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武林小说”琐议
2016-03-16金常德
金常德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文史论苑】
大陆“武林小说”琐议
金常德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武林小说”是对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一个相对独特的称谓,是当时人们对武侠小说认知局限的产物。包括人们习惯称呼的“武林小说”在内,对于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要用客观的评价标准加强研究。
大陆原创武侠小说;武林小说;20世纪80年代
在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百年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是大陆原创武侠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但是武侠小说研究领域对该阶段的研究相当薄弱,近年来更是近乎空白。[1]研究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必然涉及一个当年相对独特的称谓——武林小说。
一、“武林小说”称谓的由来
“武林小说”这一称谓主要见于20世纪80年代的通俗文学期刊。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梁羽生、金庸等作家的武侠小说进入大陆并引发出版和阅读热潮,大陆原创武侠小说创作开始起步,并很快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阶段性高潮。这一时期,大陆原创武侠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篇作品数量庞大,众多大陆作者创作了大量的中篇武侠小说,至今无法准确统计其数量,而发表的主要载体就是数量繁多的通俗文学期刊(当时很多纯文学期刊也纷纷改刊为通俗文学期刊),这些期刊大多将大陆原创武侠小说称为“武林小说”(或“武林传奇”),或者以其作为期刊栏目名称,或者在目录页及正文页作品名称前后标注。这个称谓的确切出处目前暂时无从查考,当年却被普遍使用,成为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的一个独特称谓。除通俗文学期刊外,“武林小说”的称谓还常见于公开出版的大陆原创武侠小说单行本中,如“这是一部长篇武林小说”,“这是一本中篇武林传奇集”等。王海林在《中国武侠小说史略》中对这一时期大陆武侠小说采用了“武侠、武林小说”并称的提法,他指出,在1984年,“‘武侠小说’一词逐渐为‘武林小说’所取代,并形成浪潮”[2]。当然,在今天的研究中,还是统称武侠小说为宜。(为表述方便,下文必要处仍称“武林小说”。)
二、“武林小说”称谓的局限性
自民国武侠小说,至我国港台地区新派武侠小说,再到21世纪大陆新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已成为被广泛认同的一种类型文学称谓。20世纪80年代人们称大陆原创武侠小说为“武林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当时大陆武侠小说作者、读者乃至一些评论者对武侠小说的一些局限性认知,也反映了大陆原创武侠小说在题材选择和艺术追求上与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差异。王海林认为,人们使用“武林小说”的称谓,是因为“感到‘武侠小说’‘新派武侠小说’的概念都不能完全涵盖大陆文学中以表现武功技击为内容的小说群体,赞成沿用‘武林小说’的概念以区别新、旧派武侠小说和古代武侠小说”[3]。如果说武侠小说之“武侠”概念更多指向这种类型文学的意义内涵,那么“武林小说”之“武林”概念就没有恰切地体现出武侠小说的意义内涵。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创作的准备工作是比较仓促的,在港台新派武侠小说进入大陆并迅速形成热潮的形势下,市场需求量大,作者大量创作,期刊大量发表,再加上当时社会客观环境对武侠小说的限制,人们对武侠小说的理解自然无法达到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创作环境下的认知水平,“对武侠小说没有自己独立和完整的看法”[4]。审视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艺术追求,绝大多数作品不像港台作品那样“写意性”鲜明,而是“写实性”更突出,对武侠小说“童话化”“寓言化”等艺术特质的追求缺乏自觉性,很多作品在表现昂扬主旋律的同时缺少对人性的深层挖掘。所以,“武林小说”的称谓明显带有时代的印痕,一个不是十分准确的称谓被不知不觉地广泛使用了。
三、加强对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的研究
抛开称谓准确与否,从丰富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史来看,今天对20世纪80年代(同样包括20世纪9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的研究需要加强,以使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百年发展史更加丰满,也更加真实地呈现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武侠小说创作的面貌。
首先,要在意识上重视对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的研究,尤其不能遗忘那些大量散发在通俗文学期刊上的中篇“武林小说”。虽然从整体水平看,这些作品的成就无法与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媲美,但从武侠小说史的视角来看,数量可观的大陆原创武侠小说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主要发表在通俗文学期刊上的“武林小说”又占据了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的“半壁江山”,当年通俗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而没有发表过武侠小说的通俗文学期刊极少。所以,即使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不应该忽视的,否则就无法客观呈现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创作的实际面貌,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百年发展史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客观的。另外,即使有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创作,但在具体研究中往往会习惯性地选择那些通过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长篇作品,而对散发在通俗文学期刊上的中篇作品关注不够,导致20世纪80年代大量发表在通俗文学期刊上的中篇“武林小说”没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包括已经出版的几部武侠小说辞典中也很难见到这类作品的影子。所以,对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的研究很难说是完整、全面、客观的,这是今后研究中应当予以扭转的。
其次,要以客观公正的标准来评价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包括那些大量散发在通俗文学期刊上的中篇“武林小说”。我们不宜也不应当用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标准来苛求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因为两者赖以发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差异非常之大。同时,从整体水平上看,大陆原创武侠小说的成就无法与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媲美,尤其是发表在通俗文学期刊上的中篇“武林小说”,但是必须看到其中的优秀作品也并非少数,艺术水准也绝非平庸。春风文艺出版社曾在1991年出版了一套《新时期通俗文学丛书》,其中《武侠小说选萃》除节选了金庸的《碧血剑》(题名《大闹金陵宴》),其余6部中篇作品都是大陆作者发表在通俗文学期刊上的中篇武侠佳作。编选者刘卓在后记中这样评价:“大陆作家虽然在武侠长篇创作上略逊一筹,但中篇武侠小说却也写得身手不凡,且产量颇丰。不少作品的武侠风与江湖味乃至文笔之雅都未必在台港作家以下。这一空缺的填补也许正是大陆作家一种优势的选择与发挥。”[5]这个评价可以说是中肯的。余慧明也认为:“内地原创武侠小说不乏佳作,……内地原创作品的光芒一直为港台名家名作所掩盖。”[6]这应该给今天的武侠小说研究以有益的启示。
当前,对于20世纪80年代大陆原创武侠小说的研究,有一项工作必须要做,就是对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这是一项基础工程,特别是那些散发在通俗文学期刊上的中篇“武林小说”,限于当时的期刊出版状态,这些作品今天收集起来难度较大。当年的通俗文学期刊数量庞大,多以大众休闲读物来定位,所以大多数读者随看随丢,精心保存者很少,保存到今天更为不易,而且大多散落在民间。武侠小说研究者应利用一切机会尽力搜寻和整理这些原始资料,为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百年发展史保存一份完整的档案。这是武侠小说研究赋予我们的一份责任。
[1]金常德.大陆原创武侠小说(1980-1999)研究述评[J].克拉玛依学刊,2016(1):73.
[2][3]王海林.中国武侠小说史略[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211-212.
[4]汤哲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9.
[5]刘卓.武侠小说选萃[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301.
[6]余慧明.武侠小说二十年回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1-21(7).
【责任编辑:王 崇】
I207.424
A
1673-7725(2016)11-0224-03
2016-09-10
金常德(1969-),男,辽宁北镇人,教授,主要从事秘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