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声训及文化蕴涵浅析
2016-03-16陈瑜萱
陈瑜萱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语言与文化】
“火”的声训及文化蕴涵浅析
陈瑜萱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火的声训释义分别是属于晓母、歌部字的“化”以及晓母祭部字的“毁”。毁即毁坏。而化有两层含义,它既有消除意义,可“消化物也”;又有生成意义,可“化成天下”。由于火的这些意义,使它对“文化”一词的最初结合产生直接影响。而火的生成意义使它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八卦、五行、太极图等都把火作为世界起源的基本物质。
火;音韵;文;化;文化;词源;哲学
火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的使用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始终。火种作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火的认识也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体现在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精神思想领域的扩展。
一、火的《释名》声训及音韵地位
《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去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火的解释是:“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1]由声训可知,上古火的发音与“化”“毁”类似。火在上古时期属于晓母、歌部、戈韵字,拟音为[xua][2];化在上古时期是晓母、鱼部、麻韵字,拟音为[xuag]。从拟音来看,两字除韵尾不同外,韵头、韵腹都相同,发音相近。毁在上古属于晓母、祭部、泰韵字,拟音为[xuai][3],歌部和祭部在王力先生提出的上古三十韵母中分为一个歌部,这说明在上古,歌部是多音字,分别读歌部-ua和祭部-uai。火、化与毁读音相似,意义相近,从而刘熙用化和毁两字去解释火。
到了中古时期,火的音韵地位发生变化,是晓母、果韵、合口、上声、内转、一等字、歌部、果摄,拟音为[xua][4]。随后在代表近代语音系统的《中原音韵》及《等韵图经》中,将《广韵》中的歌、戈二部合一,火的拟音为[xuo],与现代普通话的发音已经一致。
二、“火”与“文化”词源生成的关系
“文”字最早见于殷代甲骨文,本意为“纹”,意为各色交错的“纹理”,如文身、花纹、有花纹的人形等。《说文解字》云:“文,错画也,象交文。”文的本义是纹,后引申为象征符号“化”的本义是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词,后扩大引申为改变、改造、变成。文与化这两个字从词源角度来看没有任何相关意义,那么它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文与化的最早结合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这里“天文”指天道自然,“人文”指社会人伦,人伦教化之意,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贲卦下卦为离,离为火,上卦为艮,艮为山。山下有火,一片艳红,花木相映,锦绣如文。花与火交相辉映,色彩鲜艳如同文,这正是对“文”字本义纹理的诠释,从而可看出火与文在意义上的相通。而化在《释名》中则是用来解释火的,其意义中的重叠、相近成分不言而喻。所以,就文和化两字的意义而言,它们都与火有密切关系。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6]意为山下有火,火燎群山,锦绣为文,这是贲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思及猛火燎山,玉石俱焚,草木皆尽,从而以此为戒,明察各项政事,不敢以威猛断狱。可见君子见“文”在前,知“化”在后,从而可窥见“文化”最初结合的意义。时至今日,学界对文化的概念也没有达成一致,从文与化最早结合这一点来看,文化是让人们懂得社会人伦,从而明察秋毫,政务清明。
三、火的生成意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我国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基本物质,用以说明世界的起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在这里,火的意义是歌部字“化”生成的意义,火附着于木,而后火生土、金、水、木,生成万物。
八卦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哲学概念,同五行一样,八卦也是作为世界起源的基本物质理论,这个世界不仅是客观世界,也包括人的主观世界。其中每一卦形代表着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而火都是其中一个元素。
韩国的国旗构思源于中国的《周易》,中央的太极象征宇宙,蓝色为阴,红色为阳。4个角落的卦在左上方的是乾,右下为坤,右上为坎,左下为离,分别代表天、地、水、火。太极旗在八卦中选四卦作为其基本构成要素,火被选作其一。无论是五行、八卦、太极旗,火都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之一,都与火的声训意项之一的化的意义有直接关系。
以上是对火的声训释义、它和“文化”一词形成的关系以及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应用进行的一个简单的讨论,意在揭示其内在联系,对火的文化意蕴讨论贡献一己之力。
[1]刘熙.释名(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4.
[2][3][4]陈彭年.宋本广韵·韵镜三十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9.9.9.
[5][6]金景芳.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97-205.197-205.
【责任编辑:周 丹】
H131
A
1673-7725(2016)11-0187-02
2016-09-10
陈瑜萱(1991-),女,陕西西安人,主要从事文化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