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艺术式样比较

2016-03-1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民间美术圆形

张 鸽 舞

(渭南师范学院 莫斯科艺术学院, 陕西 渭南714099)

【艺术研究】

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艺术式样比较

张 鸽 舞

(渭南师范学院 莫斯科艺术学院, 陕西 渭南714099)

摘要:成人艺术与儿童艺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对它们共同方面的研究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差别的意义。本着对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形式的探索与本质的追问,文章从两者具有相似性艺术式样特点的 “以线造型”“圆形倾向”“主观大小”“二度处理”“适应媒介”与“风格固定”六个方面将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进行类比论证。通过实物举例、逻辑推理、视觉验证等方法进行剖析,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有理有据,差异清晰,旨在科普民间美术知识与儿童美术表现特征,为美术教育提供可参考的方法依据。

关键词:民间美术;儿童美术;线;圆形;二度处理

“民间”一词在百科上的解释是“人民中间”与“民众方面。与官方相对”。这两种解释其实确定的都是身份,也就是指人民大众或者被统治阶层。“民间美术”作为人民大众的美术,它与社会的形态有一定关联。在原始社会时期,它指的是所有的美术行为与作品;在封建社会时期,它与官方美术分庭抗礼;在封建王朝逐渐鼎盛时期,它与宫廷美术、宗教美术、文人美术均分天下。斗转星移,其他的美术形式都随着王朝的更替不断地变换着形态与审美,只有民间美术传承着原始美术的血脉,以最纯朴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本元文化,以最包容的姿态、最旺盛的生命力展示着其优秀文化的风范。

“儿童美术”是指在孩童时期,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观察后,通过想象力并经过自由发挥, 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的造型艺术活动与作品。儿童美术最难能可贵的是以敏锐的观察力、简单的结构、随意的造型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在这些作品中,没有技巧、没有模板,也没有羁绊,所以体现出的是人随着知觉的发展透露出的本真认知,这是了解美术作品形成过程最生动的载体。

民间美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与沉淀了完备的文化模式。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表达生活的艺术,这一点与儿童美术不谋而合。那么功能的相似是否会导致形式的相似呢?在民间美术作品中经常会有不合比例的人物形象出现、不合常理的情节设计出现,这些是否会出现在儿童美术中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它们的联系不单单是表面的,本文将从艺术式样的线条、形态、空间、媒介、风格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紧密的联系与本质的差异。

一、以线造型

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的,在中国画中“线”承担着造型的主要任务,并赋予它丰富的情感,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呢?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战国时期的“龙凤仕女图”是使用“线”为主要形式的,史前艺术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与法国拉斯科洞窟中的野牛也是以线造型的。这说明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线”这种造型形式。然而后来的西方美术为什么会改变这种状态,中国人为什么会坚持选择这种形式呢?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把眼光投向中国千百年形式如一的民间美术,就会发现,从古至今它重视传承,忽视创新,以至于竟无法知晓谁创造了这种艺术,或许是自然形成,又或许是集体智慧。

在儿童美术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当过了口唇敏感期的儿童拿着笔在纸上画了几道线之后,儿童绘画以线造型的形式就出现了。人类初期与个体在儿童时期的表现是一样的,所以“对线条的依赖应是一种本能的反映”,心理学家在研究当中揭晓了答案。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但是当有一些事物不能单用语言描述的时候,人类的表情及手势就会发挥进一步表达的作用,遇到形状、运动等内容的时候,手就会自动去比划这个形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认为:“正是由于人经常通过用手势比划出一个事物的轮廓线来描述该事物的形状,才使得用手创造的艺术形象大部分是以轮廓线的形式出现。”[1]276正是上述原因,才使得用轮廓线表现事物,成了适合人类心理状态的最简单和最习惯的表现技术,所以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中“以线造型”来自于人类由于交流需要而具有的描画行为。

儿童在初期的描绘过程中是无意识的,当涂抹后发现线条会形成一种形状之时,他就会仔细地辨认并从中总结形成一定的经验,继而开始用自己得到的技巧去描绘它对世界的认识。对于儿童来说,是先有线条才有线条所描绘的形象。比如:他们会对着作品而不是对着母亲,讲出妈妈的头发是长长的,唇上涂着口红,还带着耳环等细节,并且将这些也画出来。对照画面还会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绘画的人脸都是正面的、胳膊都是伸直的、脚都是朝向两边的、头发都是向上竖直长的。我们通常认为这是没有经过绘画训练的儿童,画不出眼中所见,或者认为他们的画是“抽象画”。其实不然,他们努力描绘的是经过眼睛仔细观察后的个体形象,而不是个体之间的联系。如:儿童画中每个手指头的指甲都会清楚交代,但手的动作却只是直伸的,这表示他们并不愿意去区分一个指甲盖儿与一只手的逻辑关系。儿童对于自己作品的解读,会让人惊异于他细致的观察与逻辑的严密,所以对于儿童来说,他的画是努力追求具象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作品中人物的动作会多起来,头发也不再竖直生长,这说明儿童作品中的线型也从关注个体向关注整体发展,线型也从单一逐渐向复杂进步。

与儿童美术在用线的意义上不同,民间美术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这种固定的表达方式,已经根植于民族内核,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以至有些人除此以外根本不知道这世间还有其他的造型方法。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追求“形神兼备”,它是在详细观察的基础上对形象的概括与典型处理,如民间美术作品《百子图》是非常形象与写实的,但这一百个孩子又不具体是哪个孩子,而是所有孩子特点的综合与概括。它先考虑内容,再使用已有形式去表达,是在具象思维基础上的抽象思维。不论是今天的民间美术作品还是百年前的作品,其线条造型一脉相承的原因是这些线条已经能满足内容表达的需要,它强大的包容能力是其作为成熟艺术的标志。

二、圆形倾向

圆形是中国民间美术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形状,因其有“团圆”“圆满”之意而深得人们的喜爱。在各类民间美术作品中都有圆形的花纹或边框,如剪纸艺术中的“团花”、印染作品中的“团寿”“团福”,还有各种圆形的扇面与适合纹样。圆形是封闭的空间,它饱满严密能包含万物,又界线清晰能一分为二。它承载着中国古老哲学中的阴阳辩证思维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所以人们给予圆形以超出它本身之外的象征意义,而非圆形本身。

民间美术之于圆形还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由于它本身的边界是圆融的,所造成的空间也没有特别尖锐之处,所以在其中添加任何的形象都占有最大的空间,并且不会显得突兀。对于多种物象形成的新形状,找不出更贴切的形状对它进行包容之时,选择圆形是最为稳妥的处理方式。在这一点上,儿童与成人都受人类知觉规律的支配,因为当外界的刺激物比较模糊的时候,视觉总是自动地把它看成是一个圆形。

有观点认为:“圆形界限分明地区分了内部和外部区域,使内部的区域获得了看似稳固且具有形象特征的属性,从而使其具有表征世界的能力。”[2]28所以儿童在偶然的肩肘运动中画出曲线的线条时总是急于将它封闭,因为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增强,圆滑的形状才能让它对自己的线条满意。在一堆充斥着各种形状的图形中,儿童总能挑出圆形,因为圆的简约能容纳儿童对于世界认识的模糊,能表现儿童对于无关细节的省略与概括特征。在对于事物的探索中,儿童一旦发现他所描画的圆形可以代替一些事物时,就会用它来画太阳、人脸、胳膊甚至桌子等一切形象。当儿童频繁地使用圆形时,并不表示它对这个形状的偏爱,只因为它还达不到对其他形状识别的能力。圆圈也并不表示事物是圆形,而是儿童借此来表现眼中所见之物与他物的不同,它具有指示“事物”单独存在这一特性,所以圆形只是它区别于纸张本身的边界而已。

三、主观大小

儿童绘画作品与民间美术作品在处理形象“大小”的问题上是一样的,那就是“无视参照物,以主观的意识去造型”,但这个“主观”却是截然不同的。儿童画中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的眼睛、嘴巴和鼻子一样大,手和脸一样大,人和楼房一样大,这种现象不是儿童有意去强调或是突出某个器官,而是儿童没有关注物体的大小比例。在他们的眼中,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以一种最简单的“对等”关系出现的。其实这个问题在成人的身上也会发生,就像我们面对一座山的5寸照片,也不会怀疑它的形象不是山。儿童在对物象的描绘中只是对两个不同事物做了区分,并没有对事物的大小特征做区分,所以才会根据自己的表达需求忽视“大小”的问题。当儿童的知觉能分辨面积或体积的大小时,他又会做最大的夸张,比如在描绘家庭成员题材的作品中,会把爸爸画得很大,自己画得很小,头画得很大,眼睛又画成圆点,又或者因某些细节太少就直接不画。儿童对形状大小的控制,还与他们理解的事物之间的多少和距离有关,如儿童认为,人的脸上长着很多东西,就把脸画得很大,认为胳膊是连通手和身体的部分,就会画得很长。

与儿童忽视大小或是任意夸张大小的行为不同的是,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大小的问题是人们对大小的重视,但又根据严格的法则去处理大小的关系,以显示出人们朴素的世界观与活泼多变的艺术思维。在年画《年年有余》作品中,使用的形象往往是一个胖孩子双手抱一条大金鱼。这当然是与现实不符的,但却与人们的美好愿望一致,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强壮,希望金鱼个大味美,所以就会将愿望画出,以表示对它的真心追求。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丰衣足食、幸福安康。反之,若是画了个瘦弱的孩子抱一条瘦小的鱼,就不光会觉得画面不美,还会觉得晦气,迷信地认为这种不好的形象会影响家中的孩子与生活,是一种不吉利的形象。这种对形象夸大的处理是人们有意为之,并已形成根深蒂固的对于“羊大为美”吉祥生活理念的执着追求。夸张“大小”不光是民间美术表达吉祥的一种手段,还是对于画面形式灵活多变、避免重复的一种审美情趣。民间美术图式“寿比南山”中老寿星手中端着大桃,两边童子手中提着小桃,这样的处理不仅不会使人联想到“寿”缩短了,而会觉得画面大小搭配合理,生动活泼、真切美好之意。

四、二度处理

作为创造的主体,儿童与民间艺人年龄虽然存在显著差距,但是共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在努力地表现眼中见到的真实,但作品传达出的却是他们心中的观念。由于手眼之间的距离,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平面造型的方式。在儿童绘画中,很难区分一个圆圈要表示的是一个盘子还是一个气球,这个圆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因为在儿童的概念中没有三维空间的深度,或者说深度是用最简单的两度平面表现出来的。圆圈既可表示圆形的盘子,是盘子的正面形象,也可表示气球,是气球的形体结构。它并不只是现实事物的某一角度,而是代表着儿童对一个事物的表层形状的全部理解。儿童在表现房子里人的时候,直接在方形中画出人形,即使这个房子没有门也不是敞开的,但是儿童认为,必须这样去画,因为房子里面是空的,而且可以从外面看见里面的人。在他们对画面的理解中,长方形的四条边是房子的墙,封闭的轮廓内部是房子的空间,轮廓内部的人就是站在房子里的。这个理论看似荒谬,但是对于解决平面艺术中怎样显露封闭空间内部的难题来说,这是一种最可靠的解决办法。

这种原创一直被沿用至今,不管是在毕加索的画中还是中国的民间美术作品当中。在民间剪纸作品“五毒”的形象里,就是一只鸡的肚子中空,里面分别置有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样的处理方法有些类似现代的透视功能,但人们已经心领神会,并在绘画、雕刻、年画等其他的艺术类型中继续使用。山东潍坊年画“女十忙”采用的就是透视的方法表达室内景象,并用多点透视的环形视角去展现多个人物的造型需求。画中有些人物形象的正面与侧面不分,甚至正面与侧面混为一体,这种方法在民间美术中很常见,就像从人物四周环视后把几个视角的形象叠加的结果,它看似不合理,却是从观念里走出的真实。

儿童的意识中没有立体的概念,当他画四条腿的凳子时,就会在一个长方形下画四条线。较大儿童在画凳子的时候,会出现一个下面小面大的梯形,并且短边下面两条腿,长边下面也会有两条腿。这与现代的透视学大相径庭,但这样可以更清楚地交代物体结构,从中可以看出儿童随着知觉的逐渐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现代透视学的方法是“近大远小”,而儿童采用的“远大近小”,这是一种形状的颠倒,在二度的纸上处理三度物体的方式。对比之后,不难看出现代透视是固定角度观察物体,而儿童却是全方位环形观察。现代透视学下的作品是表达一个视点下的形象,儿童画则是更多角度的展示事物整体形态。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儿童画的表达方式似乎更适合传达出丰富的含义。无怪乎现代派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创造出像《梦》《画家与模特》这样的作品。

这种方法被中国的主流绘画所摒弃,但在民间美术中却保留了下来。如皮影艺术中的亭台楼阁都使用此方法。民间美术还从儿童的空间处理方法中生发出了一种“垂直”的间接的方式来处理类似的问题。那就是在表现三度物体时,用水平表现左右,用垂直表现上下。这样也就使得两度的画面能表达任何的内容,丰富的形象使画面充满了叙事性,符合了人们用作品传情达意的目的。民间美术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它选择了能保留真诚视觉感受的形状,也选择了最能表达情绪的形式。

五、适应媒介

“媒介”通常指材料。就表达来说,同一个形状,不同媒介表现出来有非常大的差异。比如圆形用铅笔在纸上画是圆圈,用毛笔画是大点,用泥去做就是球体。选择了合适的媒介或许就能贴切表现,选错了媒介或许意味着作品的失败。由于要考虑到安全因素,对于儿童会选择一些易操作的材料,如蜡笔、彩笔、陶泥、橡皮泥、纸张、碎布等。但每种媒介都会选择适应其原则的表现手段。如在泥塑这种立体的艺术类型中,较小儿童会热衷于做泥球、搓泥条。对立体事物的制作,儿童面临较多的困难,因为其三度的立体概念未形成,并不能分别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所以儿童还是会忽略大小差异,用媒介的最简单形式“泥球”或“泥条”去塑造事物外形。那么,这个作品是立体的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儿童是把盛放泥条的桌子当作了一个平面,在桌子上用两度法造型,最后做成平面泥板形状的雕塑。还有另外一种发展趋势,那就是儿童直接用泥做成一块泥板,用线在上面“绘画”出一种类似印章中的阳刻图案。所以儿童在没有形成立体认知的情况下,面对“泥”这种造型媒介采取的是整体三度,局部平面的感性处理方法。

民间美术中的各种艺术也根据媒介载体的不同,选择了相适应的形式。民间玩偶“布老虎”具有突出的代表特性。圆形的身体里面填充棉花,成为一个立体的圆柱,尤其是给老虎接上一个十分写实的尾巴,但老虎脸一般都用浆过的布做成扁扁的平面状,再在上面用丝线绣出老虎五官或是用贴硬浆的布片加刺绣的方式来表现。将老虎形象做得既活灵活现,又可爱萌宠。再如泥塑“大阿福”浑圆的身体与平面的脸和手脚,器物的制作中先塑型后刻线的传统形式。立体与平面的结合是民间美术处理立体实物的一种最常用的手段,它是面对立体实物无法独立表达,而对整体所做的一种妥协,这是中国民间美术质朴表现手段的特色。因为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技艺是人人都可以去操作的,所以太复杂的技法也很难流传。民间美术当然还有一些相对写实的圆雕作品,如“泥人张”的人物,但这是专业从事某一技艺之人所为,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更倾向于儿童创造的简约式样,用随手可得的工具进行创造。如关中农村的花馍制作技艺,是用手揉搓出大形后用剪刀剪出动物五官、手脚及花朵枝叶,最后用笔彩绘。媒介常常会为人提供灵感,让人生发出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媒介与形式到底孰轻孰重?我更赞成阿恩海姆的观点:“艺术真正重要的东西,并不在于创作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先后顺序,而是能否为一个健康的内容找到一个适当的形式。”[1]457

六、风格固定

民间美术的风格与儿童美术的风格往往比较相似。语言界定往往是“造型简单纯朴,运用夸张变形的形象传达主观感情”, 就是指两者的艺术并不是“再现”,而是情感的“表现”。这就把两者都推到了用理智进行艺术活动的境地,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就儿童美术而言,不管是在绘画中还是在雕塑中,表达的始终是它们眼中所见。以儿童常画的圆形为例:儿童会把人脸画成圆形,苹果画成圆形,手脚画成圆形,甚至形状不同的东西画成圆形。因为他们不能区分出这些物体的细节,每次认真观察后的表现,都包含着对这个物体粗略特征的概括。随着他们知觉的发展,儿童发现了事物之间细微的差别,就能表现出更具体的东西,创造出更复杂的形式。有些儿童画甚至和大师作品中的形象相类似。但儿童画中的简单几何形与大师作品的简单几何形在产生的顺序上是不同的,儿童画是先有几何形再有具体的形象表现,而大师是先有具体再现的能力,再删繁就简,将物体归纳为几何体,所以大师是理智的,是表现性风格。儿童美术是随着题材的变化从简单向复杂进步的艺术,画眼中所见物象的本质直到其受到艺术教育后结束,是再现性艺术。

与儿童美术一样,民间美术的表现风格也呈长期稳定状态。民间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形象未必是他们眼中看到的东西,比如老虎。因为民间艺人不具备真实再现老虎形象的能力,只好借助于已有的立体加平面的形式去表达,创作出“布老虎”这一传统形象。中国民间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的认识。陕北的剪纸和山西的不同,北京的泥人与山东的不同。民间美术大师们再努力也迈不出地域这道门槛,这证明现存的艺术表达形式主要来自父辈的言传身教而非艺术的创新。正如露丝·本尼迪克特所说:“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的就是对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上手把手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的适应。”[3]2民间美术是一门技艺,有时甚至会因为某个人的离去而失传,它和艺术的原创性相背离,这是民间艺人与艺术家的本质区别。民间艺人是成人,他们不存在认知上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能区分事物的细节,并且对这个事物还拥有深厚的情感,但已有的艺术形式已经把这种强烈的感情凝聚在了长期因袭的观念中,并已经成为一种共同集体审美意象。如年画中的娃娃要胖,人物形象要手脚浑全,圆形代表圆满,红色代表喜庆等。无论艺术形式的繁简,在民间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符号,“人们的强烈情感也在这符号中得以宣泄,所以民间艺术在产生它的土壤中是人人都能理解的”[4]6。艺术大师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民间艺术形象,但它俩不能划等号。毕加索和库淑兰的区别在于艺术技艺掌握顺序的不同,毕加索是先具有艺术表达的能力,再遇到感情的刺激,然后创作出《格尔尼卡》。库淑兰是以朴实的农村生活为积淀,对生活有着深厚情感,才会在剪纸中找到了表达的语言,再创作出《剪花娘子》等一系列作品。艺术大师是风格在变化,但对各自独特的艺术追求却不变,是表现性的艺术。民间艺术作品是题材在变化,但形式不变,始终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吉祥追求为准则,是象征性的艺术。

七、结语

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始终遵循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但有时年龄却不完全代表着他的认知水平,就像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成人画出来的形象仍然是“儿童画”。但区别是成人认为这种画法不好,而儿童认为自己画得很像。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考虑儿童年龄的同时还应根据儿童画画的形式与态度去判定他属于哪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具体表现为儿童会在纸上画很多线,从直线到曲线,由一两根到密集的重叠线。这个时期是儿童在探索用线条能描绘什么样的形状,它们是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从特殊到一般寻找线条表达的特点,我们暂时称此时期为“线条期”。第二个阶段是特别爱画圆形、椭圆形、十字形等。这个时期的儿童由于对物体的认知停留在一个概念时期,所以只关注单个事物而不去考虑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会以最简单的圆形来表现自己对于物体的大致认识,会画出不分比例的身体部位与五官,并倾向于让所有物体都呈十字站立。如人的胳膊都是伸开的,头发都是朝上长的,会在封闭的房子中画人等,我们称它为“形状期”。第三个阶段儿童会去关注细节,并开始怀疑平面表现手法不够完美。这个时期的儿童逐渐形成整体的感知,会去想两个事物之间的不同,会画出物体的特征,比如画出女性的长发,老人的皱纹,还会怀疑用方形不能表现出房子的四面墙壁,会逐渐注意画面的构图等,我们称其为“形象期”。过了这几个时期的儿童就开始接受美术教育的影响,朝着西方“立体”或中国“意象”方向发展,也就不能称之为“儿童美术”了。“儿童美术是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它对于儿童人格的完善与认知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避免不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片面引导,不能妨碍甚至阻挠儿童的美术能力的发展。”[5]351儿童美术以其纯真、质朴、自由的特征感动着成人,但我们应科学地研究它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从中吸收儿童执着追求完美表现形式的优点,避免现代艺术中无形式的情感表达,无技巧的色彩泛滥等弊病,使艺术重归真诚。

“民间美术是一定时代、环境、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产物,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6]37随着农耕文明的消失,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自然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已经发生了严重的脱离,品类减少,甚至消失。它从过去的实用功能变为现在的欣赏功能,从为人的物质生活服务转向为人的精神生活服务,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现今对逐渐消失的文明进行保护拯救的策略,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加深民族自豪感,并促使人重新去审视生命的意义。对于美术学科而言,它最重要的是从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审美意趣等方面为新的艺术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为丰富的艺术形式提供多样的审美与选择。民间美术并不复杂,它是我们先辈人人可为的生活艺术,存在着艺术语言上的粗放与简单的特征,它也并不神秘,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民间美术的现在,我们要更清楚地认识它的来龙去脉,不迷信、不轻视,客观地正视它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 王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刘庆庆,徐艳秋.民间美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5] 边霞.儿童艺术与教育[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5.

[6] 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郝丹娜】

Comparative Study of Folk Art and Children’s Art Style

ZHANG Ge-wu

(Moscow Art School,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adult’s art and children’s art, but for their common research allows us to more clearl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The paper studies the essence of folk art and children’s art, from both similarities in artistic style of analogy, such as, “with line modelling”, “circular”, “subjective size”, “two-dimensional modelling”, “to adapt to the media” and “style fixed”. Based on the real example, logical reasoning and visual verification, the common ground between the two will be made well-founded and the differences will be distinguished, which aim to spread knowledge of folk ar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art performance, to provide a basis for art education.

Key words:folk art; children’s art; line; circular; two-dimensional modeling

中图分类号:J2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009-5128(2016)11-0092-06

收稿日期:2016-03-08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秦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推广教学实践研究 (SGH140773);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民俗题材美术作品现代表现语言研究 (15SKYB14);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合阳民间面花的装饰性特色研究(14SKZD017)

作者简介:张鸽舞(1978—),女,陕西潼关人,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民间美术圆形
为什么水果大多是圆形的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陕西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视觉思维研究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圆形变身喵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