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构设与路径

2016-03-16葛天博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体制机制尺度

葛天博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408100)



高校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构设与路径

葛天博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408100)

摘 要:高校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提出是基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命题的判断,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应有之义。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现实的经验。学生工作治理体系应当始终坚持科学制定规范、严格执行制度、构建服务体系、强化全面育人理念四个原则。鉴于大学生学习的周期性以及大学生思想的时代性,学生工作治理体系不仅需要稳定,而且更需要与时俱进。通过科学构设衡量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尺度,构建自觉的治学格局,推行系统的养成教育,实施“七观”的自我塑造,强化学生工作治理体系实施的体制机制保障,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治理体系;尺度;构设;体制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双现代化”目标,这一目标既是依宪执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指导方针,也是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各项事业发展进程中的方向性纲领。由此不难推断,高等教育领域里学生工作的转向与转型亦不例外。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因此,“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两个巩固’的战略任务”[2],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工作治理过程中,通过构设符合新时期、新形式、新媒体发展阶段的学生工作治理体系,从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供能力内涵与思想觉悟的双阀门保证。目前,高校学生工作行政化引发的刚性稳定与个体自觉之间的矛盾亟须转变人的本在观念,调整权力运行与权利享受体制,改善主体参与秩序建构机制。与此前以学生为客体、管理者为主体的科层官僚体系相比,基于主体地位平等、权利义务对等、互为主客体关系建构的治理体系,有利于治理场域内大学生的自我调适,从而达到秩序建构的主体自觉。这就从主体性结构上否定了以学生为秩序对象的绝对对立,由秩序建构过程中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多元结构,由以管理学生为中心目标的单一价值转变为以多主体为中心目标的合作共赢体制机制。实现了秩序建构对象既是主体,同时又是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了人在其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全部总和的经典价值。因此,探索高校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构设与路径不啻为抓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举措,这就要求从理论上提供智力支持,从实践中输出治理逻辑。

一、科学构设衡量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尺度

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目的在于改变此前传统的纯粹单方向管理模式,学生从先前的管理客体转向当下的治理主体。秩序主体身份的改变能够实现学生工作的多主体参与治理和主动性纠错。学生工作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和课下实践构成了整个育人体系的“两个轮子”。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技能训练,学生工作则是人才培养的德性养成。德性不是空洞的表述,而是现实的亲历熏陶与理念经由行为的外在表现,其善的灵魂蕴藏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过程之中,显现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人,作为类中的一员,人要拥有自治能力,这是作为人成为其人的自我立法要求;人要拥有专业能力,这是作为人与人之间实现生存交换的内在要求;人要拥有适应能力,这是作为类分子传承类生命的本质使然。自治能力、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力量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也是拓展其他能力的基础构成。其中,自治能力是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是自治能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技能范畴,适应能力则是检验专业能力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治能力的自我体现。不仅如此,专业能力、适应能力与自治能力彼此之间相互支持,构成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力柱的一体三面。因此,学生工作治理目标应当以能否提升上述三种能力为己任。就此而言,视三种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工作治理成效的自在把量尺度,符合学生工作治理体系内在的逻辑要求。

1.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构设是否有利于学生自治能力的养成

纯粹的理念如若没有主观的实践只能演变为空说,而主观的实践如若没有纯粹的理念作为指导,也只能成为失去航标的行船。“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3]195其中,一只脚是理论,另外一只脚是实践。理论的脚决定着实践的脚的方向,实践的脚清除理论的脚在逻辑上的自身对立。理论的脚在决定实践的脚向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表现为理论自我的实践,实践的脚在前进的过程中检验自己接受理论指导的理性,在验证理论是否正确指导自己前行的同时清除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对立。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高校既要接受来自理论的教育,又要接受来自实践的启迪。

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大学生获得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自治能力,其中,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而且包括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所以,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而且还是通过传授知识教会学生习得能够独立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得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公民在面对未知世界的时候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持和解决思路。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必须拥有独立的自治能力。“要想站起来,仅仅在思想中站起来,而让用思想所无法摆脱的那种现实的、感性的枷锁依然套在现实的、感性的头上,那是不够的”[3]288。就大学生而言,以学习专业知识作为理论解放的基础是实践创新不可缺少的前提,而实践创新是一个人是否具有自治能力的基本特征。没有专业理论的解放,也就没有人的独立的社会实践,也就谈不上承担贡献社会、建设国家的责任担当。理论上的枷锁不会因为理论的解放而自动从人的身上走开,没有实践作为检验手段的理论解放,只能是纯粹的思想解放。这种思想解放只能让人产生宗教式的学历麻醉,丝毫不能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任何有价值和意义的行动。因此,把是否有利于学生自治能力的养成作为检验学生工作治理体系成效的首要尺度,是一个人能否成长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前提,这是社会成员从学习理论走向社会实践的自我完成。

2.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构设是否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2015年12月17日,在中国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不仅是互联网经济时代对国家战略转移方向的思考,而且也是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核心的体现。“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硬实力的比拼,还是软实力的较量、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力量。”[4]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首要变化是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分工精细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专业能力培养要与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紧密联系的要求。显然,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如果未能培养出专业能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学生,其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将无法形成具有战略性的国际竞争实力。一旦失去国际竞争性的创新能力,整个社会依托科学技术所转化的生产力也一定不具有竞争性。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输出强国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非仅仅为了谋得一份生计。“为谋生而进行的研究与自由的科学之间、教学自由与学科章程之间是相互矛盾的”[3]296。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大学作为贯彻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制度实践主体,培养具有为国家、民族的富强、民主、自由而拥有高级专业技能的人才,一方面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民族性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机制的实践逻辑。

“思想永远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思想所能超出的只是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320学生要想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真正的理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离开实践环节,理论永远不能成为现实的指导力量,只能成为经院哲学的记录。也只有理论能力转化为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理论主体才能具备现实的专业能力,成长为满足国家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也才有可能在国际性竞争中具备核心能力。所以,学生工作治理体系必须助推学生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因此,检验学生工作治理体系成效的第二个尺度就是是否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即理论能力向专业能力的社会转化。

3.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构设是否有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自化

“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3]519大学校园生活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是人生正式步入社会的理论驿站,其终归要通过实践转化为社会关系的一切总和。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大学生只有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才能真正地融入社会。学校的生活、教育、人际经验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作为人的类的社会的基本能力,从整体性上讲,大学生必然在未来成为改造世界的主体。改造世界始于他们为自己生产生活资料,为自己生产生活资料的本质是适应能力的塑造。在实践自己理论掌握感性的同时,检验自己对象性思维的实践正确性。大学生作为类的个体,在学习改造自然的理论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自然的环境改造与大学生自我改造的一致性恰是人的主客观世界的统一,这个统一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如此,这个统一是不断发展、变化、运动的过程,适应能力充满着这个过程。

显然,从现实的意义上来讲,适应能力的自化就是要求大学生必须能够把理论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转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具备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还要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适应能力的内化无法通过理论学习得以实现,内化是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内化的过程既是检验知识理论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又是通过对象性的实践实现个体实践理性的过程。只有客观世界的主观化与主观世界的客观化达至实践理性的统一,人的内化过程才能完成。知识理论的外在形式只有转化为个体用以改造社会的内在能力,个体具有改造世界的内在能力即个体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内化过程,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形成。大学生具备适应社会能力的程度验证了人才培养在成人、成长、成才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折射自身成长、社会改造、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社会就业技能性竞争背景下,更加凸显学习能力与适应社会能力之间的耦合。因此,检验学生工作治理体系成效的第三个尺度就是是否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内化,即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自觉转化。

二、学生工作治理体系构设的举措

治理体系是制度体系、执行体系、评估体系、修正体系的系统性总成,涉及治理场域中的每一个主客体。就此而言,高校中的每一个人,包括辅助教学岗位、后勤教学岗位以及其他服务人员都应成为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结点上的一员,发挥各自参与治理的岗位功能,从而实现学生工作的共识与共治。就高校学生工作而言,成长、成人、成才是指导学生工作不变的教育主旋律。由此一来,学生工作治理体系必须围绕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建设,从治学格局、养成教育、“七观塑造”等三个方面形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现代大学的治理精神和文化熏陶的互动、共治带来的整体性教育。

1.构建自觉的治学格局

构建自觉的治学格局是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贯穿于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制度系统、过程系统、评估系统和修正系统之中。没有一个良好的治学格局,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学风的人才。治学格局的内容至少包括学风建设、治学态度和科研精神三个方面。其中,学风建设是根本。没有良好的学风,不可能呈现令人欣赏的治学态度和科研精神。作为学生工作的主管部门,学生管理职能机构应当根据各个二级办学主体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学生规模大小、生源基本特点等元素,协调专业院系开展各种各样的早晚自习、特色兴趣学习小组、课外科技小组、考研深造小组等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氛围建设平台,促进学生参与群体学习,从而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设立与专业有关的各种赛事,如营销大赛、管理之星、化合奇迹、媒体艺术、诗歌印象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理论的应用转化能力。学校团委以及各种社团组织应通过举办通识类的各种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绘画比赛、模型比赛、无线比赛、设计比赛等各种学科赛事,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其情操;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市民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关爱留守家庭等行动,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治理,从而提高服务社会的主动意识,促进主动学习的学风建设。

各个二级办学院系应当根据各自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充分运用绩效考评杠杆,借力于“挑战杯”、学科竞赛、国际竞赛等高级别学科赛事平台,建立健全学生与教师协同创新制度建设,不断增加师生共研项目的激励性投入,鼓励专业教师组团参与各类学科赛事,实现“以赛促学,学中有赛”的竞争性学风。与此同时,合理配置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修课程的学分力度,提高毕业条件难度系数。在允许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慕课、网络共享资源、公开课等公共资源,形成过程性学业压力,从而支持、激励学科赛事的参与度和成功度。毋庸置疑,学风建设绝非一日之功,离不开校风、教风、师风的共同熏陶,就此而言,构建自觉的治学格局应当是全校性的理性行动,但更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治理体系的构建。

2.推行系统的养成教育

一般而言,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大学生绝大多数属于法律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承担自己的法律责任。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制义务制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无缝衔接,导致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虽然在其生理年龄上成为合格的法律人,但是,校园的半封闭性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年龄依然属于不成熟状态,要想成为合格的国民和公民,还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很多内容的补课。由此可见,大学校园作为后天修养孕育的环境,从一个人成长过程的角度来讲,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能否在大学阶段经历系统的养成教育,对于他们的成人成才至关重要。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开展持续的劳动周、卫生周、宿舍美化大赛、公区卫生评比、文明礼貌月等活动使得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修养习性。校团委可以通过户外素质拓展运动、无人领导小组测评、与留守儿童同生活、市民学校以及对口顶岗实习锻炼等方式,促进大学生从实地场景中接受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与此同时,学校层面应当开展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养成教育文艺会演、主题班会、先进榜样示范等正能量活动,通过先认知后实践的形式,实现养成教育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

二级学院根据学校开展的活动,结合自身学生规模和学生思想常态,借助新生入学教育契机,从思想认识、行为规范、法制教育、文明礼貌、卫生健康、生活礼仪等方面开展系统的培训,并实施行之有效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估。除系统的理论性常识教育之外,二级学院还应当把个人养成教育作为大学生涯规划内容之一。每学期通过自我评价和辅导员评价、同班同学评价、同宿舍评价、宿舍管理员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好习惯养成教育跟踪档案。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既需要理论的熏陶教育,又需要实践的社会干预。养成教育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内化过程,从初期的被动性适应到后期的主动性适应,甚至是主动性改造,均需要人的自觉性注入。只有大学生经历了系统的养成教育,成人意识才有可能成为社会意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因为实现了大学生成人的养成教育而获得标注。

3.实施自我的“七观”塑造

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不仅处在成长、成才时期,而且处在生活观念发展、变化到定势的阶段。如果这一阶段不能形成明辨是非的判断思维和实践能力,那么,就极有可能导致人格偏执、判断偏激、行动失范,并产生不可预测的不良后果。现实社会由于处于转型阶段,各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诱惑借助互联网平台,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真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把观念塑造的国际性与时代性融为一体的巨大挑战。西方价值观随着全球化运动输入到国内,加之国内各种思潮不加批判地西化,为大学生形成完整的“七观”教育增加了意识障碍。就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和社会发展要求来说,一个完整的人应当具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命观、政治观、哲学观和伦理观。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观念意识偏离正统的规范性要求,都会使得一个人无法拥有有意义的生命价值,更无法实现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的存在。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3]162要想成为类中的一员并具有类的特征,必须拥有类这一整体所具有的观念共识。大学生作为类中的个体,不仅要具有类的观念共识,而且要担当引领类的观念共识的示范功能。作为社会发展的代际接班人,大学生的观念境界直接折射未来社会的观念境界。

观念塑造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之一,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上层内核,必须“用好资源优势,坚持以文化人努力打造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战略高地”,[5]通过“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6]“以改革举措积极占领网络意识形态新阵地”。[5]通过主题班团会、时政论坛、团校培训、改革历程回顾、革命前辈口述史等方式洗涤大学生思想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课时,针对所有在校大学生单列设置农业劳动周,亲历“七观”的民族性,从而强化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的三个自信,实现“七观”塑造。

三、学生工作治理体系实施的体制机制保障

学生工作治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内部结构而言,治理体系应是独立的完整构成;就外部而言,治理体系应是学校治理体系中的一部分。学生治理体系的提出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积极回应,也是贯彻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现实要求。为此,要从高校治理体制、机制、保障三个方面促进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稳妥、高效实施,从而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全面落地。

一是要从学校纵向上科学配置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的治理权力格局,从横向上划清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团委、教务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部门之间的职能界限。建立健全分工协调制度,既要支持学生工作治理主体部门的治理职能,又要坚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治能力建设。

二是要从校风、教风、学风、师风等四个方面浸润学生工作治理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师德师风,强化育人教风,不断推进学风,从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文化大环境。与此同时,加强专业教师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不仅专业教师要参与社团活动,而且要指定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一定理论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其中,用事实说话,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与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文化建设。

三是学校党委要高度认清学生工作治理体系在现代大学制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高端价值,采取课题项目形式,通过师生组团立项研究,拨付治理工程专款,从资金上保障治理硬环境的建设和治理软环境的研究。建设一批治理体系先进学院示范基地,打造一批育人文化创新学院研究基地,从而形成有机的学生工作治理环境,有利于塑造学生适应能力的平台建设。

四、结语

高校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提出是基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大趋势的判断,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应有之义。学生工作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现代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始终坚持科学制定规范、严格执行制度、构建服务体系、强化全面育人的四个原则,把握时代脉搏,这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现实的经验。鉴于大学生学习的周期性以及大学生思想的时代性,学生工作治理体系不仅需要稳定,而且更需要与时俱进。科学构建学生工作治理体系,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举的回应,而建设一支以治理理念作为工作指导思想的辅导员队伍则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的人本回应,需要系统的体制设计和机制运行。

参考文献:

[1]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4-12-30(1).

[2]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保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4-12-30(1).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聚精会神抓好高校党建——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4-12-31(1).

[5]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发言摘登[N].中国教育报,2014-12-31(6).

[6]“双带头人”是指“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N].中国教育报,2014-12-31(6).

【责任编辑 曹 静】

【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The Construction and Model about System of Students’Administration in College

GE Tian⁃bo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China)

Abstract:Students’administration in college is on the basis of judgment about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it is the necessity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The life of the students’administration is practical experience,not logic text.Therefore,we should adhere to scientific rule formulation,strictly rule execution,service systems’construction,the reinforcement of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ideas.The students’administration system can not lack of stability,and should transform with times given the students’learning periodicity and temporal spirit.It can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students’administration system through constructing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student’s administration system,building self-conscious academic spirit,implemen⁃ting the formative education and the mould of“Seven-ideas”,strengthening mechanism protection in students’administration sys⁃tem.

Key words:governance system;standard;construction;mechanism system

作者简介:葛天博(1971—),男,安徽濉溪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6-0009-05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体制机制尺度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检察机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宇宙的尺度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