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公党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探索

2016-03-16张合营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实践

张合营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理论教研部,浙江 湖州 313000)



非公党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探索

张合营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理论教研部,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非公有制领域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非公有制领域党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发展的规律。非公党建围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布局,对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出了全新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党执政治理能力与自身建设方面的创新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非公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实践

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领域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基本问题,在非公有制领域领导与执政及自身建设的新探索,是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关于非公有制领域党的建设,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建普遍原理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领域党的建设的鲜活经验,创新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提供了鲜活经验和丰富的思想资源,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为根本要求,把党的阶级性、群众性与先进性时代性结合起来,在探索回答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 “怎么看”的过程中,深化了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认识

(一)对党的性质内涵作出新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新认识

正确处理了党的性质与党员成分的关系,成功地拓展了传统党建理论关于党的组织基础理论,使党的性质理论得到重大发展。一是侧重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要素上定位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 “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1]287二是注重从先进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动态要求确立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把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作为是否符合党员条件的必要条件,使我们对党的性质的认识重新回到了“思想建党”的科学路线,创造性地解决了党的成分与党的性质的关系这一困扰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难题。

在非公领域党建实践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了党的阶级基础的结构,形成了党的性质与阶级基础的新判断。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是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的, “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2]285我们党从成立时起就坚持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新时期以来,工人阶级内涵和外延、工人阶级内部的构成以及劳动方式、阶级价值观层面等都深层次的变化,党的阶级基础出现了新情况。在探索回答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 “怎么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非公有制领域的优秀分子入党条件问题与社会阶层构成变化结合起来认识,整合工人阶级内部的力量,进一步巩固和增强自己的阶级基础,从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立足于社会,并获得新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党的阶级基础理论的新认识。

拓宽传统党建理论关于群众的范畴,形成了党的群众基础的理论,使党的性质理论得到又一次重大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十分注意团结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群众,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极大提高了党的威信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群众基础是当代世界政党的普遍做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经济社会结构变迁引发的社会阶层变化、重组,在巩固执政基础上做出了适应性调适,通过吸收私营企业主优秀分子入党,解决了党员组织招募面临的实际问题,扩大了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影响,拓宽了党的群众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巩固了这一领域党的群众基础,解决了党的建设中“唯成分论”、“关门主义”的左倾困扰,规避了“全民党”的“右”的倾向。

(二)创新了组织设置的模式,丰富了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是创新了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逐步覆盖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了党建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区别于“支部建在连上”、“支部建在村、企业、机关里”等传统模式,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创造性地摸索出 “支部建在楼上、建在园区内、建在市场上、建在一条街上、建在产业链”等新的模式,提出了不同与传统党建构架的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党组织等多方联建的方式,标志着基层党组织开始从“单位”走向“市场”,从“体制内”转入“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最终走向“社会”,在开放式建党的过程中成就开放型政党。

二是创新了基础党组织活动形态转型。有效的组织建设和政治吸纳策略是增进中国共产党适应性调适的基本着力点。非公党建创造性地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在“无行政权力依托”的情况下,如何嵌入公司治理的功能,实现基层组织“政治化”与“生活化”相融通,推进了党的基层组织功能结构的转换,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组织发挥好“战斗堡垒”、“ 政治核心”、“ 政治引领”的方法和途径。

(三)在私营企业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摸索中,深化了执政内涵的新认识

通过非公党建的利益整合,探索 了“党如何领导社会”这一战略问题,形成了基层党组织统合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执政取向。政党是“冲突的力量和整合的工具”, “无论政治结构如何,政党有助于把一些地方社团整合到一个国家之中,因而总被视为是进行动员的基本力量”。[3]137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就是执政党利用各项资源,吸收、组合、协调民众的利益取向,通过政策和行为来实现民众的利益要求,从而统合整个社会。在非公企业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追求和政治诉求。在非公企业外部,存在着企业之间的利益竞争,企业与社会、与国家间的利益调和。协调企业主、职工和党组织利益、组织和价值,避免“阶层区隔”和阶层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和谐稳定,是非公企业开展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当前,一些非公企业开展的“活力和谐企业”的党建目标,正是在市场经济中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党改变资本与劳动力分离、对立的状态,协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实践。这种以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的功能转换,对于重新架构社会整合机制,把全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整合起来,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稳定局面和尽可能广泛的执政基础,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出发点,探索了“党如何在非公领域执政”这一战略问题。譬如通过政治吸纳、 “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等方式,合理解决了企业党组织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融合的问题;制定了“灵活、务实、高效”的组织设置原则,解决了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方法问题;通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力与资本有机结合,规范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和内容,解决了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衔接等。

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着力点,探索了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如何治理”这一重大课题。一是通过政策服务这种间接性的治理形式来实现党对非公企业的规范引导和制度吸纳,有效拓展党的 “活动空间”;二是党通过在非公企业服务功能的探索,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回归社会、回归群众、回归基层,从而实现政党功能的本位回归。

二、以执政能力建设引领非公党建各方面,创造性地解决了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 “怎么建”的重大实践问题,形成了非公有制领域党的建设的顶层设计,赋予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非公领域党建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来看,非公党建是围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体布局和总要求来展开的,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着重非公领域党建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改进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确保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始终坚强有力、在非公领域执政活动科学规范高效,提高非公领域党建的“层次”和“境界”;二是立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视野,引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工作进入非公企业的治理体系,在推进非公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找准定位,特别是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监督”上下功夫,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上出对策,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上谋思路;三是从自身建设的角度,以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主线,把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强化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作为重点,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工作机制体制,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属性更加鲜明,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充分,进一步夯实非公领域党建的基础。

围绕“怎么样建设党”的顶层设计,非公领域党建的探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统揽当前党的建设总体运行状态和存在状态,科学把握非公领域党的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二是带着问题意识,紧扣长期以来非公领域党建的核心问题,如两个覆盖、两个作用、党员人才队伍建设等,统筹非公领域党建布局;三是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鼓励地方、基层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一)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非公党建“四个需要”的总依据

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这“六个需要”,是基于党的历史方位“两个转变”,得出的在非公领域开展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的科学论断,奠定了非公党建的理论基础。

(二)明确了在非公领域开展党的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两个作用”的总任务

在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中最基本的就是要牢牢把握党组织是政治组织,必须体现政治属性、履行政治责任的要求。中办《意见》指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是党在企业中的战斗堡垒,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这“两个作用”是经过总结多年来非公企业党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新认识,是党的“政治属性、履行政治责任” 的的体现,也是非公党建总任务的最新概括。“战斗堡垒”作用,是党的基础组织共同的任务,这是共性的范畴。“两个作用”则兼顾了非公领域党建的特殊性, “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强调了党的政治属性中的政治领导, “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强调了党的政治属性中治理的领导,体现了“党要管党”的重大方向。

(三)明确了在非公领域开展党的建设必须紧扣“六项职责”的总要求

通过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建设先进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加强自身建设这六项职责的落实,保证“两个作用”的发挥。六项职责是非公党建的工作定位,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党建主线展开,分三个层次:“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凝聚职工群众”,是落实“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具体要求;“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建设先进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是贯彻“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的根本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是非公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前两个层次的要求涉及在党非公领域执政能力建设及如何执政的问题,最后一个层次涉及的是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

(四)结合非公企业实际系统设计了在非公领域 “怎么样建设党”的基本原则

党组织设置的原则。按照“企业需要,党员、职工赞成”的原则,注意取得非公企业出资人的理解和支持,把党组织活动与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实现目标同向、互促共进;从企业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因企制宜,合理设置”的原则;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相结合的原则等。

党建工作“既要理直气壮、又要耐心细致”的原则,活动方式上遵循“小型、业余、分散、务实”的原则;基层党组织书记和行政人员“双向进入、交叉兼职”的工作原则。

党组织分类管理原则。对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各类开发区,设立企业党委和综合党委,实行属地管理、直接管理;对规模以下企业,实行区域化、网格化管理;对专业性、行业性较强的企业,实行归口管理;对暂不具备条件的,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方便工作”的原则,联合建立党支部;对没有党员的,采取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和建立党建工作站、党员联络服务站或依托工会组织等形式开展党的工作。

党员发展“一方为主、两地考察、互相衔接”的原则,党员管理 “一方隶属、多重管理”的动态管理原则等。

(五)探索形成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细化分类指导。一是规模以上非公企业要注重规范管理,强化作用发挥。全面开展“党建强、发展强,生产经营好、企业文化好、劳动关系好、党组织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社会反映好”的“双强六好”创建活动,引导和促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健康发展轨道;二是规模以下非公企业要注重灵活施策,扩大党的影响。针对规模以下非公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党建工作仍显薄弱的实际,注重“因企施策、灵活设置、注重实效”,探索“两个覆盖”有效途径,扩大党的影响;三是外商投资企业要注重有效融合,增强工作渗透。

强化服务功能。按照“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共同为群众服务”工作思路,推动了非公党建从“外延式发展” 到“内涵式发展”的提高,实现基层党建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凝聚社会、整合社会的战略目标转移。

注重文化引领。引领创业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引领诚信文化建设,以文化力提升公信力,打造企业品牌,提高企业信誉,树立企业形象;引领和谐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文化力提升凝聚力;引领公益文化建设注重,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推动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到更好地反哺社会、造福群众,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与赞同。

坚持“党要管党”。明确了基层党组织书记一岗双责的工作责任,形成了“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要求;把党管干部与党管人才结合起来,围绕“人才资源开发好”发挥作用。各级党组织把非公有制企业中具有较高代表性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技术创业者和党群工作者”确定为重点联系和服务的对象。通过建立人才库,夯实工作基础;通过组织各类人才到中央党校、市委党校等各级党校学习深造和出国考察,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业主教育和培训,坚定他们“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创新活动载体。把“双培双带”、 “党员责任区”、“党员模范班组”、“党员示范岗”、“党员承诺”、 “党员科技标兵”、“一个党员一面旗” “献计献策、创新增效”、“党员阳光服务”、“党员诚信销售”、“过政治生日”、“困难党员救助”等作为具体活动载体,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开展搭建平台、创新载体。

整合资源力量。将非公党建纳入“强基工程”总体布局、整体推进,注重抓好与农村、社区、开发园区和行业协会等领域党建衔接,形成不同领域党建互为依托、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大党建新格局。围绕“群团力量整合好”发挥作用,形成党群工作一体化思路。

三、非公领域党建理论与实践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几点启示

(一)正确认识非公领域的党情,立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前提

中国石化集团发展计划部副主任刘会友认为,世界能源转型整体呈现六大趋势:一是多元化——从“以煤、油为主”向“煤、油、气并重”转变,2035年后,风、光、水、核等非化石能源比重将大幅提升,2050年接近1/3;二是电力化——1/3的终端用能增量将由电力满足;三是高效化——能效大幅提升,2050年能源强度将下降近1/3;四是清洁化、可再生化——更加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增速5倍于一次能源平均增速;五是低碳化——世界碳排放量将在2035年左右达峰,但要达到《巴黎气候协定》的要求仍有很大的距离;六是智能化、去中心化——分布式能源进入提质增效期,将在2035年后得到广泛应用。

非公经济领域党的建设蓬勃开展,重要的一条在于紧扣执政能力、先进性这条主线,坚持实事求是,暨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普遍规律,又结合非公经济组织本身的特点,科学把握非公领域党的建设和工作的特殊性,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公党建理论。譬如非公企业党建的“两个作用”的功能新定位,“因企制宜,合理设置”的组织设置新模式,“两个覆盖”的新要求,“小型、业余、灵活、务实”活动新方式,统筹区域党建、党群工作一体化的新思路及活动经费来源、党员管理等方面灵活有效的新路子等。更为重要的是党善于把在非公领域探索形成的理论和成功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高度,通过“示范引导”,进一步拓展运用到“两新”组织党的建设之中,使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创造性地发展,赋予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怎么实现中国化,提供了路径借鉴。

(二)必须把“摸着石头过河”到“循着规律前行”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区别于其他各种类型的党建理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其鲜明的实践特性。作为党的工作的新兴领域,非公党建与传统领域党建有很大区别,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我们党创造性解决非公党建“怎么看”、“怎么建”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非公企业党建内在规律,并“循着规律前行”推进非公领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这些规律概括起来包括: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规律;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目标同向、工作同力、发展同步的规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规律;党管干部与党管人才相结合的规律;打造企业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发展的规律;围绕党的建设总布局,结合非公领域实际,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这些从实践中总结的规律,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必须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首创精神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工人阶级是党的坚实的阶级基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一贯的指导思想,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必须坚持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4]218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工人阶级队伍数量不断扩大,整体素质日益提高,利益不断实现,先进性进一步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力量和地位更加突出。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在推进非公领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面临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只有立足于赋予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生机,推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马祺]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16)01-0019-05

[作者简介]张合营(1967—),安徽无为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理论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新时期党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理论贡献研究” (13JD710053)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0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实践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