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理论视域下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

2016-03-1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朱 虹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



接受理论视域下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

朱 虹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灵魂。在大学生中强化培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特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接受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了新视角,应借鉴运用接受理论,顺应接受规律,从完善传授主体自身素质,满足接受主体需要,整合创新接受客体,优化接受介质等方面入手,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策略,构建全方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大学生;接受理论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态度决定着未来中国的格局和面貌。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入大学生头脑并成为青年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就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本文试图从接受理论的视角探讨分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以期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新突破,达到新高度。

一、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解析

党的十八大顺应当代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凝练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0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行了具体、鲜明、完整的阐释和概括,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价值理想引领感召的正能量;彰显了社会的价值取向,以人民群众为价值评价主体,强调了人的目的性,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严和首创精神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各项权益的保障与维护;构建了公民的基本遵循,对公民个人价值和个人道德提出了简练而又具普适性的约束,涵盖了公民的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社会风尚等这些最基本的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对现代化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提供了集中鲜明的指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细化和提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灵魂。

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接受、吸取社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规范,调整和改变自身价值认知、评价和选择进而实现价值行为的外化,是处于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对于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起支配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作为一种价值认同,是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之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形成正确认知,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积极看法、观点和态度,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在行动上自主自愿地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2.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

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核心作用的关键。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必然带来社会思想的更加多样、社会价值的更加多元、社会思潮的更加多变。倘若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认同并践行,必然会由于其“灵魂”的掌控作用而受其引导和规范,最大限度地提升民族信仰,从而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只有建立在对核心价值观由衷支持和热切拥护的基础上,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汇聚成源源不断的力量之源,释放出空前的吸引力、影响力、亲和力、辐射力,最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发展方向。

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提升我国世界级大国地位的需要。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再也不能忽视中国的声音。而综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态势还明显与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不相匹配:我们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还不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和冲击也不容小觑。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来看,社会主义在苏东走向颠覆毁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执政党丧失了对意识形态的主导和话语权,价值信念崩塌了,人心必将涣散。正如美国著名的黑人政治家马丁·路德金所说:“一个国家是否强大,是否有实力,是否有前途,绝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国库是否殷实,绝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是否华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有实力,是否有前途,在相当的程度上取决于它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文明程度和整个社会品格的高尚。”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崛起就不存在世界性的大国崛起,只有我们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伴随经济的进步同时崛起,才是中国的真正崛起。

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设置的必然选择。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系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历史进程、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坚定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态势及认同程度毋庸置疑成为衡量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准则。强化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是思政课教师工作的基本职责。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复杂的较量从未停止过,而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加剧了这种争斗的严峻性、尖锐性,高校思政课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面对空前严酷的挑战,从履行思政课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的角度,需要客观清醒全面地把握分析思政课面临的大势,紧紧围绕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这一关键任务,进行思政课教学的部署安排。

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引导其全面发展形成高尚人格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有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这个比喻对于大学生而言,也同样是适用的。

价值观好比个体生命航船的指南针,能否具有科学进步的、适合时代需求的价值观,更关系到个体生命的精彩与否。面对多元价值观、多种信仰并存的复杂局面,少部分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扭曲的严重现象,如人生价值观的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欠缺、游戏人生消极颓废等,如不及时加以规范引导,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如若接受和认同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并能将其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必将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御来自各方“杂音”“噪音”的冲击,从而有助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积极的价值追求,获得稳定的精神支撑,特别有助于青年学生选择有意义的人生道路,与时代前进的方向、节奏同步。

二、接受理论及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指导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关键是看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即是否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说在于‘接受’,在于唤起对象的主体性,在于促进对象的自我教育。”[2]196没有学生的接受,一切教育活动都是无效和徒劳的。可见,学生的接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活动最关键的环节。

在汉语里“接受”一词通常被解释为“接纳”“认可”“受取”等,指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选择、吸收和内化外化的动态过程。接受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极为普遍的认识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对“接受理论”的研究发端于古希腊时期的解释学,形成于传播学的受众理论,发展于接受美学。尤其是实现了古典解释学向现代解释学飞跃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其研究成果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他提出了“前结构”的制导论,即对任何本文的理解总是受到解释者所具有的“前有”(预先的文化习惯)、“前识”(预先的概念系统)和“前设”(预先的假设)组成的“前结构”所制约和引导,“前结构”是一切理解活动的条件和基础。此后伽达默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所谓“视野融合”的观点,即有两种视野存在于理解活动中:被解释对象文本自身的历史视野和解释者的现实视野,当这两种视野整合、交融在一起,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美国传播学的受众理论则在更加具体的层面上研究“接受”问题,注重以实证的研究方法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他们发现受传者(读者、听众和观众的统称)并非被动由传播媒介操纵,相反对传播信息接收的状态更多受主体性因素及传播中的各种制约因素的不断深化和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的影响,其发展先后经历了“子弹论”(“魔弹论”,即接受者完全是被动的,传播内容和接受内容高度吻合)、“有限效果论”(即传播效果是由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媒介仅起到有限的传递作用)、“宏观效果论”(即认为是传播的信息和媒介环境的合力影响冲击着传播效果)的三个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约瑟夫·克拉伯提出了影响接受者心理的“三因素”学说,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梅尔文·德福洛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个人差异论”,即不同接受者对于同一信息的态度并不相同,甚至是存在相当差异,并开始关注信息的发出者、信息内容、传播介质、传播方法与接受者之间关系的变化,尤其对受众的认识越来越深化,传播对象不再被看作是单纯被动的角色,其主体性和个性日益凸显。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反映文论,其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集大成者是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尧斯和伊泽尔,是他们创建了接受理论的学科体系。其主要观点是接受主体的态度受制于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思维定势和知识结构,读者的任何理解接受都是接受者主动参与的结果,也是新旧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研究重点着意于读者的具体阅读活动,强调读者对作品的能动性。正是由于历史时期、社会环境、个体成长经历、文化素养的差异,才使得同一作品呈现出千变万化的价值特征,只有当本文和读者的阅读行为进行了有效的相互作用时,才达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视野融合”,才使文本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即读者的接受是作者创作的延续。[3]89

综上所述,接受理论强调从接受客体角度有效传递信息,注重主客体间的互动关系,是研究外界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与效果的观点和方法。该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活动,从教者的层面看是一种传播和解释活动,从学生的层面看则是接受行为。二者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传授者——教师,通过对接受者——学生进行信息传导,接受者的思想观念在价值引导与自身的道德认知践行交互作用中发生预期改变。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外炼”和“内化”的辩证统一。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了解学习,再经过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系列始发期和可塑期过程的内化升华,最终成为青年学生稳定恒久的自我态度体系的核心部分。基于接受理论视角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研究,就是以学生为接受主体,对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心理、机制和规律分析探讨,进而找到提高学生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其接受活动系统由传播主体、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中介和接受环境构成,它们彼此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促进、牵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发挥着协同作用。此过程表现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内,受教育者(大学生)对于施教者(教师)利用各种媒介或载体所传递的各种信息进行反映、理解、选择、整合再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最后达到外化践行。[4]它同时也是接受系统各构成要素动态组合、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接受理论的接受活动的运行过程具有高度契合性。

既然价值观对于人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具有统摄、导航作用,只有在价值准则深植于个体的内心并获得认同的情况下,才能成就个体的理想信念。因而学习研究接受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借鉴该理论所强调的对接受主体作用的认知和发挥,掌握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一系列环节要素的结合、生成及外化实践的规律,明确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接受机制,深入研究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突破影响接受效果的制约因素,是完全可能可行并十分必要的,毕竟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直接决定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更新教育者的理念和创新教学手段策略,应对新形势下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接受程度和认同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三、基于接受理论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路径

1.不断完善传授主体自身素质,提升其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大学生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认同程度与传授者自身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传授者的教师和政工人员首先要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信仰者和传播者。要与时俱进,积极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攻读钻研马列经典著作,关注理论前沿、关心时事政治,尽可能做到既精通本专业又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善于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当自己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讲授时,必须是信心满满理直气壮;还要特别注重塑造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是教育规律的永恒真理,做到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严于律己,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永远是仪表端庄和蔼可亲,举止言行规范优雅,展示美的教师风范,争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师德品质和成熟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得以激发,从而实现学生的“敬而受教”。

2.满足接受主体需要,打开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闸门

接受理论的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需要的满足与否是影响其接受活动的强大决定力量。必须承认,思政课中大学生表现出的排斥甚至拒绝接受、知而不信、言行不一等问题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欠缺积极的情感体验。大学生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者,其自身愿望、利益需求和个体状态理应成为传授者要特别予以关注和考虑的,要切实关心学生的成长,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适时排解和疏导学生在学习、交友、就业和心理方面的困惑和纷扰,尤其是做好对学生中的特殊人群的关爱,如特困生、学困生、毕业生、问题生等,使学生感受到厚重、深切的人文关怀,从而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5]当传授者真正做到把“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结合起来,蕴含于学生内心的温暖体验即会化作绵延不断的温馨动力,激发其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是其获得社会认同和支撑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绝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需要,更是同个人的前途命运及幸福程度息息相关的,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从内心认同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念。

3.整合创新接受客体,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接受客体即为接受主体的接受内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对传授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为要素框架,把先进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充实进来,构建价值体系教育内容,再以通俗化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们为什么倡导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其本身的科学性如何体现的,实质的价值取向又是什么,尤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抓手,不断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和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从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此外,还应利用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资源,向学生大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培养学生形成善良、正直、诚信和敬畏的高尚人格,提升个人的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修养,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进而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共识和积极接纳。

4.优化接受介质,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氛围

接受介质即传授主体利用的媒介,具体表现为方式、手段、载体、环境等。高校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因而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精神内涵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广播站、校报、宣传栏等媒体的渗透力,占据学校舆论话语权和制高点,把握校园的舆论导向,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明风尚;借鉴知名高校创建红色品牌网站的经验,以校园网络传播先进文化,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奏响网上主旋律的最强音;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育实践活动,鼓励支持满足大学生多样文化需要的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既能增长学生才干,陶冶性情,为其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又通过学生中的精英和先进分子的骨干带动作用使学生相互学习,达到不断调适自我以得到集体接纳和认同;更要引导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包括勤工俭学、社会参观和调查、公益活动、“三下乡”[6]等,让学生尽早接触、融入、了解社会,增加对国情世情的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中自我思索探究,感悟修正内化,提升对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认同,强化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最终实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王贤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路径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12-16.

[5]朱宗友,郑春燕.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大社会思潮剖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91-93.

[6]朱虹.高校思政课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20):85-88.

【责任编辑 贺 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On Strengthening the Re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Based on Reception Theory

ZHU Hong
(Marxism College,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essence and soul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The achievements of Reception Theory offer the new horizon for improv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Reception Theory should be used as the refer⁃ence,to comply with the accepted rules,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cceptors’self-quality,the acceptors’need,the accep⁃tor’s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and optimization of accepting media,to innovat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strategy and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cognition.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recogni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college students;Reception Theory

作者简介:朱虹(196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规范化建设研究(JG2014010586)

收稿日期:2015-12-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6-0070-05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