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互译中译者的认知体验研究

2016-03-16李丽丽

文化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英汉隐喻译者

刘 慧 李丽丽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语言与文化】

英汉互译中译者的认知体验研究

刘 慧 李丽丽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本文在阐述Lakoff与Johnson认知体验哲学的基础上,从体验哲学理论研究及其在英汉互译中运用取得的成果和体验哲学理论研究,及其在英汉互译中运用的局限和不足两方面,对体验哲学理论研究及其在英汉互译中运用的现状作深入分析,并得到两点启示,即对英汉互译中译者的认知体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法应多元化,对英汉互译中译者的认知体验理论与实践研究应坚持综合性的原则,从而推动英汉互译中译者的认知体验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的发展。

英汉互译;译者;认知体验

一、研究英汉互译中译者的认知体验的哲学基础

Lakoff与Johnson分别于1980年、1999年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约》《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创构了体验哲学理论框架。[1]体验哲学理论框架的内容可以浓缩为三个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2]英汉互译中译者体验哲学的理论基石与核心是心智的体验性原则。Lakoff与Johnson提到:“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3]认知无意识性也被Lakoff与Johnson纳入译者认知体验哲学的理论内容之一。译者认知的无意识性是指译者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没有直接的直觉,如译者在翻译某句话时,首先要理解这句话,这就要通过认知过程中的神经加工,还涉及认知运作程序,而这个小过程是无法被译者察觉到的,语言的翻译在无意识状态下悄无声息地进行。[4]简言之,体验哲学对此的观点可浓缩为没有无意识思维,就没有有意识思维。体验哲学的第三条原则是思维的隐喻性。隐喻的基本作用是从始源域将推理类型映射到目的域,大部分推理属于隐喻性,隐喻性的推理使翻译中抽象的对象论述成为可能,没有隐喻就没有体验哲学。

二、体验哲学理论研究及其在英汉互译中运用的现状

(一)体验哲学理论研究及其在英汉互译中运用取得的成果

20世纪中后期,体验哲学是在解决身心二元对立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5]1996年,Fauconnier和Turner在体验哲学基础之上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学者介绍和借鉴国外的认知体验理论,我国当代认知体验理论研究进入了认知研究阶段。1994年,林书武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隐喻:其认知力与语言结构》[6]。王寅于2006年发表的《论语言的体验性——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一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论述了语言的体验性[7]。2014年出版的《隐喻认知语用研究》一书中,学者张立新在隐喻认知语用的哲学基础上对隐喻认知语用的本质及其类型、特征、功能作了介绍,并对隐喻认知语用机制、认知叙述模式、隐喻认知语用专题、外交话语隐喻、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叙事等作了研究,涉及英汉互译中的文学隐喻、政治与经济隐喻。此外,学者孙毅在《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一书中,在认知隐喻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基础上,对认知隐喻学的文化意蕴维度作了深入研究,拓宽了认知体验哲学的研究领域,其针对英汉互译实际,创新地提出了同感隐喻。例如,嗅觉的隐喻翻译,由于口鼻相通,嗅觉与味觉的感受难解难分,嗅觉和味觉经常“串通一气”。汉语中“味”和英语中“flavour”均囊括了嗅觉和味觉;汉语中“香甜”和英语中“sweet”也兼容了嗅觉和味觉。《夜莺颂》(old to a nightingale)中,“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Nor what soft incense hangs upon the boughs,/But ,in embalmed darkness, guess each sweet...”译为“我无法看清是哪些花在我的脚旁,/何种软香悬于高枝,/但在温馨的暗处,猜测每一种甜蜜……”在应用层面,译者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针对信息时代出现的新词汇,译者利用体验哲学理论中的隐喻性原则,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翻译效果。例如,对“纸老虎”“黑猫白猫”“萌萌哒”“任性”等新词翻译的过程中就运用到了认知体验理论中的隐喻性原则。英汉互译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认知体验理论培养训练翻译人才,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验哲学理论研究及其在英汉互译中运用的局限和不足

国内外学者在对体验哲学理论研究及其在英汉互译中运用虽取得了以上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国外学者在对认知体验哲学研究的过程中,缺乏对中国体验哲学的研究,同时,国内学者缺乏将中西方认知体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第二,国内外英汉互译教育者,在英汉互译教育及培训过程中,有些教师虽运用了该理论,但缺乏对运用认知体验理论进行英汉互译教学实践的总结与研究。第三,从认知体验理论隐喻学观点看,传统翻译理论关于隐喻翻译的观点明显忽视了隐喻的本质特征,缺乏对翻译实质的正确认识。[8]第四,对认知体验理论研究主要涉及英汉两种语言的认知体验模式的比较研究,缺乏实践性研究。第五,研究及应用过程中,对英汉互译中英语及汉语的语料收集存在不全面的问题。这主要是受局限性和主观性的影响,使研究者及译者在材料收集方面还不够全面充分,翻译概括力度有待提升。

三、研究英汉互译中译者的认知体验理论及实践得到的启示

(一)对英汉互译中译者的认知体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法应多元化

认知体验理论的研究方法应多元化、科技化,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运用跨学科的思维积极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网络语料收集库、数据分析网站较之Lakoff与Johnson的认知体验理论中的概念隐喻原则研究更进一步的是,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数据使我们的分析可以对认知体验理论中的隐喻原则进行精确量化,使我们对隐喻现象的描述更具客观性和精确性。网络数据统计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各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便捷、可靠的数据及分析资料,其对当代科学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可能涉及的诸如认知体验理论在英汉互译中使用频率统计,认知体验理论的接受者在英汉互译中对译文解读的认知心理,不同类别的人对认知体验理论使用和理解的认知差异,不同语境下的认知体验理论在英汉互译应用中的研究,均可通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取可靠的支撑数据及结论。对认知体验理论的研究不应满足对认知体验理论传统的内省式分析,科学的实证方法应当积极地参与进来,为内省式分析提供支持。在未来的深化认知体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应探求利用科学客观的数据统计来进行考察,使研究方法从抽象的哲学研究向数据分析型的实证研究转变,使认知体验哲学成为一门更加为人们所认可的认知“显学”,使研究日臻完善,信度和效度更高。

(二)英汉互译中译者的认知体验理论与实践研究应坚持综合性原则

认知体验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认知科学,尚不具备固定稳健的理论框架,对其三个原则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相关科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必将有益于认知体验哲学的健康快速成长,使其成为一门被广泛认可的认知“显学”。首先,今后对认知体验哲学的研究在继续依靠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同时,还需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原则,突破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框架,从中提炼具有合理性、启发性和指导性的观点和方法。其次,我们还应突破对英汉互译的研究范围,积极探索对其他语言的研究,并积极吸纳其他语言互译研究的理论。再次,应坚持认知体验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让认知体验理论来指导英汉互译实践;另一方面,要及时总结英汉互译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进一步推动认知体验理论的发展。最后,面对中西方认知体验研究及运用现状,我们要坚持借鉴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序的原则,以此来构建我国的认知体验哲学架构。多学科、多语种、中西理论的合理融合将使认知体验哲学的理论框架日益完善,理论基础更加扎实,实践应用中英汉互译水平显著提高,从而促进认知体验哲学理论研究与运用更加深入、全面发展。

[1]程学天.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相似性及其翻译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2]高丽萍.从体验哲学看过去时语法化[J].外语教学,2009,30(3):39-42.

[3]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4]Lakoff,Johnson,王寅.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J].当代语言学,2002,4(2):144-151.

[5]孙毅.两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体验哲学寻绎[J].宁夏社会科学,2012,(3):115-123.

[6]潘蓉蓉.汉英成语中动物英语对比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7]张荣香.体验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之语言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6-120.

[8]肖琨学.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J].外语学刊,2005,(5):101-105.

【责任编辑:周 丹】

H315.9

A

1673-7725(2016)11-0175-03

2016-09-10

本文系太原科技大学青年科技研究基金项目“翻译活动的认知体验研究”(项目编号:20153021);山西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旅游外宣翻译创新促进山西旅游业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2016041011-4);山西省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认知制约与翻译思维训练研究”(项目编号:W20151018)的研究成果。

刘慧(1985-),女,山西太原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翻译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英汉隐喻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