它具有实践特色;因为马克思主义要用中国特色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它具有民族特色;因为马克思主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所以它具有时代特色。“三个特色”和“一个前提”、“一个基本原则”和“两个基本要求”本质是一致的。但党的十七大报告与以往不同的是,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这也是我们党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向全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号召。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顾名思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出来,其次理论政策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老百姓从心底感觉马克思主义可亲、可爱。如何做到这两点呢?

首先,要赋之以形。1943年毛泽东在《驳第三次“左”倾路线》中指出,我常觉得,马克思主义这种东西,是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的。中国自从有那么一批专门贩卖马克思的先生们出现以来,把个共产党闹得乌烟瘴气,白区的共产党为之闹光,苏区与红军为之闹掉百分之九十以上,全都是吃了马克思主义太多的亏。这批人自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家里有成堆的马克思主义出卖,装潢美丽,自卖自夸,只此一家,并无分店,如有假冒,概不承认……。直到被人戳穿西洋镜,才发现其宝号里面尽是些假马克思,或死马克思,臭马克思,连半个真马克思,活马克思,香马克思也没有,可是受骗的人已不知有几千几万,其亦可谓惨也已矣!④高新民、张树军:《延安整风实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何谓活的马克思主义,何谓香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从形式上来说要符合老百姓的心里口味,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勒庞在 《乌合之众》 一书中指出: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⑤[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比如党群关系,毛泽东把他比喻为鱼和水的关系;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把它比喻为共产党手里要拾把米,鸡才能跟你回家等等。另外,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所以能够立住脚,皆因为他们成功地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这在任何时代概无例外。①[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比如,中国梦激发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梦。因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联系在一起。

其次,要付之以行。要使老百姓从心底感觉马克思主义可亲、可爱,就必须使党的各项政策在以人为本上真正落地。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的杨家岭小礼堂召开边区各县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工作和农民负担问题。当天下午正在开会的时候,突然大风暴雨;一个炸雷,击断了礼堂的一根木柱,坐在附近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猝不及防,不幸触电身亡。噩耗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这位农民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闻讯,要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不仅阻止了保卫部门的行动,而且还找到这位老乡到窑洞了解情况。一了解,才知道当时共产党的赋税太重,所以老乡们才怨声载道。毛泽东指出,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这之后,共产党采取了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老百姓从现实中得到了甜头,所以才自发地改编陕北民歌, “一疙瘩玻璃四下明,咱和共产党一娘生,共产党来了烧开水,反动派来了埋地雷” ,以此来表达打心里拥护共产党。今天,我们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努力解民忧、办实事”②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6月12日。,这样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实现。

责任编辑:凌 雁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核心政治概念源流考证”(15BDJ05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