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自治县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

2016-03-16石有健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自治县人才队伍少数民族

石有健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统战部,广西南宁530021)

广西自治县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

石有健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统战部,广西南宁530021)

新阶段广西自治县少数民族人才队伍总量不断扩大与后备人才储量不足并存,人才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与总体素质不高并存,国家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强与地方人才“知识慌”现象仍然普遍并存,对外开放带来的人才发挥作用平台不断增多与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并存,基础教育不断完善与局部地区适龄儿童求学意愿消减并存。需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原则,统筹兼顾地推进建设,不断夯实广西民族团结的人才基础。

自治县;少数民族;人才队伍

为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摸清广西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才队伍情况,笔者与调研组于2014年10月至11月,深入广西12个民族自治县和12个典型乡镇,运用座谈会、查阅相关文件材料、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了调研。调研期间,共召开了24次座谈会、发出了255多份调查问卷、查阅了上百份文件材料、个别访谈了60多人。调查表明,新阶段广西自治县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较大的瓶颈,需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应对。

一、新阶段广西自治县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特征

(一)人才队伍总量不断扩大与后备人才储量不足并存

近年来,广西各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为推进自治县的各项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截至2013年底,12个自治县共有少数民族处级干部274人,其中党外干部40人;科局级少数民族干部7 844人,其中党外干部636人;其他少数民族党政干部5 945人,其中党外干部2 236人。自治区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人大代表为31人,其中党外人士11人;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政协委员为4人,其中党外人士3人;市级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人大代表为309人,其中党外人士120人;市级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政协委员为127人,其中党外人士68人;县级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人大代表为1 973人,其中党外人士630人;县级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政协委员为1 344人,其中党外人士773人;乡镇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人大代表为7838人,其中党外人士2 962人。在有数据统计的10个自治县中,村、社区干部7 533人,其中党外干部1 851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少数民族人士10 821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在企业单位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逐年增加,所占比例也逐年提高,呈逐年壮大趋势。

同时也看到,在广西的自治县少数民族人才队伍中,后备人才的储量与日渐加快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还不够适应。如在大化瑶族自治县,2013年全县公开推荐科级后备干部共224人,其中瑶族干部24人,仅占10.71%。

(二)人才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与总体素质不高并存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各自治县的教育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受教育的条件越来越好,程度愈来愈高。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小学1人,占0.4%;初中7人,占2.7%;高中(职高、中专)24人,占9.4%;大专59人,占23.1%;本科144人,占56.5%;研究生及以上20人,占7.8%。总体看,大专以上学历占到87.5%。

但是,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安于现状,在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自信心不足,有民族自卑感,工作不够大胆;有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低,对变化了的形势无法适应;有的视野不够开阔,缺乏预见性,工作打不开局面等。为了解自治县人才的视野问题,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一些知识性问题进行测量。统计结果显示,对“民族概念”的了解程度,很不了解的3人,占1.2%;不太了解的18人,占7.3%;非常了解的29人,占11.8%。对“党的民族政策”的了解程度,很不了解的6人,占2.4%;不太了解的15人,占6.1%;非常了解的29人,占11.8%。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了解程度,不太了解的5人,占2.0%;非常了解的39人,占15.9%。对“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了解程度,很不了解的3人,占1.2%;不太了解的44人,占18.0%;非常了解的26人,占10.6%。对“2014年广西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了解程度,很不了解的1人,占0.4%;不太了解的43人,占17.7%;非常了解的25人,占10.3%。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了解程度,很不了解的3人,占1.2%;不太了解的20人,占8.2%;非常了解的26人,占10.7%。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了解程度,很不了解的4人,占1.6%;不太了解的27人,占11.1%;非常了解的29人,占11.9%。对“互联网技术”的了解程度,很不了解的3人,占1.2%;不太了解的27人,占11.1%;非常了解的26人,占10.7%。可见,自治县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国家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强与地方人才“知识慌”现象仍然普遍并存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问题,专门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和年度计划,把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一是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主渠道作用,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按照“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才的综合素质。二是注重培训形式多样化,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外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到贫困农村开展“三同教育”,到监狱现场开展警示教育等。在接受问卷调查的人中,没有参加过任何学习锻炼的仅有4人,占0.9%。三是积极搭建平台,选派少数民族人才到基层一线、上级机关和综合部门挂职锻炼、跟班学习,让他们独立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丰富工作经历。四是实施优秀人才奖励制度,优化环境,如有的县对于引进的紧缺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自治县少数民族人才队伍还存在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能力素质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在专业方面,国家公务员中单一的党务型、行政型、农村工作型干部较多,现代经济管理、环保、园林设计、旅游、金融及法律知识等紧缺专业型人才较少,特别是熟悉宏观经济管理、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融资管理等的专家型干部严重缺乏。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大多集中在教育、卫生、农业部门,工程、水利、环保、城建等部门人才严重短缺,高学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青年高级人才的比例较低。

(四)对外开放带来的人才发挥作用平台不断增多与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自治县人才队伍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才的培养和作用发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得到改善,也有了更多时间和经历提升自我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全方面的队伍开放为自治县的人才走出去和把外面的人才引进来提供了方便。一大批优秀人才走出大山,服务社会,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同时外面的人才到自治县工作,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先进技术,在推动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此同时,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也给自治县的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挑战,人才流失的态势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扭转。自治县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引进困难,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十分紧缺。近年来,各县通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形式向外招纳紧缺人才,但大都招不够人。在桂西某自治县,2014年计划招聘中小学教师221人,只招到163人;计划招聘特岗教师50人,只招到30人。同时,优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流动到经济发达地区寻求待遇更好的职位和工作环境。有些新招录的公务员不安心基层工作,把考到自治县作为“跳板”,千方百计调离自治县。不少受访者反映,自治县实际上变成了“人才培训基地”,成为公务员队伍的‘跳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五)基础教育不断完善与局部地区适龄儿童求学意愿消减并存

近年来,各自治县认真实施“两免一补”工作,中小学入学巩固率不断提高,有的自治县为提高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民族教育质量,创办了女童班和民族班、民族学校,形成了从小学到高中,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培养学生到培养教师的民族教育“一条龙”发展模式。同时,为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得到保障,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整体素质,从2003年以来,广西自治区民委给予少数民族特困优秀学生一定的入学补助。一些自治县还设立民族教育基金,对困难学生给予入学补助,关心退休教师、困难教师、优秀教师及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的生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调查中发现,受家庭生活条件、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适龄儿童的家长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存在短视行为,不愿意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做投资。一些适龄儿童在父母的引导下,加上青年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求学的意愿不高,这种情况在一些贫困山区更为严重。导致一些的年轻人在初中毕业后甚至初中尚未毕业就外出打工,给自治县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基本特征的成因分析

(一)取得成效的原因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多次进行专门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周密部署。2014年10月全区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培养民族工作骨干人才,着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中威信高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把更多优秀人才汇聚到民族地区。

根据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各自治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当作一项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增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的自觉性。一是制定实施规范性文件,增强了各级党组织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组织协调组织、人社、统战、民族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共同做好对少数民族干部的物色、培养工作。三是建立和完善领导直接联系制度,做好“传、帮、带、引”工作。四是建立人才信息库,有效整合本县现有的人才资源。五是坚持在德才兼备标准同等条件下,对少数民族干部实行“三个优先”,即优先培养深造,优先推荐提名,优先选拔使用。六是在领导班子换届和调整时,严格按照上级要求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多渠道、全方位地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优秀人才。

2.民族政策“红利”作用发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要求中央临时政府要特别注意少数民族文化程度的提高与当地干部的培养与提拔[1]。邓小平在左右江领导革命运动时也非常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作用,培育了一大批民族干部。在他们当中,在新中国成立后有19位被授予将军军衔,还有省、部级干部18名[2]。1949年的《共同纲领》确定“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后,1950年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1954年的《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等都明确民族干部照顾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明确要求“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加强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3]。进入21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加大了培养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的工作力度。2003年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要求重视开发少数民族人才,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2005年党和国家对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少数民族的人才队伍建设,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更是以较大篇幅阐述了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干部人才方针政策,2015年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强调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好,彰显了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广西在选拔领导干部时,坚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所占比例与少数民族人口大体相适应。在招录国家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招录选调生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适当加分、单设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招录基层公务员,研究制订特殊考录政策,定量定向招录少数民族考生。在干部管理方面,按照人才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廉洁勤政、密切联系群众、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要求,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了少数民族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多途径、多渠道掌握少数民族干部的情况,为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奠定基础。在考察民主推荐科级领导后备干部中,把推荐少数民族干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既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坚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为选拔各类干部奠定基础;又坚持政策引导,通过明确选调少数民族的比例等多种方式,扩大后备干部的储备来源。另外,有的县在后备干部推荐选拔工作中,明确要求少数民族干部不少于本地人口比例,罗城、大化等自治县及时把优秀少数民族人才列入后备干部名单,确保有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年龄、经历等结构合理、梯次配备适当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3.少数民族人才自身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在旧中国,受统治阶级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的影响,少数民族的人才几乎仅限于本民族的民间文艺人才,培养和作用发挥的机会非常少,人才奇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等地位上翻了身,极大地激发了自我发展的意识。以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其干部基本上是外来的,汉族占绝大部分。1951年8月召开大瑶山各族代表会议时,少数民族代表以瑶族为主,共216人,基本都是各乡从民间选出来的头人、民族代表[4]。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自治县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他们要求参与到话语规则的制定活动中,以争取和维护自身的利益,由此也带动了新一轮人才队伍建设的高潮。同样是在金秀瑶族自治县,截至2013年底,全县有处级领导干部38人,其中少数民族22人,占总数的58%;科级领导干部316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67人,占84%。2008年至2013年,全县共提拔科级领导干部203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达172人,占总数的84.7%,人才建设效应得以彰显。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经济基础薄弱,待遇低。广西各自治县大多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国定贫困县,经济总量小,工作条件艰苦,人才待遇低。目前,与柳州市区和周边地区相比,融水苗族自治区的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比柳州市区同级科级干部低1 500元左右,比贵州省同是贫困县的从江县平均也要低1 700元左右,再加上职级低、职称评定难等问题,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的不多,特别是优秀的人才更少。在一些县,还出现过多起新招录的教师和公务员在前往单位报到途中,因为看到条件恶劣而“逃跑”的现象。本地出去的人才,也大多不愿意再回到家乡来工作。许多新录用的工作人员,转正定级、登记完毕后,就想方设法调到经济发达地区,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同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自治县的民族人才培训经费也很少,影响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2.政策学习运用得不够。一是在招考、聘用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时,未能真正落实制度倾斜,少数民族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才优先录用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少数民族考生在同等条件的竞争机制下很难脱颖而出。招录来的外县籍人,部分被录用人员不安心在民族地区工作,出现了年年招录、年年缺员的现象。二是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够重视,认为这些工作是组织部门的事。三是一些地方的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制度还不完善,少数民族干部成长不够快、中高层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难度比较大。四在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中用人面和交流面较窄,习惯于从党政机关单位干部中选拔,而对于少数民族干部相对集中的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选拔比例偏低。五是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推荐等工作中,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一些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干部很难纳入视线。另外,少数民族干部交流少,影响了整个队伍的活力。

3.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不足。在基础教育方面投入不足,不少学校校舍和办学条件简陋、师资短缺。义务教育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条件差异仍然很大,农村学校的改造建设进展缓慢,教育信息化工程普及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新生力量注入仍然不足。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例,全县2682名农村中小学教师中,30岁以下教师只占8.5%,46—50岁的教师占19.1%,51岁以上教师占19.7%。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偏少,高中办学规模偏小,教育教学质量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一般少数民族学生仅读完初中就无法再继续读高中,能考上大学的不多,影响了少数民族干部的源头。在干部培养方面,针对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要求还缺乏时代性、长远性和针对性,培养选拔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对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规律及培养方法的特殊性研究不够,培养的途径和方式方法还比较粗放,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还不够快。在问及所在单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做法时,选择单位举办培训班的有92人,占16.8%;选择组织部或统战部举办培训班的有194人,占35.4%;选择组织部或统战部选派挂职锻炼的有124人,占22.6%;选择上级部门调训或选派挂职锻炼的有118人,占21.5%;选择自费参加相关培训的有20人,占3.6%,形式还较为单一。

三、新阶段广西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少数民族人才是少数民族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地方特点,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发展意愿,是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做好少数民族人才工作,是一项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是一项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坚持理论教育和能力教育并重,帮助少数民族干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加强知识教育、领导能力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履行领导职责和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素养。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及时掌握少数民族人才信息,做到政治上爱护他们、工作上支持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提拔任用干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注意留足岗位,放宽条件,优先大胆使用。

2.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制。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切实把群众公认、政绩突出、善于处理复杂问题、清正廉洁、团结同志的少数民族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建立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全面考核少数民族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为少数民族干部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健全干部监督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明确组织部、统战部、民族局协作配合的结合点和各自工作的侧重点,确保少数民族干部既要搞好民主监督又能强化自身约束。

3.进一步搭建好人才发挥作用平台。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人才成长、人尽其才的政策,通过政策的规范和导向作用,搭建少数民族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让各类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让少数民族专家学者在党委政府重大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服务扶持和引导扶持,鼓励支持少数民族人才创业,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二)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干部、民族人才政策

1.抓好专项规划。适时制定和实施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及“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援助计划”。以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和新进班子成员为重点,做到重点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关于“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要求,推进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进入高校,切实从源头上抓好人才储备。

2.制定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培养要“特殊点、优待点”是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的传统。自治县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配备领导干部时,要划出相应名额和岗位,定向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推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与其他地区干部的交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给部分优秀高级人才良好的生活待遇和一定政治级别,对其配偶和子女进行分配照顾,解除后顾之忧,在推荐评选高层级技术人才和职称评审时,给予政策倾斜等。

3.完善考录制度。组织部门、人社部门和相关科研单位共同努力,用好用足《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相关政策,从前期准备,从中期入手,从后期发力,切实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数量壮大、素质提高。在招录公务员、国家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选调生时划出一定比例定向招收自治县少数民族考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少数民族人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少数民族干部录用的学历、年龄等条件,对在民族地区基层工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作出较大贡献的应优先录用。自治县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自然减员的缺额,由自治县自主补充。对自主招录、招聘的工作人员,报请上一级主管部门予以认定。自治县在招录乡(镇)公务员时,给予行政村、居委会、社区干部一定的名额,适当放宽条件,参加统一考试、考核录用。

(三)加大投入,提高待遇

1.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适当给民族地区更为宽松灵活的投资政策,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速发展。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时,支持和帮助自治县加速项目建设,在投资政策上适当倾斜,不断改善自治县的交通、卫生、教育、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2.设立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训专项基金。利用好专项基金,着力投入经常性教育培训。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挂职锻炼、“送出去”与“请进来”、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实地考察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基层人才队伍能力水平。每年适当安排各类人才到发达地区培训充电,挑选和充实一些专业人才到相关部门任职锻炼。

3.调整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人才经济待遇。一是逐步提高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标准,使其工资逐步达到或者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自治县财力不足部分报请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二是适当解决政治待遇,给予长期生活、工作在条件艰苦地区的老科员群体定非领导职务级别,享受工资待遇,居于公务员、事业单位“中间地段”获准参公的中高级参公人员执行专业技术类的工资或对应相应的级别待遇。三是逐步提高其他人员的经济收入。行政村、居委会、社区干部和乡村教师等人员的工资和退休待遇,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予以逐步提高。

(四)完善培养机制,提高少数民族人才素质

1.继续抓好教育培训。在哪种方式对提高自己的素质最有效的问卷调查中,选择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培训的人数是最多的,共158人,占21.5%,显示了党校系统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因此,要抓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培训教育,不断丰富教育培训的内容。围绕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岗位技能、结合岗位职责要求的特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为基本内容,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干部增强政治坚定性和政治敏锐性,提高素质和能力。

2.创新培训方法。着眼于提高素质能力,综合运用委托培训、合作培训、自主培训等多种途径,大力整合培训资源,打破传统封闭模式,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和挂职锻炼、轮岗交流、外地培训等形式,促使少数民族干部学到真本事。

3.抓好实践锻炼。实践锻炼对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作用非常明显。问卷调查显示,在哪种方式对提高自己的素质最有效的问卷调查中,选择到更基层的地方挂职锻炼的有68人,占9.3%;选择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的有151人,占20.5%。也就是说,选择实践锻炼的人占了总人数的29.8%。要落实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责任制,对选拔的对象,领导班子成员要实行分工负责,定人定岗培养。有计划地选送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到发达地区、区直、市直、农村等环境中锻炼学习,让他们开阔视野、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交流或轮岗力度,使他们在不同岗位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尽快成熟。

(五)抓好基础教育,加强后备人才培养

1.完善少数民族干部信息库。把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纳入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培养、同步使用、同步管理,建立合理有效的培养、选拔、使用、管理机制。加大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训力度,把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训工作提升到市一级大规模干部培训计划,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力度,从改善领导班子结构着眼,根据实际情况选拔配备少数民族领导干部。

2.采取交流换岗、内部轮岗、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形成完整的“成长链”,帮助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积累工作经验,提高领导管理水平。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考核,掌握后备干部信息,做到“备用结合,有进有出”,激励少数民族干部竞争向上,奋发有力。

3.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帮助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对民族地区本科层次高考学生(特别是全国重点大学)的录取,在原有降分录取的基础上,实行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各级各类人才成长的优惠政策。鼓励城市相关初中、高中学校出台政策,接纳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入校就读。鼓励区内高校开设民族班,定向招录少数民族考生。加大少数民族师范生培养力度,特别是双语教师的培养。在教师职务评聘、评先树优、年度考核、绩效工资发放等工作中,向农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乡镇中小学教师进行科学合理地调配,对超编学校进行调出,对缺编学校进行增补,优化整合各校的师资配备,提高老、少、边、山、穷地区中小学老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问题理论研究室.党的民族政策文献资料选编(1922.7—1949.1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21.

[2]王福琨.红旗漫卷左右江: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389.

[3]法制出版社.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配套规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57、60.

[4]何文钜.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立法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7.

责任编辑:何文钜

10.3969/j.issn.1009-0339.2016.04.014

D633

B

1009-0339(2016)04-0071-07

2016-07-05

石有健,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统战部民族宗教处处长,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猜你喜欢

自治县人才队伍少数民族
宽城满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联动监督实现良好开局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跑起来
以青海省海西都兰蒙古族藏族自治县中小学传统音乐教育为例的应对构思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加快推进马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