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室化学药品的缓冲式保护

2016-03-16李旭娃

化学教学 2016年3期

李旭娃

摘要:试剂瓶封闭不严,是造成很多化学药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气体流动的量越多,化学药品变化的程度就越大。针对气体的流动,设置了限制气体流动的缓冲区,引入了缓冲式保护措施。无论是自身易分解的化学药品还是由外部气体引起变化的药品,都可以采取缓冲式保护。

关键词:化学药品;缓冲式保护;化学品保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3–007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天津港爆炸案告诫人们,对于化学品必须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护。

很多化学药品在长久放置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主要是变质)。化学药品的变化,常常伴随着变色、结块、形成液体、出现沉淀等现象。

化学药品的变化受光照、温度、封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光照和温度的影响一般不难解决,而封闭不严的影响则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此,在原有的避光、防高温等防护措施的基础上,只针对封闭不严的问题,探究化学药品的保护。

试剂瓶封闭不严,会造成瓶外气体进入瓶内引发化学药品的变化。瓶内气体流出瓶外时,往往因气体有毒有害而污染环境。所以,化学药品的保护,既要防止瓶外气体流入,又要防止瓶内气体流出。

变化了的化学药品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1)不能再根据所取药品的质量(或体积)准确地计算物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等。(2)会影响实验效果,甚至导致实验失败,使师生们得不到理想的、期盼的结果。在学生形成对化学科学的情感态度的过程中起消极作用。(3)不仅会降低其使用价值,甚至报废,造成环境污染,而且浪费资金、消耗资源,甚至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化学药品的变化非常复杂,但归纳起来具有下列特点:(1)化学药品的变化一般是通过与有关气体的平衡关系引发的。(2)其变化具有缓慢性、持续性。(3)瓶内气体引发的变化主要是化学药品自身的分解、挥发,使气体不断流出瓶外,使总质量不断向着减少的方向进行。(4)瓶外气体引发的变化,主要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氧气、二氧化碳等进入瓶内,使总质量不断向着增大的方向进行。

在化学药品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只有蜡封的试剂瓶其保护作用最好。但实际上,不论是购置还是配发的药品,蜡封包装的很少。管理人员常常认为有密封带的原有包装只要不打开就一定是严密的,也就不再去考虑其再保护的问题,从而使化学药品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所以,易变化的(特别是新购买或配发的)化学药品,必须进行再保护。

对于一种化学药品,购买或配发的往往不止一瓶。而在使用过程中总是先打开一瓶,将其使用完后再使用其余试剂瓶中的。对于放置待用的化学药品,一般采取蜡封式保护。下面只讨论已经打开的试剂瓶,正处于频繁使用阶段(或放置待用,但因某种原因而不便蜡封)的化学药品的保护。

实验1 (2014年10月30日开始)取两个125mL的集气瓶,分别编为1号、2号,各放入2粒绿豆大小的白色无水氯化钙,使颗粒靠着瓶壁。1号瓶敞口,2号瓶用塑料膜扎封。对于2号瓶扎封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将一个足够大的单层薄塑料膜铺展,从中间折叠4次,变为16层,使每次折叠结果接近正方形(即不要折叠成条形)。将16层塑料膜覆盖在瓶口,将瓶口周围部分沿瓶颈下压,使其瓶颈区域各处都能被16层塑料膜覆盖,紧靠瓶颈。然后用长粗线绳将瓶颈处的各层塑料膜紧紧缠绕多圈,扎紧。放在室内,观察氯化钙颗粒的变化。

1号瓶至第2天,颗粒变小且下部有液体出现。至第8天时颗粒消失,全部变为液体(此时段内空气很潮湿)。至第49天左右,其液体全部变为晶体(在干燥空气中生成了CaCl2·6H2O)。至第75天左右,晶体的形状和颜色明显发生了变化(即在干燥空气中水合晶体表面发生了风化)。至第128天左右,因空气潮湿又全部变为液体,此液体一直持续,至2015年7~9月间空气干热,但仍以液体存在(其中出现了很少量的无色晶体)。而2号瓶中在6个月之内一直是固体颗粒,只是表面逐渐变得潮湿,白色逐渐趋于无色,颗粒稍有变大现象。6个月之后,发现颗粒与瓶底之间有液体出现,且不断增多,固体颗粒逐渐变小,以至浸没于液体中变为无色晶体。至2015年8月下旬,無色晶体完全消失。

2 实验现象分析

无水氯化钙放入空气中,在潮解时先生成CaCl2·2H2O,再生成CaCl2·6H2O。CaCl2·6H2O既有潮解性,又有风化性。在其表面存在着平衡关系H2O(l) CaCl2·6H2O H2O(g)。在一定温度时,当空气中水蒸气压强P(水)等于其临界值P(0)时,CaCl2·6H2O既不潮解也不风化。当P(水)>P(0)时,平衡左移,液态水增多,CaCl2·6H2O潮解,以致完全变为液体。当P(水)

由实验现象可知,1号瓶中的无水氯化钙基本上随着空气湿度的变化而变化。而2号瓶中的无水氯化钙虽然也经历了空气湿度的不同时段,相对来说变化很慢,共经历了近10个月,才第一次完全变成了液体,达到了与放置8天的1号瓶中相同的状态。使无水氯化钙完全变为液体的时间延长了将近38倍。

这充分说明多层薄塑料膜扎封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阻止水蒸气向瓶内外的流动。

实验2 取2个125mL的集气瓶、1个与集气瓶开口相当的试剂瓶。各装入2.4g无水硫酸镁,分别编为1号、2号、3号。1号瓶敞口,2号瓶(试剂瓶)去掉内盖、拧紧外盖,3号瓶扎封,如图1。分别称其质量后放于室内。

无水硫酸镁是一种很好的干燥剂,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时,会吸收水蒸气生成水合硫酸镁,其结晶水数目为1~7。所以,无水硫酸镁与空气接触时质量会增大。

放置至50天再称其质量,求得质量增重依次为2.0g、0.7g、0.2g。充分说明,试剂瓶加外盖后使气体流通的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但阻止气体的作用仍然比扎封的小。

试剂瓶一般配有内盖和外盖。

在外盖的内侧有螺纹,在瓶颈的外侧也有螺纹,这两种螺纹相互配合,起固定作用。在瓶颈的下部有一个圆环形的棱,当拧紧外盖时,外盖口与棱紧密接触,阻止气体流通。但由于外盖口与棱都是硬质固体,而且接触面小、切合程度小,阻止气体的流通作用小。

常见的内盖是坚韧的塑料制成的,形状类似于圆柱,其上部有一个向外伸展且垂直于側面的圆环形短檐,内部是圆柱形的凹陷。其整体表面光滑,如图2。内盖外壁与瓶颈内壁紧贴,此处才是接触面积大、切合程度高、阻止气体流通最关键、最有效的部位。

受上述实验的启示,对于一个配套完整的试剂瓶,如果用多层薄塑料膜覆盖外盖及瓶颈,在外盖口下的瓶颈处如上扎封,就会协助外盖很有效地阻止气体流通,其作用肯定会远远大于单独的外盖作用和单独的扎封作用。这样,在内盖与瓶颈(内壁)之间、外盖与瓶颈(外壁)之间,形成了阻止气体流通的两道关卡(扎封是对外盖作用的加强),使瓶外气体难以进入到内外盖之间,而进入到内外盖之间的气体又难以进入瓶内。同时,使瓶内气体难以流出到内外盖之间,而流出到内外盖之间的气体又难以流出到瓶外。也就是说,两道关卡之间形成了一个抑制气体流通的缓冲区。该缓冲区能进一步使瓶内化学药品得到保护,故将这种保护作用叫做缓冲式保护。

缓冲式保护主要从气体流通的路径着手,来限制气体的流通。

上述实验不仅验证了水蒸气流通的情况,而且也验证了其他气体流通的情况,不仅验证了气体流入的情况,而且也验证了气体流出的情况。因此,不论是瓶内气体流出引发的变化,还是瓶外气体流入引发的变化,也不论是水蒸气、氧气、二氧化碳中任何一种气体引发的变化,还是其中的几种气体共同引起的变化,都可以通过缓冲式保护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限制。

凡易变化的化学药品,都可以采取缓冲式保护。

缓冲式保护中所用的塑料膜(如薄塑料袋)和线绳,是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价廉易得,其操作过程也简单、安全。

从理论上来说,一层塑料膜与多层塑料膜阻挡气体的作用是相同的。但实际上,所用塑料膜有未发现或看不见的小孔,或使用过程中被弄破等原因,会产生漏气问题。折叠成多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缺陷。更重要的是松软的多层塑料膜会形成一定的弹性,塑料膜越多,弹性越大,会被捆绑得越严密。所以,多层塑料膜扎封的效果会更好。

在缓冲式保护中,应该用软质薄塑料膜,不宜用厚塑料膜或玻璃纸,否则容易在瓶颈外壁与塑料膜之间形成缝隙。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等编.无机化学(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