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研究中国早期戏曲生成的力作
——赵兴勤教授《中国早期戏曲生成史论》读后
2016-06-29高益荣
高 益 荣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一部研究中国早期戏曲生成的力作
——赵兴勤教授《中国早期戏曲生成史论》读后
高 益 荣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图1 《中国早期戏曲生成史论》封面
受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影响,中国戏曲史书写一度颇受研究者重视,亦出现不少大家名作,尤其是最近数十年,对中国戏曲史的重写仍然是热情不减,出版的戏曲史专著“就达五六十种之多”(《中国早期戏曲生成史论·绪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以下简称《史论》)。这些成果对戏曲史的纵深研究具有很大促进之作用,但多难超出王国维先生所设的框架,对元以后戏曲成熟后的样态研究深入,而对元以前的戏曲生成研究不够。近日,拜读了赵兴勤先生的《中国早期戏曲生成史论》(如图1),受益匪浅,甚为振奋,直觉告诉我:此书是近年来不可多见的一部研究中国早期戏曲生成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力作。
《史论》装帧朴素,选题富有挑战性,即目遇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全书52.3万字,由绪论和九章组成,可谓鸿篇巨制。按照时间顺序和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又分为混沌期、演进期、融合期和成长期,而重点落在演进期(包括二、三两章)和融合期(由四、五、六、七章构成)。章节安排合理,研究切入角度新颖,材料丰富,结论可信。既有前人研究成果的取涉,更是独出机杼之宏论。
首先,厚积薄发,敢成一家言,《史论》可谓填补了中国早期戏曲生成研究的短板。赵兴勤先生多年从事中国戏曲研究,出版有《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中国古典戏曲小说考论》《清代散见戏曲史料汇编》(多卷本,已出三编八册)和《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等论著,发表了大量有关中国戏曲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此书可谓其多年研究成果的厚积薄发之作,涉及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作者在广征博引昔贤今俊佳论的基础上,再作详细考析,既有学界代表性观点的摄入,更具自己研究得出的宏论。正如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专家评审意见所言:“该成果涉足前人未曾研究的学术领域,细心钩沉史料,科学架构,辩证思维,开辟了戏曲生成研究的新领域,是一部相当成熟的著述。”(《史论·后记》)众所周知,由于元以前有关中国戏曲生成的资料相当匮乏,故涉足者较少,“除三、五大家外,古代戏曲研究者的兴趣,多集中在元代以后已经成熟的戏曲样式上。如果把戏曲研究比作一株参天大树的话,那么,对‘树干’‘树枝’甚至‘树叶’这些可见部分的研究比比皆是,而对于深埋地下的树根的发掘与梳理却表现出严重不足”(《史论·后记》)。赵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追随戏曲研究大师钱南扬求学时起就产生研究戏曲生成之想法,凭借着自己对学术的独到追求,不愿人云亦云,追求成一家之言,经过40余个春秋的研究、准备,才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补齐了中国戏曲生成史研究的“短板”,具有填补空白之功。
其次,资料丰富,观点令人信服,表现出作者求实严谨的学风。赵兴勤先生,人如其名,做学问扎实,以“勤”字当头,信奉“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之古训,正如他在《史论·后记》中说的“不管遇到何等困难,情志不改,强学博览,发愤忘食,沉潜书海”,《史论》正是他这种求实严谨学风的外化。作者不是抓住只言片语而加之主观的猜度性阐释,而是本着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的原则,对中国戏曲早期生成的相关材料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拉网式的耙梳,力图勾勒出其生成的轨迹。该书材料丰富,大量引用文献资料,然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如对汉代以来流行的歌舞《公莫舞》的考察即是如此,从《宋书·乐志》《乐府诗集》《南齐书·乐志》《古今乐录》《隋书·乐志》《旧唐书》,到王钦若《册府元龟》、王应麟《玉海》、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卓人月《古今词统》、阎镇珩《六典通考》,还有大量今人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再进行认真考辨、分析,对《公莫舞》的本来面目、演化之迹、语言特点和乐调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令人信服。再如对儒释道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对中国戏曲生成的关系的论述,同样是从梳理材料入手,进行鞭辟入里的论述,具有独到的见解,而不是像一般戏曲史谈及儒家思想对中国戏曲生成时往往泛泛而论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观点的负面影响,而是从文献资料入手,分别从儒家注重从整体上审美、对伎艺表演的审美引领、文化品格的提升和儒家对艺术发展的包容态度与表演伎艺的发展路向等方面,就其与早期戏曲生成的关系作了全面而客观的论述。这仅仅是笔者随手即拾的例证,其实全书的每个论题都具有如是之特征。
再次,切合戏曲艺术特质的研究方法。王国维先生给中国戏曲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考原》),这即成为中国戏曲的权威性定义。此定义之所以被奉为圭臬,是因为它高度概括出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质是歌舞混合而要演故事的综合性。因此,要研究中国戏曲的生成,核心因素就是要考察歌和舞是如何走向融合而逐渐衍生出戏曲的样式的,《史论》正是从各类伎艺在表演中使歌舞高度融合上来考察早期戏曲生成的轨迹,从秦汉伎艺的生成及流播、魏晋—隋唐伎艺的生成与演出,到宋代伎艺的发展路向、辽金伎艺的演出,细致地勾勒了不同时期伎艺表演在自身完善的内驱力的作用下又与来自社会层面的接受群体的舆论导向、兴趣诱引、心理承受等诸方面压力下产生的碰撞、冲突,并逐渐融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在宋代逐渐完成,故南宋戏文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史论》抓住了戏曲艺术的灵魂,采用多重证据与人类学阐释、大众化史观与民族学立场、大戏曲史观与发生学论述的结合,既具有史的概念,又有横断面的深入分析,研究方法科学,与内容相得益彰,真正深入到戏曲艺术的内在因素,探求其形成的缘由,因而更具有说服力。
总而言之,《史论》一书以其丰富的资料、扎实的考证、开阔的理论视野和鲜明的学术个性为中国早期戏曲生成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补齐“短板”之功绩。其中诸多的学术观点与精细考证都极具启发性。
兴勤先生与我相识十余年,彼此很投缘。先生年逾六旬,一头银发,具有仁厚君子风范。不仅学问做得扎实,而且在生活细事上也乐于帮人。2013年我们一起到日本开会,因我的箱子锁子出问题,我在超市买了一卷尼龙线,兴勤先生一看觉得太细不结实。于是,由他拉住顶端,我和进德兄一人一头,拧出了一条粗绳子。至今,每当我看到那条由三位教授拧出的绳子,便想起兴勤先生。这次,阅读他寄来的新作《史论》,便有了如是的感受,愿兴勤先生老当益壮,在戏曲研究上不断有佳作面世。
【责任编辑马俊】
作者简介:高益荣(1958—),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元明清文学、戏曲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戏曲学的教学与研究。
【秦地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