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和脉络的理解——读《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
2016-03-16张黛玲
张黛玲
(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文化知识和脉络的理解
——读《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
张黛玲
(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是民族志研究的杰出典范。内容上以研究小学校长为例,呈现了校长及其文化圈。同时也展现了民族志研究的视角,即研究并展现社会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社会个体和群体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以及在此文化圈中个体与环境的互相影响等。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正是为了获得此种视角而服务,究其根本体现在“理解”二字上,即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充分、全面、科学、有效地理解一个文化社会。《校》的作者哈里·F.沃尔科特在其研究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关键词:民族志;研究过程;研究方法
作者沃尔科特在这本书的前言(2003)中说:“在这篇文章中,我阐明了这本书是如何针对一个人的细致研究为基础,试图向校长们讲述并描绘出一个校长的本来面貌的真实画面。这本书达到了这一目的,并经常被引用于教育管理的课堂中。但是,这并没有实现这本书的根本用途,即向学生们解释应当如何完成民族志研究,并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运用到其他教育情境研究上的范本。我认为这本书在课堂中的真正价值应该是教会教育者们如何做质性研究。”[1]Ⅵ他表达《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这本书的两层阅读价值,一层是校长——书中体现的主要内容——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管理是怎样的;另一层是民族志——此书内容的承载——一种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虽然作者认为介绍民族志研究的功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如果读者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这本书,它确是指导民族志研究学习的一个优秀范本。
一、呈现:校长文化圈的知识与脉络
文化人类学的“文化”通常具有三种含义:“首先,文化是人们获得的知识,并用以解释经验,产生行动;其次,文化是一种脉络,是可以被我们理解的符号交互运作系统;最后,文化是意义的分享,研究者在过程中理解陌生人,并且拥有一部分‘局内人观点’。”[2]271这种“文化”正是民族志研究要体现的:民族志研究不仅仅可以呈现某社会中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呈现这个社会圈的系统脉络和运作方式。
父亲的收入微薄,而且不稳定。唯一固定的经济来源是哥哥每月3.4美元的军人津贴和病人每月依靠缝补收入的3-4美元。
1.“知识”
1)第1阶段:随着φ从0 rad增大至237π/1570 rad,可靠性指标随之增大且在φ=237π/1570 rad处取得最大值;随着φ从237π/1570 rad增大至2π/3 rad,可靠性指标随之减小且在φ=2π/3 rad处取得最小值;随着φ从2π/3 rad增大至6669π/7850 rad,可靠性指标随之增大且在φ=6669π/7850 rad处再次取得最大值。由此看出,这一阶段打磨机器人可靠性指标表现为先逐渐增大然后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而可靠度远远高于实际要求的可靠度,其值均近似为1.0,即不易发生失效。
校长是教育管理工作者,是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一环。《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呈现了哪些关于校长和教育管理的知识呢?
从书中第二章开始,读者看到校长在不停移动的时空中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了解到了校长忙碌的一天。主人公艾德的个人方面,读者看到刨去校长身份的艾德·贝尔的生活和成长经历,他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呈现出来。而关于艾德的校长身份,读者看到他与全美国典型小学校长的特征相匹配的同时,也具备一些普遍性之外的个人工作特色。
解析:(1)略。(2)从工艺流程图可以看出,反应物是NaClO3、SO2和H2SO4,产物为ClO2和NaHSO4,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2NaClO3+SO2+H2SO4==2ClO2+2NaHSO4。(3)粗盐提纯中加入NaOH溶液沉淀Mg2+,加入Na2CO3溶液沉淀Ca2+。结合工艺流程图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电解过程中,Cl-(NaCl)在阳极放电得到Cl2,ClO2在阴极放电得到。(4)结合工艺流程图和题意,用含NaOH的H2O2溶液与ClO2作用,
作者在前言中提到虽然此研究是在大家所熟悉的小学中进行,但不少人认为研究过分人类学化了: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生活而更多地强调了文化背景和日常生活[1]Ⅸ。这正是人类学研究人员所倾向的,正如作者自己所言:“这种民族志研究虽然探讨身为校长他做了哪些事,但也不能忽略他个人更广泛的工作和生活背景,也不能忽略那些表面上似乎与校长角色不太相关但实际上对校长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因素。关心背景以及人类生活中那些复杂的相互关系,正是民族志研究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区别所在。”[1]Ⅹ所以,《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的视角是一个社会研究者的,读者对校长的理解是基于社会科学的笔触之下。
读者在之后的内容中更深入地了解到校长工作在每一个学年度上呈现规律循环,了解校长的职位从“支持”和“获得上级关注”的方式获得,通过了解校长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来一瞥校长职业化后的管理工作。校长工作拥有多重角色的特点,最后两章里读者从他人看待校长来理解校长们耐心而谨慎地维持职业身份,以应对人们对校长角色的期待和维持学校的稳定发展[3]。
读者们了解了艾德作为个体人和社会人的“知识”后,作者沃尔科特向读者展现了艾德所服务的社区和学区,从而了解艾德的工作是一方面受小学所在的居民社区影响,另一方面接受学区科层体制管理,从而再对塔夫特小学实施管理的。
2.“脉络”
从校长的工作来看待教育管理系统:系统的维持——艾德可能选择了校长这一职业,但校长这一职位却是教育管理系统对艾德的选择。读者从艾德获得职业到受他人影响而不断职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看到一位校长是如何适应这一系统,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教育管理系统(科层体制)像一只幕后的大手在控制着、规范着职位上的人们使他们各司其职。维持系统——一位职业校长通过其管理工作对其所属的教师亚文化的影响,读者看到校长此时作为系统中的一员承担着维持系统的工作。
从校长的个人背景和工作环境来看待校长的工作:“校长是个平凡人”这一章,作者展现艾德的成长经历以及艾德的职业经历,因为校长职业的选择以及职后工作风格等与其个人因素息息相关;“学校和社区”一章展现校长的工作不是孤立在学校内部,正如上面已经提到,而是广泛地受社会影响。所以,校长工作是个人和社会合力影响下的工作,沃尔科特给读者呈现了这样的视角和眼光。而恰恰只有民族志研究的视角,才使校长在局外人眼里呈现得全面而真实。
给出模型参数,地质体中心埋深相同z1=z2=20m,m1=400,m2=1000与中心埋深不同z1=20m,z2=40m,m1=400,m2=1000,得到的成像结果图8。
二、理解和同情:民族志研究方法和过程,获取对一个文化社会的真实认识
儿童权利的理论框架为发展困境儿童的概念体系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说由于任何外在的原因,不能享受到公约赋予的各种权利的儿童都是困境儿童。
1.忠诚的立场——“太人类学化”了:人类学的理解
读者了解这几层关系的存在后紧接着了解了艾德校长具体的工作内容:校长需要参加很多会议,校长需要处理老师们的一些请求,应对学生问题、学生家长,接待和指导学区派来的顾问和实习生,等等。
火烧油层技术虽然驱油效果较好,但其有诸多技术难点:无法控制地下真实燃烧状态;对燃烧带前缘的调整与控制;点火、注气、举升工艺对装备的要求较高;产出流体的检测和安全环保控制较难。
沃尔科特为了获得自然情境的资料,首先要进入情境现场。他先是用自己的一套标准筛选研究对象。确定艾德作为研究对象后即正式研究前,如影随形地跟随、观察了艾德几个月。一方面是使自己(研究者)熟悉研究对象及其工作环境,获得初步认识,并为以后的田野观察确定方向,更重要的是使研究对象和社会圈中的其他人习惯研究者的存在。
民族志研究“关注研究情境中人、事、时、地、物所隐含的文化,从自然情境中搜集资料,获得真实的信息。”[2]267所以民族志研究者会亲身进入研究现场,开展田野工作,搜集最朴实自然的第一手资料。强调自然性是对研究客观性的保证,研究者获得并分析真实的信息,并使资料自然地呈现。
2.获得自然情境的资料:为了客观地理解
为了在心理层次上被文化圈所接纳,他使自己与校长文化圈和教师文化圈相接近,即作者所说的“同化”,从而能够获得语言行为表面下涵义:他的学校行政硕士学位以及在小学从事行政工作的资格证明,使他被学区领导所认可;他在公立学校从教的经历使他被塔夫特的教师们所认同;以及沃尔科特懂得教育圈的语言,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没有交流障碍,使沃尔科特能记录原汁原味的现场情景。更重要的,在控制层面上,他虽然充当艾德的“影子”,但始终能保持研究者应有的距离,使艾德校长的工作不因研究者的存在而受干扰。研究者既保护了自然的工作状态,也获得了被研究者的信任。
民族志的研究意义,就在于“分享”,分享对知识与脉络的理解。理解陌生的人或事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去了解另一个人,人们的认识容易从自我出发,也往往缺乏必须感和耐心。如果非要去认识理解一个人甚至文化圈,那这一定是一场宏大的活动。民族志研究就是一场负责任的以科学研究为立场的宏大的理解活动。研究者是这场活动的中介,他通过民族志研究,最终使得一个文化社会朴实、真切、完整地呈现出来,使读者获得对这一社会的理解。研究者在这场活动中,到底要做些什么促成“理解”呢?
3.长时间的田野工作:为了充分的理解
民族志研究方法上要求研究者亲身接触某社会一年或一年以上。沃尔科特在塔夫特坚持进行了两年的田野工作,两年中他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包括观察记录、录音、访谈、问卷、一些会议记录和学校日常文件等。
长时间的田野工作使研究者反复经历现场以及与研究对象打交道,这种充分的理解是长久时间中经验累积而来的。同时这些资料帮助研究者能完整而客观地呈现他所理解的文化圈的真实样貌:沃尔科特不仅观察了艾德的工作内容,也在学年度循环之时观察到校长工作的年度循环;同时沃尔科特的观察没有仅仅停留在校长日常工作,而是深入到校长工作的个人背景和工作环境,呈现了大环境的整体性。书中的内容条目清晰,有丰富的资料作支撑,有例子有情境。校长的工作呈现像一个人在为读者讲故事,故事娓娓道来而渐渐深入,情节丰满而引人入胜。
在对张掖市民乐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部分乡镇与村社的乡村节庆活动、乡村文化活动周、乡村文化艺术节、乡村大戏台等相关乡村文化活动开展的频次调研中,发现有35%的县(区)相关部门受访负责人表示本县(区)的乡村文化活动频次为每月至少1次,仅有15%的受访人员表示本县(区)乡村文化活动频次在每月2次以上,而有高达48%的受访人员表示该区域当前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频次低于每月1次,其余2%的受访人员则表示本县(区)很少开展乡村文化活动。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张掖市部分县(区)对乡村文化活动不够重视。
4.描述性而非判断性地撰写方式:基于理解与同情的尊重
沃尔科特通过研究报告忠实地表达自己对两年民族志研究结果的认识,他大多是以艾德为主语,呈现校长的一言一行,他非常注重艾德本人对工作生活的态度和看法,比如呈现艾德喜欢开放式的工作,喜欢接待访客,不太喜欢处理学生问题,不认为一些定期的会议有必要,等等。甚至包含艾德没有说出来的东西:艾德的耐心忍受和谨慎。他没有过多的评价性语言,没有对艾德品头论足,不仅是因为一项科学研究对事实客观上的要求,更是因为民族志研究使得个人的评论变得没有意义:两年的接触,作者对艾德和塔夫特学校拥有足够的理解,他的尽量客观全面的呈现即是对他们的尊重。
所以沃尔科特把自己的理解整合在文本之中,把理解和判断交给读者。需要评价的,不是艾德校长,而是这项民族志研究的方法与过程,是否使理解工作进行得科学而充分。
参考文献:
[1]哈里·F.沃尔科特.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M].杨海燕,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杨小微.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玉杰.片段的生活:身在其中与神在其外——读《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7):176—182.
[4]威廉·维尔斯马,斯蒂芬·G.于蒂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