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六)

2016-03-16史记人物大辞典编写组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武王程婴鲍叔

《〈史记〉人物大辞典》编写组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六)

《〈史记〉人物大辞典》编写组

《〈史记〉人物大辞典》主编:段国超、丁德科

副主编:李克让、程正江、崔康柱

撰稿人(按照姓氏笔画排列):丁德科、王亚玲、王炳社、王忙有、白建西、田晓荣、冯望岳、叶玲、仝梅菊、成荣强、李克让、严安政、张晓明、张念红、吴占文、何新国、杜振虎、岳庆华、段国超、党艺峰、贾巨川、贾耀林、郭楚伟、崔康柱、梁建邦、曹永贞、曹书生、曹强、程正江等。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编者按:地处司马迁故里的渭南师范学院是“史记学”研究重镇,学校研究团队编纂的《〈史记〉人物大辞典》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史记〉人物大辞典》涉及历史人物6814人,总计130万字。辞典的出版,将向广大读者通俗易懂地展示精彩纷呈、生动鲜活的《史记》人物画卷,为做人识人提供借鉴,也将为研究者提供借鉴。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史记》的普及、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现实作用,充分体现《史记》的现代价值。本刊摘百余词条,以飨读者,并请教于大方之家。

周武王

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创立者,西周王朝的第一个国君。姓姬名发,亦称“太子发”“发”。其父为周文王姬昌,母为姬昌正妃太姒。约前11世纪,姬发继姬昌为周族首领以“太公望”吕尚为太师,号称“尚父”;以其弟周公旦为辅佐,任用毕公、召公等贤明之士作为近臣,励精图治,聚集力量。继续其父开始的灭商兴周大业。

周武王九年(一作十一年),姬发在毕祭祀文王和毕星。然后往东桧阅军队。到达孟津(今河南孟州市),不期而会孟津的有八百诸侯。武王刻割文王牌位,用车装着,供在中军帐内。自称太子发,奉文王之命讨伐商纣,于是起兵,吕尚发布了进军命令。武王乘船渡河,行至中流,有白鱼跃入舟中,武王俯取祭天。渡河之后,有一团火自天而降,落到武王屋顶时,化为乌鸦,大红色,发出魄魄声音。武王以为天不绝纣,遂率师回归。

过了两年,武王听闻纣昏乱暴眶更加厉害,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投奔西周。武王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然后率领戎车300乘,勇士3 000人,士兵4.5万人东征伐纣。

周武王十一年(约前1130—前1027年之间,《集解》作十三年)十二月,武王率军队渡过孟津,诸侯都来会合。武王发表名为《太誓》的演说,指出了殷纣王偏信妇人的话,毁坏三说,自绝于天,表明了他“共(共同)行(实施)天伐(上天的惩伐)”的决心,要求诸侯率兵努力奋战。诸侯联军一路攻城略地,于第二年二月甲子日攻到了商都城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淇县),在此与商纣王进行了决战。纣的队伍虽多,皆无作战之心。武王用战车冲锋,纣军全部崩溃叛逃。殷纣返入鹿台自焚身死。

武王入朝歌,散发纣王聚集在鹿台的金银财宝,开钜桥粮仓以救济商民,得到商民拥护。周武王实行了分封制度。首先,封商纣王的儿子禄父于商故地,管理殷商的余民;又以其弟管叔鲜、蔡叔度来协助禄父治理商地。其次,又封其弟周公旦于鲁(今山东西南部),其弟康叔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封叔振铎于曹(今山东定陶西南)。以这些亲族封国来护卫西周朝廷。其三,大封功臣。封姜尚于齐,封召公奭于燕,以此来奖励忠于西周王朝的人。其四,为稳定局势,周武王又封古代圣人之后为侯。如封黄帝的后代于祝(今地不详);封尧的后代于蓟(今北京城西南角);封舜的后代于陈(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封禹的后代于杞(今河南杞县),等等。周武王的各种分封总共“不下千余人”。

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引兵西归,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又命令周公旦营建东都洛邑,以控制整个东方。回到镐城后,还解散诸侯联军,以示意以后不再发动战争,民众可以安居乐业。

武王回镐京两年后,有大病,第三年病卒。(《史记集解》引皇甫谧的话说,周武王定位元年在乙酉,六年庚寅去世),谥曰“武”,其子姬诵继位。(《周本纪》131)

周夷王

周夷王(前939—前879),西周国王。姬姓,名燮(xiè)。夷王为周懿王姬囏(jiān)太子,懿王死后,懿王叔父(据《周本纪》《三代世表》则言懿王弟)孝王姬辟方继位。孝王于前895年卒,夷王继位。夷王之时,周王朝衰落,诸侯甚至不来朝见。夷王曾因受重贿而命卫国君国为侯(据《卫康叔世家》,《索隐》则言卫康叔始封时已是侯爵,后康伯称“伯”乃“方伯”之“伯”,非爵位降低为伯爵。至顷侯时卫国衰弱,不能再监护诸侯,于是复称其本爵,非赂夷王而称侯)。夷王在位17年(前895—前878),其子厉王姬胡继位。(《周本纪》141)

周幽王

周幽王(?—前771),西周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周宣王姬静之子,姓姬,名宫湦。以荒淫残暴,好色闻名。前782年,幽王即位后,封申伯之女为皇后;封申氏所生的长子姬宜臼为太子,并将申伯爵位提升为侯。幽王三年(前779),入后宫偶遇褒姒,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立褒氏为后,伯服为太子。褒姒不爱笑,幽王点燃烽火,诸侯悉至,不见敌寇,逗得褒姒大笑。幽王大为高兴,为褒姒数燃烽火。幽王十一年(前771),申后的兄长申侯联合缯、犬戎攻打西周都城丰镐。幽王举烽火召诸侯勤王,但诸侯无一人领兵来救。幽王兵败逃往骊山,被犬戎所杀,褒姒亦被俘虏。申侯等拥立故太子宜臼为国王,即为周平王。姬宫湦死后,谥曰“幽”,故史称周幽王。(《周本纪》145)

太史伯

太史伯,西周末期太史,名伯,《国语》又称“史伯”。其时周幽王宠爱褒姒,诸侯叛离。周厉王少子,郑桓公姬友(封地在今陕西华县)在朝为司徒(掌户籍田赋),向伯请教远祸之道。伯说东虢(姬姓小国,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和郐(妘姓小国,在今河南密县南)的国君不得人心,可迁郑于虢郐之间,百姓定会归附。郑桓公问可否南迁,伯说周衰而楚兴,楚兴不利于郑。又问向西如何,伯说西方百姓贪婪好利,难以久处。又问周衰而谁兴,伯说大概是齐、秦、晋、楚。再问周衰之因,伯说:“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他认为“和”是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是构成百物的法则;“同”是无差别性的单一事物。周幽王抛弃“和”而追求“同”,听不得不同意见,所以衰败。于是,郑桓公听取伯的建议,将封地百姓东迁到虢郐之间。后来,其子郑武公攻灭虢郐,使今河南中部尽属郑有。(《郑世家》1757)

史佚

史佚,西周武王、成王时太史,名尹佚(见《正义》)。灭殷后第二天,武王举行清除道路、修治社坛和商纣宫室动工典礼时,由史佚朗读祝文,把纣的罪恶奏闻皇天上帝。后成王戏削桐叶为硅以封其弟叔虞。史佚于是请成王择定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说自己是和弟弟开玩笑,史佚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每一句话史官都要记载),礼成之(用礼仪完成),乐歌之(并奏乐歌咏)”。于是成王即封叔虞于唐(今山西临汾西南,一说此事促成者非史佚而是周公,见《梁孝王世家》)。史佚的话,多被后人用作至理名言。但对其因成王戏以桐叶封弟而为叔虞请封一事,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则力斥其非,言如叔虞当封,史佚不当请于戏言之时;如不当封,更不应因戏言而请之。(《晋世家》1635)

周宣王

周宣王(?—前782),西周天子,姬姓,名静,一作靖,为周厉王太子。国人反叛,周厉王出奔,太子静藏匿于召公家。国人闻之,乃围召公家。召公以子代太子,静始得脱。厉王卒,召公、周公二相立静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重修政治,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又以周为宗主。但宣王不修亲耕之礼,于千亩籍田,又频频对外用兵。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对姜氏之戎用兵,兵败,亡南国之师。宣王计点民众数字,以便再征兵,大臣劝谏,宣王不听,由是周势日衰。公元前782年宣王卒,在位46年。子幽王宫湦继位。(《周本纪》144)

白乙丙

白乙丙,春秋时秦国将领。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冬,奉秦穆公命令,与秦将孟明视、西乞术率秦军袭击郑国。第二年春,其军至滑(今河南滑县)。郑国商人弦高发现秦军意图,乃假郑穆公命慰劳秦军,并使人急告郑穆公。郑穆公得知后,即采取措施,使秦人杞子、杨孙、逢孙三人被迫离郑。其军获悉郑国已有准备,乃放弃了袭郑意图。灭滑而还。夏四月,行至崤山(今河南洛宁北),遭晋军伏击,其军大败。其与孟明视、西乞术皆被晋军所俘虏。晋文公夫人文赢是秦穆公女儿,乃向晋文公说:“彼(指白乙丙等三人)实构(挑拨离间)吾二君,寡君(秦穆公)若得而食之(指白乙丙等三人),不厌(满足、解恨)。君何辱讨(惩罚)焉?使(其)归就戮于秦,以逞(满足)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请求释放秦军被俘将领。晋文公答应其请求,即释放了白乙丙、孟明视、西乞术。后晋文公悔,使人追至黄河边,则他与孟明视、西乞术已乘船渡河,遂得以归秦。秦穆公穿着丧服在郊外迎侯他们,面对军队哭着说:“孤违(我违背)蹇叔(之言)以辱(屈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本纪》191)

鲍叔牙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姒姓之后,亦称鲍叔。深知管仲之贤。管仲家贫,鲍叔牙与管仲共同经商,及分财利,管仲尝欺骗鲍叔牙,多自取,鲍叔牙始终友好对待,不说长道短。鲍叔牙服事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齐生内乱,小白与纠争位,小白继位,是为桓公,纠惨败身亡,管仲被囚。鲍叔牙极力向桓公荐管仲,管仲终被任用,鲍叔牙反居管仲之下。鲍叔牙与管仲等人,治理齐国政事,致使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虽为管仲之谋,亦赖鲍叔之贤。管仲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与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太史公曰:“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齐太公世家》1485-1487,《管晏列传》2131-2132)

伯乐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善相马者。姓阳名阳,或言其名王良,或言其名孙阳,或言其即秦穆公之子孙阳。《英贤传》云:“秦穆公子孙阳伯乐,善相马,其后氏焉(以孙阳为姓氏),汉有孙阳放。”《战国策·楚策四》云:“君亦闻骥(千里马)乎?夫骥之齿至矣(牙口老了),服(拉)盐车而上太行(山名)。蹄申(僵直)膝折,尾湛(zhàn,渍湿)肤溃(皮肤溃烂),漉(lù)汁(口鼻中的白沫)洒地,白汗交流,中阪(同坂,山坡)迁延(挣扎不进),负辕不能上。伯乐遭(遇)之,下车攀而哭之,解隋衣(麻衣)以幂(mì,覆盖)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又相传“伯乐《相马》有‘隆颡蚨日(额头突出),蹄如累曲(酒母)’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耳,’伯乐知其子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驾车)也。’所谓按图索骏(一作‘骥’)也。”唐代文学家韩愈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昌黎杂说四》)屈原《怀沙》《庄子·马蹄》《列子·说符》均载有伯乐相马的故事。(《屈原贾生列传》2490)

蔡哀侯

蔡哀侯(?—前674),春秋时蔡国国君。姬姓,名献舞。哀侯继其兄桓侯为蔡国国君,在位22年(前695—前674)。哀侯和息侯(息国国君)均娶夫人于陈国。哀侯十一年(前684),息侯夫人出嫁经过蔡国,哀侯表现得不尊重。息侯怒,设计请求楚文王攻打本国,然后他向蔡国求救,让楚国趁蔡国来救援自己时攻打蔡国,结果哀侯于十一年(前684)被俘虏到楚国。哀侯在楚国被扣留了9年,死在楚国。蔡人拥立哀侯之子肸(xī)为国君,他就是蔡缪(mù)侯。(《管蔡世家》1566)

蔡文侯

蔡文侯(?—前592),春秋时蔡国国君。姬姓,名申。在位20年(前611—前592)。周匡王二年(前661)继其父庄侯姬甲午为蔡国国君,卒后谥“文”。其子景侯姬固继位。(《管蔡世家》1567)

曹共公

曹共公(?—前618),春秋时曹国国君。姬姓,名襄。曹昭公班之子。曹国第十六任国君。在位35年(前652—前618)。曹共公十六年(前637),晋公子重耳过曹,曹共公无礼欲观其骈胁。釐负羁谏,不听。曹共公二十一年(前632),晋文公重耳伐曹,虏曹共公,后复归之。(《管蔡世家》1572,《十二诸侯年表》585,《晋世家》1658)

曹武公

曹武公(?—前528),春秋时曹国国君。曹成公负刍之子,姬姓,名胜(《左传》作“滕”)。周灵王十八年(前554)继位,在位27年,谥武。(《管蔡世家》1572)

陈成公

陈成公(?—前569),春秋时陈国国君。妫姓,名午,灵公之子。灵公十五年(前599),大夫夏征舒射杀灵公,自立为陈侯,午即奔晋。一年后,楚庄王率军伐陈,杀征舒,午即由晋返陈,在楚庄王支持下继位。在位30年,谥成。(《陈杞世家》1580)

陈子禽

陈子禽,春秋末期人。名亢,字子禽。曾求教于子贡、伯鱼(即孔子之子孔鲤)。子禽曾问子贡:“仲民焉?”(孔子向谁学习到那么多知识?)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文王、武王的治国思想仍在人间流传,贤能的人记住它重要的部分,不贤的人只知它的细枝末节,所以文王、武王的思想无处不有。孔子向所有的人学习,所以没有固定的老师。)子禽又问:“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了解到此国之政事,这是请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其国君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这是孔子凭借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得来的。因此,他这种求得的方式也与众人不同。)(《仲尼弟子列传》2196)

程婴

程婴(?—前577),春秋晋大夫赵朔好友。曾受赵氏厚待。晋景公三年(前597),屠岸贾杀赵朔,灭其家族,程婴与赵朔家臣公孙杵臼相约保全朔妇遗孤赵武。公孙杵臼问:“立孤(抚养孤儿)与死孰难?”程婴说:“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请先死。两人遂藏他人婴儿于山中,由程婴出山向屠岸贾自首。屠岸贾派兵随程婴袭杀公孙杵臼,并杀婴儿,以为后患已绝。于是真孤得以存活。程婴乃携赵武隐居深山,将其抚育成人。

15年后,韩厥请晋景公立赵氏孤儿即赵武。景公命程婴、赵武灭屠岸贾族。赵武20岁时,程婴辞别诸大夫,对赵武说:“昔下宫之难(昔日赵朔遇难于下宫),皆能死(许多人都能殉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为成人,复故位(恢复原来的爵位),我将下报赵宣孟(即赵盾)与公孙杵臼。”赵武哭泣叩头,恳请程婴不要殉死。程婴说:“不可!彼(指公孙杵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如今我不回报他),是以我事为不成(他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遂自杀。赵武为其守丧3年,世代祭祀不绝。(《赵世家》1783)

【责任编辑 贺 晴】

【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社科重大研究项目:《〈史记〉人物大辞典》编纂与研究(15SKZ04)

猜你喜欢

武王程婴鲍叔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问鼎
赵氏孤儿
问鼎
“武王攻击纣尸”的原由探析
小人物 大情怀:浅谈程婴的塑造体会