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灌输”的困境中寻求“实践”的多元化路径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16-03-16杨佳江赵宏文
杨佳江 赵宏文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文化哲学】
从“灌输”的困境中寻求“实践”的多元化路径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杨佳江 赵宏文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重,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犬牙交错,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潮流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头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迫在眉睫,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尊崇着列宁提出的“灌输”式模式,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很有限。在现当代市场竞争,特别重视技术操作能力的这个时代,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灌输;实践教学;多元化路径
从课程性质上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的主干课程,其教学效率直接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寻求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成为了教师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 、“灌输”及其困境
“灌输”在新华词典里的解释是:“①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 ②输送(思想、知识等):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丨灌输文化科学知识。”;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灌输这个词语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务工作的词语,灌输就是输送、注入的意思。主要指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地向工人和广大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是党的宣传工作中的一种最基本方法,是我们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灌输理论最早是由俄国革命家普列汉诺夫提出的观点,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结合新的实际,把蕴含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文献中的思想阐发出来,把考茨基等人对“灌输”的论述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并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灌输论”观点体系,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列宁“灌输论”的标志之作是他在1901—1902年所写的《怎么办?》。”
(一)“灌输”的内涵
灌输就是统治阶级安排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将意识形态运用不同的方式灌输给他人的行为。在中国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各个院校的教师,通过授课环节,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灌输给学生,这里的学生世界观里的关于政治思想意识,不是个人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职业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即教师灌输给学生形成的。
灌输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授课,让学生掌握无产阶级理论,形成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主流意识,从而实现维护国家安定有序的目的。
(二)灌输教育方式的局限性
从灌输的本身涵义解读,它实质上就是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外在作用力,作用于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使其在思想层面产生统一的效果,而这种作用力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就是教育之含义。
灌输实质上主要是以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主,让被教育者通过听觉来感知外在事物,这里的感知带有一些被动含义,即在灌输的教育方式中被动感知外在事物,这种被动的感知同样也包含着教育者运用包含思想政治内容的语言来刺激被教育者,从而使被教育者接受或者被动形成某些思想政治意识。这种教育方式似乎在20年前的中国普遍运用的一种,这也被后来很多人称之为填鸭式教学。其主要的缺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授的知识,更多地依赖于教师本身的感受,教师认为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教师认为学生最喜欢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等,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更缺乏的是与学生的互动,从而也就无法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此外,上面的感知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含义,就是教师通过运用图片、视频资料、参观博物馆或者红色革命纪念地等,通过视觉的刺激,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成相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灌输教育方式的困境
时至今日,职业院校的大多数教师在各种理念中,由于无法定位,从而发生很多模棱两可的荒诞之事。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范围提倡素质教育改革,取缔甚至杜绝应试教育。近年来很多教育界学者,又兴起更多地教育改革理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把教学活动分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多数人现在又朝着实践教学的方向,做改革创新的文章。然而,不仅没有脱离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在灌输教育思想下,更多地还是在原地徘徊,这里的徘徊和犹豫恰好形成了灌输教育理论的一个困境。
灌输教育的困境在于是否具有实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多数探讨的结果是,从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力观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表现有些不尽人意。通常在灌输教育方式的课堂上,学生们都会以玩手机、玩扑克、聊天、睡觉、发呆或者看那些和“概论”课毫无相干的书籍。究其学生是否真正听课,听课的效果怎么样,首先从课堂表现上来讲,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考虑其它的教学方式,最好是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 、“实践”的多元化路径
(一)坚持灌输兼顾实践:关于概论课的教学方法,不能走极端,即纯理论灌输教学或纯粹的实践教学。过分偏重灌输式教学,或过分偏重实践教学,也是不可取。
(二)书写式实践:就是根据概论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容,设计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或者材料分析题,让学生通过自己书写的形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辨析问题和解释问题的过程。通过书写式实践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认识更加到位。
(三)情景观摩式实践:是指教师根据概论课程的相关内容,搜集一些相关的视频(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小品、话剧、文艺栏目)和图片,让学生通过情景观摩的方式,了解相关的知识点。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体验式实践:就是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前选好一些选题(红军挑梁小道、红军长征),让学生通过仿真参与的形式,感受一些理论知识。
(五)参与式实践: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的形式,亲身经历和感受教材的相关内容和精神。这里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和教材相关、章节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基础上形成的。
(六)操作式实践: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自己编演,自己组织,最后形成视频短片或者策划活动,成为教材引用的事例之一,不仅可以供教师举例讲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自己参与,最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组织的能力。
(七)开发和创作式实践:主要是给学生一些关于概论课的知识点,让学生结合知识点,开发和创作一些小品、话剧和情景剧等,最后形成课程教学的实例,也可以让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锻炼开发和创作能力。
(八)综合实践:综合实践就是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同时包含以上几种实践教学种类,避免教学活动中出现“形而上学”的惯性思维和习惯。
综上所述,灌输原理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必不可少,但也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由于灌输原理自身难以避免的弱点,使得它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惯用教学方法,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挡板”。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开拓一些新的出路,摆脱它的困境,具体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更是要有一些能够克服灌输教育方式困境的新出路,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王 崇】
A81
A
1673-7725(2016)11-0157-03
2016-09-11
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GY2015225)的研究成果。
杨佳江(1984-),男,宁夏银川人,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