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促进低年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以A校学生为例
2016-03-16赵亚敏柏春美
张 华,赵亚敏,柏春美
(湖州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以就业为导向促进低年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
——以A校学生为例
张华,赵亚敏,柏春美
(湖州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低年级学风建设是高校整个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对A校低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当前低年级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究以就业为导向促进低年级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关键词:就业;低年级;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1]。高校学风是高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学习作风和教师的治学作风的综合表现[2]。由于受到应试教育、高校扩招、社会风气、价值观多元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出现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变得迷茫,不想学习、不愿意学习、不主动学习,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混日子”状态。这种非正常状态,出现向低年级发展趋势。学风问题的低年级化,不仅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还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为了全面、深入了解低年级大学生学习状况、学习风气,客观分析当前低年级大学生的学风存在的问题,本文以A校低年级大学生开展调研为基础,寻求构建解决该问题的途径。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兴趣、目标、计划,课堂学习状况,课外学习情况,专业认知和就业认识等四个方面。调查对象为A校大一、大二的在校生,涉及专业为文、理、工、农等专业学生。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为了拓展调查的深度和广度,全面真实了解真实状况,同时采取走访、座谈会、个别交流等形式。此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828份,问卷回收率为97.41%。接受调查的学生年级分布比例分别为:大一为55.3%,大二为44.7%。男女生分布比例分别为:男生31.9%,女生68.1%。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习兴趣、目标、计划
1.学习兴趣。调查显示,有34.2%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感兴趣,近一半大学生由于对专业认知不全面,对专业学习兴趣一般,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加以必要的引导。至于学习动力,有35.7%的大学生认为来源于家庭的压力和期望,分别有27.5%和21.5%的大学生认为学习动力是自身前途,未来和社会竞争。在关于对待不感兴趣课程态度调查中,有21.3%学生表示会坚持认真听课,有45.7%的学生则选择学习别的东西,27.7%的学生会应付点名,5.3%的学生选择不去上课。这些表明,大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学习目标与计划。调查发现,对于大学学习,有24.4%的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并付诸实际行动;有42.6%的大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但缺少合理的规划,不知如何去落实;有近33%的大学生则没有明确目标和计划,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出现厌学等现象,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人生规划成为制约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课堂学习状况
1.上课积极性。调查数据显示,影响大学生上课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个人兴趣、老师讲课水平和课程性质等三个方面,分别占33.6%、25.5%、25.1%,其中以个人兴趣为主。对于课程性质影响因素,其中专业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大学生上课比较积极,分别占41.1%和33%,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次之。大学生对于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热情相对较低,体验性、实践性的课程积极性很高,比较注重实践课程学习。
2.课堂学习态度。对于课程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状况调查发现,只有10.5%的学生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当成习惯;有58.32%的学生只能偶尔或视情况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31.3%的学生则表示从不复习和预习。对于课堂中出现同学聊天、玩游戏、睡觉等不良现象时,有36.8%的学生表示不予理会,继续听课;有15.7%的学生表示深受干扰,对他们提出批评;有14.4%的学生表示反感,但不吱声;也有33.1%的学生表示会参与其中。
3.逃课情况。根据调查,有14.6%的学生表示从未逃过课,有24.2的学生曾经逃过一两次课,有45.6%的学生偶尔会逃课,有15.6%的学生则会经常逃课。至于逃课原因,不喜欢这门课程占45.6%,不喜欢上课老师占24.3%,觉得此门课没有意义占10.2%,参加其他活动占12.7%,其他原因占7.2%。
(三)课外学习情况
1.课余时间安排。在被调查的学生中,16.4%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自习、看书,20.5%的学生花在上网上,20%的学生用来做兼职、勤工俭学,15.1%的学生会在实验室做科研、搞研究,14%的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7.3%和6.7%的学生时间花在逛街或谈恋爱上。在电脑使用情况方面,以玩游戏和聊天、看电影为主,分别占26.7%和20.5%,其次为查阅资料占17.8%,处理文件占13%,浏览信息占9.3%。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比较丰富,但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相对较少,不能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2.课外学习与活动。在被调查的学生中,37.5%的学生以跟导师做研究为主,30.5%的学生通过参加各类讲座,20%的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12%的学生则通过课外阅读方式等。暑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最喜欢、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形式。因此,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平台,不断丰富内涵和扩大覆盖面,力求达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大学生的需求,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专业认知和就业认识
由于调查对象都是低年级学生,这一群体接受专业教育比较少,不够系统、不成体系。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很低,对于专业发展、专业建设知之甚少;部分学生对于专业表现出很无所谓态度;部分学生对专业发展比较关注,但对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感到迷茫。
而对于未来发展,大部分学生都非常的关心,都希望自身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关注的同时,普遍感受到未来就业的压力,56.3%的学生认为未来就业压力非常大,45.7%的学生对自身未来就业感到迷茫。大部分学生认为未来就业与专业有必然的联系,但感到现在的专业学习与未来就业有一定的差距。
三、当前低年级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风问题低年级化。以往在大学三、四年级学生中学风问题比较突出,高年级学生容易出现不愿意学习、不想学习、学习目标和动力缺失等现象。现在这些现象有向低年级蔓延的趋势。尤其是近些年,多数大一新生入学后,对专业认识比较片面或不够全面,专业认同感不强,再加上受到一些高年级学生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大一学生出现不学、厌学的问题。学风问题低年级化显得十分突出。
2.学习目标缺失。“一年级娇,二年级挑,三年级找不着,四年级跳”这句话被作为四年大学生活的写照似乎有些夸张[3],但确真实反映大学生目标缺失的普遍性。上大学之前,升学是唯一学习目标。而进入大学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没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人生失去方向。
3.学习倦怠问题突出。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扭曲。学习计划缺失,缺乏主动地自觉地学习;学习态度上,对知识不求甚解,比较轻浮;学习方法上,仍然处于传统与被动的状态之中上;学习环节上,注重日常学习和复习,不注重对知识的总结。这些都导致当前大学生不及格率、学籍预警率甚至退学现象呈上升趋势。
4.专业认同感不高。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受到对高校专业设置的不了解、高考志愿填报的随意性、录取院校与所填志愿不一致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选学专业没有认同感,不感兴趣。带着这些负面情绪的大学生,在学习热情、专注度、学习成效等方面必然会受到影响。
5.学习缺乏有效手段。针对当前学风问题日益突出,各个高校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极力推动学风建设,学风问题有所改善。但这些举措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缺乏连续性和长久性。
四、加强高校低年级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来看,大学生学习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自己的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当前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目标缺失、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等学风问题,说明可能是某种低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些因素可能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障碍。低年级大学生学风状况不好,根源在于大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不够清晰,对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没有正确的认知和理性思考,想要解决该问题的突破口即在于以就业指导为导向,从就业层面剖析大学生自我实现所需要的各种需求,帮助低年级大学生解决学习的方向问题、动力问题、能力问题。通过系统引导,让大学生明白在未来职场和就业竞争中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带动这一群体大学生想学、愿学,直至学好,有效推动高校学风健康发展。
1.以始业教育为平台,开展职业启蒙与专业教育。大学生刚进校时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精力比较充沛,习惯容易养成。因此。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始业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参观大学校园、校史馆,让大学生了解学校发展,感受校园文化,领悟大学精神。参观实验室,邀请名师进行专业辅导报告,让大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特点和发展前景,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专业教育。根据专业不同,邀请系主任、学科负责人、专业教师等进行专题讲座,从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专业未来发展、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努力让大学生尽早、更全面了解专业发展,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尽快进入大学生生活。
2.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推动大学生制定合理目标和学习计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大学生更全面分析和认识自己,唤醒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明确人生目标。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大学生制定合理的大学学习计划和行动方案。督促大学生按照学习计划,完成学习目标,实现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期性。生涯规划教育从学生的成材和发展需求出发, 帮助大学进行生涯规划, 从内在因素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的问题,大力地推进了大学学风建设[4]。
3.以“学习型”社团为载体,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带领大学生组建“学习型”社团,例如:科技创新协会等。利用“学习型”社团组织开展学科竞赛、科技训练、实验室开放项目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各类学习大比武等活动,搭建大学生自我展示和交流平台,发挥榜样作用,激励大学生相互学习;利用校友资源,邀请部分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与大学生分享工作收获,勉励低年级大学生珍惜时间,勤于学习。以“学习型”社团为平台,加快推进第二课堂建设,以兴趣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基本都会在高年级大学生中进行,但这些实习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指导,很多都流于形式。而对于低年级学生则很少参加专业实践,导致低年级大学生对社会需求认识不足。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大学生专业实践分阶段安排在大学四年,贯穿大学生教育全过程,使低年级大学生能够尽早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及时发现自身不足,通过不断学习加以修正和完善。通过专业实践,大学生实践能力得到累积,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
5.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加大见习、实习力度,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低,关键问题在于缺乏对本行业的认识和了解,不懂得本专业、行业的价值所在。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单位,不断深化和推进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资源,积极组织低年级大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最新发展,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专家、高管来学校,从专业发展、行业动态、自身发展等角度为大学生作专题报告。通过企业专业人士的引导,会极大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他们认真学习,努力成为本行业的拔尖人才。
学风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需要优化制度与规范管理相结合,更需要搭建推动学风建设的载体。以就业为导向,促进低年级大学生学风建设,以满足学生内在需求和未来发展为突破口,保证学风建设的可持续和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学丽,苏伟.以就业教育为导向的大学低年级学风建设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4):52—55.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5—108.
[3]李秋花.论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素质要求[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1):87—88.
[4]郝艳萍.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及两者的互动性[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219—221.
(责任编辑:朱岚)
Reflection on Promoting the Learning Style Construction Based on Employment
——Taking College A for Example
ZHANG Hua, ZHAO Ya-min, BAI Chun-mei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style is the basis of high-quality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learning style construction of junior students is the key for the learning style construction of all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learning style construction of junior students by investigating junior students of college A. And it also studies the effective employment-oriented approaches to promoting the learning style construction of juni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employment; junior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styl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1-0013-03
作者简介:张华(1983—),男,江苏东台人,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赵亚敏(1982—),女,河南焦作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柏春美(1987—),女,浙江湖州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01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6.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