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资助育人的角度谈“贫困定向”学生的培养

2016-03-16李一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

王 璐,李一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从资助育人的角度谈“贫困定向”学生的培养

王璐,李一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摘要:“贫困定向”招生计划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全面培养“贫困定向”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从“贫困定向”学生的经济资助需求、人文关怀需求、发展需求三个方面阐述资助育人工作和“贫困定向”学生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实际工作对“贫困定向”学生的培养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贫困定向;资助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1]。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如果能上大学、上重点大学,并且没有学费和生活费的担忧,对学生的家庭而言是多么大的喜悦。因此,对于培养“贫困定向”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对社会、家庭和学生的责任,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关系到“贫困定向”学生家庭的梦想、学生的梦想。本文从资助育人的角度谈“贫困定向”学生的培养问题。本文所指的学生指“贫困定向”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一、高校“贫困定向”学生概况

1.“贫困定向”招生计划。教育部为了更多的贫困地区的学生上重点大学,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优先发展,制订了“贫困定向”招生计划。自2012年起,国家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具有贫困地区户籍或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三年学籍的考生方可报考。

2.“贫困定向”学生在高校受到资助情况。据调查,“贫困定向”所招收的学生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在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讨论只针对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定向”学生,统称“贫困定向”困难学生)。随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稳步发展,“贫困定向”困难学生大部分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获得国家助学金,少部分的学生获得校内奖学金或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3.“贫困定向”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要求[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贫困定向”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学生家庭的希望,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3]。

二、“贫困定向”困难学生和资助育人工作的关系

“贫困定向”困难学生需要经济资助、人文关怀和体现价值。高校辅导员和资助工作者需要重视“贫困定向”困难学生的需求,并且积极思考在新的环境和形式下满足“贫困定向”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1.“贫困定向”困难学生需要完善的、科学的资助体系。从1999年正式启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至今,国家的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保证了学生的学费,国家助学金基本满足了学生的生活费。除此之外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多项奖助学金,不会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4]。“贫困定向”学生入校后,根据个人的情况,按照规范的申请流程和申请办法,既可以获得资助金,保证了“贫困定向”学生经济无忧。2013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部提到建立“国家奖助学金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资助体系也有精细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科学的资助体系可以让“贫困定向”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资助。

2.“贫困定向”困难学生需要人文的关怀。“贫困定向”学生比普通学生更渴望成功,学生带着自己和家庭的梦想来到学校。但是由于家庭经济贫寒,在自信心、知识面、社交能力方面与普通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对“贫困定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进行引导,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很多高校建立了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平台、朋辈辅导平台、实践平台等,让学生们体会到有人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形成了友爱的、温暖的、和谐的校园文化,让“贫困定向”学生在引导中、交流中、实践中获得自信,增长才干,从而主导自己的大学生活[4]。

3.“贫困定向”困难学生需要体现自己的潜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袁贵仁部长曾讲到我们的教育要实现“有教无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定向”招收学生、农村自主招生学生等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需要平台、机会和培养。让每一个“贫困定向”困难学生通过经济资助、学业帮扶、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能和普通学生一样抓住人生的重要机会,同时展现“贫困定向”学生与众不同的潜能。

三、从资助育人角度对“贫困定向”困难学生的培养思考

做好“贫困定向”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必须以科学理念为先导,牢固树立“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通过国家、社会、高校的资助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无忧,通过资助育人工作培养一个具有品德、有完善人格、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有潜能的大学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学生经济、精神脱贫,让贫困家庭“活”起来,真正实现教育公平。针对“贫困定向”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

1.着力做好资助政策的落实,解决“贫困定向”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经济是这些学生的基础问题,高校以国家资助体系为根本,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资助体系。首先,把资助政策宣传做实做细,创新宣传形式。对于资助政策的宣传,以传统的宣传手段为基础,如发放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体系手册,召开宣讲会、座谈会、研讨会宣传和讲解资助政策体系。同时开发资助政策体系的管理信息平台,如网站、申请指南、申请系统等。关于宣传形式的创新,可以将资助体系手册做成连环画、申请流程做成动画片等。其次要建章立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资助体系。资助体系包含“奖勤助贷补”多个方面,每项资助申请、评审、发放都要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因此建立规范的管理办法是保障学生权益的制度保障[5]。

2.着力做好“贫困定向”困难学生的新生适应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自卑、敏感、自尊心强等性格特征,在新入校时表现得比较明显。在学业方面,“贫困定向”学生接触到课外知识比较少,基础相对薄弱。在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中显得尤为吃力,“贫困定向”学生很可能成为学业困难学生。对此,在学业问题上,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全方位地给以关注,如任课老师的专题辅导、集中的学业辅导、一对一的学业帮扶、学习方法讨论工作坊,等等。“贫困定向”学生渴望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想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但由于经济问题他们一定程度上封闭了自己。资助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等应建立交流互动平台,提供社交活动机会,让“贫困定向”学生在交流中找到自己的圈子,适应大学生活[5]。

3.坚持立德树人,满足“贫困定向”困难学生的发展需要。“贫困定向”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对个人发展产生困惑和迷茫,资助育人工作要解决“贫困定向”学生的发展问题。首先,立德树人,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进行自强教育、感恩教育、幸福感教育、诚信教育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学生,培养“贫困定向”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其次,建立帮扶平台,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帮助和引导。通过结对帮扶、朋辈帮扶、学业帮扶、就业帮扶等,针对实际问题给以针对性的发展建议。“贫困定向”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勤奋、专注的特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下,他们会迅速成长起来。

4.全面培养“贫困定向”困难学生的能力,挖掘群体优势和个体潜力。首先,建立挖掘潜力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发挥个人的潜力。例如团体辅导工作坊,在团体辅导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朋辈的影响,自我挖掘,自我教育,树立“贫困定向”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才干挖掘潜能。提供多层次的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对“贫困定向”学生进行培训、考核、奖励,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最后,提高“贫困定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引导。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升学和出国等毕业选择时,也许会因家庭经济困难放弃很多机会,通过就业指导和引导,让“贫困定向”学生掌握、成就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

[2]《聚焦两会热点》编委汇编.中国梦新航程聚焦两会热点[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3]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42.

[4]袁贵仁,张光明.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5]刘家梅.高等教育资助育人的改革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5):172.

(责任编辑:朱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2-0020-02

作者简介:王璐(1983—),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

收稿日期:2015-03-24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