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白石绘画民间艺术性初探

2016-03-1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齐白石民间艺术绘画

王 俊 杰

(渭南师范学院 莫斯科艺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艺术研究】

齐白石绘画民间艺术性初探

王 俊 杰

(渭南师范学院 莫斯科艺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摘要:齐白石是一个文人化的布衣和具有布衣气质的文人,身为当代杰出的艺术家,齐白石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在绘画、书法、刻印上都有着非凡的成就,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画无论山水、花卉或虫草,都能给人明朗、清新、简练、生机勃勃之感,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达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境界。其作品笔墨凝练,老笔纵横,将水墨工夫发挥到了极致;作品以写意为主,题材从人物、山水到花鸟、鱼虫、走兽几乎无所不画,笔墨奔放奇纵,雄健浑厚,挥写自如,富有变化,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工笔细密的写生虫鱼巧妙结合,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强烈,画面生机蓬勃、雅俗共赏,独树一帜。

关键词:齐白石;绘画;民间艺术

在近代画家之中,有关齐白石的评价与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围绕着齐白石这样一位由许多复杂因素融合成功的传奇性大家,可资探讨的角度有许多,围绕着其绘画的民间艺术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探讨的进一步展开。齐白石沿袭了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与吴昌硕的画风,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风格面貌与他们如此相像,为什么还享有如此高的评价?便是因为齐白石的创造性,表现在将传统文人画的美感情趣转向移位,开辟了一个平民化、世俗化的绘画天地,注入了生机活泼的世俗风情。他独立将传统士大夫的文人画扭转成为世俗平民的“风俗画”。其强烈的人文平民情结使传统绘画的僵化规范得以突破,而注入艺术家的真实情感。如果还是以“文人画”来界定齐白石的画风,那么士大夫的文人画是读书人的“文人画”,齐白石则是大众平民的“文人画”。齐白石在吸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将民间绘画与传统文人画的表现技法融为一体,着重于表现平民生活和自然风物,形成了既不同于张大千的风流倜傥,也不同于潘天寿的庙堂富贵,又不同于傅抱石的狂肆纵态的艺术风格,在艺坛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一、成长坎坷,平民绘画

齐白石(1863—1957)是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篆刻家。原名纯芝,后名璜,字渭清,又字兰亭,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三百石印富翁、杏子坞老民、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星塘老屋后人、湘上老农等。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齐白石的艺术道路总的可分为五个阶段:27岁前为民间雕花艺匠,接受民间美术和民间审美观念熏陶阶段;27~40岁,在从事民间画像、民间工艺的同时,全面学习文人绘画,提高诗、书、画、印诸方面修养阶段;40~50岁左右,以文人艺术家身份出游各地广泛观察、观摩与结交各界人士阶段,画风由工笔逐渐转向大写意;55~65岁,定居北京,接受陈师曾指劝,苦心“衰年变法”阶段;65~94岁是绘画创作的高峰期,艺术臻于化境。齐白石的农耕家庭出身背景,决定了画家无缘观摩古今名人的真迹。一直到他27岁时方拜师于画家胡沁园、文人陈少番为师,此后即逐步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他朝为木工,夜则松火读书,兼以替人刻印、作画——主要是为乡下人绘制供奉像谋生。不久,又得湖湘名流王湘绮的提携,从此就有了较好的学习机会,得以告别木工行业,专心于从事艺术创作。40岁后,画家五次离乡远行,漫游南北。60岁后正式寓居北京,以治印、卖画为生,并在好友陈师曾的鼓励下改革画风,力求“衰年变法”,终有成就,成了一代大师。变法之后的齐白石坚持似与不似的作画理念,极为讲求神似。他那具有民间艺术的淳朴画风与文人画的洗练笔墨,将诗的意境与造型特性自然结合的雅俗共赏的绘画,不仅开拓了传统中国画的题材,更让普通观赏者看到了艺术与生活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开始使文人画走向了平民化。

“以我数十年看画的水平来说,近代名家除白石、宾虹二公外,余者皆欺世盗名。”[1]3齐白石出生于湖南一个贫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齐白石20岁后就开始从事专职的雕花工艺而成为民间艺人,这一段生活经历使得齐白石有幸受到了民间艺术的洗礼与熏陶。中国民间艺术那特有的朴素、鲜明、豪放的特点和健康明快的审美观念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齐白石,使他的作品在成功地继承了前人以水墨和重色结合的文人画法外,更着重于追求民间艺术那单纯明快、色彩鲜艳、对比响亮的特点,从而为社会大众所深深喜爱。

二、沿袭传统,开拓创新

齐白石创作万物于胸中,腕底有“鬼神”。他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继承与发扬了民族绘画的传统,把古典艺术和民间艺术结合起来,经过深入生活、大胆创造,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都是从对事物精深的观察中得来,不仅有思想的高度,还有艺术的启迪,特别引人入胜。齐白石先生的绘画艺术是优秀传统技法与民俗主题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以土到极致、俗到极致与美到极致的高贵气派而站立于时代艺术的高峰。他细腻精深的观察以及表现事物惊人的创造力才是他成功的“秘诀”所在。齐白石高深的笔墨功夫与生活形象密切结合的艺术技巧,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所以,齐白石伟大成就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对中国绘画遗产的无限尊重和刻苦钻研。我国宝贵的绘画遗产,在齐白石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发挥。对于事物形象的刻画、构图的营造、色彩的赋予、造型的意象而为、笔墨的虚实浓淡间都透露出画家的深厚功力。他善于接受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总结民族艺术和民间艺术表现方法的特点,不囿于自然物象的客观形态,从而任意挥洒,得到事物的淳朴精神。

三、题材质朴,用心经营

齐白石绘画题材雅俗共赏,对象普通,但却能在朴素平凡间表现出独特与个性。他一般不画珍禽异兽与奇花异草,而是取材于平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对象,可以把算盘、柴耙、萝卜、白菜、丝瓜、葫芦、茄子、辣椒、游动的虾、横行的蟹、弹跳的蛙、毛茸茸的小鸡、蹒跚的水牛等等搬上自己的画面,平淡天真。这些广大劳动人民所见所闻的一些民众题材,一经画家的手入画,便生动感人、妙趣无穷。他的这些民族题材作品之所以能打动广大民众,主要在于赋予形象之中的情,充满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它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启迪和联想。齐白石从民间画工转变为文人画家,经过了“变法”。他又将富有农民气息的民间艺术情趣融进了文人画中,这不仅扩展了文人画表现题材,而且也更新了文人画的艺术境界,开创了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写意花鸟画的新篇章。

“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辩。”[2]18齐白石在选择题材中,把乡村瓜果菜蔬、蝈蝈、蝗虫乃至筢犁、锄头,甚至偷吃猪油的老鼠都放在画中,大大扩展了绘画的题材,并把世人认为“俗”的东西变为高雅的艺术品。在这方面,齐白石的作品在古今中外画廊里均可称得上是佼佼者。无论是他的花鸟画作品,还是山水人物作品,都大肆洋溢着生动隽永的意趣,让人观后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掩卷冥思、时而向往自然之韵、时而重温童年之趣,这与齐白石耳濡目染的童年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童年时代的齐白石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那些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山水、花鸟、草木、牛马、鱼虾是他日日相依的伙伴,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齐白石绘画作品扑面而来的还有一股质朴刚健、活泼自然的野趣。它主要体现在齐白石作品的选材方面。白石大师秉着“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的宗旨,将创作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描绘了大量农村题材和自然题材的作品,他以纯熟的艺术技法赋予了柴耙、扫帚、白菜、猪、虾、蛙等过去被传统文人画家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物象以艺术生命力,使作品洋溢出清新的乡土气息和蓬勃的生命活力。白石老人经过细心的观察,将笔下的虾处理为节与节的相接处笔断而意连,笔断而墨不断,以突出关节感来。所描绘刻画的都是他经历、体验过的对象,牧牛、砍柴、白菜、芋头、青蛙、雏鸡、油灯,大凡他记忆中的农村生活,都摄入他的画幅,都注入自己真挚的情感。他的回忆、他的爱与恨、他的牢骚与幽默、他的人生体验和智慧,都质朴无华的熔铸笔端。

对于小雏鸡、牧童、耕牛、游虾、小蟹、牵牛花与枇杷果之类的刻画,都是信手拈来,得其真而忘其象。齐白石的画总映照着画家的内心,他的乡情之心、童心未泯之心与农人之心。画作《我的知鱼》,小鱼围逐钓饵的嬉戏场景,是因其早年“予少时作惯之事,故能知鱼”;77岁画墨猪出栏,只因画家有一颗“牧汝追思七十年”的怀念之心;画家所画的黑蜻蜓、红甲虫,依然是他追思乡间对黑蜻蜓的“黑婆子”、小甲虫的“红娘子”的称谓。正是由于画家眼中的草虫是农民的审美情趣,蕴含着一颗质朴的真心。齐白石画鲶鱼提款“年年有余”,画石榴意味着多子多福,画桃子象征着多寿等,这些民间艺术的隐喻象征性特色在画家笔下表现得生动感人,质朴恬淡。而画家笔下所描述的钟馗、寿星、仙人与佛像一类作品,则是平民百姓闲事的另一个谈资,是农民话题背后深藏的审美对象。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在20世纪的成功绝非偶然。出身于农民家庭的画家,从牧童到工匠,他一直生活在平民世界之中。早年的生存环境与视觉经验是他日后艺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民间情感和意趣的潜在情结,决定了他一生情感体验与艺术表现的民间化意向。充满乡野泥土气息的花鸟虫鱼、瓜果蔬菜、民间风物,如粽子、竹笆、猪猡、偷油吃的鼠类等等,都被他一一收入画卷,成为其布衣画风的一个突出标识。

四、构思精巧,物我关照

齐白石画作中的构思不像古代文人画家般有着高雅的艺术趣味,但却有着那些所谓高雅趣味所无法替代的魅力。它带着一丝“土”气,又带着童稚的趣味,有些无厘头,然却处处合乎艺术情理。构思总是那么精巧别致,并在物我关照间使绘画蕴含着情趣与义理。梳理出绘画的思路,比如在画作中一只青蛙被水草拴住了后腿,其余三只纹丝不动,静观其变;一只鼠跳到秤钩上戏耍,画家虐其为“自秤”;一群蝌蚪看不见水中莲的倒影,却竞相追逐。这是画家的精巧构思使然,而这种构思又和画家早年在乡间的生活密切相关,蕴藏着儿时的点滴记忆,关乎着创作灵感的涌动与生发。欣赏齐白石的绘画,能体会到物我的关照,体会到画家的用心。画家把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家禽牲畜当作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来对待。《自秤》中的鼠不就是生活中喜于称重的孩童吗!把青蛙的一只腿用草拴住,看它呼叫挣扎,这是齐白石构思的巧妙之处,这种倾注着情感的拟人化方式,即是齐白石自称“一代精神属花草”的寄托。另外,从他笔下的老鼠可以看出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害鼠,可又为何会成为审美对象?正是对于物我的关照,把那些现实生活中有害的动物,被画家拟人化到作品中,在造型、情状的描绘上画家煞费苦心,进行着物我的审美关照。齐白石固然也有“寒门只打一钱油,哪能借得老鼠饱”的对鼠类的憎恶,但更多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借着赏玩之心来达到画家的精神诉求。当他画出两鼠咬尾便写下“寄萍老人八十五岁时新造型也,可一笑”的题记,便可看出从民间走出来的艺术大师,对于从生活而来的物象进行精巧构思与物我关照的审美意趣。

五、红花墨叶,自创一派

民间绘画对于时空处理、形象的塑造、色彩的调配、色调的把握上自有一套“不科学”却符合自身艺术规律,符合民间绘画规律性的审美特征。民间画工在制作传神画、彩塑、彩画、年画、壁画时,用色鲜艳明快、大胆夸张、引人入胜。他们对色彩的要求“取其尖”“取其阳”,“尖”意即色彩要突出,“阳”意即色彩要明亮强烈,近看有色远观亦有色。齐白石的绘画色彩从传统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摒弃了其中那些低俗的因素,继承了明清文人画的精神,而摒弃了文人画的僵化程式。齐白石在绘画色彩表现上追求浓艳的色彩与墨色的强烈对比,“以墨色压之则庄重,以墨色托之则清新。”形成了一种浓艳清新的色彩风格。

当衰年变法的齐白石自谓告别了青藤、八大冷逸的处理,创造了“红花墨叶一派”之时,即意味着他摒弃了古人表达情怀的形式,找到了自己表现形式的独立性,这无疑是一场视觉革命。它适应了正在萌动的现代人的审美节奏,也适应了文人画在其历史性转变中向大众靠拢的趋势。色彩表现力得以强化。黑作为一种色彩与其他色彩的对照,海派艺术家已经有所突破,而齐白石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在海派基础上大胆引进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色,使色调更加纯化,明亮而强烈。他保留了以墨为主的中国画特色,并以此树立形象的骨干,而对花朵、果实、虫鸟往往以明亮的饱和色彩处理,仿佛是将文人的写意花鸟画与民间美术的彩绘相结合而构成了一个崭新的艺术综合体。《荷塘翠鸟》中的墨叶、红花、翠羽;《荷花鸳鸯》中的焦墨叶、深红花,黑色、黄色、绿色合成的彩羽;《好样》中的墨叶子、黄葫芦、红瓢虫的色彩,这些都是齐白石色彩的构成元素,它属于形式,亦蕴含着内容,那是乡间物象本身的色彩提炼,那是热烈思乡之情的外化。

(一)善于使用高纯度的鲜艳色彩

我们可以看到齐白石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纯色如纯红、纯黄等为主要表现色彩。在纯色中,出身平民阶层的齐白石尤其偏爱红色,在他的笔下,许多在现实生活中并非红色的形象也都被赋予纯红色,画家借中国人偏爱的代表欢乐喜庆的红色来赋予作品以强烈鲜明的意境。在作品《双寿》中,那两颗饱满鲜活的红桃令观赏者仿佛一眼望去便能闻见它那香甜的气息,品察到它味道的甘甜鲜美,红色的双桃充盈着乐观、健康、蓬勃向上之美,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美好祝愿和对生活的热烈向往。除了纯色外,齐白石还有一部分作品是利用调性色彩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例如《秋瓜》《荷塘》等作品一改单色写意的面貌,采用赤、黄、绿、墨等色调成的混合色来渲染夏之炎炎或秋之风霜的氛围,这些枯黄、干烈的调和色彩流露出如丰收之喜悦、对人生之感慨等极为丰富的感情因素,传达出真实而又寓意无穷的物态意境。

(二)善于将色彩进行对比组合

齐白石善于在画作上将色彩进行对比组合,利用色彩的浓烈对比产生一定的画面气氛。并在色彩选择上也巧设对比,使作品产生出张力极强、气势逼人的效果。其中红与墨的对比最为强烈。红色热烈夺目,墨色凝练庄重,二者组成花叶,一扬一抑,在对比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如他在九十五岁时画的《祖国万岁》以红花墨叶的浓烈对比颂扬了新中国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黄与黑的对比搭配也常见于齐白石的葫芦、桂花等植物作品中,在浓墨的衬托下,鲜黄处犹显得清新夺目、古雅动人,墨与黄一冷一暖、一暗一明,互为补充,鲜明而协调。

画家将色彩的对比组合运用到了极致,在传统的墨色里除却自身的对比之外,还将色与墨进行着对比组合,产生出强烈的视觉感染力,这是画家在长期绘画实践中的积累经验与造诣使然,不寻求素雅,而追溯齐白石内在的绘画色彩经验感知,运色用墨间传达着精神的诉求。如《贝叶蚌锰》中墨色树枝与黄色贝叶在黄与黑、浓与淡的交相辉映下,传达出秋天特有的丰收、成熟等寓意无穷的意绪。

(三)善于写法布色

齐白石衰年变法后的作品从根本上突破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勾勒、填染、平涂的陈规陋习,他在大量的写法染色之外,还直接以色彩勾线造型,如在画月季、菊花等花卉时都直接以深色进行勾线,他的布色势如运墨,笔笔有法,或点或垛,或点或涂,不出运笔之道,令他的大写意作品达到了更为简洁抒放、浓艳强烈、随心所欲的境界。在《雁来红》《荷花蜻蜓》《月季》等作品中,齐白石运用大写意赋彩法创作出众多艳而不俗、鲜而不浮的色彩格调,为中国画坛添上了一笔充满创新色彩的亮笔,带给当代中国画坛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色,画面用色热烈、纯化。衰年变法的齐白石自创“红花墨叶”一派时,就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的依据,大胆引进了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色,将民间的彩绘与文人的简笔花鸟画融汇成一个新的艺术综合体,创造了全新的大写意赋彩法。齐白石在写意画中将赋彩直接贯彻在用笔之中,他经常使用强烈艳丽的重色如极浓的西洋红等来直接造型达意,令作品的色彩对比虽然强烈却绝无火气,可谓大大发展了中国画赋彩的方法和功力。

六、造型简练,气息统一

就造型而论,艺术家各有自己的造型尺度。当齐白石画牵牛花时,叶皆作正面观,花皆作侧面观,花苞皆如红烛,这是局部的一致与整体气势的统一,是造型的特色,也是构成的学问。牡丹花的丰艳,棕树冲天的意趣,不倒翁的泥玩具样式,牛背部浑圆的形体,侧向虾意态的捕捉,猫头鹰如轴承结构般的眼在纯造型上的表现,既是物象的客观情态描摹,亦是画家感受方式的独特。在齐白石的艺术思维中亦是民间艺术的“老根”在其造型观念上的自然流露。构成《柴耙》的那一根篆书般的大线条和其余的七根短线,是柴耙的形象使然,也是画家平民本质的体现,是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的愿望刺激下的产物。“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的造型观就是力图在艺术实践中让世俗的视觉意趣和文人的品位格调达成某种和谐的互动与共赢。

齐白石的笔墨造型自由洒脱、老辣遒劲、简练传神,与用色水乳交融在一起,形成了浑朴雅拙的独特艺术语言,使作品达到了一种“法无定法”的化境。齐白石巧妙地利用浓淡水墨和灵活多变的笔痕来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他画的虾身晶莹透明,鲜活灵动,同时他又以富有金石味的刚健挺峻的笔法来描绘虾的长须和长钳,齐白石笔下的虾钳劲健挺,有一些钳足在宣纸的渗化效果下渗出了些淡墨,既像沾足的污泥,又如轻漾的青苔,真是妙不可言,尤为值得称道的是那些淡墨速写出来的根根虾须,直中有曲,曲中有直,似断实连,灵动不僵,潇洒飘逸,极见画家的笔墨功力,众虾有进有退,能屈能伸,神态各异,俯仰聚散,追逐嬉戏,情趣活现,全画虽无沙石溪涧、水草波纹作背景,但仅这几只灵动自如的游虾便足以令观赏者感受到水波的荡漾和游虾的生机勃勃,这足以显示出画家笔简意足的艺术功力。

民间生活的平凡质朴、乡土情缘的率真意切,表现在齐白石的绘画中就是没有过多的矫饰与遮掩,民间艺人的造型手法、平民百姓的欣赏习惯、早年雕花木匠的经历,都无意识地在他心中产生着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艺术中感人至深的力度。民间情结是齐白石艺术散发出清新气息与超凡意趣的活力之源,但这种朴素的情感又不能仅囹圄于凡俗生活的意识状态之中。齐白石之所以不是一个普通的民间艺人,而能跻身于世界艺术大师之列,正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禁锢在一个有限的世俗文化范畴之内,而是自觉地经过不懈的努力——临仿前人、拜师出游、定居京城,去不断提升其内心潜在的农民意识所约定俗成的价值品位,将自己的天然朴素情感纳入到一个更大的文化参照之中。作为一个民间艺人,齐白石接受了文人画的优秀传统,作为一个文人画家,他又有平民生活的意识与民间艺人的经历,这也许正是齐白石超出一般的民间艺人和单一的文人画家的独到之处。他的艺术作品在文人孤傲的思维中多了几份泥土的气息,于民间思维的定式中又多了些许翰墨文思。

七、兼工带写,虚实相生

从齐白石的很多作品中我能够看到他博采工笔与写意两家之长,并在此基础上克服了大笔墨“难得形似”和纤细笔墨“难得神似”这一矛盾,独树一帜地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将写意花卉与工笔草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作品达到了形似与神似的高度完美统一。

齐白石画作中粗笔枝叶与工细草虫同时出现,是由齐白石农民兼文人的双重人格所决定的。“我作画本是画工笔的,到西安后,渐渐改用大写意笔法。”[3]98在齐白石看来,工笔画以形似为优点,写意画以神似为擅长,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作品才能达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高妙境界。齐白石在创作实践中既继承了元、明、清以来的写意传统,又继承了唐、宋的写生传统,从而把写生的深入观察研究与写意的高度概括结合起来,使得作品既能写形又能写神,成为兼工带写、形神兼备的佳作。齐白石兼工带写的作品在画坛堪称独树一帜、卓然不群。齐白石曾用工中带写的技法为大量花鸟写照,为大批草虫传神,在严谨的笔法中不时加上的几笔写意使得作品不仅近看上去准确逼真,远看也不致模糊混沌,而是真实生动、神采盎然,比那种全面工笔或全面写意的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在齐白石的草虫作品中,那大写意的花草泼墨流彩、粗犷豪放而又有厚重纯朴之感,而刻意求工的昆虫精细入微,用放大镜望去,头上的触须、足上的钩刺、翅上的花纹等历历可辨,真可谓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中国绘画艺术向来讲究“虚实相生”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中国的绘画艺术家们就一直非常注重这种在绘画创作实践中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事实证明,一部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不在于它说出什么,而首先在于它意味着什么,经过虚实相生这一艺术手法处理的艺术作品也确实显得生机盎然、意韵幽远,齐白石是灵活运用“虚实相生”这一美学旨趣的大画家,他平生最为重视画面的布白,最善于运用大量的空白与极其简约的墨迹之间的对比来烘托作品效果。这其实正暗合了西方接受美学所倡导的优秀的艺术品应是一个具有空白点的能够吸引艺术受众的召唤结构。在齐白石看来,空白处虽没有笔墨,但实际上还是有实在面积、具体形状或者某一象征性含义,例如虚白之处可以象征流水、天空、白云等物象。

在齐白石笔下,虾、鱼、蟹等水生物的周围往往没有水波的陪衬,但仍显得十分逼真可信,例如在创作墨虾时,他常常有意地在画面上空出一定面积以突出、陪衬墨虾的艺术形象。我们可以在《洞庭君山》里看到,齐白石仅用了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君山的形象,他描绘一只帆船在湖中漂行,虽然画面上没有出现水波,但仍然给人以舟行迅速、水天苍茫的真切感受。“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这一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特色在齐白石的笔下得到了准确而生动的诠释。他笔下那些“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的花鸟、山水画作品将绘画艺术的意境向前拓展了一大步,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与美学传统。

八、结语

白石大师的绘画艺术为九州所敬仰,为全世界所推崇。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殊荣,两年后,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他国际和平奖,1963年他又获得世界文化名人称号。这一切足以证明,齐白石的艺术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无论时空怎样转变,齐白石绘画艺术这颗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将永存于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之中,放射出不朽的光芒。齐白石的绘画艺术独具一格、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艺术规律与美学内涵是今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藏,本文的写作初衷正是希望通过抛砖引玉以引来更多有识之士对齐白石绘画艺术投以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倘能如此,则必将有益于中国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齐白石身为当代杰出的艺术家,他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在绘画、书法、篆刻方面都有着非凡的成就,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无论山水、花卉或虫草,都能给人以明朗、清新、简练与生气勃勃之感,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达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境界。其创作继承了我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吸收民间绘画艺术之营养,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深入观察,加以融汇提炼,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范。他从民间走来,带着满身的泥土,走进中国文化的心脏,把一股清新的乡野气息带入了神圣的艺术殿堂。他从都市归去,魂归乡间故里,用文人的墨砚浇灌着满园的白菜,那是他艺术的生命之根。如果说那浓厚的乡土气息、淳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烂漫的童心,富有韵味的深思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其艺术生命的外化。内在的情感寄托与形式适应,而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筑起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其艺术的总体风格。

参考文献:

[1] 傅雷.傅雷文集:书信卷(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1998.

[2] 芥子园画传:第四集人物[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

[3] 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郝丹娜】

Probing into Folk Art of QiBaishi’s Painting

WANG Jun-jie

(Moscow Art School,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Abstract:Qi Baishi is a scholarish commoner and a commonerish scholar. This great artist of Chinese painting in the 20th century endowed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the distinguished paintings by his commonerish wit and humor, which arouses the infinite memory and thinking. As the contemporary renowned artist, Qi inherited the Chinese ethnic artistic tradition and made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in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engraving with his unique artistic style. His paintings, including landscape paintings, flower paintings and insect paintings, present us a clear, fresh, concise, and vital feeling, and with the distinctiv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they achieve the unity and harmonious realm. His painting is simplified and sophisticated, and it made his technique exert to the extremity. The pieces are mainly about the freehand brushwork and they are ranging from figure, landscape, insect and animal, which are unrestrained and energetic. He is keen on the combination of freehand flower painting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ealistic insect painting, with the simplified shape and intensified color, and the whole painting is full of vitality, admired by scholars and laymen alike, and unique.

Key words:Qi Baishi; painting; folk art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11-0086-06

收稿日期:2016-05-03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特色学科建设项目:西部人文风情绘画研究与创作(14TSXK11)

作者简介:王俊杰(1968—),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人物画创作及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齐白石民间艺术绘画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民间艺术篇
齐白石买假画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